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月艰难的孕育宝宝的过程,一个新生命就这样来到世上。看着宝宝一天天得长大,最为父母,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然而接踵而来的则是更多家与孩子的烦恼。

怎样教育孩子,确实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情,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宝贝,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把宝宝教育的更优秀成了父母的大事。最近读了一本书“你会教孩子吗”虽然只读了几十页,但是却深有感触,发现自己力高智商的父母差得太远了。

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会把矛盾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尤其父母不能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身份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严正要求,或者是与自己的言行完全相悖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另一方面对孩子说话总是采取命令的、不尊重孩子的甚至是没有礼貌的方式,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很简单,想让孩子怎么样,你就要首先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

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这点也特别重要。现在“和谐”这个词很火,但是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和谐,生活中需要,工作中需要,小到一个家庭达到一个国家都需要。一个国家的和谐,正是由无数个和谐的小部分构成的。可能我们能力有限,对于为建设和谐的国家作突出的大贡献,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小家开始,给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遇到矛盾墨彩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以身作则,不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夫妻和睦,才能创造温馨的家,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父母树立威信是必须的,但是这种威信要建立在对孩子任何的尊重与信赖的基础之上,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就不尊重他,这样是不正确做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每个父母都来学习。我想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言传身教。

延伸阅读

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

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

“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

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

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

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

刘先生9岁的儿子经常惹是生非,一次儿子又犯错,他便质问儿子怎么办,谁知儿子嘟囔了一句:“打呗!”听了这话,刘先生吃了一惊,他进屋思索良久,然后叫来儿子,说:“爸爸爱你,但是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以前你做错事,都是爸爸打你,今天你又做错了事,我也有责任,因为我是教育的执行者,今天我受罚!”于是这位父亲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儿子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事后,儿子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博士提醒说,对孩子要用情千万不要用计,要不然孩子会把你看得透透的,以后他也会对你用计。

心被驯服自然会做出正确选择

美国一个叫Monty的西部牛仔,从小看他的父亲驯马。一匹野马刚开始是不让人们给它套上马鞍的,如果想要驯服它,需要21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被吊起来驯,Monty不忍看到这种残酷的驯马方式,就想尝试一种比较温和的办法把野马驯服。

野马是喜欢群居生活的,Monty与几个牛仔骑着马,尝试着在一群野马奔腾的时候慢慢把一匹野马引开,离开大部队,这匹野马与大部队走失后不停地向前跑,而Monty就一直跟随它的左右,就这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跑了一天一夜,野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Monty试着慢慢接近它,每当这匹马对Monty的接近有积极的表现时,Monty就会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并不时拍拍它的头,抚摸一下它的身子,慢慢地,Monty和他的伙伴尝试给它戴马鞍,一点一点,轻轻地,马鞍戴上了,笼头套上了,但这匹马还是拒绝别人骑上它,几次尝试,几次安抚后,牛仔终于骑上马背,Monty成功了。

Monty说,按照马的意愿,以它能接受的方式与它交流,及时对它的进步给予奖励,它的心被驯服了,它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威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Monty把这种方法用于教育孩子身上,也屡获奇效。

王涛认为,理念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有正确的方法。作为家长,先要理解、明白孩子的需要,然后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慢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好孩子是如何被夸出来的


一.夸孩子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夸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

有的家长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们啰嗦,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的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夸孩子要适时

1、事前夸:

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把握不好,办事要么不能自主,要么缺乏自信。此时,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处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胆小,不够自信,我们可以在事前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肯定他们的进步,夸他们已取得的成绩,给孩子打气,使他们充满自信,高兴地去参与各类活动,并争取成功。自信和自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经常采用这种事前夸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养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标,并进行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行动的能力。

2、事中夸:

孩子兴趣广泛,但普遍缺乏耐心,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因此,给孩子交任务的时候,不能一交了事,要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用赏识的态度欣赏他们做出的每一点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最后的成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使事情获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坚持运用事中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事后夸:

孩子好奇心重,经常会做出各种错事,很多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孩子的自尊心强,在挫败面前,往往不愿面对,易失去信心。我们不但应该夸孩子做的好事和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帮助他们在做错了事以后,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充分肯定好的一面,并帮助其总结教训,使他们重新恢复自信,继续努力,把事情办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是不断获取成功的保证,巧妙地运用事后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质。

三.夸孩子要适度

1、语言适度:

夸孩子要真诚。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低幼的孩子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平和一些的语气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激家长的赞扬。对有自满情绪的孩子表扬,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其抑制骄傲情绪的发展。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2、语态适度:

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就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交流,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赞赏。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四.夸与奖相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五.“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把“自夸”与“他夸”结合起来,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可以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经常运用这种互夸互学的方式,能融洽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

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又能讲究夸孩子的艺术,好孩子就一定能夸出来。

如何利用职业特长教出聪明宝宝


中国有一句古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简单的10个字道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生中第一个课堂。即使我们长大,走进幼儿园、学校,步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家庭仍然是最贴切、影响最深的重要环境。因此,家庭环境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研究者广泛的重视。

你的职业会影响你的教育方式吗?

准确地说,家庭环境不仅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结构及关系还包括了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感情和父母的职业类别。

有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父母的职业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单纯的工人家庭比例逐渐减少,其他职业增加。这一变化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家庭的职业类别作为了家庭环境教育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职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所创设的家庭氛围都会有所不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自觉程度的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别;另外,家长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对子女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无独有偶,中国科普博览网在一篇文章中公布了美国科学家成长家庭环境调查表,它对美籍诺贝尔获奖者(从1901年-1972年)以及美籍科学家(从1935年-1940年)的父亲职业作了比较。

(其中的专业人员是指大学教授、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法官、牧师和艺术家等。)

主持这项调查的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是遗传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诺贝尔奖金得主的社会出身仍然高度密集。在那些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环境的家庭里,专业人员的家庭有提供教育和社会联合优势的可能。

这些从事专业职业的家长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定的信息量,而足够的信息量是创造力形成和开发的前提,能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升丰富的想象力。

巧用职业资源育儿

就这个话题,上海师范大学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李燕博士表达她的观点。她指出,父母的职业会左右他们的教育方式。每种职业都有它的职业特性和职业技能,教育中,父母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职业资源,利用自己的技能优势,提升孩子的某项智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不乏常常见到“音乐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在智能方面具有继承性的家族。如何巧妙运用你的职业资源是每位聪明父母都需具备的本领。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较强语言文字能力……

如果你是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比如记者、作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市场创意、翻译、电台节目主持人等),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你这一职业语言智能强的优势,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审美力,激发他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语言智能。

你可以这样做:

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时候你会与书本和文字打交道。你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爱好和才能,这无疑会为孩子做出最生动的榜样,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最好的激励。

在工作之余,利用你对文字的深刻理解为孩子朗读一个故事,让他通过你的朗读充分感受到语言和书本的魅力。通过朗读故事,可以促进孩子学会聆听和辨认声音、帮助年幼的孩子识别词语的意思,以及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故事的章节、顺序和情节。

多与孩子交谈,充分利用你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让孩子学习模仿你的语气和词汇。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

有些职业除了需要职业技能外,还有其他的职业特性,比如编辑这一职业,他不仅仅需要语言智能很强,它还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良好的人际智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府公务员、记者、公关、行销人员、管理者等等。

你可以在对孩子的教育加入这些内容: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加入一些在你工作中与人互动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在与人交往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可以和他聊聊今天你对采访对象的感觉,以及在采访中你们俩出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你也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谈话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人们在交往中行为,提升他的人际智能。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内省智能……

从事教师、律师等职业的家长一般具备比较强的内省智能,将你对信息的整合、反省过程与孩子一起讨论。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的工作,当然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工作中出现了哪些状况,你当时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从这件事中你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当孩子出现状况时,你也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与他讨论他当时的感受和想法。通过积累孩子反省的经验,帮助他成长。

如果你的工作是与自然科学相关……

还有一些家长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如生物科技研究人员、历史考古工作者、动植物研究者等),更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的特长。

在同孩子在一起时,你可以:

要想孩子对你的研究有所兴趣,你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做基础的科普宣传;在生活中寻找你的研究领域;或者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告诉他生命的奥秘和新奇。培养孩子的观察、分类、搜集的能力,让他喜欢和热爱我们所赖以生存环境。

父母的职业类别往往会决定一个家庭的氛围,但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别并不能决定子女的人生,良好的教育与个人的奋斗尤为重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乐善耀老师提醒各位家长:父母的首要责任是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然后在教育中给予各种刺激去发展它,在亲子的互动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专家/李燕上海师范大学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博士

乐善耀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孩子的分享精神是培养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孩子可以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能力并不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分享的对象。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

所以,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家庭本身这一重要资源,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便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交往,这是最初的社会交往行为。家庭成员与孩子的每一次分享行为都是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上学、放学与居住同一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放学后让孩子带小朋友到自己家来玩;又如,几个家庭带孩子一起去郊游等。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多了,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就会懂得了分享。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解读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比如每次买回苹果来,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笑着夸赞一番:“丁丁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的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都有不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丁丁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一个实在算不上什么的苹果,把一家逗得其乐融融。有一天,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懂事的丁丁立马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奶奶和爸爸妈妈见了,个个乐开了怀。那上司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不错。”虽说这位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一口就惹来了麻烦,但见愤怒的丁丁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你太恶心了!”那位上司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不是,吐不是,一时间令他尴尬不已。

早期教育,故事中的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每次都笑着夸赞丁丁一番。同样,爸爸和妈妈也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吃最大的苹果。最后,丁丁“只好”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一次小小的分享过程,但这却给丁丁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信号,那就是大人不会吃的,只是走走过场,最大的那个苹果在成人之间转一圈后最终仍然会成为自己的。长此以往,丁丁就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所谓的分享,就是虚晃一枪,最终最大的那个苹果会回到他的手上。可是,爸爸的上司并不了解这个家庭中的这种特殊“分享”行为,以至于在不喜欢吃苹果的情况下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咬了苹果,最后弄得尴尬万分。

另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一个孩子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分享能力。家长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但这种分享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应家长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吃时,他是真心以为家长需要或者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与亲爱的人一起分享而感到快乐。因此当孩子与家长分享物品时,家长在真正地接受孩子分享物品的同时,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快乐的情感,以便强化孩子分享过程带来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家长像案例中的奶奶一样,以各种理由谢绝孩子的分享,那么就会使孩子觉得你在“玩耍”,分享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孩子一直把分享仅仅当成换取报答或取悦他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现象了。就如同丁丁仅仅把苹果当成取悦成人的工具一样,当成人真的吃一口这个最大的苹果时,他心里便难以接受。原因就是丁丁原来没有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从丁丁第一次分享苹果时,奶奶和爸爸妈妈就真正地吃这个苹果,也许当时丁丁可能心里有点难受,有些不愉快,但如此往复,他的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家长再予以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他的分享意识,增强其分享的快乐体验。等到他人来做客分苹果时,也不会出现案例中那如此尴尬的场面了。

所以,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小气”,不会分享时,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本网站小编总结: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样将来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会关心、会生活、会学习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吧!

孩子的哮喘病是被空调吹出来的


引言: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城市的夏天炎热,暑期孩子患有哮喘病的特别多。

据市妇保院急诊科平雯主任介绍,幼儿疾病,往年高温期间,来院就诊的小患儿会明显增加,其中尤以感冒、发热、咳嗽等“空调病”最为显著,占到儿内科的很大一部分。此外,因为使用空调不当等导致过敏、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患儿数量也有所增加。

“空调病”主要指由于空调的低温、室内环境的污染引发的人体健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鼻痒、伤风、流泪等,有的还伴有发烧、腹泻、咳嗽等症状。老人、小孩相对容易患,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易患上“空调病”,原因在于儿童的温度感、体温调节功能差,抵抗力弱,因此长时间吹空调,儿童很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此外,密闭空调房间内空气污染,室内装修和家具释放的有害物质甲醛、苯和氨气等,直接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成为诱发儿童患“空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冷一热导致感冒反复发作

天气转热,人体抵抗力本来就会下降,再加上使用空调不当,容易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明显增加。特别是不少高热患儿,还都是病毒性感冒,高热容易反复发作。

专家提醒,孩子在户外或空调房外玩耍后出汗,进空调房后,家长不要立即把空调调至低温或超强制冷模式,此时幼儿的毛孔张开吸入寒气,很容易感冒发烧。

空调未清洗“吹”出哮喘来

入夏后,开启空调前未及时进行空调清洗,幼儿疾病,导致空调里的灰尘一起吹了出来,不仅使孩子咳嗽连连,还诱发了哮喘的老毛病。由于前期黄梅天潮湿闷热,尘螨、真菌等生长活跃,进入高温天后,不少家庭开空调降温。有的室内除了宠物毛发外,还有地毯、窗帘以及空调过滤网内都可能隐藏尘螨,这些都可能成为过敏症或哮喘发作的又一“杀手”。

专家提醒,虽然现在并不是春季花粉最易过敏和哮喘最易发作的时节,但如果患儿家庭不注意,长期处于充满宠物毛发、梅雨尘螨以及空间密封闭的小环境中,是相当危险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时常轻拍后背以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鼻垢和鼻腔内分泌物。注意口腔卫生,因发作时常张口呼吸,故每隔5—10分钟应喂些温开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

“零吼叫”五招教出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贪玩、忘记做作业,把你刚刚收拾好的房间折腾地一塌糊涂,早上换上的新衣服中午就污迹斑斑,诸多的原因,都会让你忍无可忍地批评孩子。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急之下,指责、谩骂、打骂、咆哮等太给力的批评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教育孩子常常出现情绪失调的现象

家长教育孩子常常出现情绪失调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教育孩子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一,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爱的方式不适当,从小就惯孩子,对孩子一味迁就、溺爱、过度保护,孩子在家里简直就成了王子、公主。当发现孩子宠坏了,管教不听,打骂无用时,情绪一下子急转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用尽各种手段后实在不行了,情绪一落千丈,失望、放弃教育,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老师,一推了之。

其二,有的家长老是出现逆反情绪,跟孩子对着干,孩子想怎样干,家长就偏不让他去做,和孩子经常拗着干,把孩子弄得敢怒不敢言,或让孩子急得哇哇叫,偏要孩子屈从才罢休,严重扭曲孩子的心灵。

其三,一些家长整天担心和忧虑孩子的分数、在班级的名次、在校的表现、将来的出路等等。由担心孩子在家能否认真做作业、在校能否认真上课、听老师的话、怕孩子放学后不回家打游戏机,一直到毕业、工作、结婚……大大小小全都担心。而且总怕孩子不说实话,总怕孩子交上坏朋友,总怕孩子不学好,总怕孩子出问题等等,恨不得整天能看着他。

其四,夫妻之间吵架,感情磨擦不和;单位里遇到不顺心之事;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生活或工作压力大担子重;偶发事情的发生等等,引发家长情绪极大波动。这种情绪波动往往会转嫁到孩子身上,气撒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耍态度发脾气,使孩子莫明奇妙地受到冤屈,有时对孩子爱理不理,冷落疏远,甚至打骂孩子。

家长的情绪失调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不当,违背教育原则与规律,不仅收不到家长所预期的成效,反而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使问题复杂化。由于对孩子的教养有分歧以及夫妻情绪的波动,形成夫妻之间的矛盾和磨擦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这些都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走出情绪失调的心理误区,才能取得家教的成效。

唠叨不如让孩子来回答

重视情绪作用

不同性质的情绪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作用。积极的情绪使人生活愉快,充满信心,心情舒畅;消极的情绪使人生活压抑,缺乏信心,心情沮丧。同样,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家长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激发家长以充满爱的方式,主动了解孩子,关切孩子的成长,并以民主、科学的方式教育和培养孩子,从而使亲子关系密切协调,家庭气氛和睦温馨。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情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培养和保持积极的情绪,克服和消除消极的情绪。

唠叨不如让孩子来回答►家长常唠叨会让孩子“失聪”

对一件事情,有时家长会对孩子嘱咐好几遍,特别是做妈妈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当父母的常常感到伤心与忧虑:“唠叨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好?”“不给他们讲,怎么能懂事啊!”好像只有无休止地向孩子们陈述一个又一个道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唠叨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当你发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要比家长说得又好又生动。提问题时,不要摆家长架子,态度要诚恳、热情,要认真地倾听孩子回答。孩子如果说得不完全对时,你也不要急于唠叨,可以再问,即使说错了,也不必由你公布权威答案,而是巧妙地用提问题暗示他的错误所在,让孩子再思考。

武力惩罚不如鼓励

教育孩子不是情绪发泄

对于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一些家长往往会怒火中烧,大喊大叫来表达愤怒。其实咆哮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教育不是情绪发泄,嗓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使孩子感觉你的没有修养和自己不被尊重。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武力惩罚不如鼓励►怎样才是正确的鼓励孩子?

当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从语言的批评升级到肢体的批评,武力惩罚出现了!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继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所以,妈妈想要武力惩罚时不如换成鼓励,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他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他很可能变本加厉更加叛逆。幼儿脆弱的内心其实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零吼叫”五招教出好孩子

“零吼叫”五招教出好孩子►教育好孩子父母必备8大智慧

“这里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到这半杯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会说:渴死了!怎么只剩半杯水?而有的人却会说:渴死了,还好,还有半杯水。”为什么人的情绪差异会如此之大?老师指出:这是想法控制了我们的情绪。当遇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合理的想法使我们产生积极情绪,而不合理的想法则会导致消极情绪。生活中家长如果时常出现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控制好自我情绪是做到“零吼叫”教育孩子的第一步。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怎样做到“零吼叫”?

第一招:审视自己的情绪状态,莫让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当家长自身的情绪状态并不好的时候可以先花一点时间调整下自己的情绪,等到情绪稳定时再和孩子们沟通。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还小就以为他们“读”不出家长的情绪,其实孩子们十分敏感。

第二招:为孩子创造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重视他们的观点。在这里林少恵老师着重强调给孩子空间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单独的寝室,给孩子们留下宽松的心理活动空间才是真正尊重孩子隐私。试问各位家长们在进孩子寝室的时候敲过门说“我可以进来吗”?

第三招:无论孩子的学习怎么样,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爱他/她的。应试教育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负担,而且牵动着家长们的心。尽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但是不要让孩子们每一次成绩的好坏成为家庭关系的晴雨表。

第四招:为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有的在家长们看来不值一提,或者家长根本没有关注到。这十分挫伤孩子们再接再厉的积极性。要体会到孩子们在取得进步过程中的艰辛,当然更需要关注到孩子们的进步。

第五招:制定家规,事前就与孩子约法三章。所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律性的时候,家长们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孩子“约法三章”是许多成功家庭所走过的路。

与此同时,家长应注意的是:

第一、“零吼叫”不是放任不管。

第二、警惕因为“有求必应”和“不忍心”等而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三、说到就要做到。

漂亮宝宝还能“听出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时没有什么变化,可四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动作协调,就连眼神都与一般孩子有根本区别。

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让孩子多听些优美的乐曲,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变得漂亮起来。

小帖士

0~1岁——让宝宝聆听美妙的声音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爸爸妈妈应逐渐引导他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让他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美妙声音来自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房间里一个能发出清脆声音的风铃,还有周围人的声音。宝宝呆在父母怀抱里的时间最长。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可对他哼哼唱唱,同时伴随颠簸、摇晃、拍打、轻抚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爱和感情,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1~2岁——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1~2岁的宝宝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参与音乐活动的路径可以拓宽一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短小活泼的歌曲或乐曲,帮助宝宝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脚、走步等动作。

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宝宝有节奏地说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说歌词,在会说歌词的基础上,家长可教唱适合宝宝歌唱能力的一些幼儿歌曲。

2~3岁——和宝宝在游戏中感受音乐

当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宝宝坐在父母身上,父母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这些都是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充满爱和想象。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的变化。宝宝小的时候父母主动,大了一点后,可以让他主动来拍打父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