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过早入托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造成自闭、暴力倾向等问题。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zj09.com小编推荐

过早入托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孩子入托有强烈的恐惧感怎么办


友:现我小孩2岁零1个月入托快三星期了,第一星期表现好一点,送到托儿所就哭一会,等我们走后就不哭了,第二个星期送托时走到半路就不想去,指着要到其它地方去,那我就买了牛奶或其它食物给他吃,也勉强能送去上托,第三星期小孩一看到我拿来书包,他就哭着说:我不去托儿所、不去托儿所、我好害怕、好害怕!

茅于燕:从你的介绍看,孩子入托三个星期了,第一个星期表现好一点,愈来愈坏,到第三个星期简直就不想去了。这种情况很常见。主要是一开始,好奇心占上风,东看看、西玩玩,比较高兴。可是,在托儿所总不如在家“自由”,他想拿个什么东西、想怎样睡觉、想找妈妈撒个娇,都不行了。再加是这个段所特有的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地方的特点,所以就不适应了。你说他有强烈的恐惧感,恐怕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有点不适应而已。

一般来说,儿童入托,入园,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与许多因素有关:

1、年龄:儿童从五、六个月开始到两岁左右,有一种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的现象,感到在陌生人面前或陌生环境中,没有安全感;

2、气质:敏感的孩子适应环境慢;

3、平时很少见到陌生人的孩子、很少到陌生环境去的孩子,适应环境也慢;

4、孩子入托以前对他的入托准备(主要是精神上的准备)做得不够,以使托儿所的一切,对他来说非常陌生,也就没有安全感了。

5、老师的教育方式。过份严厉和放任不管都不好。

我曾经做过方面的研究,40多个入托的孩子,有95%开始不适应,他们哭闹、站在门口等妈妈、头开晚上就央求妈妈不去托儿所了、夜里常常惊醒、甚至在幼儿园(托儿所)不吃、不喝、不午睡、遗尿等。这些情况在有的孩子那里比较严重,在有的孩子那里又比较轻。一般来说,有60%的儿童在两周内开始适应这新环境了;有30%在一个月左右能适应;有10%在一到两个月才完全适应(偶尔还会说想妈妈、要回家),所以可以说两个月以后基本上没有儿童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果教师水平太差、对孩子没有爱心、经常训斥孩子,那么,孩子也许会有更长时间地不适应,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当然,家长也许会给孩子换幼儿园了)。

从我的工件经验看,你孩子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不用担心这种不适应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障碍,更不会对孩子日后上学有影响。

孩子有一点不适应,你们应该这样做,以使这种过渡尽量缩短:

1、保持一颗平常心,自己不要太紧张,你一紧张,你的态度、言词、语调、甚至眼神都会表现出来,孩子也会紧张。

2、要表现出爱他,但不要好像他在托儿所受委曲,回来“补偿”,给买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以使他对比这两个地方,觉得家里比托儿所好,不想去。

3、和老师经常联系,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向她反映,希望她更关爱他,让他快一点渡过这个不适应的阶段。

4、有意识地在他和家人面前谈托儿所的优点,比如老师怎么怎么好、玩具怎么怎么多、有小朋友一块儿玩怎么怎么开心等,让他对托儿所更有好印象,愿意去。

5、既然已经决送孩子去托儿所了,就这样做下去,过两三个月再看,如果他还是哭闹,可以不送,等到三岁再送,那时,他会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了。最要紧的一点,是不要经常去托儿所“偷看”他(许多家长都有过这种做法),当他发现一次,就老会期待再看到你,反而不愿在托儿所了。

6、在家长可以进行早期教育,自己当老师。

太早入托易损害孩子的心理发育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三岁前入托 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让孩子们越早接触教育越好,目前许多的家长们都认为,育儿专家指出,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可取,孩子们过早的入园反而很有可能使他们没有安全感,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

园长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入园须知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随着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但是想要孩子们接受早的教育也要更多的考虑孩子们自身条件,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慎重做决定!

孩子暴力的幕后真相(秋季亲子专题)


前言:小孩子行为暴力,这很是让家长们担心,但是很少有父母们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有暴力的倾向,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孩子暴力的幕后真相吧,这对于小宝宝的未来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假象一: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阳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怎么帮孩子:

父母注意正确示范: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亲子网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老师带小朋友到游戏室玩。牧牧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刚要去拿,被妞妞抢先拿到了,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夺了过来。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骑车,牧牧也感到十分新奇,跃跃欲试。环顾一下四周,没有空闲的小车了,于是牧牧跟在一个小男孩车子后面跑了一会儿,小男孩停下车好奇地打量他,牧牧站住也看看他,突然伸出手,一把把他推下车自己骑了上去。小男孩哭着从地上爬起来,用脚踢牧牧。

解读:牧牧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据他妈妈说,牧牧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口说话。当自己有需求时,牧牧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于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车,他不会用语言来解释他也想玩,于是上前一把夺了过来;看到别的孩子在骑车,他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愿望,只好一把把别的孩子拉下来,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孩子“直接动手”。

怎么帮孩子:

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整天与宝宝在一起,对宝宝的需求最为敏感,在他没有语言表述之前就能对他的愿望有所了解并予以满足。可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他与同伴交往更多地要依赖于语言。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减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亲子教育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的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整理好。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物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暴力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要为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起初也许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转移注意:这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等以转移其注意。这些活动需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他会很快忘记刚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进行的活动上来。

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可以帮孩子逐渐建立规范的行为。

假象三:还不到与人分享的阶段

镜头:小朋友们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游戏,有的在开汽车,有的正在搭积木。奇奇手里正拿着一辆小汽车,他一个人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也很棒,就一把夺了过来。老师走过来劝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车,转过身去,他又从临桌的小女孩手里抢过积木。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此时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分享”,既然没有分享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出现分享的行为了。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他转,他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了幼儿园后,他对幼儿园里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的小朋友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抢夺行为。

怎么帮孩子:

培养分享意识: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发展分享行为:如在餐桌上,让宝宝为家人分食物;在小区的草坪上,带上宝宝的玩具让他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少。

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如孩子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暂时隔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

本网站小编总结:许多的时候宝宝的暴力行为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与关怀,因此做为家长不要盲目的责骂孩子的暴力行为,而要先搞清楚小孩子们的动机再做出相关的教育!

幼儿园:小儿入托慎选园


近年来,家长的早教意识不断增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选园和报名成为家长关注的话题。以笔者之见,要考虑以下几点:

1、报名时间。家长要关注报名的日子,切莫错过。可以通过电话提前了解,招生通告一般会提前三四天贴出。家长还要注意一下各园的招生年龄,通常招收年满3岁的小孩(以8月31日为界),但是,随着“托幼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推广,有些幼儿园已将入托年龄向下延伸,如新华实验幼托园招收1.5岁的孩子,托班的孩子直升小班,就不再招收满3岁的孩子。

2、就近入托。多数家庭接送孩子的任务由老人承担,因此,路途近会方便接送,而且比较安全。如果是父母亲自接送,路途远也不现实,毕竟孩子幼小稚嫩,经不起风雨酷暑的折腾,而且也会影响到父母的工作。

3、教养质量。如果同事或邻居的小孩已在你孩子想去的幼儿园入托,你不妨打听一下幼儿园在家长中的口碑如何,对该园的总体情况做些了解。如,办园的时间长短、办园的特色、管理的水平、教师的素质、为家长服务的举措、设备设施的投入,等等。有机会家长也可以实地考察感受一次,对幼儿园的软件和硬件留下第一印象。

4、日托全托。这两种入托形式可由家长选择。但笔者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宜日托,不宜全托。因为0-3岁婴幼儿的语言、情绪的特点都表现出亲子教养的独到性。日托为家人多接触、多交流带来便利,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心理依恋的形成。当然,全托也有好处,全托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5、收费标准。家长应根据经济状况选择相应的幼儿园。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有些幼儿园收费偏高,但幼儿园的质量未必是越贵越好,家长还是要综合考虑以上多方面因素选择幼儿园。

最后,还要提醒家长一句,报名一般要带上户口簿、预防接种卡,孩子也要一同前去,报名时不考试,一般由教师随意与孩子交谈几句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