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妈妈要参与到什么程度?孩子被打的时候要如何处理?孩子打了别人的时候,又要怎么处理?如果那些孩子的妈妈也参与其中,我又应该怎样应对?我又不好对别人的孩子或者是教育方式指手画脚。

要用心教导“我的孩子们”。

生活中碰到一点问题就哀叹“唉,又出问题了”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很辛苦。人活在世,每天都要面对新的状况,作出新的抉择。某件事出了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必然的。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身边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出了问题,我就会这么想:“哦,出问题了。看来之前一段时间算是平安无事呢。现在开始解决问题吧。”之后就会开始用心解决问题。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既会走弯路,也会过隧道。如果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就能很快走出隧道。相反,如果坐在原地哀叹,只会让你待在隧道里的时间更长。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孩子作为“半成品”,自然问题多多。本来就对育儿没有任何信心,结果连邻居都跑过来指手画脚,会让一些妈妈更加不知所措。我们周围总是有些妈妈们从来不尝试理解别人的育儿观,而总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人。

在犯了错的孩子面前,有些旁观妈妈会说:“要狠狠地教训他,养孩子怎么能这么软弱呢?”这些人还会催促孩子的妈妈赶紧训斥孩子。看到我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不少妈妈像对待犯人一样质问我说:“怎么还不让孩子上幼儿园?”

她们不会代替我度过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也不是属于她们的。孩子的人生也是如此。归根到底,人生还是我的人生,孩子还是我的孩子,还是要由我来养。我一直认为,所有人都是不同的,可能只有路边鸽子才会觉得人类都是千篇一律的,正如我们看它们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经历、想法都不一样,所以看到别的妈妈的做法和自己不一样,也不用在意。

如果太在意别的妈妈怎么看待自己,即使不赞同她们的观点,也会开始融入其中,自然地就会按照别的妈妈希望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注定要与人相处。但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我不能因为其他人看着,就去迁就她们。

告诉孩子,暴力是绝对不允许的。首先,要先把自己的孩子塑造好。在人群当中,特别吵闹的孩子,要先教会他基本礼仪;看到喜欢的人就不顾别人感受,进行肢体接触的孩子,要制止他。当然,要采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

“妈妈,我可喜欢那个孩子了,喜欢和他牵手,喜欢摸他的头发,还喜欢和他抱在一起。”

“可是他不喜欢啊,所以不能那样做。明明你讨厌热水澡,但因为妈妈喜欢,整天让你洗;明明你讨厌青菜,但因为妈妈喜欢,天天让你吃。你会高兴吗?”

孩子不会因为一句话立刻改变,要用温柔的语气时刻告诉他,直到他真正明白为止。减少孩子做别人讨厌的事情的概率,各种纷争自然就会减少。

有些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喜欢动拳头,这种习惯要在小时候就严加管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暴力都是不允许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肯定会有动拳头的时候,也会在别的孩子身上留下痕迹。这时要抓住他的双手,盯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不能用拳头。不能让别人疼痛。”但不要操之过急。要作好循序渐进的准备,用温柔的方式教导孩子。

受伤的孩子能在妈妈的怀抱中痊愈。俗话说“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现在则变成“小鬼打架,神仙遭殃”。孩子间的争执很容易演变成大人间的“战争”。我碰到过盛气凌人地指责我不应该批评她孩子的妈妈,也碰到过在电话里把我孩子骂哭的妈妈。

有一次,一向开朗的孩子接到电话后就开始哭,我立马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在孩子哭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像法官一样,向孩子询问事情的缘由,而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慰他。这才是妈妈应有的态度。

之后,我开始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告诉我:“政勋的妈妈吓唬我说,如果我再骚扰她们家孩子,就绝不轻饶我。”我始终抱着孩子,轻轻拍打着问:“你骚扰政勋了?”孩子告诉我说,那个孩子很小很可爱,所以每天都会陪在他身边疼他。“是吧?我就知道我的儿子不会去骚扰其他人。可能是有点误会,他妈妈才会打来电话。”在妈妈的怀抱中,孩子重拾了信心,重新充满了活力。

没过多久,这个误会就解开了。政勋妈妈始终因为此事对孩子充满歉意,对我也充满感激。孩子之间也一如既往地友好相处。随意训斥别的孩子的大人让人不可理喻,但并不是所有妈妈的想法和做法都与我一致。那又能怎么办呢?总不能连我也把孩子之间的争执升级成大人之间的“战争”吧!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从出世以后,孩子每一个转折性的进步都让做父母的狂喜,小不点儿一天天地长大,当孩子开始融入群体,也是父母头痛的开始,他闹脾气了,闯祸了,打架了,哭鼻子了,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战事不断,让父母手足无措,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事,不好插手,可闯下的祸偏偏又只能等着做父母的去补救。这时候,最难拿捏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孩子们都很敏感,任何稍微过火的处理方式,都可能给孩子将来的成长留下阴影。要妥善为孩子收拾战争残局,观念的树立和合理的方法至关重要。

常见战事一:孩子吃亏了

案例

讲述人:星星妈妈

故事主角:女儿星星,2岁多,今年9月刚上幼儿园

心情:困惑

那天早上星星安定下来开始玩皮球,正玩得津津有味,旁边一个小男孩看得眼红,突然一下子把皮球夺走了,星星吓得怔在原地。我也愣了一愣,心里一时像被猫抓一样难受,被别的小孩明目张胆地欺负,星星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

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周五快下班时接到外婆的电话,说在幼儿园,别的小孩来抢星星玩具,星星不给,争夺之中,小男孩狠狠地咬了星星一口,星星没提防,玩具就被抢了,手臂也因此破皮受伤。可是我女儿没哭!这才是让我最心痛的,因为她一再受到侵犯。

问题 

我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因为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个抢玩具的孩子,我妈也说得对,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我担心她一味忍让,会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将来如何应付社会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之前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到了这个阶段,谦让却成了退让,孩子显然吃亏了。我想对孩子说,再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就强硬点,要懂得还击。可是如此又令我们的教育前后不一,孩子可能无所适从。

现在家里意见分成两派,我妈坚持认为不能教会孩子野蛮,谦和礼让还是第一位。我和我爸则觉得,传统教育过于单一,孩子只认得遵守“好”的道德准则,不教她应付“恶”的情况,会令孩子与社会现实脱节。可如何才能科学地教会孩子既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又不把她引向暴力,实在令我们感到棘手。

专家分析

特邀嘉宾: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

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3-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因而不能称为“欺负”。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升起想要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甚至很自然地用咬的方式,被咬的孩子感到痛,松开了手,并且哭,他因此得到了玩具。这样,在咬人的孩子心里,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通过攻击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稍大一些,孩子学会利用团体关系对某个孩子进行孤立;或者要挟别的孩子要听他的话,否则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进行言语伤害,攻击性行为带上了伤害他人的目的,则发展为“欺负”行为。

错误做法

1、把责任推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

原因:孩子之间的争执本来就与老师无关,随便指责老师,无助于事件的解决,也有碍孩子认识真相,着重点应该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和鼓起勇气,责怪老师只会令孩子感到更加惧怕。

2、直接带孩子去与对方父母交涉。

原因:家长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不是站在客观层面,碰到一起就很难理智处事。应该交由第三者如老师来管束。

战后修复

关键是教育咬人的孩子

因争夺玩具而引起咬人和打架事件,是孩子自我进行学习的过程,与本心的善恶没有关系,家长并不需要太过紧张。但绝对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尤其需要注重教育发起攻击的孩子,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出面干预。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如果玩具的主人不愿意借,那孩子必须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如果因为他哭闹而把玩具给他,只会纵容他的骄横。

咬人事件一旦发生,对咬人的孩子,除了批评他这是不对的,还要对他施以一定惩罚,同时让他看到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受到攻击的孩子可以得到呵护和安抚,通过这些举措,令咬人的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而且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孩子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也就能够自觉地摒弃攻击性行为。

被咬的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孩子经常受到欺负,长期不快乐的积累,会导致心灵脆弱、自卑和害怕与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渐。

孩子受到攻击,首先是安抚他,让他知道,受到攻击并不是他的过错,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告诉他,妈妈会帮助他。

第二,激励他表达,说出受到攻击或欺负的经过和真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与他分析个中原因,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则教孩子学会宽容。

第三,找老师谈,让老师知道孩子受到欺负,而采取行动去教育攻击他人的小朋友。并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可以提供援助的对象。

第四,帮他树立权利观念,让他知道属于他的东西不应该无条件让给别人。教他不要软弱,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别的孩子再来抢他的东西,或者欺负他,则理直气壮地发出严重警告:如果敢欺负我,我可以告诉老师,或者会还击。

第五,平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儿园里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开朗自信,受到欺负的机会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体谅孩子的年幼无知,和老师一起分析情况,稳定情绪来和对方父母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吵闹只会伤害感情,于事无补。

常见战事二:孩子闯祸了

案例 

讲述人:Leh,25岁

故事主角:10岁时的Leh

心情:疑虑

有生以来,我妈只打过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终生难忘。10岁那年,小表弟过生日,选了个周日开庆祝会,亲戚邻居全被邀请到他家玩。中午,我们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纸”,小表弟哭着来找我,说邻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时可是孩子王,威风八面,一听如此,哪还得了,问清楚欺负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纠纠气昂昂赶到现场。找到那群小孩,叫他们道歉他们不干,二话不合就打起架来,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团,滚到地上,身子压到一块石头,脑子里灵光一闪,顾不得那么多,捞起石头往对方头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额头上流下血来。我们这方一看事态不妙,轰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胜仗,我不禁有点洋洋自得。谁料傍晚,快开饭了,却看到下午与我打架的小孩头上缠着白布,牵着他老爸的手,也来到表弟家。我心里暗叫不妙,躲在房间不敢出来,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后一个低头磨蹭着走到桌边,那小孩当即指着我说:就是他。

然后就坏了,我妈面若寒霜地站起来,进房拿出鸡毛掸子,对我说,脱下裤子,背过身。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还不准我哭。接下来,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为惩罚,大家吃饭,我在一边罚站,晚饭结束,我吃剩饭菜填肚子,还必须负责洗碗。当时心里真是委屈到了极点,自此,我没有再轻易跟人打架。

问题

这件事对我影响深远。我恨了我妈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让我受尽屈辱,而且那件事并不是我做错在先,而她不问青红皂白就只知道教训自己的孩子。我妈说,无论我的动机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造成流血事件,就无论如何都是我错了。可是她也用暴力来惩罚我,实在让我不能心服。后来我体谅到妈妈有一个考虑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的时刻发生是非争吵。可是我也想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不以伤害自己孩子心灵为代价的解决方式吗?

专家分析

冯夏婷

不能在众人面前责怪和惩罚孩子

当着众人面责怪小孩是不恰当的,这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进而激起其更强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绪。而且会因此令旁人对他形成固定看法,认定他是品行恶劣的小孩,推动他自暴自弃,进而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教育孩子,是要他出于自觉,心悦诚服地形成好的行为,而不是为逃避惩罚而守规矩,这就必须注意顾全他的自尊心。

战后修复

绝对不应该在众目睽睽下惩罚孩子,而是应该把两个孩子分别带到一边单独地谈,双方的家长都可在场,对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长发问,而受伤害孩子的家长在一旁听;对受伤孩子,则反过来。

用严肃而平静的语气,问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与严重后果。一般来说,孩子伤人都是因为临场控制不了自己,坦诚地跟他谈,他很快就能领悟到自己的过失并真心悔过。如果事态严重,可陪孩子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小朋友,教会孩子送礼物作为慰问,并诚恳地进行道歉。

工作or孩子哪个更重要?


自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就算开始融入社会生活了。每学期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幼儿园都会邀请家长亲自参加。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关系,不得不缺席这样的活动,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可是偶有一日,可能会突然发现,请一次假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真有那么难吗?

孩子幼儿园组织活动我与他爸爸由于工作忙,很少参加,昨天孩子说每次活动别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参加,只有他是姥姥。希望我与他爸爸去一次,因为幼儿园明确提出希望是孩子父母去!我说工作忙。他说要不你去一会,再把我转给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我听了真的很惭愧和心酸,因为上次活动,由于我和他爸爸没有参加,是姥姥去的,但是他姥姥要参加什么会议,参加一会就把他交给别的家长了。我发现由于我一直以来认为幼儿园每次组织活动都是工作日,还要求父母参加并且比较频繁,好像父母在家没事一样,所以我并没有给予重视。但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今天早上一起床孩子就说:妈妈周五的活动你陪我去!我实在太难受了,发现一直以来很失败,所以明天一定去!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是现在发现自己真的应该作检讨!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重视和交流!

网友意见——

uttamama一定要去,工作就那么重要吗?一天假都不能请?

很爱光头妹当然孩子重要了,孩子的成长只能经历一次啊!谁也说不好,如果你不去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现在孩子打预防针、体检,我和她爸必陪着。以后六一、娃生日、开家长会、孩子上学中的需要,我肯定都会请假陪着。陪不了几年,娃就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喽!

一弛他妈想明白就好,拼命工作为的啥啊?不就是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嘛!孩子的成长最重要,如果光为了工作挣钱而错过了欣赏和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太不值了。钱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因为工作因为钱而放弃更重要的亲情。

雨天普洱茶上周五孩子幼儿园有一次公开课,40分钟的科学实验。我的车限行,孩子爸说算了,别去了,不是家长会啥的。但孩子跟我说的时候,挺认真的,希望我去。最后我还是去了,去的时候稍晚了五分钟,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就一直向后180度扭着脖子在人群中找我们。看见我们之后,给了一个极灿烂的笑脸,才转过头去开始上课。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很简单就能让孩子如此快乐,我为啥不去这样做呢!

远儿妈妈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经常会有活动。老师会说让父母来参加,孩子也希望父母去,因为有时有亲子活动,姥姥、姥爷岁数大,不能带他一起玩,他会不高兴。基本上是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每次都要半天。有时间能请假还是尽量去吧!

z_lightstar我儿子的幼儿园要求家长一起去。我和老公都决定要请假一起去,这是必需的。

fengfx0000公开课我没去,但是这次圣诞节汇报演出我去了,孩子非常开心!以后要求家长参加的,我一定会去!

dawnguoxm我也是每次都去不了,因为我们领导对员工请假很反感。不光是扣钱的问题,会长期有阴影。所以我们也经常是姥姥去。没办法。

天炜妈妈必须要去的,和孩子亲近的也就这么几年,等到孩子长大了,你想跟着去人家还嫌你烦呢!

专家指点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儿童心理专家金利波表示,其实不仅是职场妈妈,包括全职妈妈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并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无论妈妈去不去参加宝宝的活动,妈妈都是爱他的。

金利波说,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无法每一场活动都亲自参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很好地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很愿意去,但是很遗憾,由于工作或者什么原因不能去。同时父母还可以祝福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去,你也一样很快乐!此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去与不去都是正常的,都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明白,无论父母去不去参加自己的活动,他都能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不是与父母捆绑在一起的,是要他自己去获取的,因为父母永远不可能做到孩子一召唤就能立即到场。金利波还强调,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选择难题,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回家告诉家人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是一件更快乐的事。

金利波建议,其实父母也不必为难自己,幼儿园那么多活动,每次都参加也是不现实的。可是父母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一次都不去或者每次都委托老人去参加,这种行为也是有所欠缺的,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例如迎新年、毕业典礼等对孩子们格外重要的活动来参与,并明确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父母会参加自己的活动。

金利波提醒家长们,父母做任何事都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说法”,需要父母将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父母则应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有时候爸爸妈妈的爱在心里,有的时候爱体现在行动上。

没有赢家的战争(下)


我们做父母的并非总是有耐心和时间去让孩子们没有矛盾、没有麻烦地走出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不时地,总会出现一些情况,我们不得不陷入权力斗争,而且也确实陷了进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面临着哪些危险。

这些危险包括好几个方面:

有一些我们和孩子的权力斗争是我们可以打赢、而且必须打赢的。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子在屋里乱跑。如果小孩往窗台上爬,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这些情况我们必须马上制止,必要的时候,还得使用我们的身体优势。

在一部分和孩子的权力斗争中,我们赢的机会非常小。比如说,如果孩子坚决不肯收拾自己的房间,你该怎么办?当然,你可以责骂孩子,可以威胁孩子,可以不让他看电视、不让他吃冰激淋。但是,如果他确实不愿意,他就不会去收拾自己的房间,即使你折腾得自己头朝地脚朝天。

或者,当你想阻止一个孩子的挑衅行为,让他不要不停地用脚踢打桌面。不错,你是可以让他到屋子外面去,但是,他就有可能在别的房间里把门踢得哐哐直响!

还有,你如何让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把垃圾送到楼下去,或者让他晚上按时回家?这一切想要成功的话,就要求双方必须愿意相互合作、相互妥协、相互信任,而不能借助于命令、威胁和武力。如果父母和孩子像战争中敌对的双方一样行为做事,那他们就没有可能在一起好好生活。

即使我们赢得了这样的权力斗争,也会留下一个问题:在我们赢了的同时,使得自己的孩子成了失败者。不管多大年龄的人都不乐意输掉,失败伤害了他们的骄傲和自尊,因此几乎所有遭受过失败的人或迟或早都在寻求报复。民族这样做,司机这么干,配偶双方这么干,小孩也这样。

我们很容易低估孩子为失败而报复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无情地挑衅,可以向我们发起挑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卷入权力斗争。而且,他们不久就更清楚地知道,我们获胜的机会简直是少之又少。

即使我们输掉了一场权力斗争,也会处于相当愚蠢的状态。我们先是过分夸耀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却不得不夹起尾巴。这种情形非常严重,因为我们也会轻易陷入危险的境地,有可能让报复心理控制我们。我们开始到处乱吼,想发泄怒气,却只是反复、明确地暗示出我们的无助。

在每次权力斗争之前都应该考虑,这种斗争是否必要,我们是否有机会赢得这场斗争。如果这场斗争不可避免,那就不要磨磨蹭蹭。您应该坚定而又客观地贯彻下去,该是怎样就怎样。但是,不要额外再责骂孩子。

因为,让孩子们痛苦的不是我们的禁令,而是我们不理解,要遵守这些禁令常常很困难。

没有赢家的战争(上)


当你一催再催,孩子还是不肯离开让他乐而忘返的游乐场时,你当然会有办法赢得可能的战争,让他遵从你的“命令”。但你真的胜利了吗?父母和孩子间的争执,会有胜者吗?

一个晴朗的春天的下午,妈妈和女儿在儿童乐园已经愉快地玩了一个多小时,该回家了。当母亲表示要出发时,女儿收拾起她的全部家当:一辆车厢很大的塑料大卡车、一只玩具熊、一个大玩具娃娃、一只蓝色的小盒子、一个空奶瓶和一只扁平的垫子。

两只手要抱这么多的东西可不容易,母亲帮了她一把,她帮小女儿拿卡车和玩具娃娃,把垫子放到椅子上,因为垫子本来就是放在椅子上的。女孩不乐意了,她要什么都自己拿,而且还要带走本来属于乐园的垫子。

周围正在享受着舒适阳光的人,对母女之间上演的这出戏更加感兴趣了,会出现又哭又吵的闹剧吗?

然而这种事并没有发生。母亲非常放松,此时她贡献了一件体现应用儿童心理学原理的珍品:她连垫子提都不提,也没有说“这个你不允许……”或者“这个你必须……”,而是把小女儿的“全部家当”又一件一件地还到她手上。最后的结果是,那只垫子显得多余了。

小姑娘的手臂里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留给垫子了,它得放在椅子上,留给下一回了。小女孩疑惑不定地看着那只垫子—把它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母亲又出面了,她说,家里还有什么等着呢。就这样,小姑娘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她们安静地离开了。

你可别以为这里有太多的育儿花招,也别说,孩子应该学会服从一项简单的禁令,即使这个禁令很好解释(“垫子得留在这儿,因为它不是咱们的!”

孩子们当然必须知道,总会出现一些情况,人们必须做出选择、决定取舍,特别是选择了一个就得放弃所有别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忽视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首先必须学会,人如何处理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内心的痛苦、激动和完全彻底的不知所措。

我们必须理解,这种选择和放弃的时刻会带来多大的痛苦,小孩子会多么难受。而且,我们必须理解,要是在他们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的时候我们还责骂他们、还没有耐心,而且粗暴地硬拉硬拽的话,这对他们会意味着什么。

因此,如果我们有机会用一个小窍门,巧妙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那我们就应该把握住这种机会。对于小孩子来说,生活本来就已经足够艰难了。

遗憾的是,转移注意力不太容易做到,得想出一个好主意,要灵机一动。但是,我们的头脑通常在非常平静、放松和沉着的时候才有好主意,急切之间不会有什么在眼前一亮的好主意。

同一个母亲在几天之后又让我们看到,在急匆匆的情况下母亲会如何处理这种事情。当时,我们碰巧在一个加油站又一次遇见了她和她的小女儿。当母亲结帐时,小姑娘从一个架子上拿下来一只玩具熊,而且再也不愿意放回去了。就这样,又哭又吵的闹剧出现了。这一次,小姑娘的双手都空着,非常坚决地紧抱着她的战利品。

情节是这样发展的:母亲处在压力之下,因为外面还有很多等着加油的汽车排着长队呢,她心情很烦躁,就使劲一拽,把玩具熊从女儿的怀抱中夺了过来,放回到架子上。小姑娘当然发疯似地尖叫起来,母亲用力把女儿推到汽车跟前。小姑娘整个身子都绷直了,无论如何都不肯坐到她的儿童专座上去。

该怎么办呢?责骂孩子?揍她一顿?就这样带着仍然在尖叫、没有系安全带的孩子开车走吗?

母亲意识到自己已经进了一条死胡同,根本没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她犹豫不定地站了片刻,然后,她把车开到路边,从包里翻出手机,告诉某人她不能准时到了。

我不知道,这一幕最终是如何结束的,因为我们自己的车也挡着别人的路了。但我想,只要过那么一会儿,小姑娘安静下来,母亲把她搂在怀里抱上一会儿,孩子就会愿意坐到座位上了。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麻烦呢?母亲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吗?这很难说。很明显,她有急事,想尽快继续赶路。就这样,她陷入了一场权力战争。她赢了第一回合:她从女儿手中拿回了玩具熊并放回到架子上。但是,在第二回合中,母亲失败了。而且正是因为她太着急,甚至没有时间来稍微安慰女儿一下,因此,她必须投降:人们不可能用暴力把一个正在尖叫的两岁大的孩子拖进儿童专座并把她绑紧。即使人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也不能就此开车出发。(转下文)

没有赢家的战争(下)

该上哪个幼儿园


还是上近的那一个吧。太远接送都不方面,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儿子现在上的是离家比较近的一所一级一类幼儿园,传统教育方式,但老师还不错,很爱孩子,他在那儿过得还是很愉快的,我想这就行了。新的教学思想我们可以自己在家里日常生活中灌输,周末可以去当当妈的小橡树等。我宝宝上幼儿园之前去过三个月的蒙氏班。但除了教具是蒙氏的之外,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没什么实际意义。我个人觉得蒙氏的一些思想其实可以很好的用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对他们进行灌输,可能比上一个徒有其名的蒙氏班更有用。到当当家看看当当怎样和妈妈一块做饭会很有启发的。

1806的回复:

我建议上近的那个,其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通过周末参加一些活动(类似当当妈的周末班等)来弥补,家里的一些活动和引导可在每天放学后进行。孩子身心愉快最重要。

mimimama的回复:

就上这个近的吧。

宝妈的回复:

报告大家一个消息:我刚才偷偷溜出去,上幼儿园给宝宝报名去了!

听了大家的意见,我给宝宝在那所离家近的幼儿园报了名,因为4月份就要开始了,所以必须这两天就去报。真的再次感谢大家帮我出主意!!

宝宝现在对上幼儿园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一直都跟她说“表现好的小朋友才可以上幼儿园”,她从来都是近乎乞求地说“妈妈,什么时候才让我上幼儿园呀”。说实话,其实我比她还要紧张呢,但我知道这种情绪万不要表现出来!我觉得,孩子上了幼儿园真的算走上了社会(孩子也是有小社会的嘛),为人处事是从小时候、点滴做起的,再没了姥姥“随身保膘”似的“人盯人”,她能不能应断自如呢?摈弃一种习惯比学习一种知识还要难,集体生活是与家里不同的,她能不能很快适应呢?

刚才在与园里主任的交谈中,使我增强了不少信心,我盼望宝宝和我能够顺利渡过“适应期”,也相信宝宝一定能够顺利渡过适应期!

家长需放权允许孩子参与家事


大胆放手

在做家务中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很多妈妈常常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并为之感到头疼。其实,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就都曾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

妈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为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时制订不同的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让孩子得到了劳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和愿意承担所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前提,社会不会接纳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2岁的岩岩自我意识空前庞大,他会认为所有别人能做的事他都可以胜任。像穿衣服、开门、按电梯等。如果你去帮他做,他还会生气发脾气。于是每当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她都会同样给岩岩一件小工具,让他也一起做。比如妈妈拿大拖把,岩岩就拿小拖把,妈妈拿抹布,岩岩就拿尘刷。而一些他已经可以做好的事情,妈妈干脆直接分配他去完成,像每天晚上擦凉席之类的工作,妈妈都交给岩岩去做。最多在他做完后妈妈再偷偷地重擦一遍。每当岩岩做完一件家务,都会受到一句热情的赞美。于是岩岩的劳动积极性更加高涨,而且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责任感。

学会检讨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位教育工作者到日本学习时,发现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往往把孩子的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先向对方道歉“太对不起了,给您添麻烦了”。身为当事人的孩子反而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简单的一句“对不起”就敷衍了事了。这一点与我们国内的情形比较相似,也许都是接受东方文化的缘故。

但是,他到了澳大利亚时,却发现那里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有位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去他家里玩,结果孩子打碎了花瓶,弄湿了地面。那位母亲并没有向他道歉,而是先借了拖把,让孩子清理完残局,再让孩子向他正式道歉。并且那个4岁的男孩主动提出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而做妈妈的只是礼貌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另外,还有几次,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弄翻了他家的花盆,孩子也是把花盆扶好后,自己主动向他道歉。这里的父母很少为孩子的过失承担责任。

无疑,后一种教育方式更能使孩子认识到一个人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我们许多父母出于舐犊之情,宁肯委屈自己也决不委屈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先是责怪孩子,然后是责怪自己并代子受过。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其实让孩子对自己的错事负责,比父母替他负责更重要。因为孩子在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悟出的做人道理才会终身难忘。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仅有助于培养责任感,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

学校里,我们每天总能见到匆匆赶到学校为粗心马虎的孩子送书本、文具的父母;也常遇到想方设法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逃避学校处罚的父母。每次孩子在外打架斗殴伤了同学,总是父母去赔礼道歉,花钱带伤者去医院检查治疗。正是父母这样一次次的宽容和过分溺爱,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导致孩子漠视校纪,轻视规范,缺乏责任心。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可能天生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因此家长应当让他们明白:责任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让孩子为过失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尊重意愿

允许孩子参与家事决定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12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了,但是6岁以下的孩子可能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懂得争取自己的参与权。但是,即使孩子只有6岁,家庭会议的参与权和家事的决定权对他们也同样重要。

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做了。因此,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勇气和机会,这样孩子才可以增强责任心。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问题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责任心,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孩子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一个人的责任心往往就是看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幸福安危有直接因果关系时才建立起来的。当孩子从小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的时候,家里的一些事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太多问题几乎不懂,但是他会感觉被尊重。他是家庭的一员,他的行为对家庭有影响。

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实施自己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

善于包容

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或者搞砸,父母千万不要批评和嘲讽,因为那会让孩子产生胆怯心理,再也不敢去做承担责任的事情了。父母要允许失败,不做扼杀孩子责任感的杀手。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发现有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做,就是因为害怕犯错误受责罚,不敢承担。还有的孩子不敢面对错误,而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出了问题就说是别人的过错。我们家长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了。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可是不犯错误的孩子就不能深刻体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成长,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责任,就意味着孩子要面临错误。

在一次国际性家庭教育研究会议上,130多名国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和工作人员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民主+权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启发诱导,让孩子学会自我改正;再者,要多与孩子沟通,用正反典型事例,让孩子判明是非。

所以,请放开你的双手,让孩子去接受锻炼,去感受错误带来的失败。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并经得起生活挫折。

耳朵进异物要及时到医院取出(本网站编辑)


前言: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

家长平时要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10岁以下的儿童要定期进行听力筛查。一旦发现孩子有分泌性中耳炎时也不必慌张,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清除中耳积液,改善通气引流,就可以有效治愈。

外耳道异物也是孩子容易发生的问题,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型,如各种飞虫、小蚊子;另一种是非生物型,如微小的圆珠子等。有时小孩子可能会跟你说我耳朵痛,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外耳道是否有异物进入。医院有专门的工具进行处理,切不可在家擅自用耳耙子之类的东西往外掏,结果越掏越深,后果严重。平时也不要忘记提醒孩子,不要把小东西放进耳朵里。本网站小编总结:耳朵是我们的重要观感器官之一,所以在平时要注意它的健康状况。之前也为大家介绍过如果耳朵里进水的处理方法,如果耳朵中进入异物最好不要在家里处理,及时到医院取出,以防对孩子的耳朵造成伤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