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动手能力培养

3~6岁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高峰

“眼看要上幼儿园了,可蓝蓝还不会自己拿小勺吃饭,只会用手抓饼干吃。在家里,她奶奶一天三顿饭喂她;上了幼儿园,几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孩子,谁顾得上她,那不得一天到晚挨饿吗?”今年8月份时,蓝蓝妈为了教女儿学吃饭,又哄又骗又吓唬,但进展缓慢。

其实,蓝蓝一岁多时就能自己吃饭了,从开始时用手抓着吃到学会了拿勺吃。然而,因为她太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小手,常常一顿饭要吃上1个小时,还弄得全身、满桌甚至一地都是脏兮兮的。结果,蓝蓝的奶奶看不惯孩子吃饭的“可怜样”,坚持喂她,任凭蓝蓝妈怎么说都不行。慢慢地,蓝蓝就不愿意自己拿勺吃饭了,别人喂她吃饭,她还四处乱跑呢。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博士耿耀国说,1岁左右甚至更小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性就开始萌发了,特别是3~6岁到了自主性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孩子们手脚灵便、好奇心增强,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去探索和尝试,比如刷牙、吃饭、上厕所、拆卸小玩具等。

然而,一些家长总怕孩子自己刷牙刷不干净、吃饭撒一地,或担心他们动作慢而耽误了上幼儿园等,常常抢着帮孩子做这些事。“我自己做”的自主性老是被别人剥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羞怯和疑惑:我到底行不行?时间久了,不仅会破坏孩子正在萌发的自主性,甚至还会损伤他们的自信。

孩子经历挫折才能够成长

暑假里,5岁多的天天和小区里一帮孩子正追着玩得高兴,不知道为啥吵了起来,还越吵越凶,甚至要动手。正忙着做饭的天天妈听见了,赶紧跑下楼,一看,几个孩子合起伙来争抢儿子的一辆遥控车。

一看妈妈下楼来了,天天的眼泪喷涌而出。一开始,天天妈见这么多孩子欺负儿子,很生气,想训斥他们。但转念一想,小孩争抢玩具是常事,自己不可能随时随地护着儿子,他必须学会自己解决矛盾。于是,她问孩子:“你回家不?”“不回!”“那好,你就自己想办法,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说完,天天妈回家了,尽管她真的很担心儿子被小伙伴们欺负。

一个多小时后,儿子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虽然手上没有了遥控车,却笑嘻嘻地拿回一个变形金刚。原来,他和几个小朋友早就和好了,互相交换着玩具玩。

对于孩子,家长的确有大把的人生经验可以传授给他们,避免他们走弯路或重蹈覆辙。比如孩子学走路时,大人明知道孩子要摔跤,于是一些家长就不愿意松开手;比如孩子想拆卸玩具、探索奥秘时,家长知道孩子很可能弄坏玩具而阻止……

从表面上看,家长可能是帮孩子躲避了一些“挫折”,但仔细一想,这样做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在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人生经验的机会,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主性。耿耀国提醒家长,孩子必须重复必要的挫折,才能够成长。

积极为孩子创造探索的条件

一天,王女士洗衣服时,看到6岁的女儿一直盯着自己看,显然她是对洗衣服感兴趣了。王女士就把女儿抱起来,让她的小手能够着浴盆里的衣服。

虽然女儿一直用手拍打着洗衣服,把肥皂沫弄得满天飞,污水溅了两人一身,但她还是朝女儿竖起了大拇指。第二天,王女士特意去超市买了小脸盆、小围裙、小手套、小凳子,她对女儿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衣服,可是浴盆太深,你够不着。看,妈妈给你准备了小脸盆、小围裙,以后你就能自己洗衣服了……”“谢谢妈妈!”听完妈妈的话,女儿马上就端了一盆水,穿戴好围裙,学着大人的样去洗衣服了。

耿耀国说,当你发现孩子有了某种探索的冲动时,不光要鼓励并肯定孩子自主探索的行为,更要积极为孩子创造探索的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不妨多带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环境,其实旅游就是帮助孩子探索世界的一个不错选择。当然,家长在孩子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及时鼓励、指导和帮助,也能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自主性。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入园的独立自主性(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九月份,三周岁的幼儿将陆陆续续的进入幼儿园,幼儿初入园时,由于环境的生疏,常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如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定、不说话,甚至拒绝进食。

在上海闵行一所中心幼儿园里,一位朱女士拿着女儿最喜欢的玩具哄着自己的宝宝,“看到孩子哭得这么伤心,心里真的舍不得。平时在家或者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都挺好的,一进幼儿园听妈妈要走,死活都不放了。软磨硬泡都试过,行不通。等稍微好一点再送她进去。”朱女士在哄女儿的时候,一旁其奶奶不停地将孙女喜欢吃的东西喂孩子。

类似上面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也有不少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完全相反。今年新入园的嘟嘟在听妈妈说要去上幼儿园,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并告诉妈妈不会哭鼻子。虽然如此,在真正入园的时候还是背着妈妈留了眼泪,这还是幼儿园老师偷偷告诉她的。

每年新生入园问题都被诸多幼儿家长担心和关注,担心孩子哭,怕孩子打架,又或者是舍不得孩子,担心孩子条件苦,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殊不知,其实孩子入园的表现与爸妈前期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中国知名早教专家、天才宝贝中国区总经理茅艳芳女士表示:“新生入园导致的各种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独立和自我的问题。孩子离开熟悉的家人独自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哭闹呈现的是背后的胆怯和不适应,这就是分离综合症的一些表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到。”宝宝入园

嘟嘟妈告诉记者,平时在家会让女儿自己穿衣服和吃饭。或者买一些她喜欢的花草或者小动物回来,让她自己收拾或照顾。对于这些做法,茅艳芳女士给予肯定,同时她还给出建议:

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比如养成独自吃饭、洗澡、睡觉的习惯;

多参加亲子社交活动,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之间交流、表达的能力,适应群体环境,树立团队观念,为幼儿园集体生活做准备;

平时教育孩子懂得与其他小孩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多给孩子讲述有关勇敢、独立、坚强的小故事,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平时生活中,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多问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是不能做和不该做的,学会分辨事情的对错好坏。”

幼儿园孙园长也表示,“开学期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处理恰当,做法合适,是可以减少孩子们入园时候产生的焦虑现象。幼儿的自我成长和独立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同时,也希望家长可以更多的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讲述幼儿园的独特好玩之处,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期待和向往。回家后积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见闻以及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夸赞,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扬,从而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宝宝入园

入园的问题其实并非无解,只要家长们在孩子的平时生活、学习中多用点心,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锻炼,幼儿分离焦虑就可迎刃而解。而且目前许多家长都让孩子接受早教,对此茅艳芳也建议家长在选择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孩子需要的是真正面对问题的解决适应能力。家长在心态上要放平和,宝贝入园第一天不适应也是属正常,适应期一过欢笑就会取代哭闹,这也需要家长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你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出身贫寒的家庭,在基础上让孩子上幼儿园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孩子还没有满足拥有知识的能力,慢慢的培养是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做的。

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当下的一些高考政策。一位负责在地方招生的北京某名牌大学教师表示,宝宝入园“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在求职上,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正在加剧,这不仅体现在高校上,也体现在城市里。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令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又让城里孩子天然分出了贵贱——即使你随父母进了城,其外来人员子女的“出身”依然让你难以和城里孩子同享城里的教育资源。

农民工子弟学校总是简陋而地处偏远,一不小心,还有被拆掉的可能。不管你有多优秀,不管你在北京住多久,哪怕你是在北京出生,从零岁一直到18岁考大学,你从未离开过北京,但由于你没有北京户口,你依然是个外地生。你中考成绩很优秀,但你的考生信息表上,却赫然印着:“该考生无报考资格”这样让人气馁和自卑的铅字……

如今,农村孩子想的是“有没有学上”,城里孩子想的则是“上什么样的学”。在城里,你可以有N多种选择,来铺就和设计未来的道路。当山里孩子怕磨坏了新买的鞋,把鞋挎在脖子上,光着脚丫去上学的时候,城里孩子正坐在一年8万元学费的国际班里,听外教讲那些有趣的“美国往事”……

也许你会说,这一切都是命运,是阶层不同,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本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但不要忘记,抛开家庭条件这一“客观”因素,我们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也是最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受教育的“权利”难以抗衡无处不在的“权力”。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宝宝入园

在笔者看来,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即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私有化、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等,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而阶层固化则是权力异化的副产品。

要想“寒门出贵子”存在可能,归根结底是要约束与规范公权力,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

一项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农村大学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苦读之路已经艰难,山里孩子“跳龙门”渐成遥远记忆。

如今许多“90后”农村子弟,虽然同样背负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厚重期望,却已经没有他们的乡村前辈们幸运。

小编总结:国家对农村的孩子上幼儿园已经有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但是地方性质的差异,依然有很多农村孩子得不到幼儿园学前教育体系的福利。

本网站小编总结:

邓超:爸爸越有趣,孩子越幸福


曾经看过阿雅采访邓超的视频,一向以搞笑逗逼出现的邓超,这次却一本正经地谈起自己的育儿方法。邓超说:只要我有一天时间,也会飞回去陪他们。虽然工作繁忙,陪孩子的时间有限,他也能把有限的陪伴变成高质量的爱,在日常的陪伴中,蹲下身,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把生活变成游戏,把自己变成孩子最有趣的玩具。

他说:

儿子和女儿最喜欢跟自己玩,

因为他非常有趣。

一个简单的木偶,他们就能演一个下午,

哪怕只是剪一张纸,

他和等等也会变着花样来玩。

虽然工作繁忙,陪孩子的时间有限,

他也能把有限的陪伴变成高质量的爱,

在日常的陪伴中,蹲下身,融入到孩子的世界,

把生活变成游戏,

把自己变成孩子最有趣的玩具。

甚至,毫不避讳地把自己变成儿子的画本,

让等等拿着彩色的画笔在他身上画画,

并为儿子创作的成果感到骄傲,

舍不得洗掉那幅等等的画。

为此,

他还在微博自我调侃地说:

气质一下子就上去了。

等等喜欢在雨中奔跑,邓超陪着他玩,

父子俩一起踩水坑,一起玩玩闹闹。

相比那些美其名曰陪孩子,

却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的爸爸们,

我更欣赏邓超的陪伴方式,

把自己变成孩子的玩具,

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邓超的教育观,

让我想起了一部叫做《美丽人生》的电影。

这是一部意大利的影片,

讲述的是一对犹太父子

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后发生的故事。

即使在这让人绝望的、

充满死亡味道的困境中,

父亲还是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

撒谎说他们其实正处在一个游戏当中。

为了不让儿子的童心受到伤害,

这位父亲精心地解说每一个环节,

让他的孩子相信他们真的是在玩游戏。

尽管当天还在酷热的集中营里艰难地劳作,

累到孩子扑进他的怀抱中都站不稳,

但他却向孩子解释说今天赢了50分,

又被扣了两分。

整个过程,惟妙惟肖,

好像他们真的是在玩游戏一样。

他说:“我们玩得真开心,真过瘾。”

在残酷的环境中,

他用广播向深爱的妻子传达爱意,

他在绝望中,用游戏的方式向儿子解释:

第一个赢得1000分的孩子将会得到坦克的奖励。

尽管身处悲剧,

却用喜剧的方式来过日子,

尽管最后他没有等到营救,

但他给了孩子一生的正能量。

不止是困境中的人需要有趣的生活,

平凡的日子中,趣味更是生活的调味剂,

对孩子来说,

有趣的生活甚至能激活他们体内的潜能。

有趣,还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与众不同。

有趣的父亲,

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魔法师。

前段时间,微博有一个热门话题是:

孩子不愿意回老家过暑假,

只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

不知道从何时起,孩子的玩具竟然只剩下iPad。

孩子们身处网络时代,无可厚非,

但是在孩子塑造自我的阶段,

是非常需要父母予以引导的,

而不仅仅通过iPad就能够满足。

心理学认为:在孩子的童年时期,

特别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游戏成为孩子日常的主导活动,

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佳途径。

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发展尚未完善,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体验,

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父亲的陪伴有限,

因此更需要注重陪伴的质量。

迎合孩子的生长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试着去做一个有趣的父亲吧!

在孩子面前,爸爸不妨也变成一个孩子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

就是把自己变成他们的玩伴,

从年龄的变化开始,走进孩子的生活中,

从而打开孩子的心门,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娱乐圈有个号称“神经奶爸”的贾乃亮,

他就是“会玩”的典范,是个十足的“有趣奶爸”。

他曾爆料,自己被女儿甜馨称为“亮哥”。

贾乃亮有一张经典的美人鱼图,

就是他在陪女儿玩的时候,

按照女儿的造型打扮的。

他的“神经奶爸”的称呼,并非空穴来风,

在生活中,除工作之外,

他都会放下年龄,重拾童心,

和女儿打成一片,玩到一起。

而女儿甜馨在综艺节目、

采访视频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举止大方,高情商,拥有众多粉丝。

相信与贾乃亮的趣味陪伴也不无关系。

爸爸不妨放下身份,做好孩子的玩伴

都说父亲像山一样威严,

因为他们总是高高在上,

给孩子讲道理时一本正经,

虽然爱孩子,

但这种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觉得有距离。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曾写过一篇文章,

题目为《爸爸逗我玩儿》

在文章里她写道:

她自幼与父亲最为亲密,

两人一同读书一同玩闹,

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钱钟书曾趁女儿睡着的时候,

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

他也爱玩“埋地雷”的游戏,

喜欢在女儿的被窝里

埋藏玩具、书本、小梳子小镜子等障碍物,

令她措手不及哈哈大笑,

然后她再乐此不疲的一一“扫雷”。

不管钱媛到了多大年纪,

父亲有趣的陪伴,给了她童年无穷的甜蜜。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都会经历一个“母子共生”的特殊阶段,

他们与母亲好似一个整体,

无论精神上还是情感上都高度依赖母亲。

父亲的介入,

可以让孩子从母子共生的小圈子中走出,

他们慢慢地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世界,

这种发现让他们更快地建立自我、变得独立。

暂时放下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里

许多陪伴孩子的父亲,

一边拿着手机一边玩着游戏或者刷着网页,

他们觉得陪伴孩子是一个任务,

很无趣且很无聊,所以一边还在做自己的事。

孩子的世界其实又简单又丰富,

关键看你是否有用心地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

在最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儿》中,

陈小春似乎慢慢地找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感觉,

他不再板着脸,而是选择温柔地对待儿子,

甚至和Jasper开玩笑说: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面对愿意带自己出去走走的爸爸,

Jasper开心地跳起来,说:他要带我出去走走。

面对愿意抱着走不动的自己,

Jasper再三确定:你真的可以抱我?

面对给自己盛饭盛菜的爸爸,

Jasper转头满脸幸福的,低声对摄影师说:他喜欢我。

看,如若一个严肃的父亲,

突然变成了亲近的、有温度的甚至是有趣的父亲。

孩子的表现竟然也会让你出乎意料。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

"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父亲与其不断地制定规则和发扬权威,

倒不如主动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不是为孩子们写的,

所以父亲不要充当孩子们的路人甲。

如何教育好一个孩子,

如何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实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就是陪孩子做游戏。

如果父亲可以用心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

陪伴孩子做游戏,

学会做一个有趣的父亲,

定会发现孩子心中那座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而这也是爸爸给孩子最好的,

也是最高效的陪伴!

爸爸陪伴越多,孩子成长越健康!


统计数据显示:60%的家庭由妈妈教育孩子,10%的家庭由爸爸教育孩子,30%的家庭由爸爸妈妈共同教育。显然,大量的爸爸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妈妈,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

其实,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的成长会越健康!

爸爸带孩子,有哪些优势呢?

爸爸乐于冒险

女性似水,是温柔的代名词,所以做妈妈的大多非常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愿意带着他去冒险。而爸爸大多比较粗线条,更乐意尝试新的事物,乐意让孩子学会尝试和适度冒险。而且不得不承认,男人的身手更敏捷一些,可以在孩子冒险的时候做好保护。

爸爸不拘小节

我们做妈妈的大多会仔细照顾孩子,喜欢把孩子收拾漂亮和干净,心里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准则。虽然这种培养可以给孩子最完美的守护,但是却比较刻板。而爸爸们则不怎么拘小节,他们会把孩子衣服穿反,或者袜子没配对,虽然很奇怪,但是孩子能感到温暖和开心就够了。

爸爸更像孩子

相较于妈妈的成熟,爸爸往往会比较“孩子气”,但是这种幼稚非常适合孩子。爸爸们都是天生的游戏王,总是发现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一场虚拟球赛、一个模拟的乐器、一个香蕉就能当话筒唱歌等等。这些奇妙的游戏往往会逗乐孩子,而这种吊儿郎当的行为也只有“孩子气”的爸爸才能做出来。

爸爸更狠心一些

相较于妈妈的360°呵护,爸爸们往往更狠心一些。比如当妈妈看到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难以接受而主动出手帮忙,而爸爸们则会更有耐心一些,在一旁观望看着孩子独自克服困难。虽然看起来爸爸们缺乏一些人情味,但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独自面对真正的世界。

提高孩子动手能力

不得不承认,男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比我们优秀。所以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修理玩具,拼装一些小家具等等,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孩子玩的开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爸爸是体育老师

男人的身体更强壮,活力也更旺盛一些,所以说爸爸是孩子最好的体育老师。如果你有心,就会发现,女球迷、爱运动的女孩子大多有个好动的爸爸。其实孩子很多运动概念和习惯,大都是从爸爸那里学来的。

爸爸关爱,让女孩更自信

父亲往往是女儿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位男性,她将通过父女关系来了解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和面对异性的心理状态。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能使女儿感到备受关怀,赋予女儿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和性别角色意识。父亲对女性的尊重、理解以及对女儿的赞美和鼓励,也会给女儿带来极大的自信。长大成人后,女孩子也会在与其他男性的相处当中,寻求同样的尊敬与理解。

总而言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的存在对她性格的形成、她的学业和日后的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父女关系,有利于她们正确处理与男性之间的关系。

加拿大圣杰洛大学针对20到24岁女学生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父亲对女儿的感情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这份报告还说,女性是否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别,与她们感觉父亲是否予以肯定和支持大有关系,内心认为父亲越肯定她的女性性别,处理性别问题的能力越好,反之亦然。

爸爸多陪伴,使男孩更阳刚

曾听很多妈妈抱怨过,自家男宝特别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但是往往不知道形成的原因为何。其实,爸爸是孩子接触得最早的男性,所以爸爸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甚至会持续一生。而父亲的关爱与陪伴,会帮助男孩子在逻辑思维能力、身体运动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意志力和坚强性格的养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多于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六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在与人相处方面会表现得更融洽。

日常生活中,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

孩子遇事往往多依赖于妈妈,但是父亲的陪伴,会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发挥不可缺失的作用,母爱保护孩子生长,父爱保障孩子长大,缺一不可!

让宝宝越吃越聪明的几大食物(五一幼儿健康篇)


前言:让小宝宝们变得聪明是每个家长们的心愿,那么小宝宝的聪明才智除了与遗传的因素及后天的培养有关之外,饮食的调理对于宝宝的聪明也很重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让宝宝越吃越聪明的几大食物吧!

九种食物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⒈小米:小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被称为健脑主食。

⒉鸡蛋:鸡蛋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可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释放量,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每天早晨吃1~2个鸡蛋,不仅可以强身健脑,还能使精力旺盛。

⒊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脑细胞生长和修补的基本成分。大豆还含有卵磷脂、铁和维生素等,适当摄取可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⒋鱼肉:鱼肉含有球蛋白、白蛋白和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和维生素等,也可起到增强孩子记忆力的功能。

⒌虾皮:虾皮的含钙量极为丰富,每100克含钙约2000毫克。摄取充足的钙可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还可防止其他由缺钙引起的儿科疾病。孩子吃适量的虾皮,对增强记忆力和预防软骨病都有好处。

⒍牛奶:每100克牛奶含有蛋白质3.5克、钙125毫克。牛奶中的钙可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孩子每天早晨喝1杯牛奶,有利于改善认知能力,保证大脑高效地工作。

⒎葱蒜:葱蒜中都含有前列腺素A,蒜中还含有“蒜胺”。平时让孩子多吃一些葱蒜,可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更加活跃。

⒏动物肝肾:动物的肝脏和肾脏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糖脂质,并含有大量的胆碱和铁。胆碱能改善记忆力,而铁供应充足,红血球运输氧气的功能就会加强,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

⒐核桃仁:核桃仁含有40%~50%的不饱和脂肪酸,而构成人脑细胞的物质中大约有60%是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说,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孩子常吃核桃仁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好处。

五类食品让你越吃越笨

鱼类、胡萝卜、大葱等食品具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反的,有那么几类食物,会把你吃笨,让你出现反应迟钝、笨拙,甚至记忆力降低等大脑早衰现象。

过咸食物

人体对食盐的生理需要极低,成人每天7克以下,儿童4克以下就足够。常吃过咸食物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使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大脑过早老化。

含铅食物

铅能取代其他矿物质,例如铁、钙、锌在神经系统中的活动地位,因此,是脑细胞的一大“杀手”。含铅食物主要是爆米花、松花蛋等。需要注意的是,“无铅松花蛋”的铅含量并非为零,只是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同样不宜大量食用。

含铝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体每天铝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0毫克。油条中的明矾是含铝的无机物,如果一天吃50—100克油条,便会超过此量。

含过氧化脂质的食物

油温在200℃以上的煎炸类食品及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的食物,如熏鱼、烤鸭、烧鹅等含有较多过氧化脂质,它们会在体内积聚,使某些代谢酶系统遭受损伤,促使大脑早衰或痴呆。

含糖精、味精多的食物

糖精摄入过多会损害大脑细胞组织;味精少量食用是安全的,但周岁以下的婴儿和妊娠后期的孕妇最好别吃。婴儿食用味精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孕妇吃味精则会引起胎儿缺锌,影响孩子智力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许多的家长们都比较容易忽视孩子食物的摄入部分,营养专家指出看似平常的食物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有益,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家长们不防多注意此方面的饮食!

“妥协”的家长,让孩子越来越“贪婪”


“好好好,给你买,给你买啊!买完了你要听话啊”,诸如此例的话语我们经常听到。毫无疑问,这是孩子在和家长要求什么东西了,然而我们过分的妥协,却是隐约的害了孩子。

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早教网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本网站小编祝您春节快乐,合家幸福: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孩子碰电脑越早对成长越不好


相信这个呼吁对所有家长都有震动,因为电脑这种现代生活装备,对孩子的魔力已在日益增加。但近年来,关于“过早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发育”的研究层出不穷。

200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齐默曼教授与同事调查了1000多名父母,发现使用开发智力的软件,对2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发育并无好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字的能力。

2008年,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抵得上1976年时12岁孩子的水平,而这与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普及,以及学校频繁考试都有关系。

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绪不稳。专家表示,过早、过多接触电脑、电视,还有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可能。

但专家也指出,电脑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说明电脑、网络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且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电脑等电子产品之外,毕竟不太现实。因此,家长最重要是懂得怎样让孩子合理地接触电脑。

0—2岁,不接触。美国一项2007年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儿童在2岁前就经常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各种智力开发的节目。家长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其实,孩子的大脑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地发育。比如学爬行、走障碍等活动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身体,更多的是让他在立体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三维空间。孩子需要触碰、感觉、观察和移动真实事物,用对真实世界的基本了解,训练他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因而,在这个阶段,买些开发智力的光盘,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戏来得更实际。

2岁至学龄前,少接触。在这个孩子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如果家长想让他更多地学习知识,购买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小读本是最好的选择,经济实惠,且这样的认知,比通过电脑进行更快,更不易伤害眼睛。

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接触电脑了,比如家人自己摄录的各种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赏,就会觉得其乐融融,只是上网冲浪、游戏等内容,还是应该杜绝。

上学后,控制使用时间。随着现代教学课程的多媒体化,孩子有了越来越多接触电脑的机会,此时,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用电脑完成作业;游戏则要先经过家长的筛选,提早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提高对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对孩子的游戏时间进行强制性限定,以保证他们的休息和户外活动时间。不妨每天限定几个可以玩的时间段,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同时让他养成用电脑10—20分钟,就休息一下,望望远处的习惯。

为了“戒除”孩子对电脑的依赖,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都在探索自己的方法。比如,在日本,很多父母就会趁着暑假,带孩子离开喧嚣的城市,体验一段没有电脑、电视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原来没有电视和游戏,也可以过得很愉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