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晚上爱哭闹的“问题”宝宝

7个月大的点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从小家伙来到这个家,家里的作息时间就彻底改了,因为点点夜间闹得厉害,一夜要醒4--5次,每次大哭特哭后,让妈妈抱着、摇着,甚至含着奶头才能入睡。这样一闹,不仅点点白天迷迷糊糊,连爸爸妈妈白天工作时都委靡不振。几个月下来,爸爸妈妈都瘦了几圈。

专家点评

到了6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宝宝在生理上都可以睡一整夜,夜里不再需要喂奶。但是几乎所有的婴儿每夜都会短暂地醒4--6次。会自我抚慰的婴儿醒一会儿很快又会睡着;相反,“问题宝宝”则会唤醒父母,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再次入睡。这些“个性宝宝”大都已养成不良的伴睡条件,因此不能自我抚慰。这往往是父母帮助宝宝入睡的习惯造成的,比如抱着、摇着让孩子入睡或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

专家支招

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需要爸爸、妈妈的决心、耐心和爱心。让宝宝去掉不良的伴睡条件,需4--6周时间,父母要以言语、抚触抚慰,坚持不抱着宝宝睡觉,从数分钟逐渐延长至十几分钟,可以在不能忍耐时抱起,但要在宝宝迷迷糊糊而未睡着的时候重新放在床上,最后让宝宝学会自我抚慰入睡。

想让宝宝晚上踏踏实实地睡觉,必须要改变宝宝的入睡习惯。首先要掌握宝宝想睡的信号,比如有些宝宝累的时候会哭吵。其次有一个良好的睡觉习惯,有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他就会睡得很好。另外,建立一个固定的就寝时间日程,包括安静而愉快的活动,比如洗澡和睡前故事,随着宝宝的成长你可以坚持这个日程,最接近“熄灯号”的这些活动应该在宝宝睡觉的房间内进行。

B:发育缓慢的“问题”宝宝

淘淘18个月,虽然妈妈觉得他胃口很好,吃得也不少,可是淘淘体格发育还是很缓慢。和淘淘同龄的孩子大都长到10公斤左右,可是淘淘却只有6.5公斤,而且身高也要矮一大截。妈妈为了给淘淘加强营养,经常煮甲鱼、鳗鱼给淘淘吃,可是淘淘还是长不快,面色蜡黄、身体瘦弱、抵抗力差,还经常生病。

专家点评

通过淘淘妈妈记下的最近3天淘淘的食谱可以明确看出,淘淘每天的总进食量太少,热卡量远远低于正常量,米饭、牛奶、肉的进食量都非常少。而淘淘妈妈经常煮甲鱼等补品喂养淘淘的方法是错误的,淘淘太小不适合吃这类食物,不仅起不到营养的目的,还影响淘淘的胃口。

专家支招

幼儿期开始生长发育虽较婴儿期缓慢,但仍在继续发育,而且活动量较婴儿增多,所以仍需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保证充足的热能和优质蛋白质。每天至少让孩子喝500毫升左右的牛奶,除了肉、蛋、蔬菜、水果、米饭等必须满足供给量外,还要在三餐间增加点心。

如果孩子胃口不是特别好,家长可以改变烹调方法,尽量选择好消化的食物。过分油腻、粗硬的食物并不适合孩子,蒸煮的软、细、烂、碎的食物较适合孩子,而填鸭式的补养也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C:9个月不会坐的“问题”宝宝

亮亮是个健康的小宝宝,白胖粉嫩惹人喜欢。可是他9个月大了,还是坐不稳,更别说学爬行了,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亮亮精细动作也不够灵活。亮亮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亮亮会不如别的孩子聪明,甚至怀疑亮亮是不是某些方面有缺陷,于是带亮亮到医院检查。通过检查证明亮亮非常健康。这下父母想不通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亮亮动作发展缓慢坐不稳、不会爬呢"?"

专家点评

6个月左右的婴儿应该会翻身、能坐,而亮亮9个月了还坐不稳,显然运动发育落后。检查结果又显示亮亮并没有神经运动功能的缺陷,所以首先怀疑的是父母训练太少。

通过询问了解到,亮亮的父母是典型的都市白领,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但是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亮亮,和亮亮接触的时间非常短。照顾亮亮的责任全都落在亮亮奶奶的身上。而老人的育儿经验比较陈旧。所以,亮亮是由于没有训练才造成了坐不稳、不会爬行,只要对亮亮进行培训,他是很快就能坐稳的。

专家支招

亮亮父母应该多学习育儿经验,多陪亮亮玩耍、说话,训练亮亮的感知系统。最近两周内必须抽出时间,帮助亮亮坐起来。最初由父母帮助他,扶他坐起来,逐渐可以让亮亮自己独立坐,并且训练亮亮的左右平衡功能,亮亮能坐稳后,还要抽出时间训练亮亮爬行。另外,开始训练孩子用手指抓、玩物品以及两手间传递物品的能力。

家长和亮亮接触时要经常和亮亮“交流”,注意加强对亮亮的语言训练和手眼协调功能的训练,因为孩子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现在,即便有些话亮亮可能还听不懂,但也要和他说,最初可以说简单的词语,让亮亮把单词和具体物品建立联系。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应对初入园“问题宝宝”


宝宝长大了,可以进幼儿园了,当看到自己的小宝宝一摇一摆地走向人生新的阶段,作为父母,是否有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呢?但是,这个时候,也更需要父母及幼儿园老师注意潜伏在孩子身边的危机——“初入园焦虑”。

父母篇

如果孩子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初入园焦虑”。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入园前: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舍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来上幼儿园时,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上学,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了;让孩子逐步养成和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餐,中午睡午觉;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增加自信;

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

入园后: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父母不宜当着孩子的面,告诉老师孩子的缺点,要记得顾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不良嗜好已经在幼儿园中改正了,回家后父母还应配合巩固;父母要常和老师沟通,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配合家教,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老师篇

“问题宝宝”之大哭大闹型

症状:小明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初入园三天以来,他一直大哭大闹,还闹绝食。老师上前抚慰他时,他就用踢、推等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妈妈来接他时,他紧紧抱着妈妈不放,边哭边喊:“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儿园!”

对策:1、做游戏。老师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转换他的注意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和老师亲近起来,这有助于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恐惧和陌生感。

2、扮演妈妈。对特别依赖妈妈的孩子,老师不妨有意识地扮演妈妈的角色,让孩子感觉一切如常,好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消除孩子与妈妈分离的恐惧、焦虑和不安。

“问题宝宝”之孤僻沉默型

症状: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小乖的眼睛一直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她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要求把自己的小床和小朋友的分开,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小朋友主动找她玩,她也拒绝和小朋友亲近,独自一人躲起来哭。

对策: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

2、帮助孩子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

3、立刻表扬。发现这类孩子的点滴愉快情绪,老师应该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她,让她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表达出来。

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孩子,老师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

“问题宝宝”之特殊嗜好型

症状:小龙年龄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却有一个很“幼稚”的习惯:迟迟不能断奶,时时刻刻必须含着奶瓶,游戏、学习、睡觉一刻都离不开奶瓶。路路是个大个子男孩,每天都带着橙汁来幼儿园,家里人把他宠成了什么水都不喝、什么饮料都不沾,只喝橙汁的特殊嗜好。

对策:1、一步一步“戒掉奶瓶”。对断不了奶的孩子,老师可每天减少他的牛奶量,逐渐过渡到晚上不用奶瓶,但由老师抱着入睡,再逐天减少老师抱着入睡的时间,最后过渡到让孩子安心地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2、让孩子教育孩子。对于只喝橙汁不喝水的孩子,老师可让他每天亲眼看一看小朋友在体育锻炼后是怎样开心、主动地喝水的;让他亲耳听一听小朋友诉说喝完水的凉爽感觉、水对人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就会跟着其他小朋友尝试喝水了。

如何艺术化应对“问题宝宝”


“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照相机会照相?”“世界上有多少个星球?”不少爸爸妈妈们经常被宝宝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难倒,不知道如何应对。专家提醒家长:不恰当地回答宝宝的提问,不仅让宝宝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可能打击宝宝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宝宝未来的发展。

宝宝爱发问,家长常犯难

每个家长可能都遇到过“问题宝宝”,成长中的宝宝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常常揪住每一个他能想到的问题问个不停。宝宝的提问是张口就来的,但提供适合的答案就没那么容易了。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被宝宝的提问给“难”倒了,而家长对宝宝的提问表现出的反应则不一而足,到底该如何对待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呢?

专家意见:

艺术化应对“问题宝宝”

面对一直问个不停的宝宝,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教育专家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一知半解,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家长应该多带宝宝接触大自然、接触不同的生活,关心宝宝的每一个提问,并且有问必答,满足宝宝的智力需求。”专家认为,“只要你是一位谦虚好学、头脑灵活、充满童真、愿意用心与宝宝沟通的好爸爸好妈妈,自然能成为百问不倒的醒目父母。”专家建议家长艺术化地应对宝宝的提问:

1、接纳宝宝的问题

宝宝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父母不接纳宝宝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宝宝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烦躁和训斥宝宝。如果以不耐烦的态度去打发宝宝的问题,只会更加刺激他的“求知欲”,让宝宝陷入另一种不恰当的求解方式。

“如果父母正忙于做事,可以告诉宝宝‘过一会儿告诉你’;或暂时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给宝宝解答。”

2、回答问题不需“包办”

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地以“帮助宝宝解答问题”为荣。“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了,他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那时候我就觉得,‘当家长的一定要帮助宝宝解答问题’,所以不停地、细致地帮儿子找答案。可是现在我儿子发现他自己的自学能力明显不如班里的很多同学,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觉得这跟我一直帮他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一定要警惕好心办了坏事。帮宝宝细心找答案就是这样的情况。”非常细致的知识,父母也不一定知道,家长可以间接引导宝宝到书本里寻找知识,帮助宝宝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这样将来遇到疑难问题就知道如何自己去找答案了。

3、变晦涩为生动

回答宝宝的提问,要有“把晦涩变生动”的艺术。父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而非根据宝宝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来回答宝宝的问题,宝宝往往听不懂。因此,父母应尽量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以拟人、比喻、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及列举生活中实例的方式加以回答。

比如回答“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时,家长可以把女孩子的特有身体器官称作“小平平”,告诉宝宝“小鸡鸡”和“小平平”都是身体里很隐私的部分,不可以露出来让别人看到,也不可以偷看别人的。

4、给宝宝思考空间

面对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父母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太复杂的答案小宝宝未必明白,还不如给宝宝点想象空间,允许他们做一次天马行空的回答。有时则可鼓励宝宝在自己的不断操作中寻求答案。

“宝宝最喜欢帮家长解决问题了。”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适当地反问宝宝。当宝宝问“为什么”时,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以了解宝宝的想法。反问时要启发、引导,问题的难度要适宜。还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宝宝叙述所见所闻。

家长巧妙应对犯错宝宝的方法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犯错,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学。父母要尽己所能让宝宝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再错上加错!

下面的这些情景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我们的正确建议指导家长巧妙应对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

情景一

平时在家里,小宇对于妈妈的指令从不放心上,每次都和没有听到一样。比如,妈妈说:“小宇把电视小点声。”说上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你再不小点声,我就把电视给你闭了,以后再也不让你看。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愿意调就算了吧,你愿意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

园长李曼丽建议: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他的肩膀,呼唤他的名字。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如果多次提醒宝宝“一个动画片也不让看了”或“两天不能出去玩”,那么妈妈们应努力做到不让步,否则小家伙会继续这种坏习惯的。

情景二

领着仔仔去逛超市,他会不断地往购物篮里放零食,妈妈要是不同意他就会坐在地上不起来。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要什么要啊!零食对身体不好,你再闹,我就把你扔在超市里。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好的宝贝,喜欢吃就多买,不过下次可不能在地上打滚啊!

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宋杰建议:

家长遇到这种情景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可以合理教育。告诉宝宝,妈妈今天只带了买一样小食品的钱,你可以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二、可以把宝宝的注意力进行转移,让他参与到你的购物当中。

情景三

多多是个性急的宝宝,每次不论妈妈在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妈妈的思路。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听宝宝说话,并大声告诉宝宝:“你不要打断我的思路,再打断我就再不和你说话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会放下手中的事,仔细听宝宝说话。

园长李曼丽建议:

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不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

如果不对宝宝的这种行为加以纠正他会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下一次在你忙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

如果在你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情景四

依依是个好动的孩子,对家里的电源插座很感兴趣,只要大人一不留神,她就会用手去摆弄电源插座。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电源插座不能随便动,再动妈妈就打你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孩子,这个东西有电会电到人,你要实在喜欢,妈妈就把电源关了,你再玩。

园长傅剑英建议:

孩子到了动作敏感期的时候,是孩子培养细微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好孩子。

严厉父母的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孩子停止玩电源插座,还会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不让玩偏要玩。

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电,家长可以让孩子亲自操作。比如,电源插上了,电视就亮了,电源断了,电视就黑了。父母可以让孩子找插座随便玩,不过要严格看着孩子,安全要保证。如果孩子这次玩上了半个小时,那么她以后就不再对这种东西好奇了。

情景五

凡凡就是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已经连着吃了三天,可还是吵着妈妈去买。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给吃了,快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你要是再闹,我连看也不让你看这种东西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妈妈今天一定给你买,不要闹了。

园长傅剑英建议:

遇到这种情景,父母应该采取二选一的法则。在遇到宝宝无理要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讲条件,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个约定,那就是在这一个月内只能吃两次快餐,要不然我们的身体就没有营养了。只要父母能坚持住第一次的约定,就会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以上情景中严厉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威胁的成分。

其实,无论对几岁的宝宝,你的这种做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原因在于这样的威胁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潜意识中或者他们认为“妈妈不可能不让我看电视”、“妈妈不可能把我扔在超市”。

纵容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溺爱成分,宝宝会认为“只要我一哭一闹,妈妈、爸爸就会答应我所有要求”,这种纵容的行为,可能会让宝宝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巧妙应对宝宝入园4大棘手问题


从居家生活到去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断奶”。因之,在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就要有目的地训练孩子,帮他们做入园的准备。一些幼儿教师就幼儿和家长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给出了相同建议——

哭闹

孩子最初去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绝大多数孩子还会哭闹。

对此,在孩子入园前家长有意识地积极引导,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经常跟孩子说:“宝宝已经长大了,该到幼儿园去了,那里有老师、有好多小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你可以学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让他们从心底里向往幼儿园;切忌消极引导:“你淘气、你闹,非得把你送幼儿园去……”如果家长以惩罚的口吻提起幼儿园,孩子会把它想象成一个可怕的地方,自然不愿意去了。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孩子参加幼儿园办的亲子班,让他直观地了解幼儿园,感受幼儿园比家里好玩多了。

对于去幼儿园前几天孩子的痛哭,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态度要坚决。有的妈妈跟着孩子一起哭,这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要记住:你的哭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地哭;如果你不能果断地离开孩子,就等于你把自己对幼儿园的不放心情绪传染给了孩子。一般来说,只要家长能挺住,孩子一两个星期后基本上就不哭了。

在入园最初一段时间,父母要多和孩子聊聊,积极引导。比如问问宝宝在幼儿园里有哪些高兴的事,极力强化这些事情;即使没有,也要尽量找出些愉快的事来。

但是,如果孩子在去幼儿园一个月以后还不能习惯集体生活,从早上起床或前一天晚上就对幼儿园表现处极大的畏惧,到了教室门口不进去,或在园内拒绝吃饭,家长就该及时和老师沟通,仔细分析症结所在:是孩子自理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还是老师的态度不够温和……然后和老师配合,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帮孩子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必要的话,可先送孩子去半天,适应之后再送全天。

午睡

据幼儿园老师介绍,班上午睡不好的孩子为数不少,有的一分钟也不睡,甚至还有孩子吃手、咬被子。午睡困扰着不少孩子。原因是,一些孩子在家生活不规律,根本不午睡或到下午三四点才睡午觉,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幼儿园午睡时辗转反侧,自己难受,也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

幼儿午睡困难,与早上起床晚有直接关系。调整好作息时间,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对两三岁的孩子,最好让他们晚上八点半上床、九点以前入睡;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十二点多午睡就不会太困难。如果晚睡晚起,只能恶性循环,在生理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于入园前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准时午休的习惯。

生病

不少孩子初上幼儿园连续感冒、发烧,厉害的引起气管炎、肺炎,在秋冬季节更为明显。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孩子哭闹,着急上火,在园内一天喝水较少;有的孩子总喜欢和小朋友比,吃饭想争第一,吃得过量、积食,稍一着凉,引起发烧;家长给孩子穿得过多,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必然出汗,被风一吹,极易感冒;而年龄偏小的孩子,在园内一般不脱衣服盖着被子午睡,起来容易着凉。

对这类孩子,家长每天早上先让孩子喝一杯水再去幼儿园;嘱咐他们白天渴了向老师要水喝或吃饭时多喝汤、稀粥;接孩子时务必带一瓶水或绿豆汤,晚上让孩子把水喝足。如果孩子食欲好,家长要时常提醒老师控制他们的进食量,不要把小肚子吃得鼓鼓的。另外,孩子穿衣服应比成人少一些,加衣服要适度,最好能备一件夹的小背心在幼儿园,以便孩子穿脱方便、活动自如,又能避免受寒。

交往

在幼儿园,孩子们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矛盾,比如抢玩具,推搡、打闹,有的幼儿免不了身上会带“伤”。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不愉快、受了委屈,家长是找老师、园长告状,还是教给孩子自己解决争端的办法?显然后者更为明智和有效。如果你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不妨鼓励他和小朋友商量,对方不同意不能硬抢;如果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也要好好对人家说,比如“我过一会给你好吗”……另外,告诉孩子,面对动手打人的同伴,大声制止他的行为,告诉他打人不对,如果再这样,就告诉老师。慢慢地,孩子会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

宝宝入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3岁的宝宝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会产生一些问题。当问题发生时,需要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共同解决。

分离焦虑

现象:宝宝一旦离开亲人,就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宝宝甚至会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等原因,不安心在幼儿园生活,在吃午饭、睡午觉时会想家、想妈妈,哭闹不肯上学等。

对策: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责骂宝宝。父母不应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宝宝,使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另外,父母心态也很重要,有的父母对送宝宝入幼儿园表现得恋恋不舍,只要宝宝哭闹就心软,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始终无法成功让宝宝入园。

一般情况,只要坚持送宝宝入园,两三周后宝宝就能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父母可在家中贴一张“宝宝进步表”。根据具体的培训目标将宝宝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进步表现,用贴上奖励标志的方式鼓励宝宝,帮他克服焦虑心理。

不会自理

现象:在宝宝1至2岁时,父母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入园前宝宝还没有学会,父母要主动配合老师,教宝宝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等,不要以为把宝宝送进幼儿园就一了百了。

对策:教宝宝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也很重要,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父母要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新生入园的生活状况调查,让老师全面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适当给宝宝带一个心爱的玩具,让宝宝抱着它睡觉,减少宝宝的孤独感。

不合群

现象: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宝宝,入园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融入到群体生活中。不合群的宝宝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表现欲强,喜欢控制别人。

对策:对第一类宝宝,父母要多为宝宝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宝宝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就能融入到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中。对 后一类宝宝,老师应多观察宝宝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表现,针对游戏中的问题,适时干预,培养宝宝宽容、礼让的良好行为;父母要让宝宝学会如何体谅别人,对宝 宝反常的态度和行为不应急躁或单纯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地启发他,让他更加地合群。

欺负别人

现象:宝宝欺负人的形式表现为:肉体上的欺负,主要是踢、打、掐、咬、揪头发和威胁;语言上的欺负,包括骂人、散播谣言、嘲弄等;情感上的欺负,表现在将受欺负的宝宝与小朋友们隔离,不让小朋友跟他玩。

对策:父母应保持冷静。要跟宝宝问明原因,教育宝宝遇到问题时,不要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不要使用进攻性的言辞或行为。当宝宝的表现有所改善 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宝宝明白你除了不喜欢他那种欺负人的行为以外,还是很爱他的。必要时要和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在幼儿园里也及时帮助他改掉欺负别人 的坏习惯。

帮助宝宝应对入园问题全攻略


上幼儿园了,宝宝是否能适应呢?近日,一份有关“幼儿园新生状况大调查”的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孩子在入园初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超过一半的孩子入园后生病几率明显增加,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超过3次;而作为家长有四成对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挑战重视不足,对于入园前需要给孩子做的准备工作缺乏系统的认知。对此,儿童教育、儿科医生、幼儿园院长等多位专家提出了保证孩子规律的作息时间、多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等切实有效的入园攻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对入园挑战。

心理问题:内心焦虑哭闹不肯吃饭

攻略:父母提供更多安全感

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项目办公室进行的“小集体大挑战——幼儿园新生状况大调查”于2011年2月至3月开展,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成都五大城市,共对2063名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家长进行信息调查,了解新生入园初期对于家庭、家长和孩子本身造成的问题和困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发现,88%的孩子经历了“入园不适应症”,主要表现为入园时哭闹、经常生病和胃口变差,不少孩子的入园不适症会持续一个月以上。对此,儿童培养专家、教育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夏婷副教授表示,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父母。“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失去部分关注容易造成孩子焦虑,而哭闹、不肯吃饭等都是孩子内心焦虑情绪的体现,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让其逐渐学会自己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问题:语言学习能力不足

攻略:多提供与小朋友玩耍机会

全新的小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和社交能力也是一大挑战。调查显示,有13%的家长认为宝宝目前的各项能力(如语言、学习、交流等)尚不足以应对幼儿园的生活。冯夏婷副教授对此表示:“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孩子智力和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平时应多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同时,冯夏婷建议,在饮食上也可多摄入鱼类、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奶制品,以补充DHA和AA,乳清蛋白等营养素,帮助宝宝智力发育。

身体问题:生病几率上升

攻略:规律作息+户外运动+营养

调查同时发现,有超过一半家长感觉到孩子进幼儿园后,生病的几率相较在家时有明显上升,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超过3次,平均一个多月就生病一次。儿童营养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食品卫生学系汪之顼教授分析认为,宝宝进入幼儿园后接触各种病毒、细菌的机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多,然而,宝宝的免疫系统直到6岁左右才能基本发育完全,因此,在这个阶段更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害。

对于如何预防,他表示,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多带宝宝出去晒太阳、进行户外运动、增加肺活量和血液循环都是增强宝宝自身抵抗力的好办法。此外,注重营养均衡,对提高孩子抵抗力也很重要。“两三岁的宝宝仍然处于较快的生长发育状态,营养需要量相对较高,如果日常饮食安排不当,其营养需要可能无法得到全面满足。”他提议,可以考虑每天给孩子饮用适合宝宝年龄段的配方奶,可以弥补由于膳食安排不当、食物选择不合理造成的营养素供应不足,避免营养素缺乏对宝宝智力和体格发育的不利影响,如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

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性问题


“孩子会对性产生兴趣吗?”提起这个话题,很多家长都会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孩子的性萌动从两岁半就开始了。

郑州市福斯特心理咨询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彭熠告诉记者,家长不要回避、打击孩子对性的好奇心,要巧妙应对孩子的性问题及性表现。

问题:三岁半孩子“我是从哪儿来的?”

羞于谈性,搪塞过去:“你是妈妈从河边捡回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用轻松简单的话告诉孩子:“爸爸给妈妈一颗种子,种子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生出来就是你了。”

专家点评:事实上,三岁半的孩子,并没有完全的性意识,只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时,家长就可以尝试对孩子进行一些性教育,未必要讲得特别清楚。但切忌给孩子灌输类似“捡来”或者“石头缝”这类不科学的知识。

问题:四岁半孩子“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蹲着尿?”

粗暴地回答:“乱问什么,女孩儿就是要蹲着尿尿,这是规定。”

聪明的家长可以趁洗澡、游泳换衣服,或者上厕所的时候,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个体的器官,跟孩子说明男女身体的不同。

专家点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开始逐步认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这些。此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普及性别知识,告诉他男孩儿与女孩儿的区别、男孩或女孩的私处都不可以被其他人触碰。

切忌把男孩儿当女孩儿养,把女孩儿当男孩儿养,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混淆性别,甚至有可能会在未来导致孩子同性恋倾向。

现象:五岁半小男孩掀小女孩裙子

一顿呵斥:“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是流氓行为,你知道吗?”

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专家点评:对于性的探索,是每个孩子发育中的正常反应,也可以把这种探索称为“性游戏”。孩子的“性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侵犯式”和“友爱式”。男孩子掀女孩子裙子或者跑上去亲一口属于“侵犯式”。孩子们玩“过家家”、“结婚”的游戏是“友爱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

现象:五岁男孩总玩“小鸡鸡”

大声怒斥孩子:“这是干什么呢?快把手拿开。”

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借助科普图片如细菌、病毒的图片,使孩子逐渐明白玩生殖器是不健康、不卫生的。

专家点评: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家长就要引导孩子。但绝对不要大声怒斥,这样要么让孩子觉得更神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要么会让他们觉得性是罪恶的、耻辱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

另外,彭老师提醒家长,虽然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陌生而敏感的话题,但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