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们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界限可以给孩子们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对孩子说:“在限度内你是受保护的,限度里面才是你熟悉的家。"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的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就因为多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为什么父母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专家分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表态可不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地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逢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教育,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对孩子说“不”,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6岁之前。

父母若在6岁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们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到难过,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场;可是若等到他12岁至18岁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说“不”,他不会再是简单地痛哭,他们开始叛逆,与父母顶撞,甚至会离家出走、用极端的方式威胁父母……为什么小小年纪会离家出走呢?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何时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对孩子说“不”的几个要点: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一般应该是3岁至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但是孩子到3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的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好不肯撒手要带回家;去商场看到好玩的东西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面对你。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关上门,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到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二不要骂、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

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不要走开,不要让他感受到你一直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开始时,他会很伤心,还很气愤,没关系,因为他现在反抗的本事就是哭,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与你闹是没有用的,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一)


看了这里关于对孩子说“不”的讨论,联想平时听到的一些言论,发现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使用了十分有趣的逻辑:

1、如果我总不对孩子说“不”,就是娇纵惯养孩子,使他形成“坏毛病”,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束;

2、如果我对孩子说“不”,孩子大哭,而后我屈服了,会令我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和尊严,以后孩子会使用同样的手段要挟我,达到目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

1、都是以大人为中心,更加考虑大人自身的利益(管教的容易与否、自身的尊严威信等),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2、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评判,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其实这样的思维,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结果,因为我们自己的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大人(家长、老师、单位、警察等)强加给我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如果现在给我们绝对的自由,相信我们中间不少人都会做一些平时绝对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把自己这样比较卑劣的思想,套在了无辜的孩子头上,惊恐地认定,如果不时时管教约束孩子,他会变成一个没有自律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监督之下,会遵纪守法,而一旦确定没有人会抓到他时,就违法乱纪、无法无天呢?因为从小他的纪律感就是强加于身而不是自发建立的,所以一旦有了自由,他会回到原始的状态中,抛弃自律,尽情享受自由,甚至“淘气地”试探、push自由的limit。

这里有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analogy:我们这里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在家里已经“完成”toilettraining的孩子,不用尿布、自知大小便。但是一旦到了蒙氏的自由环境中,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大小便失禁,随地随时乱撒乱拉。因为他们的如厕训练,不是等到他们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才进行的,而是提早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一旦有意外,大人对其横加斥责,孩子畏于大人的威严,不得不给自己强加压力。然而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他必定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把他没有满足的自由“着补”回来。这是100来年以前,弗洛伊德老爷子总结出来的人类天性。蒙氏老师采取的手段,就是无条件地包容接受,毫无怨言地为孩子擦洗。这样一两个月以后,孩子的自由需求的到了满足,他开始走向自律。

(转下文)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二)

怎样巧妙的对孩子说“不”?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的“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大,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也就是说我们要狠下心来,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言出必行

我们对孩子承诺的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

以理服人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

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们应该把拒绝的理由明确的告诉他们。

坚持进行冷处理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

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

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往往会以哭闹来要挟,我们必须要冷静的先简单说清楚你拒绝他们的理由,然后做自己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不过,我们要留意他们的安全,还要控制我们自己不要让孩子的哭闹声变的心烦意乱的去哄劝他们)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除了可以给孩子语言上的告诫外,还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吸引到别的事情上,是他们不知不觉中放弃他们原来的行为和愿望。注意事项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狠下心来理智的爱他们,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子成长变化很快,一味的事事顺从孩子,孩子以为父母会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以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们,所以,他们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会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变得自私自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四)


Beautifulmind'非常同意你上面陈述的观点。如果把他放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里,他感受不到任何界限又如何明白‘纪律’呢!

我的观点是:该对孩子说NO的时候就一定要说。当然,NO的时候不要太多,否则孩子会很沮丧。俗话说:话有三分说。用孩子最能接受方式给予他拒绝,我想孩子是会接受的。我不认为拒绝孩子就会使他没有创造力,阻碍他的聪明才智;同时我也不认为溺爱出来的孩子就一定有出息。我不清楚说NO跟孩子的自信心到底有多大关系,但我非常清楚某些时候不说NO就是对孩子的损害。

我不知道至今有没有权威对孩子的自律能力作出科学的严格的界定,谁又知道孩子的自律能力究竟有多大。但我知道也看到孩子之所以知道纪律是因为大人的教育,是因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很难想象一个在家被千般娇宠的孩子到了公共环境里会一下子知道干什么是被人应允的,干什么是遭人谴责的。一旦坏的习惯养成,对他自己对他人有什么利处呢,他的未来能好到哪去?

孩子最终是属于社会的,他不仅仅要和家庭成员发生关系,还要和家庭以外的人发生关系,也许在自己家,无论做什么都是被应允的,但出却不见得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默许,与其让孩子到了社会上以后遭谴责和白眼,还不如在家时候就教育好。

4岁的娃娃非得要在饭前吃冰棍,妈妈说NO,并告诉她因为这样会影响她的胃口,所以不给她吃。如果有家长这时候还给孩子做主的权利,我就很想不通了,这不是害自己的孩子吗?再说,就拿孩子喜欢翻包一事做例,在家翻妈妈的包,大人的态度要是无所谓,放任自流,等孩子在社交场合翻别人的包时,恐怕最窘的是大人吧。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想想别人的感受吧。

为什么社会要制法律,是因为人的自律性太低,所以要规章和法律。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我们连成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无法相信,又如何去相信一个头脑中没有规矩概念的孩子?

相对于那些非常相信自己孩子有自发的自律性的人们,我自己根本无法被说服去相信这样的理论。孩子从胎里到人世,所有的意识都是无形的,后来的一切也是大人灌输,难道再灌输一些NO的概念,就是大人自私地想到自己的利益才这样说,这样做吗?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二)


成功地教养孩子,需要大人时刻开动脑筋,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既智慧地满足孩子成长中的需要,又保护孩子不受伤。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当孩子从你的眼光、语气和动作中读到充盈的爱,他平时很少听到你反对他,他又是那样五体投地地爱着你,他怎能不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他本能的顺从状态呢?

最后,我认为你身处的环境,比国内的母亲要优越,而不是相反。你有更多的资讯,必须自己带孩子,能够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而不是象有些国内的妈妈,交给老人保姆完事大吉。你要是把自己的生活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今后肯定会有很多怨气。一旦你接受做母亲是一件最最重要的事业这样的观点,你就会得到无穷的快乐和最佳的人生教育。

我的育儿座右铭:如果爱心是父母的产品,孩子是其消费者,那么是孩子使父母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所以应该是父母感谢孩子,而不是孩子感谢父母。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远远超过他们对孩子的付出。

中午阿姨把Sam从幼儿园接回家,在主卧室的卫生间洗澡。Sam这些天对淋浴喷头特别感兴趣,总是抓在手里恋恋不舍,Sam大叫“阿姨走,别管Sam!”而后又对我说,“Sam要玩儿这个(喷头),玩儿一会儿会儿。”我把浴帘挂好,让他坐在浴缸里玩儿。

我在外边和阿姨吃饭,不时听到浴室传来Sam的捧腹大笑。过了一会儿,他叫“水都流出来啦!”我去看,见他把喷头对着浴缸的墙,水流出了浴缸外,流进地漏。我没管他,回到餐厅。下一次他叫,我去看他,哇!不得了,这小家伙拿着喷头对着浴室喷,整个浴室一片汪洋,已经开始流向卧室。我把Sam递给站在卧室干地的阿姨,自己开始收拾浴室。Sam裹在干毛巾里,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的成果,整个过程中,我和阿姨没有大呼小叫、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批评Sam(因为他没有做错事)。

收拾完,我们都回到餐厅。Sam见我吃话梅,也要吃。他平时要吃什么,我都不拒绝他(除了药),即使是他肯定不爱吃的,如果他坚持要,我就让他尝一口,并且告诉他,这个你可能不爱吃,或者这个是辣的。他尝了,不喜欢,就吐出来。而且他明白,妈妈说不好吃的东西,的确他都不喜欢。这样有时候我只要对他说,这个不好吃/辣/苦,他就不再坚持要了,而是相信我的话。

他站在我坐的条凳上,伸手去够餐桌旁的柜式空调机的叶片。因为旁边隔着东西,不好够,他爬下去,绕到桌子另一边,搬出一只凳子,爬上去。阿姨问他要干什么,我说他要琢磨空调。他站到凳子上,踮着脚去够叶片,感受里边传出来的凉风,把叶片推上去、扒下来。我去扶他的腰,他扒拉我的手,说“妈不扶Sam。”

我说,“妈必须扶Sam,因为这样比较危险,妈妈要保护Sam。”

“妈走,妈不扶。”

“你不要妈扶,妈就把你抱下来,你就不能在凳子上玩儿了。”

以前这样的讲条件,Sam都能答应,但是昨天他特别固执:“妈走,妈不扶Sam。”

我把手从他身上拿下来,环着他的腰扶在桌子上:“妈没有扶Sam啊,妈扶桌子呢!”

“妈走,妈遛弯儿去。”Sam仍然不屈不挠。

“哎,Sam,你站在这儿是要玩儿空调呢,还是要跟妈打架?”

Sam听到了新鲜词儿,当然要重复一遍:“跟妈打架!”不过动作还是在玩儿空调。

没几分钟,他的注意力就从空调转移到餐桌上的干花,扯上边的花瓣。我跟他说过N次不可以毁坏干花,显然他又忘了,于是我又说N+1次。他不听,我一边警告他“你这样妈妈就必须把你抱开”,一边把他抱下来。他就势坐到地上,假装跟我玩儿拉大锯扯大锯,我知道他的小心眼儿转的快,就留神他要干什么,果然他的小屁股一蹭一蹭,小身子企图钻过我的腿,回到凳子边。我一下子夹住他,说“你这个小鬼头!你以为妈妈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他嘎嘎地笑,眼睛眯起来,一副小坏样子。

抚养Sam这样精力充沛、爱玩爱动的孩子,我们要有非常的耐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精神,更费心思,但是我们也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经常听到一些孩子的看护人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带,羡慕谁谁的孩子“多老实!”说实在的,给我一个老实的孩子我也不要,我宁肯要一个淘气的。老实的孩子多半是受到管束压制的孩子,他之所以老实,是因为被压抑的“失去了生活的激情”(我们蒙氏儿童之家一位老师的评语)。这些老师在评价Sam时经常说,因为Sam没有受到过任何压抑,他有坚实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我们能够感受到,Sam的内心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三)

对孩子说“不” 表达要巧妙


孩子哭闹着要东西时,是给还是不给?这个老生常谈话题,依旧困扰很多80后新妈妈。前两天,下城区社区教育中心、新华实验幼托园与武林街道联合举办了“宝宝入园误区家庭指导会”,2009年下半年即将入园的16个宝宝家庭齐聚一堂,大家讨论主题是:入学前,家长们应如何引导孩子离开家长,过幼儿园集体生活?

“孩子虽小脾气却大,稍不如意就乱发一通,怎么在他上幼儿园之前,改掉这些坏毛病?”很多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孩子霸道的原因有很多,家长们想想,你有没有经常和你的孩子说不?”新华幼儿园汪靖老师说,小孩子讨厌听到“不”。幼儿园做过调查,听到太多“不”字的孩子,语言能力要差于经常得到父母鼓励的小孩。

“其实,‘不’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如何巧妙表达呢?”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种聪明方法:

1.改说“Yes”。

小孩吵着要吃糖,你说:“吃饭之前不要吃”,可想而知,小孩肯定会吵闹,你可以改说“YES”:“好,等吃完饭后再吃糖,现在我们先吃饭。”这样你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也会不吵。

2.解释你的用意和感受。

小孩不停敲打桌子,你很烦,你告诉他:“你这样敲打会损坏桌子,这让我很伤心,请停止!”孩子不一定会马上懂这个道理,但他会慢慢学会在意身边人的感受。

3.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孩子在客厅里玩球,你不要说“不要在室内玩球”而是说“为什么不到室外玩球呢?”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有选择权利,这能培养他敢于作决定和锻炼独立的能力。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三)


杰杰妈妈,我想没有一个妈妈可以永远不对宝宝说“不”,包括小巫。在她上面的例子里,小巫就说了若干次“不”,正因为她有一个说不的“底线”。

同意你在帖子里的这段话:首先妈妈有一个宝宝不能做的事的规则,这个规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每个妈妈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宝宝获得的自由也不一样。其次,妈妈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一要承受给宝宝这些自由后带来的后果……二要承受外界的评判。

就说不的原则问题,确实已经讨论了多次,这是每个妈妈自己的把握。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原则底线。这个原则有个最低最低的底线相信妈妈们都赞同,就是安全。比如,如果说“烫”这个概念还可以尝试的话,“电”这个概念恐怕不好在家居环境下让婴儿尝试。当然,至于“烫”这个概念是否可以让宝宝尝试,以及让孩子以哪种方式去尝试,是每个妈妈自己决定的。

说不的原则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孩子的成长,对3岁孩子不能用对8个月孩子的标准,对5岁孩子的和3岁时又不同。比如在例子里提到的玩水,当孩子又大了一些,已经开始了社会化交往的迅速发展期,就会加入适当的限制,只能在浴缸里,在浴缸被塞好的时候对着浴缸玩,不能把水滋得到处都是:这样水还是可以利用的。这是个环保的概念。当母亲认为孩子可以理解环保这个概念的时候,(当然这要靠各位妈妈自己判断),就必须加以教导,作出限制。这样实际上在慢慢规范孩子的行为。这个规范是逐步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建立起来的,最终让孩子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又健康快乐地步入社会大环境,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肯定有妈妈认为环保是个绝对的原则,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对孩子说不,不论其他的妈妈怎么做,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从你允许的其他的一些探索活动中获得自由的乐趣、探索的快乐。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虽然我们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我们认为可以的探索,但是,我们同时必须同时让他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象他非要去摸热水被烫一下要自己承受一样,他应该参与处理他所“创造”出来的任何壮观场面:)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四)

不要对孩子说“不”


我也主张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但好多时候我是用提醒他注意的方式去说,这样多次的提醒对孩子有好处吗?会不会也起到了说“不”的作用了?

还有,孩子的外婆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常常对孩子说“不”,怕他摔了、怕他在地板上趴着凉、怕他弄脏了衣服等等,这些情况你们在家里遇到过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悄悄的回复:

淘淘妈,如果不是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我会耐着性子少去提醒他。虽然有时也会犯过于唠叨的错误。

关于外婆、姥姥或奶奶的关心,我家也是一样的呀,我是随时提醒我妈妈和婆婆的。

rgx的回复:

说得很好,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髓,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而且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所以我总是早早地给孩子准备适龄的玩具和书,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他的自由,鼓励他独立做事,所以孩子很快乐,大人也很轻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