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顺儿妈: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小编支招: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网友亮亮妈: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

小编支招: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网友飞儿妈:我的儿子3岁多了,经常打人、咬人,与小朋友玩时特别爱争抢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或咬人家,和我们在一起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保证不打人,可要不了几天就又忘了,实在叫人头痛。我该怎么办?

小编支招: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网友菁菁妈: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小编支招: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网友欧阳妈:我儿子现在1岁零1个月,一般他要做我们不允许的事情时,我们就抱着他离开,每到此时他就会大哭着打抱他的人。

小编支招:平时多教宝宝学会表达。要经常和宝宝交谈,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意愿,耐心地对宝宝说:“不要急,慢慢说。”如果宝宝说话不多,就教她用手来指意,也可以对宝宝说:“你是要这个吗?哦!妈妈明白了。”尽量使宝宝的愿意望得到表达,减少她烦躁,急切的性情。

大人要严肃地表明态度。当宝宝打人或咬人时,大人可以抓住她的手,并严厉地说:“不许打人,不许咬人,有话就说。”要是宝宝仍然不停止她的行为,那就要真的发脾气了。宝宝看到大人动了真格,是会感到害怕的,对自已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网友浩浩妈: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会模仿动画片里的镜头打人、掐人,产生暴力倾向。早教网

小编支招: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网友小新妈: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小编支招: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早期教育

网友函函妈:我的孩子跟其他小孩玩时,不如意的话就爱掐他们的脸,我试过很多方法教育她,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告诉她打人不是好孩子,她也会说也知道,打完也说再也不打了,可是毫无作用。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也吓唬过她,还是没用。

小编支招: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总结:其实小孩子爱打人并不代表其本质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改变这一种现状更多的还需要靠一些技巧与方法,所以希望家长们多多的关注正确的方法!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教育宝宝呢


年龄段:4-6岁

宝宝已经开始对社会关系发生兴趣,他们有了固定的伙伴,在游戏中能建立并遵守规则。简单的协调、合作也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冲突依然存在,因此他有很多疑惑需要父母帮助解答。如果父母能常常倾听他的感受,辅以社交技能训练,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位具有团队精神的宝宝,但问题是,你是否有良好的社交意识呢?

妈妈态度:让宝宝谈谈他的看法和主意

宝宝的情绪更丰富了,但是他还很难判断这是什么感觉。你可以在他愤怒、悲伤后小声地问问他:“刚才你怎么了?有什么不舒服?那个样子吓坏了妈妈。”经过察觉自我,他可能会告诉你“我感到胸口很堵”。宝宝的自我感知能力越成熟,对他人的感受也会越敏锐,他就越有可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节,这是团队领导力的最基本要求。

不论在哪个团队总是无法避免冲突,当宝宝回来告诉你,某某小朋友不喜欢他,或是他跟某某小朋友打架了。请你先冷静下来,然后,你可以跟宝宝讨论“为什么他不喜欢你呢?”“除了打架,我们还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吗?”做家长的也许不能给宝宝准确的答案,但却让他试着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主意。

这个年龄可以请宝宝经常为父母或家庭服务,比如:给爸爸拿拖鞋、帮助妈妈择菜、收拾餐桌,让他感到他是被大家迫切地需要着,他将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正因为宝宝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哪怕其实他搞得一团糟,但来自爸爸、妈妈的信任和感谢还是给了他归属感和信任度。自信心就这样被建立起来。

总之,家长们要根据宝宝的性格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宝宝性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


琪琪是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可是她有一个小问题让妈妈很烦恼,就是动不动爱把漂亮的裙子掀起来。玩得高兴了,她就一蹦一跳的,两只手一起把裙子掀得高高的;不高兴了或者不好意思了,就习惯于把一只手放在嘴里吮吸起来,另一只手掀起裙子的一角。

同同的妈妈更加烦恼,她说儿子长得特别白净,像个小女孩儿,可是他不喜欢别人说她是女孩儿,有一天在超市收银台,收银员说:“这小姑娘长得真漂亮!”谁知他急了,当众把裤子脱下说:“看见没有?我是男孩儿!”弄得妈妈和收银员都很尴尬。

两位妈妈遇到的烦恼都涉及的是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和性教育问题。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厚,亲子之间谈“性”始终是上不了桌面的话题。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都开始走向成熟,性教育不得不提到日程上;其实,孩子的“性”趣早就诞生了,从孩子出生之后,家长不自觉的性启蒙教育就开始了,待孩子会说话和思考时,他对“性”的好奇就更加主动了,家长反而对孩子谈“性”色变,不知所措了。其实,性教育是孩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伴随孩子走到成人一直都需要不断引导的重要话题,所以家长非常有必要了解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性教育内容与性教育方法。

0~3岁宝宝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性教育主要涉及自我护理、性别角色和自我认同等三大基本内容。自我护理是教育宝宝了解自己的身体器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同时也知道尊重和爱护别人的身体;性别角色是教育孩子尊重和遵守社会约定成俗的适合不同性别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基本要求;自我认同是教育孩子接纳自己的性别,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自尊自爱以及尊重他人。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三个基本内容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自我护理方面,0~1岁宝宝会出现吃手、吃脚、抠肚脐眼的现象,1~2岁宝宝会出现玩弄生殖器,拿东西摩擦小腹,或自己擦腿的现象,2~3岁宝宝则可能因为自主能力增强却不懂得自我保护的问题。因此,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到什么年龄,家长就要实施与时俱进的性教育

0~3岁宝宝性教育方法

◎保持自然、平和的教育态度

孩子对性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家长经常毫无准备,并认为孩子年幼无知,难以回答,于是就采取回避或者哄骗的办法,不作正面回答,只是含糊其词地搪塞或是胡编出各种荒诞的答案来应付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警告呵斥孩子不许提这类问题。例如“我从哪里来?”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特别渴望知道并且反复探究的问题,有的家长却用“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在地里刨出来的”、“天上掉下来的”等等胡言乱语混淆视听。当然,鉴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家长不可能对孩子有问必答,甚至有些问题也不能有求必应,但家长还是要对孩子保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以自然、平和的教育态度为孩子做适宜的解答,不对孩子的问题大惊小怪,也不粗暴地拒绝、批评、呵斥孩子,家长要爱护孩子纯洁的天性。

◎满足宝宝的皮肤饥饿

0~3岁宝宝是感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经常给予宝宝肌肤接触,不但促进宝宝的触觉发育,还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新生儿出生后,亲子之间的肌肤亲近会给他带来舒适感,并满足人天生都具有的性需求,男婴可有自发性阴茎勃起,女婴偶尔有阴道分泌物。喂奶时宝宝的口唇与母亲的乳头接触,家长为孩子洗澡,与孩子拥抱、抚摸、嬉戏,以及亲吻宝宝小手小脸等行为,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亲情,促进他的身心健康发育,并对孩子日后成为一个良好的性格奠定基础。

◎教育孩子保持清洁、远离危害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学习说话,逐渐理解成人的语言,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部位与身体器官及其简单的功能,如在洗脸时认识手、脸、眼、耳、鼻等,洗澡时认识肚脐、性器官。当孩子抚弄生殖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时,不要紧张地责怪宝宝,而是平静地告诉他摸来摸去弄脏了就会生病,同时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从事其他有趣的游戏。家长还要注意看护孩子,防止孩子把小物件塞到嘴巴、眼睛和耳朵里,防止家具的棱角、毛边损伤孩子的身体,把锐器和药物等孩子不宜接触的物品搁置起来。孩子户外活动的时候,教育孩子远离各种各样的危害。

◎引导孩子保护身体隐私

0~3岁宝宝还没有身体隐私概念,所以不会自觉地保护隐私,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护隐私。孩子1岁半以后就可以不再穿开裆裤,也不要为了方便就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如果宝宝随意掀上衣露出小肚皮、随意掀裙子露出小屁股,家长要帮助孩子整理衣服,并告诉孩子这样会着凉,小屁屁脏了容易生病,衣服穿戴整齐的宝宝最漂亮,同时不要奢望讲一次孩子就能记住,孩子反复出现这些行为,家长就耐心地反复教育孩子,不要训斥孩子。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把身体隐私神秘化,家人可以一起洗澡,男女孩子可以不分别入厕,如果孩子对异性的身体感兴趣,就自然地告诉他,让孩子感觉人与人长得不同是一种自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

◎教育孩子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生活护理上。18~24个月是宝宝学习如厕的最佳时机。在教女孩子如厕时,可以协助她脱下裤子,坐在专用小马桶上,教育宝宝学习从前往后擦PP。在教男孩子时,可以协助他把裤子脱到大腿中部,分开两腿,掏出小鸡鸡,对准小马桶。当孩子好奇问起男女如厕差异时,家长不妨坦率地直说原因,宝宝知道原因就不再好奇了。

男女有别还体现在性别角色上。性别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儿,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儿,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孩子当玩具随意打扮,经常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或者把女孩子打扮成男孩子,会使孩子的兴趣、习惯与性格向异性方面发展,进而导致孩子性别角色错位,这可能会造成孩子日后心理上的偏移,甚至造成心理变态。家长也要在家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学习榜样,爸爸要有担当、大度宽容,妈妈要爱孩子爱家、厚德贤惠,孩子由此会产生角色认同感,并模仿爸爸妈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多陪伴孩子多做游戏

有的宝宝会出现手淫和擦腿等现象,是宝宝把身体当作玩具的消遣行为。此时,父母既不要生气,也不要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是宝宝生活单调、无聊导致。如果宝宝总是被关在家里,家长也不与孩子做丰富的沟通交流与游戏,孩子过于无聊便把身体当作新鲜、好奇的玩具摆弄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多陪伴宝宝,提供快乐游戏的机会,转移孩子的无聊情绪,消除他的寂寞与不安,让他从事有趣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如果家长对孩子忽视、冷漠或者过于严厉,使宝宝惊恐不安,也可能导致孩子借助手淫和擦腿以自慰,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非常不利。

◎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有些性问题不好回答,家长可以编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宝宝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妈妈先是一懵,后是顺水推舟:“我正在做饭,你去问爸爸。”

一会儿,听见爸爸在对儿子进行“科学解释”:“有一天,爸爸在你妈妈身体里放一个小虫子,这个小虫子和妈妈肚子里的一个小虫子玩得特别好,他们俩就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吃呀、喝呀、玩呀,长得越来越大,后来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医生就用刀子把妈妈的肚子划开,把你取出来了。”

“流好多好多血吧!”宝宝的同情心悠然而生。

“那当然,所以你要对妈妈好一些喽。”爸爸因势利导。

“爸爸,我要去外面捉虫子。”

“干什么?”

“让妈妈再生一个宝宝。”

妈妈赶紧出来对宝宝说:“不行,不行,儿子,那虫子是你自己身上的。你得长到爸爸那么大,吃很多很多饭,学很多很多知识,才会有那虫子。快点吃饭,妈妈把饭做好了。”宝宝那天的午饭吃得特别多,以后再也没问过“我是哪里来的”。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解释接近科学又非常有趣。

孩子从小形成了对性的自然态度,树立起健康、积极、正面的性观念,也为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了基础。

爱是不是应该放在心里


感谢大家给我指点迷津。只要掌握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这个原则,不必拘泥爱的表达方式,对吗?

imole的回复:

我好爱我的儿子!每天下班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跑。抱儿子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亲他,告诉他,妈妈爱你,我的心肝宝贝。他爸爸也是一样。爱,就要告诉他。我们我会严肃地和他谈,让他知道我决不会姑息迁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szdonglianghong的回复:

我也是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要好好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我觉得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我们的爱,正确地表达我们的爱,宝宝不会变成不听话的孩子。

我女儿现在已经一岁半了,每天一看到下班的我就会说“妈妈抱抱、妈妈亲亲”还会说“爱爸爸、爱妈妈”看到她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她很自信。

京豆妈妈的回复:

为什么不告诉他?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会健康成长的,爱可不等于溺爱呀。

我会告诉豆豆说:妈妈爱豆豆,爸爸爱豆豆……,豆豆也会说:豆豆爱爸爸妈妈,豆豆爱奶奶,豆豆爱阿婆……

kkr的回复:

当然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爱不等于纵容。

晖晖的回复:

宝宝在爱中长大心理才会健康发展,尤其是母爱,应该让宝宝感觉到。只要不是溺爱,正常的爱不会使孩子无法无天。

伊伊每天看见我回家都“妈妈!妈妈!”的叫着要我抱,我总是抱抱她,亲亲她,她就满足地搂着我的脖子趴在肩上。想想如果妈妈不理她,她小小的心里该有多伤心呀!

哈斯的妈妈老谭的回复:

我觉得可以说出来,爱孩子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而且也会更加信任你,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对孩子的培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现在我们一回家,斯斯就快乐的大喊“爱妈妈!爱爸爸!”我们也会回答“爱斯斯,你好!”我觉得这样大家都很开心,不会担忧什么。当我批评斯斯以后,会告诉她,妈妈虽然批评了她,但妈妈还是爱她的。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教育应以爱为本


在人类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扎根

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认识美的能力、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执行自己所选择的选择的行动--所有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孩子们曾经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之中、生活的内以及宗教传统里学会了尊敬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育他们。

观看日出、日落和体验新生命的诞生都是我们生命中无与伦比的时刻。我们会猛然间发现自己置身于某些更崇高的事物之前。有时,遇到一个真正的智者或步入一个圣殿时也会产生这种感受。但这种时刻常常被日常生活的焦虑和压力所淹没。每次回首这些时刻,我们会由于这种经历而产生一种朝圣的感觉,我们感到被充实了,甚至感到完美。

在这种特殊时刻产生的感受有其自身的特质。它们可以被叫做美妙之感觉、敬畏之情或景仰之情。这种感受使我们超凡脱俗,靠近我们心中神圣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这种感觉不断演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自身判断力的尺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和如何精心滋育这种感觉有关。这里深藏着人类习俗的根脉。

这种感情文化被认为是人类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现代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已经传遍了全球。这种文明处处布满了物质科学的印记。相应地,为精神文化寻找新的道路的工作也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展开了。沃道夫教育中,关于开放坦诚的情感,奇妙的感受以及敬畏,崇敬之情的培养在儿童早期就开始了。孩子们在成长中懂得了由于造物者的操作他们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沃道夫学校同精神教育深切相关,但绝不是任何某种信仰意义上的灌输。在RudolfSteiner看来,这种感受自然神奇力量以及对此产生的敬畏之情的能力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同他周围世界保持一种自由的精神关系的基础。沃道夫学校的目的在于为之长久奋斗的,为成为完善的人而做出的献身。

教育应以爱为本

一个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这就是恐惧,志向和爱。在沃道夫教育中免去了前两种方法,而尝试唤醒学生对所学功课的热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为获得好成绩或得到个人好处。而学生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热爱要比其它形式的外部压力所产生的动力都要有效。而这只有在教师们对自己所教的东西充满热情,并且能在学生们身上感受到同样热情时才成为可能。

“沃道夫教育给孩子的同其它教育不同,一切学习,不管是化学,数学,还是历史,生物全都充满了生命和欢乐,这也正是学习的基础。几十年来,教育发展同生活的结合服务着沃道夫的学生。当达到大学阶段时,学生们已经打下了宽厚的基础并且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这些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改革者的同情心,当他们加入某一任务时,可以改变地球。”

到底应该怎么做妈妈


对于有些事情,妈妈是有理由不内疚的——把宝宝留在家里,自己去会朋友有何不可?难道做了妈妈,朋友就应该舍弃吗?

孩子和朋友并不是对立的。不要以为每天24小时围着宝宝转的妈妈就是合格的妈妈,约朋友喝茶聊天就是个坏妈妈。或许,外出后是少陪了宝宝一会儿,但妈妈们也需要好心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啊!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包括孩子!你为什么要例外?生了孩子,并不等于把你卖给他当老妈子了。就是保姆,她也有休假的权利不是吗?

与丈夫度假,享受二人时光

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一个人能照顾好宝宝,交给老人和保姆,或许不会像你照顾得那么细心,可他们同样有你所不及之处,能带给宝宝不同的感受。而且,重温一下久违了的二人世界,不是还能增加你们的感情吗?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于宝宝的意义,远远大于妈妈那几天的陪伴。

偶尔的奢侈

不要做那种给宝贝花钱可以不眨眼,给自己花钱却眨了无数次眼也不出手的妈妈哦!偶尔的奢侈,例如:给自己买件贵重的首饰,或者享用一顿美食,并不过分,又不是缺了这些钱宝宝就没奶粉喝了。

宝宝生病、受伤

“如果我再细心点儿,宝宝就不会生病了!”、“如果我没离开,他怎么会嗑着呢?”……

可哪有孩子不嗑嗑碰碰、闹点儿小病小灾就长大了的?如果把这些“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担保你不到40岁就愁白了头!<

偶尔懒惰一下

屋子乱一点儿、少做一顿饭,老公不会怪罪你吧?那你干吗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虽说我少做了家务,那不是有更多的时间陪宝宝了吗?哈哈,精神胜利法!

工作太忙

既然选择做职业妈妈,就总有工作和孩子抢时间的矛盾。歉疚能解决这种矛盾吗?解决不了,干脆别想。咱们不是可以以质取胜吗?我只有10分钟陪宝宝,就要把这10分钟发挥到极致!

离异

虽然离婚会给宝宝带来一定的伤害,但可以换个角度去想:如果为了宝宝而凑合着过,不是冷战就是大吵,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不是对宝宝的伤害更大?

对宝宝偶尔发火儿

谁说做妈妈的就必须充当圣人,就不能有生气的时候。虽说对宝宝发火不好,可偶尔的一次,还不至于影响到宝宝的心理,也不会影响你们的亲子感情。只是不可常犯!

不能给宝宝更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

曾经看过一个妈妈的哭诉:每每看到大城市里的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她都会为自己不能给宝宝提供这样的条件而歉疚不已,为自己的宝宝感到委屈。

为什么要为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烦恼?给宝宝足够的爱,足够的耐心,宝宝就很满足了,对于物质的需要,其实只是成人的心理,于宝宝而言,意义实在不大。照此推理,大城市妈妈看到外国孩子的处境,也要以泪洗面了?人和人是没法比的,要不准得气出个好歹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