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既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方式,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心灵,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利用了孩子的"三心"。

满足虚荣心

孩子的虚荣心其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适度的虚荣有益孩子自信、自尊的培养。巧妙地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理,能够激发他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出风头"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热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丈夫提议让5岁的儿子参加少儿英语班学口语,可我深知贪玩好动的儿子不会乖乖听话,即便强迫他就范,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怎样才能打动儿子的心,让他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妈妈的英语都忘光了,想从头学起,可没有辅导班要妈妈这样的大龄学生,妈妈想啊,只有拜你为老师了。""我?"儿子睁大了眼。"是啊,不如你去参加英语班,回来后再教妈妈,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儿子异常兴奋,爽快地参加了口语班,而且雄心勃勃地想当好我的老师。当然,我也很虚心地向"儿子老师"学习,这个互动的过程,既使孩子巩固了知识,又促进了他学习的劲头。

巧用好胜心

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提供"竞争"的机会,在"竞争"中多鼓励,巧激将,让孩子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坏习惯。

儿子原本做事拖拉,穿衣服要好半天,洗脸也是不紧不慢,吃饭更是"细嚼慢咽"。我和丈夫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也不见他改正。想起儿子争强好胜的个性,我干脆引入"竞争机制",趁着假期把比儿子大一岁的侄女接到家里同住。我鼓励两个孩子凡事都展开竞赛,"看谁故事讲得好","看谁动作麻利","看谁吃饭不挑食"等,这些小竞赛的展开,激发了儿子的好胜心,有了竞争对手,他自然不甘落后,一个月下来,原来那些拖拉磨蹭的毛病已不见踪影。

善待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创新的基石,发明创造就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止于家长粗暴的干涉和限制。

虽然儿子的好奇心总是与"犯错误"相伴相生,但我对这些"错误"都尽可能抱以宽容的态度。刚买来的玩具,儿子为了看个究竟,一会儿就给肢解得七零八散,我会笑着让他"重新组合",如果儿子不能独立完成,我再从旁协助,决不轻易包办。对儿子好奇的发问,诸如"牛奶加上醋是什么味道?""红色与绿色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我从不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给他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自己去猜想验证。

对孩子"三心"的巧用,使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不迫,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会因为家长选择切入点的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效果,只要家长付出了慧心的参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应。

精选阅读

不要助拦孩子勇于尝试的心


周末看电视拨到少儿频道,里面正在教孩子如何制作奶酪。5岁的儿子看到,立刻兴奋起来,跑到厨房拿了盘子、碗、牛奶、白糖、食盐等东西,说也要自制奶酪。老公一看他把东西摆了一茶几就急了,说:“快给我收拾走,小心弄脏了衣服、打了碗,看我不打你!”

儿子不肯收拾,两眼直瞅着我,向我求援。我说就让他做吧,老公直说我这是助纣为虐。

儿子有了我的支持,学得起劲,跟着电视,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等到最后一步完成,儿子开心地向我炫耀:“一会儿就能吃上奶酪啦!妈妈你一定要吃哦!”几个小时后,儿子打开冰箱取出自己辛苦忙活后的成果,仔细地切开,分给我一块,分给老公一块,自己留了一块。

我尝了一口,既甜又盐,还有股子酸味,实在不怎么好吃,可还是强忍着咽下去了;老公显然没有我忍耐性强,只咬了一口便吐到烟灰缸里,“太难吃啦!不成功!”儿子的小脸立刻垮下来,我一见,瞪了老公一眼,赶紧给儿子鼓劲,说还凑合,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儿子自己尝了一口,也皱了眉:“盐放多了。不过,多试验几次我准会做好的!”我点头称是。儿子也很高兴,计划着什么时候做第二次。

我一向不主张包办孩子的一切、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动手。比如,儿子觉得刷碗新鲜,我就让他刷,宁愿等他刷完后,自己再偷偷刷一遍;儿子要亲手做糖拌西红柿,我就教他怎么用刀;他要修理总是掉腿的凳子,我会把锤子递给他,告诉他如何拿,如何钉,如何防止砸到手。

只要看着儿子一脸的骄傲,我就会觉得很满足。所以,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要拦住孩子伸出去的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也该是所有家长要坚持的。

三步从容面对幼儿园开学季


金色九月,又是一年幼儿园开学季。行至幼儿园门口,远远就听得里面嚎啕一片,“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幼儿园外,不时走过行色匆匆的家长,或偷偷拭泪,或心怀忧伤……每一年的新宝宝入幼儿园,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场面。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很好,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去;有的小朋友却适应不良,许久无法进入状态。其实幼儿园入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讲,是一场心理战、技术战与持久战。而如何快速的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第一,从心理上做足准备工作;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家长要确定的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好准备让孩子入园,孩子入园的时机究竟合不合适?一旦思虑再三答案明确下来之后,作为家长就不要再犹豫踌躇,为孩子为自己都做一个最好的心理准备。最好的入园年龄应该在3岁以后(专门针对小BABY的宝宝班除外),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有初步的交往能力以及可以独立完成自我卫生的条件下。孩子幼年时期的成长区别是以月份作为衡量的,相差三个月的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相差很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交流,可以准确的告诉老师是否需要帮助,可以和小朋友之间有语言上的交流,能够形象的告诉家长在幼儿园里的各种小状况;而独立洗手、如厕、穿脱衣服等能力更是孩子入园前必备的。确定下来幼儿园之后,就相信选择的幼儿园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幼儿园,相信孩子所遇到的老师就是最棒的老师,相信孩子所接触的同学都是最好的小朋友,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个最棒的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做好前期的准备:幼儿园究竟是什么?小朋友为什么要去幼儿园?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有短暂的分离?在幼儿园里需要做些什么?……有的家长会通过绘本,有的家长会带孩子去实际的地方亲身感受,有的家长则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各种威逼利诱……总之为了孩子顺利入园,家长可谓各显神通。当九月到来,所有的适龄小朋友都踏上了去幼儿园的征途的时候,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才会真正凸显出来。也许是孩子大哭大闹送不进教室;也是是孩子回家茶饭不思一副担惊受怕模样;也许是孩子看起来似乎很好的适应但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就忽然变成另外的模样……另外在孩子的世界,哭与笑都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本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在一个充满悲伤气氛的班级里,也会出现同样的哭闹情况!所以,一切的状况起源都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是看家长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将所有的不适尽快的转化。做一个内心不焦灼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这个时候对孩子糟糕表现的吵闹、生气以及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威胁“你不进去我就不要你了”等等是最下下策的;而与孩子产生“共情”后,会发现孩子也许更加变本加厉的哭闹……最好的做法:温柔坚定的告诉孩子:已经答应过的事情要做到(相信之前一定会告诉孩子要去幼儿园这样的话题);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你看看教室里的那面墙(那个小椅子、老师、某个同学等等)好漂亮啊”;与孩子达成共识“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你”“妈妈一天都在想你的”,拉钩并兑现许诺;将孩子教给老师后,家长可以快速离开孩子的视线(这是一个成长的煎熬);接孩子的时候不忘记带一个小礼物(精致的糖果、小小的玩具等等);入园前期也帮孩子找到合适的玩伴,鼓励两个孩子一起玩,拿出小礼物共同分享;在家中和孩子讨论幼儿园的趣事,或者是和孩子讲一讲自己小时候入园的糗事(记不得就编一个吧);和孩子约定明天的时间安排,可是告知每周五天的工作日与周末两天的休息日,共同制作一个时间表……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焦虑与担忧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天天哭,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看着孩子的老师好凶,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够受得了?有句诗说“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无数次的分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担忧解决不了问题,面对才是根本,而能够快乐的、坦然的的面对就是智慧。第二,因时制宜的按计划做微调;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不费事儿,有的孩子去会让家长大伤脑筋。所以,能够因时制宜的调整也很关键。有的孩子会可怜巴巴的对家长讲:“我就今天一天不去幼儿园好不好?”一旦得到家长的同意,到第二天他也许就勇敢的抛弃了自己的许诺,继续要求再多一天好不好?有的孩子则因为入园不适应,哭的嘶哑了嗓子;有的孩子是因为身体条件的孱弱,入园后极易生病。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上幼儿园的断断续续。这是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好调整:尽可能入园的第一个月都坚持下来,那么以后的日子孩子表现会越来越好。如果第一个月都是不连续的,也许孩子的适应时间会无限的延长。正常情况下,入园的前两个月(九月、十月)会有几个节日,拿今年来说:开学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节、然后是中秋节与国庆节。今年的特殊情况是庆祝抗战胜利的大阅兵有多出一个假期来。所以前期和孩子讲清楚日期很重要,什么是上学日,什么是休息日,什么是放假;让孩子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每一天。这段时间正是开学需要适应的日子,不妨和孩子一起为教师节做个亲子小手工。和孩子讨论班里几个老师,每个老师都应该怎么称呼等等,学会适当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每天不定时用手机录几段小视频,告诉孩子此刻你在做什么,你想象中孩子在幼儿园做什么,最后不忘告诉孩子你在想他……将温馨与爱发挥到点滴间。孩子以后在幼儿园的时候,他知道你在想他,也会幸福满满。随后的中秋节与国庆节,可以鼓励孩子用画画、诗歌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喜欢;同时,国庆节的假日比较长,可能假期过后的入园还会有一点点的艰难,不过只要这一个月能够坚持,以后的坚持会更轻松一些。如果孩子不是感冒发烧之类的症状,尽可能不要请假。鼓励孩子坚持入园,坚定的告诉孩子工作是爸爸妈妈的责任,而上幼儿园,是孩子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逃避。同时不要忘记和老师的沟通,入园这一个月,最好有两次必要的沟通。第一次是在刚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老师说一说孩子的情况以及你对孩子的期望。这个时间不宜过长,要知道第一个星期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种煎熬,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必须经历的折磨,满班都是哭泣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安慰,而所有的规矩也需要建立,比如饭前洗手正确如厕中午如何午休等等事无巨细……老师上班的时候简直每时每刻神经紧绷,马虎不得。而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想要第一时间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能够做到伸缩有度,相信能够给老师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第一次的沟通作为家长不妨先在心中打一个草稿,尽可能言简意赅,表达意思清晰明白。而不是絮絮叨叨恨不得把孩子三年来的点滴成长都一股脑的告诉老师。第二次沟通就在国庆节假期前后都可以。这时候老师已经差不多认清楚每一个孩子,家长可以重点向老师表达孩子的前后变化,适度的表示出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激与认可,委婉的提出对孩子日后的希望,同时询问老师需要配合的地方。根据孩子入园后具体的情况,因时制宜的做好各种计划外的微调,并要迅速的适应。第三,走进幼儿园,孩子就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幼儿园,是孩子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孩子自己人生舞台初露头角的关键时候。孩子不识愁滋味,但家长要做到未雨绸缪,为孩子的人生精彩打下前期点滴的基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新的朋友,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主动和小朋友进行互动以及分享。鼓励孩子们可以相约周末共同玩耍,增加友谊。而有了朋友,就有了对幼儿园的期盼和归属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老师做沟通(比如已经入园两周之后的孩子依旧哭闹不休等等),私下和老师约定,请老师给孩子打个电话,在电话里说出作为老师非常喜欢孩子,也很盼望孩子明天准时到幼儿园来,做出最好的表现。孩子听到老师的鼓励会非常高兴,而老师也很乐意让孩子快速的融入到集体中来。一举两得又是举手之劳,相信老师都会同意配合的。家长也要在班级朋友圈、QQ群等公众的聊天室里露露头、冒冒泡(没有这些的可以组织建立一个,类似家委会的热心组织)。和同班的家长有适当的互动与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有利。想一想,所有的家长都会格外关注自己的孩子,而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熟人的孩子也会引起关注来。这样当孩子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状况,可以多一种渠道来了解。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圈子里,讲话一定要客观公正,表现出自己和孩子优势的一面,遇到孩子的教育情况也可以在圈子里求助其他家长,同时可以分享孩子的趣事等等;尽可能少吐槽或抱怨,千万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展无余的暴露出来。很多家长都会有共识,孩子能够轻松进入幼儿园,仅仅是一个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家长在心中不得有丝毫的放松。加油,我们的孩子,加油,我们自己!

支招:父母巧用暗示 孩子会更听话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平平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平平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从容应对反抗期


宝宝到了2岁左右,一般就会出现不听话的现象,这是幼儿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宝宝认识到自我,独立性开始萌芽、生理心理发展正常的重要表现。虽然很多家长知道这是正常的,但遇到宝宝不听话时,还是不知所措。

有几位妈妈,在宝宝的反抗期经过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商量着来

阳阳是个小女孩,2岁以前,阳阳非常乖,父母一直觉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气,又好带。可自从阳阳过了2岁以后,就开始越来越不听话。她学会了说“不”。到了吃饭时间,妈妈说:“阳阳,来吃饭了。”“不吃!”阳阳回答。到了洗澡时间,妈妈说:“赶紧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觉。”阳阳又是:“我不。”最可气的是有一次妈妈要带她去外婆家,临出门了,就是不穿鞋子,妈妈说:“你要是不去,那就一个人在家了,行吗?”“不行!”阳阳妈妈气得不知如何是好,来强硬的,孩子哭一场,大人也生气,可如果不来硬的,又如何制服这个小家伙呢?

应对措施:

2岁的阳阳,不再总听大人的话,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当作一个小大人看待。说话时,要注意不能强制要求她做什么,而要给她选择的机会——

1.宝宝经常是吃饭时间到了,却怎么叫也不吃,这时,妈妈可以端着饭碗故意让她看看,宝宝一看到妈妈碗中的饭菜,会勾起吃饭的欲望,于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妈妈一起去吃了。

2.有时到了洗澡的时间,宝宝就是不去洗。这时妈妈可以找出几件戏水的玩具,放在澡盆里,让宝宝看看。宝宝一看到玩具,就来了兴致,在洗澡间里玩起来,妈妈借机在澡盆中放上水,让她一边玩,一边在水中洗澡。

3.要出门的时候,妈妈不要跟宝宝说“再不出去你就一个人在家”之类的话,而是问宝宝:“你穿哪双鞋子,是这双白色的皮鞋还是粉色的旅游鞋。”这时宝宝的注意力在选择穿哪双鞋上了。

注意力转移法

天宇有20个月了,以前一直是个情绪快乐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1个月来,他总爱发脾气,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哭闹得没完没了。有一次,妈妈给他洗澡,洗完后,水有些凉了,妈妈要天宇起来穿衣服,可天宇只顾玩水,就是不起来。说了几次也没用,妈妈急了,硬是把他从水中抱出来。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气都接不上来,足足哭了20分钟。吵得邻居都来敲门,问天宇出了什么事。有了这次教训以后,天宇妈开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面对这些难题,天宇妈妈发现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难事了。

应对措施:

宝宝一般喜欢玩水,所以抱他出来时,他不高兴。这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强硬态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当他玩水不肯出来时,妈妈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让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宝宝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这时妈妈就借机让他先出来,到床上再玩。

2.告诉宝宝,快点洗完,妈妈奖励一朵小红花,得小红花的宝宝,都是做得好的乖宝宝。

3.对宝宝说:“如果听妈妈的话,洗完就出来,妈妈给讲故事,如果洗得时间长了,就没时间讲了。”

做个旁观者

乐乐2岁生日的时候,小姨送给他一套积木。这套积木颜色鲜艳,有各种形状,宝宝的手也得抓得握。自从有了这套玩具以后,乐乐就喜欢上了。每天一睁眼,就拿着积木盒子对妈妈说:“打开,玩!”于是妈妈帮他打开,让他自己玩。乐乐总是瞎玩一气,往上垒积木,却把小块放底下,刚垒到第3层,积木就倒了。妈妈看他实在着急,就告诉他:“把大块放在底下,小块放上面。”乐乐反而生气了,把积木一推,不玩了。有时,自己垒不上,就又生气又发脾气,把积木使劲往地上、墙上扔。家里人都觉得,乐乐的脾气怎么这么坏,不虚心还没有耐性,总这样下去长大能干成什么事?

应对措施:

这么小的孩子,不用担心他的虚心和耐性,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现,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转。积木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玩具,对小孩子可就不一样了。他需要不断尝试、学习,才能掌握正确的玩法——

1.做宝宝的玩伴。宝宝玩积木的时候,和宝宝一起玩,不要硬去纠正他的错误方法,只是让宝宝看到你怎么玩,宝宝的模仿力很强,看几次就会了。在玩的过程中,有时宝宝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机帮助他。

2.指导方法要得当。这个时期的宝宝,不能硬叫他听你的,而要耐心地对他说:“你看看,要是把大块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点,楼就不会塌了?”引导宝宝尝试。如果宝宝不听,也不要紧,没必要非要宝宝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终他也一样会找到正确的方法。

3.及时鼓励。有时宝宝拿出个几个长条形的积木当火车,或者用半圆形拼成一个太阳,这时家长要及时鼓励,让他有自信心。

4.先从简单的玩起。比如垒不好高楼,可以先搭一座桥,盖个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块积木就能完成,让宝宝从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会有兴趣,有困难也不会起急了。

给个实践机会

一个休息日,蕊蕊的妈妈正在用手洗袜子。蕊蕊上卫生间,看见了,蹲在妈妈身边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里,洗起来。妈妈担心她衣服没洗了,水倒洒一身。于是,劝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么叫也不动,就是要和妈妈一起洗衣服。

应对措施:

在大人看来,洗衣服是家务劳动,在小孩子看来,这是有趣的游戏,看着许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们觉得非常好玩——

1.父母应当尊重宝宝,给宝宝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比如,可以给宝宝一个小盆,一块手绢,让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过程中,妈妈要教他先沾湿手绢,涂上肥皂,两只手握住、揉搓等等,使宝宝在玩中锻炼动手能力。

2.宝宝的皮肤娇嫩,当洗完后,让宝宝用清水洗净双手,然后把手绢晾起来。

3.在洗的过程中,宝宝的衣服容易弄湿。这时可以在洗之前,把宝宝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宝宝不要把水洒到身上,这样就不容易弄湿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岁多了,妈妈发现他现在变得不听话了。以前父母说什么是什么,现在可好,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不让他动的东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说让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动。一个下雨天,都都和妈妈都在家里。在屋里呆的时间长了,都都不干了,非要出去玩。妈妈说:“你看,外面下着雨,怎么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还是不出去。爸爸新给你买的车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说着就拽起妈妈的手,拉着往外走。

应对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会感到没兴趣,所以闹着要出去——

1.如果雨实在太大,就抱着宝宝到窗前,让他看看雨,听听雨的声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闹着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无趣,才想出去玩,这时妈妈要想一些好玩的游戏,让宝宝玩。比如,可以让小动物们坐成一圈,和宝宝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宝宝会认为所有的小动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会感到很快乐。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带宝宝出去,撑把伞,让他呼吸雨中的新鲜空气,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

总之,对付这一时期的小淘气,成人要用智慧战胜他们,而非强制与武力。

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输赢


“输不起”本是天性

“输不起”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宝宝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可是,因为宝宝年龄还很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还不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长有短,因此尤其是同龄人进行的集体活动,宝宝一旦输给了别人,自然会表现出不开心,甚至哭闹。

宝宝的“输不起”,实际上是对挫折、失败的一种错误解决方式,一旦输了,他们或是成为回避型宝宝,逃避困难,表示以后再也不接触了;或是成为焦躁型宝宝,大发脾气,哭闹着向父母示意。

1、“输不起”的回避型宝宝

场景回放

6岁的小磊搬新家的第一天,看到小区空地上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新成员小磊抢着要做守门员。开始的时候,小磊扑住了好几个球,得意得又唱又跳,还直喊着让妈妈看。

可没过多久,小磊的大门就被攻破了,一个球接不住,就个个球都接不住。小磊甩下小帽子,带着满脸的不高兴,哭着跑向妈妈说:“踢球不好玩,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妈妈!”小磊妈应该怎么办呢?

成功对策

面对明显受挫、情绪低落的宝宝,小磊妈妈帮孩子擦掉眼泪,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问道:“为什么呢?刚才你不是玩得很开心吗?”小磊满心委屈:“他们欺负我,我不跟他们玩了。”

“是吗?”妈妈认真地看着小磊,“可是妈妈没有看到他们欺负你呀,是不是他们真的很厉害呢?你刚才不是扑住了好几个球吗?你跑得很快,也很厉害呀!”小磊不甘示弱:“所以,没有理由输的。”

妈妈笑笑:“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踢一次,你觉得怎么才能不让他们进球呢?”“再跑快些!”小磊答道。“那你下次玩的时候,再跑快些不就可以了?”小磊嘟囔道:“也对!”“那宝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呢?就这么输了可不好!”小磊点点头:“想,这一次我一定会赢!”

案例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宝宝的心理出现了明显的受挫。当宝宝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这时应该首先向宝宝表示妈妈能够了解孩子的感受。

等宝宝情绪缓和下来后,为他解释失败的原因,告诉宝宝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游戏规则。同时要主动引导和激发宝宝再次投入该游戏的兴趣。

2、“输不起”的焦虑型宝宝

场景回放

妮妮今年6岁,跟爸爸学下象棋,只几个月的工夫,就把下了几十年象棋的爷爷给赢了,大家都夸她聪明。可从此以后,妮妮居然变成了“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平时好脾气的宝宝,一输棋就开始哭,闹着情绪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她每次都让她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还能干什么

成功对策

对策1 输几盘,然后适当地赢一盘。

找一段集中的时间专门陪宝宝玩,开始先让他赢几次,宝宝自然开心。在这个时候趁机赢一局,然后告诉他:“玩棋是不可能总赢的,赢是要靠实力的。在家里玩儿,可以有人让着你,如果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呢?会有人让吗?是游戏就有赢有输,谁都不会让着你一辈子的。如果总让别人让着你,即使赢了,也不光彩,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的。”

对策2 抓住时机,善用例子。

虽然宝宝年龄还小,但已经可以理解输与赢是生活中的常事,输不见得是坏事。爸爸妈妈不妨给宝宝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还可以结合孩子接触的身边实例,帮宝宝讲解。

案例分析

面对“输不起”的宝宝,家长绝对不能迁就。不妨就让他输几次,事后任由他发泄,不去理睬,这样会让宝宝感到哭闹很没有意义。而且,当宝宝以后再提出类似诸如“下棋”的要求时,爸妈要立刻拒绝,并直言告诉他,我不喜欢和你玩,因为你怕输。

从而让他感到因为他输后不正当的情绪会影响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他会成为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人。对这样的宝宝,让他明白“输不起”的结果更重要。

平平常常育儿心(上)


自从有了女儿一诺,我就特别注意那些关于育儿的文章。可每次看到有的家长谈育儿经验,讲到自己的小孩18个月能识字,24个月能念唐诗,我就特别担心。一诺已经19个月了,可还只能讲十几个单词,更不要说唱歌念诗了。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吗?

我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除了8小时工作,常常还有一大堆的书要看,一大堆的考试要应付。每天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下班到家到女儿上床睡觉这短短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3个小时,我每天一下班,总是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把女儿抱到身边,又是玩玩具,又是唱儿歌,又是讲故事,千方百计多教她一些东西。甚至连去超市购物,也要尽量带上她,一路抱着,一路嘴里不停地念念叨叨。可我们的女儿似乎就是没这个语言细胞。翻来覆去就是只会这几个单词。真不知是大智若愚呢还是故意装酷。

我家的保姆来自农村。为了给上大学的女儿筹学费,只身到城里来打工。她人很勤快,1年多下来对女儿也已有了很深的感情。她常带一诺到楼下的儿童乐园玩,平常干家务时也会给女儿扔几块积木,让她一个人玩。可惜保姆从未上过学,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全,难道是这里出了问题?

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我总是忧心忡忡,可丈夫却永远是一付不紧不慢的样子。最多说几句“我看女儿很聪明的”或是“只要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智力中等就可以了”之类的话。常常是我在一边说得慷慨激昂,从狼孩讲到神童,从古代的孟子讲到近代的傅聪,从国外的蒙特梭利讲到邻居家的小女孩,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任我讲得口干舌燥,活动万分,丈夫却只在一边慢悠悠地蹦出一句话,“你就顺其自然吧”。把我从火里又扔到了水里。

平平常常育儿心(下)


尽管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可我总是不甘心。我所看过的育儿书,都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认为“受限制的环境和在婴儿期缺乏智力刺激,对未来的智力发展有消极的永久的影响”。我可不想因为我们一时偷懒而耽误了女儿的一生。于是,我一边对保姆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多陪一诺玩,多让她听磁带,一边千方百计挤时间与女儿在一起。这么一来,保姆被我搞得紧张万分,而我自己也是精疲力竭。可女儿却始终长进不大。整个家庭被一种焦躁的气氛笼罩着。

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搞教育的邻居,他郑重其事的对我说,儿童的早期教育很重要,但这种教育也要结合个体差异,略为超前就可以了。而且,这种教育应该是重在挖潜力而不是强加给小儿的,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还要注重求知欲等个性品德的培养。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听完这席话,我忽然觉得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想想自己也是2岁才开始学说话,丈夫小学时的成绩也不拔尖,可如今我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也都干得不错。也许,女儿是接受了我们的遗传因子,是属于慢热型的吧。这样一想,发现女儿其实也不差,能叠4块积木,能一页页翻书,能说十多个单词,能模仿着喂娃娃吃饭。这些都是和她的年龄相配的。只不过以前我看了太多神童的书,潜意识里又对保姆不放心,才会对女儿提出太多的要求,搞得大家都很累。

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一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姑娘。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平凡的生活也是一样有滋有味。如今只要一有空,我们全家就会一起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玩,保姆也开始注意一诺的教育了。抱着这种平常心,我就更为一诺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随着一诺的不断成长。我的心情越来越轻松,再也不为女儿比不过别人而担忧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