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能够促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因此幼儿园也会举办亲子主题活动。那在举行活动前,就必须做一份完整的亲子活动方案。在促进亲子之间感情的同时,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那活动方案的格式和要求又是什么样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女孩不会像男孩那样思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得高分的女孩和得低分的男孩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有趣的“橘黄物块移动”实验

科学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检测了婴儿如何发展其不同的能力。对于十一个半个月大的婴儿的思维能力,让婴儿坐在母亲腿上观看在小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个橘黄色的大块东西从蓝色吊箱上吊起,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处,重复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黄色的物块小了一些。男婴儿好像没注意到物块的大小差异,而女婴则立刻激动起来,并开始发出语言一样的声音,她们好象要说话。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女孩子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孩子快。通常女婴说话比男婴早,科学家们认为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正是左脑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

根据在于离母亲的远近?

但在上学前的几年里,男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攻击性”。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人,一定是勇气十足、精力充沛的,他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总是第一个挑起打架。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欲的原因是荷尔蒙。然而,科学家现在认为荷尔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这种侵犯性是由于他们母亲导致的。母亲让女儿靠近自己,而训练儿子远离她,来发展他的独立性。因为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否是那些在校女孩子比男孩子“脑子好”,而只有少数女孩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否导致成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呢?wwW.zj09.CoM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陪宝宝玩拼图,让宝宝主动思考


1-2岁的宝宝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妈妈们会发现,他们逐渐对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妈妈们可别错过了。快和宝宝一起玩拼图,让他一边玩一边想,对促进他的思考力可是大有好处的哟!

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宝宝想要拼出正确的图案,就需要学会在观察与判断中发现窍门。妈妈们可以引导宝宝区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宝宝知道一个整体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多个部分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提升观察、思考能力。

了解顺序

有些拼图因为设计原因,有着明确的顺序,宝宝只有按部就班一个个地摆放,才能拼好整个拼图。在拼这样的拼图时,妈妈们可不断提示宝宝想想正确的顺序是什么。这不但有利宝宝主动发现、思考问题,对他了解顺序概念也大有好处。

观察颜色和形状

宝宝拼拼图时,妈妈们不妨先让宝宝仔细观察一下各拼图块的颜色和形状,让宝宝想想,这些颜色和形状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宝宝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宝宝玩拼图经验大分享

——一开始,我给宝宝买了漂亮的白雪公主拼图,但宝宝并不感兴趣。后来请教一个当幼儿园老师的朋友才知道,对于刚接触拼图的宝宝,应该先买颜色简单、图案简单、块大、轮廓形状简单的拼图。果然,宝宝现在可爱玩了。

——宝宝拿到拼图后,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拼呢,我就引导他从比较容易拼合的部分拼起,比如直角啊、相同色块啊,以降低难度,宝宝果然有兴趣多了。

——我也给宝宝买了拼图,但宝宝拿起来就当是一个小玩具,怎么都不会拼。一开始我们很着急也很失望,但后来一想,我们怎么能这么着急呢?不管宝宝怎么玩,只要他喜欢就好。

——我给宝宝买了4格的拼图,可简单了,虽然只有4个格子,但宝宝还是不知道怎么玩。我就手把手教宝宝拼好两块,剩下两块就让宝宝自己拼。结果宝宝还是不会,我就反复手把手教宝宝拼最开始那两块,坚决不把后两块拼完。这一招还挺有用的,试了十几次后,宝宝终于会自己拼完4块了。

专家建议:放手,给宝宝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

有些妈妈陪宝宝玩游戏时,很着急,宝宝不会了就自己上,但结果高兴的只有大人,宝宝没有亲自动手,获得的快乐其实真的很有限。父母永远不能代替宝宝成长,在宝宝面对每个困难时,父母都不能完全代劳,使宝宝失去锻炼的机会。放手,给宝宝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动手的机会,他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培养宝宝独立思考能力的小游戏


凡事都要家长拿主意,真“没出息”!但是当妈妈的,要知道,宝宝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要从小培养呢!

如果你的宝宝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向电视后面走去,想弄明白电视中的那些人是从哪儿来的;或者,拿一面小镜子左晃右晃,对着阳光射过来的方向,饶有兴趣地观察阳光反射回去的样子……这表明,孩子已经开始思考、探索他看到的一切了。

培养幼儿会思考的能力和爱思考的习惯,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比背几首诗、认几个单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要有用得多。父母应多用心思、借助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琐事以及一些游戏,帮宝宝把他们的大脑“转动”起来。

方案1:亲子阅读边看边想

“兔妈妈左顾右盼,想寻找点野果子给兔宝宝吃……”妈妈正给韵韵讲故事书,突然,韵韵打断妈妈,指着图上的小动物问:“这是兔妈妈、这是兔宝宝,可为什么兔妈妈比兔宝宝还小呀?”

孩子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书,好奇心又强,如果妈妈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启发孩子边听、边看、边想,孩子慢慢就会习惯“主动接受”——经过大脑的“加工”,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收获也远远超过听故事本身。因此,讲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可以这样做

给宝宝提个问题

和宝宝一起看故事书时,把画面上的人和景物指给宝宝看,便于他认识;孩子再大一点,不妨把图中人物、动物、景物的高矮、大小与远近的关系讲给宝宝;看书时问问孩子:“这棵树和这间蘑菇房哪个高?为什么蘑菇房看起来比树还高呢?”“如果袋鼠从河边走过来,是变大还是变小?”妈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面的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宝宝去想。当然,也可以引申开来:“汽车越来越远和越来越近,我们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这样,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拓展了孩子的思路。如果妈妈和宝宝互换角色,相信宝宝会更有兴趣。

说说你的发现

给孩子讲故事书或一起看动画片时,引导宝宝试图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比如:“小熊今天为什么戴上帽子和围巾了?”“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树叶呀?”然后,耐心地等待宝宝反复观察画面,经过判断、推理,由表面化的现象,得出“秋天来了、树叶被风刮掉了,天气变凉了……”的结论。以这种方式,逐渐培养起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方案2:在游戏中“动脑”

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难题”,这时,守在一旁的父母最好不急于给出答案,要给孩子时间,鼓励他们“启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

可以这样做

耐心等待

把剪掉底部的细口瓶倒过来,它就成了一个漏斗。昭昭往“漏斗”里装沙子,结果是上面装、下面漏。于是他用手指头堵住漏斗口,等装满沙子再松开手、把漏斗挪到另一个瓶口内,让沙子流进去。然而,沙子下漏的速度很快,从他拿开手指到将漏斗对准瓶口的瞬间,沙子几乎都漏光了。昭昭回过头来求援似地望着妈妈,但一直盯着他的妈妈却把头转向一边、一声不吭。昭昭无奈地一次次地重复着……终于,他恍然大悟:先将漏斗口伸进瓶口,再开始灌沙子,很快瓶子就被装满了。他得意地回头看妈妈,而此时,妈妈已经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游戏的时候,宝宝经常会因“走投无路”而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让他有时间自己琢磨琢磨: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不行,妈妈可给一点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启发昭昭:“想想看,在漏斗放进瓶子之前,怎样才能让它不漏呢?”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去尝试。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学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使之终身受益。

探究水的秘密

瑶瑶把一小瓶水倒入另一个大一点的瓶子中,左看右看之后,又倒回原来的瓶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不解地问妈妈:“在这个瓶子(大一点的瓶子)里,水怎么变少了?”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递给了她一个更小的瓶子:“把水放这里,试试看。”结果,瓶子装满了,水还剩了一半。瑶瑶又试了几个来回,突然开窍了:“这些水放在大瓶子里就觉得少、放在小瓶子里就觉得多……”

水是一种富于变化的“玩具”,宝宝百玩不厌。妈妈不妨顺应宝宝的兴趣,让想一想:水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用处?水是怎么给花“解渴”的?启发宝宝尽量说出多种答案。当然,妈妈也可以和宝宝做个小试验:把水调出各种颜色,再将一支支白色的花插入不同颜色的水中,观察花的变化。亲自实践之后,宝宝知道了花是怎么吸水的,同时也能发现“思考”的奥妙,享受思考的乐趣。

走出家门

乐乐捡来树叶拿给妈妈看,妈妈做出惊讶的表情:“呦,真多呀!瞧,有银杏树叶、杨树叶、梧桐树叶、柿子树叶……乐乐能告诉妈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户外玩,是引发宝宝思考活动的大好时机,比如给宝宝提个醒儿:我们来看看蜗牛爬树、蜘蛛织网和蚂蚁搬家,好吗?然后,做出向孩子求教的姿态:“妈妈不明白,蜗牛怎么总把身体缩在壳里呢?蚂蚁为什么不自己把面包搬回洞里呀?你要是知道,告诉妈妈,可以吗?”在这种氛围中,孩子非常喜欢开动脑筋。如果宝宝说不到位,妈妈再讲给孩子听,或者一起到书中找答案。

博物馆、科技馆也是孩子的好去处,不过,这需要妈妈和宝宝一边看一边聊:“如果恐龙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假如没有竹子,还会有大熊猫吗?”便于孩子根据眼前的事物,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

方案3在“破坏”中研究

每个孩子仿佛都是破坏大王。但仔细分析,毁东西其实正是宝宝思维活跃的表现,在这种时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宽容与指导,丝毫的批评和斥责,都会抑制孩子思考和探索的萌芽。

可以这样做

先自己试试看

童童盯着万花筒看了好一阵,随后摆弄来摆弄去,终于,把它的外壳拆下来了,发现里面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还有塑料盒。噢,原来如此!看明白了,童童试图把万花筒复原,却屡试屡败。他跑到妈妈跟前,指着一堆“零件”说:“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如何应对?比较好的方法是,平静地对孩子说:“宝宝先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一点点拆下来的,再自己想想办法,说不定你能装好呢!”然后,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解决难题。如果过一段时间孩子还弄不好,妈妈再来和他共同解决难题。如此,孩子就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中受益。

总有新的玩法

“妈妈,吃糖葫芦。”朵朵举着一根筷子,上面穿着几个串珠,这些玩具串珠本来是用来穿项链的。今天,朵朵又用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玩法。

“举一反三”地玩同一种玩具,对锻炼宝宝的思考能力大有好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欢的,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积木、橡皮泥、拼插玩具、折纸,甚至是那些日常用品。因此,父母尽量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中,启发孩子去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玩法和用途,比如一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

专家建议深谙人脑“用进废退”的原理,孩子思考越多、越独立,智力发展就越快,不要多余的帮助,更不要代劳,给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着急的独立空间,只有在远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防止“功利”思想,即便孩子没学到明显的知识、没增长什么“本事”,但他们兴致勃勃地探索、游戏状态也很有价值,这不仅是孩子思维的锻炼,也能优化孩子的性格。

孩子们的游戏你会不会玩?


“爸爸,能和我一起玩吗?”

“好啊,那我们玩什么呢?”

“嗯~你说呢?”

卡住了吧?小猫钓鱼、跳皮筋……或许父母们能收罗出一堆自己儿时的游戏,可对孩子的游戏,你是不是也了如指掌?

我们走进杭州朝晖幼儿园中北园区,做了一次4~5岁儿童亲子游戏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孩子们与家长对游戏的偏好大相径庭。

在该园小二班26名宝宝中,有男孩16人,女孩10人,这些小朋友最受欢迎的亲子游戏,是开汽车、和爸妈一起拍球、踢球,以及爸妈陪玩斗龙战士、铠甲勇士等桌面玩具。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该班近三分之一的家长,爸爸妈妈最喜欢的亲子游戏是看书讲故事,其次是角色扮演。

在钱报家长会的学前QQ群里,也有不少父母感叹:不是我们不想和孩子玩,实在是没时间和精力,折腾出那么多游戏啊。

可在幼儿专家眼中,亲子游戏其实并不是件复杂的事,一块毛巾、一只球、一件衣服,都能成为游戏道具。

一直提倡让孩子在上学前,“生活在童话里”的杭州胜利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周穗萍认为,亲子游戏,就像是这个童话王国里,不可或缺的甜美糖果。同时在游戏体验中,孩子更容易掌握一些技能。为此,周园长还特别出了本名为《在玩中学》的书,里面介绍了不少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

而杭州朝晖幼儿园副园长胡嫣,也特别为本刊读者推荐了有意思的亲子游戏,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起来!

游戏1:毛巾抛球

游戏准备:一块浴巾、一个皮球。

玩法:宝宝与妈妈(爸爸)分别拉浴巾的二个角,把皮球扔到拉好的浴巾上,喊1、2、3,一起把球往上抛,当球下落时,又合力用浴巾接住球。

胡嫣推荐理由: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通过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感情。

游戏2:放鞭炮

玩法:宝宝蹲下,双手抱住双腿,把头低下。妈妈拍手说儿歌,用手抚摸宝宝的头,并做点鞭炮的动作。等妈妈做完动作,宝宝用力向上跳,并发出"嘭"的声音。

附儿歌:

放鞭炮,放鞭炮,嘭嘭一响真热闹。

妈妈赶快点一点,嘭嘭宝宝跳得高。

胡嫣推荐理由:不需要道具,随时可以进行,既锻炼了宝宝的身体,又学习了儿歌。建议宝宝熟悉游戏过程后,试着和家长互换角色。

游戏3:起床

游戏准备:椅子、有扣子的大人衣服。

玩法:父母闭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叮铃铃”铃声响起,父母睁开眼睛,孩子跑过去帮父母穿衣服。

周穗萍推荐理由:让孩子学会扣钮扣,同时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自理能力。

游戏4:晒衣服

游戏准备:1个脸盆(盆内放有衣服、裤子、袜子各一件、衣架二个)。

玩法:父母帮孩子拿着脸盆,孩子逐一从中取出衣物正确地晾晒在衣架上。

周穗萍推荐理由:游戏中,孩子学习正确使用衣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游戏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游戏1:穿珠子(适合1.5-2岁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好一根细铁丝,几个中间空心的珠子,一截细绳或细线。

家长陪宝贝一起,让宝贝把珠子一个一个穿到铁丝上,要反复几次,目的是让宝贝熟悉铁丝与珠子之间的联系。然后把绳子拿出来,让宝贝自己把珠子穿到绳子上。

宝贝一开始会拿绳子直接去塞,软绵绵的塞不进去,试了几次后,你可提醒她再想想办法,或者让她再用铁丝把珠子穿一遍。如果宝贝还没想到,你可进一步引导,可不可以让铁丝去帮绳子的忙啊。家长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不能直接动手告诉答案,要让宝贝感觉到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游戏妙点:

1岁多宝贝的思维都很单一,事物之间建立联系都是一对一的,比如说“铁丝-珠子”、“绳子-珠子”,通过游戏,可在宝贝的头脑中形成“铁丝+绳子-珠子”的联系,拓展宝贝思考问题的思路。

游戏2:妈咪不见了(适合2岁左右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一个玩偶娃娃和一些小贴画。

然后以玩偶娃娃为主角给宝贝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娃娃跟妈咪去逛超市(超市名字最好是宝贝熟悉的,常去的,便于宝贝利用现实中熟悉的场景),娃娃东张西望看见什么都好奇,一开始还能紧跟在妈咪后面,后来,他发现妈咪不见了,他就在那儿大声地哭。

让宝贝帮帮娃娃,帮他找回妈咪。宝贝想出的办法越多,奖励的小贴画就越多。最后,家长可以补充一些可行的办法,并详细地解释给宝贝听。

游戏妙点:

熟悉的场景给宝贝更强的现实感,能跟生活更紧密地结合一起,若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宝贝可马上想到解决的办法。

游戏3: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适合2岁以上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一些废报纸、重物和袋子。

将重物装在袋子里,让宝贝想办法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如果宝贝试了几次还没找到要领,家长可以引导一下。跟宝贝一人拿一张报纸,把报纸展开,撕成两半,叠在一起,再撕成两半,叠在一起,如此反复几次,问宝贝有什么变化没有。

游戏妙点:

宝贝在家长的引导下终于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了,报纸的作用并不只是看,还可以象绳子一样把东西挂起来。宝贝还可以在游戏中了解粗、细的概念。

游戏4:劝架(适用于3岁左右的宝贝)

游戏做法:

父母一起参与,设计一个吵架的场景,让宝贝当裁判劝架。

比如说看电视,爸爸想看体育频道,妈咪想看电视剧,并故意引导宝贝问问双方各自的理由,各自的想法,让宝贝一会站在妈咪的角度一会站在爸爸的角度来考虑整件事情。不管宝贝以何种方式劝架,父母都要尊重他这个小裁判的说法。然后,再跟宝贝讲各自都很有理,但在一个家庭中,不能只考虑一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要多想想他人的观点。

游戏妙点:

宝贝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冲突,但3岁左右的宝贝还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贝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点评:

宝贝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给宝贝带来很大的成就感、高水平的自尊感。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高自尊宝贝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强,长大后的成就也会更大。

教宝宝进行立体思考的袋中取物游戏


游戏名称:袋中取物

建议年龄:18个月~4岁

目标:增强触觉、教大脑进行立体思考

目的:当孩子能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尤其是触觉——学习时,效果是最好的。可惜的是,大多数正式的学习活动只用到了听觉和视觉,却忽略了其他知觉,尤其是触觉。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运用触觉,这能刺激大脑中新的神经回路,并教会孩子重视物体之间物理差异。这个练习的重点是教给孩子纯粹通过触摸,来确定一个形状、数字或字母。当要求孩子只能通过触摸来找出一个物体时,她必须先想出物体的形象。然后,她要问自己:“这个物体感觉起来什么样?”这会强化并促进连接视觉记忆和与触觉解释相关区域的大脑回路。

活动:这个练习需要用到柔软的小布袋或小枕头套。第一步是教给孩子游戏规则。让孩子看一个小橡胶球,并放进袋子里。然后,让孩子把手伸进袋子里,并告诉你他感觉到了什么。不要让他往袋子里面看。孩子会说:“球。”或发出近似的声音,这要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水平。你可以通过说“你感觉是球吗?”来帮助孩子说出来。在孩子取出球之后,把球放回袋子里。拿出孩子的一块积木,让他看着你把积木放进袋子里。然后,让孩子把手伸进袋子,并问他感觉到了什么。他会试着说出“积木”,但如果他还不会说,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此时,要让孩子找出具体的物体:“球在哪儿?”重复练习几次,直到孩子能完全理解这个游戏。当孩子理解了如何玩这个游戏之后,你可以通过将不同形状、大小甚至材质的物体放进袋子里来增加其挑战性。例如,你可以将一个硬塑料球和一个软球一起放进袋子里,要求孩子取出软球;或者将一个大塑料杯和一个小塑料杯一起放进袋子里,要求孩子拿出大杯子;或是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一起放进袋子里,要求他拿出其中的一种形状。

进入下一个阶段

活动:一旦孩子开始玩木质的数字和字母,你也可以把它们放进袋子里。刚开始,游戏要简单一些,可用两个明显不同的物体。例如,将一个球和一个木质的数字2放进袋子里,让孩子找出数字2。当孩子能够感觉出数字和球的区别时,可以改进这个游戏,将一个数字和一个字母放进袋子里,让他拿出数字。在孩子能够熟练地区分数字和字母之后,可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将两个字母或两个数字放进袋子里,让孩子拿出某个数字或字母。

进入下一个阶段

活动:在孩子到两岁半至3岁左右时,就不要再只是让孩子找出某个字母了,而是要让他找出某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例如,让孩子找出“熊(bear)”的第一个字母。你可以提醒孩子第一个字母的发音。如果你在亲子共读时跟孩子说过发音,他应该能认出那是字母B的发音,并从袋子里拿出字母b。随着孩子的读写能力逐渐增强,你可以在袋子里放入多达7个字母,要求他找到字母并拼出诸如“猫(cat)”、“蝙蝠(bat)”以及孩子熟悉的其他简单单词。

学龄前的男孩喜欢战斗游戏


“你为什么打麦克呀?”我到幼儿园小班去接我那四岁的孩子维力的时候,发现他正在和一个新到这个班级的男孩 扭在一块打架,“因为他是个新孩子”维力回答“他拿了你的东西还是先动手打了你?”我问。“没有”维力说,一边耸耸肩“他是个新孩子,我只是不喜欢而已。”

维力看着脚?,穿着囚犯号衣的形象在我的脑中浮现,同时,关于7-8岁野蛮小孩的最新报道也来到我的心头,令我不安的是,维力近来对小朋友故事的兴趣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打打杀杀的书籍,他会随地取材,把汤匙或无绳电话信手招来当武器,去杀死他想象中的坏人,虽然我的丈夫与我自己的父亲都一再安慰我这一切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维力的行为还是让我不安,我想要找到阻止他打人的办法。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芒研究生院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克莱。考普博士这?部,“特别是男孩,他们对能够使他们感到孔武有力的游戏和玩具特别着迷”,而且,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前清楚,对事物的归属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就更容易与人冲突,不管是一个玩具的归属问题还是一个新近加入班级的孩子,都可能引发冲突。

“这个年龄段的攻击性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宾州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杰。贝尔斯基博士说,当孩子扮演强有力的别动队员的角色时,他们一般都不会伤害他人。身体不触及对方那样地假扮打仗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阻止这种玩耍没有好处,很可能也是无法做到的,但是,一旦“肉搏”真的发生了,你应该立即把孩子们分开。

3-4岁的孩子之所以互相扭打,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还未能控制他们的冲动,考普博士的研究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难做到的就是控制他们的愤怒,他们可能知道应该“动口不动手”但是在他们特别烦躁的时候他们就做不到这一点了,而且,学龄前儿童刚刚开始发展移性的感觉,所以他们不会自动地想到脚一个玩伴会伤害他。

学龄前的儿童开始懂的,话语象武器一样,也可以伤人,麦蒙奈德医疗中心行为儿科主任莉莎。阿尔舒勒说“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说“你真笨”和“我不做你的朋友了”这类的话”,一般而言,女孩的攻击性是通过话语来释放的,我的女儿伊利莎白就常常责骂她的洋娃娃并惩罚她们。

另一方面,男孩的幻想常常集中于好人打坏人,而母亲总是忧心冲冲地想制止这些超级英雄,“我担心他们会把暴力看作乐趣”,爱达荷州的劳拉。哈姆在提起她三岁的双胞胎时这样说。

防止这种打仗行为成瘾的一个办法是把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一至二个小时之内并且只看有质量的节目,全美儿科协会就是这样推荐的,事实上,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很多小孩子的节目也包含了暴力,研究显示,经常观看这些节目会造成攻击性的增加。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很少提示严重的情感失控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伤害其他孩子,伤害小动物,或者不能在几分钟内平静下来,那就有必要去看儿科医生了,对于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偶尔出现的攻击性只表示了,他们想要变的孔武有力,富有能力,并且能控制他们周围的世界,下列是一些帮助学龄前儿童学会合适行为举止的建议;

1、把幻想中的打仗与暴力区分开来,如果你的小佐罗不只是挥,并且解释给他听,告诉他玩具是用来演习的,而不是用来伤害他人的,如果其他小孩打他,鼓励他把情绪告诉一个成人,而不是还手。

2、强调威情与行动的差别,告诉孩子感到愤怒是可以的,但不能伤害他人或者乱扔玩具,如果攻击性以嘲笑的形式出现,告诉孩子话语也会伤人感情。

3、预料失控的局面,告诉你的孩子要控制他们的冲动,摔跤可能不会造成大问题,但是如果你的经验告诉你摔跤也能会升级到扭打,那么就要把孩子们分开,并且问他们“为什么我阻止你们呢?”如果他们不知道,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他们过于投入,有人会因此受到伤害。

4、在你的孩子平静下来后和他讨论问题,如果孩子们扭打起来,把他们分开,但是得等到你有机会单独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讨论打架问题,你可以问他“如果你和尼克都想玩同一件玩具,你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帮助他想到妥协与轮流的可能。

通过合适的诱导,大多数学龄前儿童能懂的,用暴力去制服别人是不能接受的告诉,维力就很快地放弃了与麦克打架的习惯,今天,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一对在一起向想象中的坏人作战,而不是互相开战的活泼小家伙。

如何让男孩爱上思维游戏


思维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男孩的推理判断能力,能帮助男孩打破思维定势。从而使其拥有更灵活的头脑,更利于其创新。脑筋急转弯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

晚饭后,爸爸对儿子说:什么人不敢洗澡?儿子说:病人。爸爸说:有很多病人必须得经常洗澡才能保持清洁,所以你的答案不对,应该是泥人。儿子说:对啊,泥人一洗就坏了。爸爸又问:什么动物你打死它,而它却流着你的血?儿子说:这个我知道。是蚊子。爸爸说:不错啊!儿子不服气地说:我也考考你。一个动物被你打死了,而它却流着你的血,这是动物?爸爸想了想说:不是回答过了吗?儿子说:我有自己的答案,你说吧。爸爸说:蚊子。儿子说:不对!是蛇!爸爸笑了说:哈哈,有道理。

通过玩思维游戏,儿子不仅记住了答案,还掌握了脑筋急转弯的规律。他对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让爸爸很惊讶。其实这种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儿子正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灵活掌握了这一规律。看来,男孩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是以让父母惊讶!

据说这几个家庭游戏可以让孩子反复玩几天不会腻


家庭游戏对于孩子的童年有多么重要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思考力、模仿能力以及语言形成等在0-6岁是飞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有较好的引导,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只要孩子哭闹就用手机和电子产品去安抚,长期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孩子也形成了对电子产品的依恋,对其他集体活动越来越冷淡。

下面为下达介绍几款简单易操作又有趣的游戏,大家不妨跟孩子在家试试哦~~~

“大家来化妆”

▲利用家中的现成材料作化妆服

我挑几件她婴儿期的旧衣,小外套、连衣裙、帽子、围兜、再搭几条发带,放入篮子,供小小造型师自行搭配使用。

除此,家里的大人也是理想的“模特”,像是给爸爸扎根小辫,给妈妈画个胡子什么的,稀松平常。

家务做起来

▲给她一些工具,让她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

厅长对家务的热爱由来已久。“打扫”、“擦洗”、“浇花”,我见她日日“劳作”不辞辛苦,干脆给她一些小工具:儿童尺寸的扫帚、塑料小桶和小抹布,置在她伸手可及的角落;小喷水壶,指定一盆绿植,由她专门照顾。

我为她安排每日的劳动任务,包括帮妈妈铺床、整理玩具、保持活动区域的清洁、将脏衣丢入洗衣机、餐前摆放自己的餐具及餐后将用过的餐具放入盥洗池等。

我让她参与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和大人一起劳动;偶尔也让她试着洗碗——她更多是好玩,还得重洗。

有机会参与到家务中来,感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一分子,让小小的她有一种自主感。对于孩子来说,最快乐的游戏,是能够让他们像对待“工作”一般严肃勤勉的。小不点儿认真起来,真是萌态百出呢。

手工DIY,温和有力的艺术

手工这一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自有温和安静的力量,坐下来做一会儿手工,既锻炼专注力,也是积极的休息与调整。两岁孩子已可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DIY活动。

▲五彩的“泥巴”

使用彩泥可以DIY出很多东东,也有很多游戏情景可以创造;我常用GIOTTO这款彩泥,既安全又环保。配方只蔬菜粉和植物油,闻着是淡淡清香,没有化学制剂的刺鼻气味,即使误食也无害,给口欲期尚未结束的低龄孩子用很理想。

▲我的“榴黄柳绿”双色小水饺

小袋分装,一份的分量正合适小手揉捏。一次性给太多易浪费(统共十八种色),取几个基础色(收纳仍是辅食盒),够玩上好一阵子了。

▲厅长的山寨版“彩色饺子”

▲手工“饼干”出炉咯!

烘焙用的小型模具,操作容易,可轻松将泥团切割成可爱的“饼干”,“烤箱”也派上用场了;造型简单的水果也是她力所能及的:圆滚滚的苹果和葡萄(我只需帮她稍作润色和修饰)、又长又扁的香蕉……

▲“水果”下午茶

颜色配对对

颜色配对是经典的蒙特梭利感官训练游戏:将同一颜色的泥球放入对应的碗中。捡球、放球的动作,锻炼手部精细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颜色识别与分类,涉及视觉开发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两岁孩子已能够完全理解游戏的意图,并独力完成。

▲自制蒙氏教具:颜色配对

▲“好丑的毛毛虫”

游戏帐篷和隧道:秘密与冒险

▲秘密王国与冒险之旅

两岁孩子闹独立,开始希望在家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妨划出一处固定地点,作为孩子的“秘密王国”,一顶合适的游戏帐篷会是不错的选择。

可随需搬来搬去,不用时静立一角,全不占空间。扔几只软垫、抱枕进去,挂一串彩灯,夜里点亮,浪漫满室,厅长凑近啧啧惊叹:“美!美!”岂止是她的“秘密王国”,连我也想据为己有。

我将游戏隧道、帐篷和滑梯连起来,组成“越野“赛道,请她由隧道这头钻过去,从滑梯滑进阳台的“游乐场”,在蹦床上跳上一阵,再沿原路返回。

这款也是可以随时收纳的,下次拿出来,换一个玩法照样捧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