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荣誉激励孩子前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小红花是幼儿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小红花代表着荣誉,是激励孩子前进、鼓起孩子自信心的一味灵药。小红花要受到父母的重视,应该被粘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孩子受到激励。

一天,桐桐是跳着进门的,我想:这孩子,今天是怎么啦,如此兴奋?

妻子随后进了门,补充了一句:“今天,桐桐得了一朵小红花。”

我听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对桐桐说:“宝贝,你今天做什么事啦,得到了小红花?”

桐桐说:“今天,我是全班表现最好的一个小朋友。我上课回答问题时,全答对了。

睡午觉,我没有吵闹,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还有,莉莉把垃圾扔到地上,我捡起来了。”

我说:“是吗?那你今天还真不错,难怪得到小红花啦。”

桐桐翻开了课本,小红花夹在里面,整整齐齐的,一点儿也没有破损。桐桐又说:“爸爸,今天大家都很羡慕我,都要看我的小红花呢!”

我说:“是吗?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

桐桐说:“是啊,刘老师说,小红花很珍贵,必须是表现特别好才能够得到。一天只给一个人,今天就是我啦。”

我和桐桐商量后,将这朵小红花粘在桐桐的奖状框里。自从桐桐上幼儿园后,我就给她准备了一个大相框,整整一面墙都做成了奖状框。当时,我就跟桐桐说:“爸爸希望有一天,桐桐能把它全贴满。”

今天,这儿开张了,第一个奖品,是这朵小红花。

桐桐也很兴奋。她帮忙涂胶水,我帮她粘。小红花成了这面墙上的第一道风景。

以后的几天,每个到我们家的人,看到了这朵小红花都会说:“哟,桐桐表现好啊,得小红花啦!”我笑着点头,桐桐在一旁也很高兴。

自从有一朵小红花高悬在墙上后,桐桐似乎着了魔,学习更认真了。每天,她一回家就写作业,字迹很工整。上课时,她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课下还主动帮助同学,维护公德。当然,桐桐的表现,为她赢得了第二朵,第三朵……更多的小红花。

我们家墙上很快就有一片“小花园”了,红花们在争奇斗妍。

学期末,因桐桐表现出色,获得了一张小奖状。我看着墙上小小的一角,这是桐桐这一年的成绩啊。她在这一学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小朋友,还处处表现出美德。我知道,这些功劳,小红花的召唤也是原因之一。

刚开始,妻子悄悄跟我说:“就是一朵小红花嘛,不用这样重视吧?别让她骄傲了。”

我说:“这可不是普通的红纸,它凝聚着的是荣誉,桐桐的自尊及自信全在这张纸片上了。我们不能小视,一定要张贴出来,这是对桐桐的激励,强过我俩的口头鼓励。”

其实,每个小朋友,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初期,都或多或少地获得过小红花,只是许多父母忽略了它。孩子也在短暂的兴奋后,就不知把花丢到哪里去了。小红花没有发挥它长期激励的作用,更没有维护孩子的自信心,这是很可惜的。

小红花,是幼儿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小红花代表着荣誉,是激励孩子前进、鼓起孩子自信心的一味灵药。小红花要受到重视,应该被粘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孩子受到激励。

我是有备而来的,早早地帮桐桐准备了奖状框。虽然我从不说“桐桐,你必须拿奖状,拿小红花”之类的话。相反,我常常说:“只要你努力了,得不得红花,得不得奖,爸爸都很高兴。”但是我相信,只要桐桐看到这一面墙,她就能感受到我的期待。

当然,当她看到自己的奖状和小红花,也会主动激励鞭策自己。这时,即使父母不开口,孩子也会充满斗志,愿意去追求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涯。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激励出孩子的无限潜力


激励出孩子的无限潜力

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

第二次,在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说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上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变得温顺了,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一般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相当于他所具有的潜能的1%。因此,凭借内在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积极心态的推动,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激励孩子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激励孩子

孩子不断进步,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父母的心理激励则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孩子正常发展、快速成长的金钥匙。

理想、目标激励。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条件和特长为其设计奋斗的大目标,时时鼓励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不断为孩子增加前进的动力。当然,理想激励中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教育,克服名利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理想,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促其实现大目标。

行为、榜样激励。“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用正面的教诲开导激励孩子;用满腔的爱心去关怀、体贴孩子。父母还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也可把邻里的品学兼优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鼓励孩子向他们看齐。

关怀、表扬激励。父母对孩子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尤其要从精神上、心理上关怀,不仅关心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而且要关心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形成激励。特别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严格要求正是对他的未来的负责与关怀,是对他真正的爱。在家教中,对孩子每一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给以表扬激励。特别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要从正面说服,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新的起点,奋起直追。

动机、兴趣激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社会活动和竞赛,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特别要注重智力投资。培养兴趣也是学习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要从学习条件、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源头活水天天来,水到渠成步步高,尤其是对特长的培养,更要注意兴趣激励,才会产生较强的动力。

让孩子学会休闲


会不会休闲关系大

在休闲时间,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家长又上班,处于失控的状态。可孩子们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势必要从事各种休闲活动。

能否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各种兴趣、爱好、特长,都是在休闲时间获得的,课外阅读也都是在休闲时间进行的;而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还是在休闲时间形成的。社会学工作者到某市监狱对犯人所做的调查显示:87%的犯人作奸犯科是在闲暇时间;77.7%的犯人因为穷极无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寻求刺激;96%的犯人承认自己的坏习惯是在闲暇时间沾染的。亲子网

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自我克制的能力,面对社会上那些“挡不住的诱惑”,很容易从事一些不良的休闲活动,接受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儿童青少年休闲教育。

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什么是“休闲”?通俗地说,是指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自理生活以后,可以自由支配的一种状态。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儿童青少年进行休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孩子们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孩子学会休闲,首先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松弛身心。人通过休闲,使未成年人劳累的身体得到休息,紧张的精神得到松弛,有利于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学习。

满足个人爱好,发展特长。休闲活动一般是个人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充实头脑,陶冶精神情操。在休闲时间内,孩子们主要是发展个性。

加强社会交往。在休闲时间,回到家庭,首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家人交往,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广泛进行其他的社会交往,接触社会,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认识青少年休闲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不同于学校生活,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自主性。青少年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自己做主,独自支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能力、自身和家庭的条件安排;既可以是一个小群体的共同活动,也可以是独自活动。

灵活性。休闲生活,一般没有组织,没有严密的计划和特定的目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完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

儿童青少年休闲活动的这些特点,决定“无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活动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休闲要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虽然是孩子们自主支配的,但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休闲生活要讲究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要科学。休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到自身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家庭生活条件,从实际出发,确保能促使身心的健康。亲子教育

选择有益的活动。高雅、健康的休闲活动,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低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满足的是低级趣味,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精神鸦片”。

要尊重社会公德。休闲活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休闲方式不仅要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也要注意到不妨碍他人的安宁和安全。

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休闲活动主要是自由活动,没有集体的约束,也没有同学、熟人的监督,思想比较放松。但放松不等于“放任”,不能任意侵害集体或个人的利益。

现代社会,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是合法的权益。我们要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休闲方式,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使孩子成为文明的人。

让孩子作主(下)


在穿衣玩耍上孩子的意愿没有对错可言,因为那还不涉及任何道德观念,任何是非.做父母的如果干涉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会降低孩子的乐趣。

但是涉及到和别人利益相关的玩耍时,应该权衡,比如一般情况下孩子要求看动画片,我们总是满足,但是如果爷爷奶奶正在看电视,我们一般不是立刻满足她,必须等爷爷奶奶看完,这时如果小家伙哭闹也无济于事。但是这时我们常常会忍不住说孩子不听话,不乖.如果孩子理解的表示可以继续等等,我们也就会忍不住说真听话,是个好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渐渐也就知道似乎听话才是好孩子,乖孩子,不知道别的妈妈有没有这个习惯?我有,似乎是对孩子的奖赏和鼓励。

开开妈说的很好,好孩子决不是那种对父母的话惟命是从的孩子,再深入,我觉得孩子是否真的是好孩子,还要看父母是否是好父母。我在力求做个好父母,也希望我的孩子成为好孩子。

haozhe的回复:

陶陶虽然只有17个月,而且还几乎不会说话,但是这不妨碍他的正常交流,他的自主意识这些日子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昨天给他拿出一双新鞋,显然他特别喜欢,而且强烈要求一定要穿上,因为有点大,所以不准备让他现在穿,但是这在陶陶那里绝对不行,他固执的拿在手里,而且一定要穿上!

这周六给陶陶买了一个脚动的吉普车,这是他自己选的,让他决定是否要电动的摩托车,他拒绝表示不要。

不知不觉中,陶陶已经长大了,再不是我眼里不暗事事的小东西,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我越发的意识到应该尊重他的意见,当他有某种要求时,他绝对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长大了!

孩子的确是独立的,他不是宠物,尊重孩子的想法,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意见,是为人父母应该做到的!

宽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成长


周末,豆豆乖巧地凑到我身边来,问:“妈妈,我能请你帮个忙吗?”我笑着说:“当然,要妈妈帮什么忙呢?”豆豆小心翼翼地说:“我想请你再给我买一个文具盒,还有铅笔、铅笔削和橡皮擦。”我听了很奇怪,前天才刚刚帮她买了的,这么快又要买?豆豆吞吞吐吐地说出事情的原委。原来,她的同桌雯雯把文具盒丢了,不敢告诉妈妈,只好借用豆豆的,结果豆豆一时大方,将整个文具盒都送给了雯雯。

我问:“为什么雯雯不把丢了文具盒的事告诉她妈妈呢。”豆豆一副很同情的样子,说:“雯雯的妈可凶了,雯雯怕挨骂,所以不敢跟她说。”

豆豆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孩子丢了东西,怕挨骂而瞒着自己的亲妈,究其实质,也许是雯雯妈妈平时太严厉了,不允许她出任何差错,所以孩子丢了东西,才会想方设法去掩盖。

晚上,检查豆豆的数学作业,发现豆豆有点粗心大意,不是将加号看成减号,就是将减号看成加号。我的耐心有限,正要呵斥她,忽然想起雯雯来,只好强压火气,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宝贝,你作业里有两个错误,来,妈妈陪你将错误挑出来好吗?”

豆豆正乐意我陪着她呢。在我的指点下,她终于改正了作业里的错误。我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对她说:“你看你一马虎,就把妈妈累得够呛的。”豆豆听了,揽着我的脖颈,满眼的痛惜。从那天起,豆豆变得越来越细心,作业做得越来越漂亮了。

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事事完美,会使孩子在错误面前,成为惶恐的惊弓之鸟。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总是磕磕碰碰的,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会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让孩子学会去爱!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帮四岁的儿子海旭睡前洗刷。小家伙坐在他的小椅子上,看我把水掺热,给他洗完脚丫、擦干,又开始自己洗时,突然很感兴趣地说:“妈妈,我给你洗吧。”然后,执意蹲到我的洗脚盆边,轻轻地捧起些水,洒在我脚上,嫩嫩的小手从脚面上滑过,顿时,一种轻柔细腻的感觉掠过心间。他又拿起肥皂在我脚上抹了两下,小手边来回搓着,边说:“真滑溜。”一会儿用水冲冲,抬头看看我:“好了,洗完了。”灯光下,他清澈的眸子里闪动的那种颇有成就感,又掺杂着些新奇、喜悦的目光,让我这个平凡的女人,一时竟被这平淡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深深打动。忽然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中儿子给妈妈端水洗脚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此时的感觉与她多么相似啊!

“妈妈,你高兴吗?”见我微笑不语,海旭问道。我回过神来,忙回答:“高兴啊!妈妈以前还没有这么幸福呢。”他又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以前没有这么幸福啊?”是啊,从他刚出生,大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喂奶、换尿布,到后来教他走路、说话,自己吃饭、穿衣,他那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大些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渐懂得“回报”了。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爱是相互的,别人对他关心照顾,他也应该体谅、照顾别人。比如,在生病后背他去医院的途中,我会问他:“将来你长大了,妈妈老了生病时,你会不会也背着妈妈?”老公经常加班,我便问:“爸爸天天上班挣钱给你买好东西、交托儿费,辛苦吧?”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后老公晚上一回家,海旭就抢着喊:“爸爸,快吃饭吧!”把老公美得不轻。周末吃饺子,我告诉他:“这是姥姥忙了一下午给你包的水饺,喜欢吧?”他会伸出大拇指说:“姥姥你真棒!”

当海旭在我们的引导下意识到大家对他的关爱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反馈,并逐渐形成习惯:有时我亲他一下,他也抱着我的脸亲我;我给妈妈捶背,他忙爬到椅子上站着,攥起小拳头敲打我的肩膀;给他带回好吃的,他会记得递给大人:“你们吃吧,吃吧。”有一次,他找到一小包糖(平时很少让他吃糖,所以特稀罕),填了好几块在嘴里,忽然想起什么,急忙抠出一块往我嘴里塞!一家人为此笑了好半天。今天,当孩子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不由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是来自敬老院墙上的:“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看了这篇文章,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多么盼望,将来我年迈体衰时,我的孩子也能紧紧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走。

所以,当孩子今天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幼儿园开学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难免遇到小矛盾和小冲突,很多时候甚至会“动手解决”。若家中的小宝宝被其他小朋友“暴力欺负”,家长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动攻击,还是当“羊”默默忍受?爸爸妈妈们为此争论不休。

“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同是4岁孩子的家长,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挨过别的孩子打,班里甚至有一些专门欺负别人的“孩子王”。讨论中,有的家长认为应该教孩子“还手反击”,也有家长认为不应该教孩子“以暴制暴”。“我认为孩子拒绝‘动手’不一定就是懦弱,而是善良的表现,作为家长这时候不能责备他,而应该认可他。”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黎女士认为,动手解决不了问题,这样你打我,我打你,最后受伤也是孩子。“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

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够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刘女士说。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冯教授认为,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结果。

冯教授介绍,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最后,冯教授鼓励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知识,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