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婴儿也能分辨出顽皮和乖巧的玩伴,并且知道该选谁一起玩。

根据耶鲁大学婴儿观测中心不久前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6—10个月大的婴儿在他们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判断技巧。

婴儿们看着一个木质的大眼睛娃娃在爬过山车,然后有另外一个大眼睛娃娃过来,帮它爬过去或把它推倒。然后再给他们这些娃娃看婴儿们会和哪一种玩。几乎每一个婴儿都选择那个帮助别人的而不是那个把人推倒的。

婴儿也会选那些中立的玩具——那些既不帮忙也不捣乱的——而不是那些调皮的。但要是在帮忙的和中立的当中选择的话他们会选那些帮忙的。

“婴儿们能够这么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凯莉说,她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员。“这表明他们不用别人教就已经拥有了这些基本的社交技巧。”

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反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研究者们把那些大眼睛的娃娃拿走而换成别的形式的玩具的话,他们表现出来的社交判断技巧就不一样了,哈姆林说。

从他们选择乖巧的而不选调皮的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类有一些天生的社交能力,而不仅仅是从他们的父母那学到的那些。

哈姆林说:“我们知道他们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社交能力很强的人了。”

一份来自德国的去年的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开始尽他们所能来帮助别人了,比如帮忙捡起研究人员掉下的玩具。

博卡拉顿市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路科维兹并不是这项研究的成员,他说耶鲁的研究很有意思。但是他并不认同人天生就有社交能力的说法。他说人的行为都是后天学的,而且他们的研究也并不能证明什么。

路科维兹在给美联社的电子邮件中说:“婴儿在从出生到6个月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的社交经验,因此说这种能力不需要经验的假设是毫无根据的。”

其实,早期的社交和情感经验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在宝宝成长的各个关键期鼓励和支持宝宝多多接触周围的事物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技巧


镜头1:

妈妈带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妈妈再三对玲玲说:“宝贝儿,等会到了要叫人知道吗?妈妈教过你很多次了,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是吧?乖乖听话的宝宝妈妈喜欢。”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妈妈的“指挥”下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称赞玲玲是个懂事的好宝宝。

提到宝宝的社会交往(交际),我国的父母大多会联想到“礼貌”这个词,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与别人交往时,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于是,镜头1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宝宝开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总能赢得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宝宝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虽然国外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礼仪规则,但国外小绅士们的“修炼”过程却不同于我们。当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时,国外的父母会向他们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绍自己的宝宝:“这是我的儿子**(女儿**)。”,与此同时,他们向自己的宝宝介绍:“这是**叔叔(**阿姨)。”接着,双方会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进行口头上的问好。国外的宝宝从来都不被强迫叫人,而这点仅仅是出于对宝宝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镜头2:

球球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球球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害羞。每次妈妈带球球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时,球球总显得十分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的宝宝打招呼。妈妈觉得球球应该像个男子汉,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宝宝那样扭扭捏捏的。于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球球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在国外,妈妈们常会为宝宝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一周一次甚至几次的亲子聚会来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基于国情因素,国外的全职妈妈数量远远多于我国的全职妈妈。不过,我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亲子机构和早教论坛,也为年轻的中国妈妈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宝宝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同龄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对着父母祖辈。但是机会的增多,并不能与宝宝的“合群”指数成正比。宝宝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决于他的性别,而在于宝宝的先天气质和父母的后天引导。

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对于中国妈妈,外国妈妈往往更倾向于从宝宝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宝宝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为;不会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与人交往,更不会用责备、嘲笑的形式乱给宝宝“扣帽子”。外国妈妈会无时无刻地肯定宝宝,鼓励他大胆尝试。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她们会耐心等待。

试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体的瞬间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紧张,更何况是两三岁的小宝宝呢?

镜头3:

2岁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气包”,走到哪儿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态。他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时推别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儿地拿着自己的小拳头对着别的小宝宝一阵攻击。这让妈妈很是头疼,甚至担心冬冬是个有着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宝宝。不管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还是狠心地惩罚,小家伙依旧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冬冬妈觉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障碍。

冬冬的行为是婴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中国父母的传统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宝宝欺负了别的宝宝,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不可以欺负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坏宝宝的表现!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快说对不起。”当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也一定会要求宝宝做个大方的宝宝:“不可以那么小气的,小朋友之间要友好分享。”而如果自己的宝宝动手抢了别人的玩具,多数妈妈会本能地将玩具夺下来还给别人,然后认真地教育宝宝:“可以这样做吗?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

那么这些说法、做法,对宝宝来说是好的引导方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宝宝的交往欲望在规则的束缚下被压制住。其实,宝宝出现上述的行为,大多是由当时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的。外国妈妈不会对宝宝说“你是个坏宝宝”或“我不喜欢你”。因为这并不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同时妈妈的话会对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委屈,进而表现得更为叛逆。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纳宝宝这种行为的基础上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会很难过的,而不能用家长的权威来强迫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因此,妈妈在引导宝宝进行社交和教授宝宝社交礼仪技巧时,需要多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请记住:宝宝和宝宝之间是平等的,宝宝与成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婴儿也有性体验?


婴儿也有性体验?

一天早上,正在休产假的小宇妈妈打开儿子的小包裹,准备给他换尿布,突然发现小宇的“小雀鹊”正处于勃起的状态。难道婴儿也有性体验吗?

其实,有许多家长早已发现:婴幼儿喜欢吸吮和玩弄妈妈的乳头和乳房,用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乐于得到成人的爱抚、亲近和搂抱等等,家长们常以为这只是孩子的无意识活动,其实这是婴幼儿的性体验。

许多人存在经验和传统上的误区,以为性只是成年人的事,婴幼儿不可能也不应该存在任何性反应和性意识活动。事实上,人类的性是与生俱来的。有研究证实:经超声波探测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在母体内就存在性反射勃起,刚一出生就有了性唤起的能力。婴幼儿性的渊源来自两个方面:从生理上来看,胎儿发育时期由于遗传、激素、胚胎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婴幼儿出生后的性特征和性发育;从心理因素来看,性的后天获得要比先天生物学因素多得多,其主要影响来自父母对婴幼儿的性态度,父母之间表达爱情的方式等。

婴幼儿性体验的主要表现:

1、吸吮

婴儿自降生后即具备了吸吮母亲乳汁的本能,也是婴儿最早的性体验。婴儿在吸吮的过程中,获取营养,满足食欲,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愉悦,即早期性欲的满足。

2、啼哭

这是孩子向母亲表示某种需求的一种信号。婴儿啼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饥饿、寒冷和尿布潮湿等原因之外,精神上、肌肤上的饥饿,想得到母亲的爱抚等则是引起婴幼儿啼哭的心理上的主要原因。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可以得到温暖,获得抚爱,体验舒适,这是婴儿个体性快感(一种愉悦感受)的开始。

3、抚摸

婴儿长到3个月便产生了无意识的抚摸动作,或抚摸衣服、被褥,或抚摸妈妈的乳房、身体和一切偶然碰到的东西,长到八九个月时,抚摸逐渐成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其中很大程度上带有性的成分,且年纪越大越明显。他们常一边吃奶,一边用手抚摸妈妈的乳房,还不愿随意丢开,也有的孩子一边吃奶,一边翘着小腿揪自己的“小鸡鸡”或小脚等等。

4、手淫和夹腿

这是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良习惯,前者多见于男孩,后者多见于女孩。手淫在男孩表现为触摸生殖器或骑在家具上摩擦,伴有面部充血、表情紧张等表现,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常伴有焦虑和恐惧。手淫的产生往往是因家长在逗玩孩子时候抚弄其生殖器,产生快感,以致反复触摸形成手淫习惯。夹腿是指在卧位或坐位时,两腿交叉并拢,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表情紧张,有时伴有大汗,并做连续动作,若将其改变位置,则哭闹不安。

通过上述种种表现,人们不难理解婴幼儿的性虽然没有成熟,性器官也还不完善,性尚处于朦胧阶段,但性的潜意识却已有明显流露。性在婴幼儿期不是不存在,而是潜在的,只要环境中具备适宜的刺激,便可以诱发这一功能。婴幼儿偶然的经历,可诱发身体性兴奋区的感觉,继而引向追求这种快感。从本质上说,儿童的性快感不同于成人的感觉,婴幼儿可接受外界的性信息或性刺激,但不能在内心深处理解它或意识它。因此,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种症状之后,首先不要责骂和惩罚孩子,不要强行制止其发作,而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孩子抱起来或陪他玩玩具、讲故事、做游戏,分散其注意力,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一般都能得到纠正。其次要注意会阴部的卫生,不要给孩子穿紧身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净,如发现有湿疹、尿布潮湿或者蛲虫病,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处理。

婴儿的体态语言你懂得多少?(春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小宝宝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却会发出许多的肢体语言,若是家长们懂得这些就可以很好的与孩子们相沟通,若是不懂得,反而还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合谐,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有关宝宝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吧!

牵嘴而笑,兴奋快乐

婴儿的笑是突然发出的,短暂而快速,同时伴随着双眼发光、两手晃动、舒展,接着,笑容立即停止,等候亲吻。这时,父母应笑脸相迎,用手轻轻抚摸婴儿面颊,或在其面、额部亲吻一下,以示鼓励。婴儿的笑对其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撅嘴咧嘴,小便报到

通常,男婴以撅嘴来表示小便,女婴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的嘴形变化,就能摸清婴儿小便的规律,从而加以引导,有利于逐步培养婴儿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亲子网

瘪嘴现象,有求相告

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也是啼哭的先兆,而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比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大人抱起来换个环境或改变一种姿势。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满足他。

发稀磨牙,缺钙信号

孩于闹夜、磨牙、头发稀疏、盗汗、发育迟缓等,这些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应注意补钙、补磷、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常晒太阳能促使自体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

睡觉出汗,正常之道

绝人多数孩子在睡觉时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儿童的新陈代谢要比成人旺盛得多,机体能够把吸收到的各种营养及时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和电能,以供机体正常活动,多余的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这样能够维持体温。如果孩子吸收的营养比较多,则体内产生的热量也较多,孩子入睡后,身体表面的血管就开始扩张,散发热量,导致孩子在睡觉中出许多汗。

呼吸快慢,应加关照

正常的小孩子呼吸平稳,安静时婴幼儿呼吸频率不超过40次/分钟,儿童不超过30次/分钟,如出现呼吸时快时慢、深浅不一,应引起注意。患肺炎者常常呼吸加快,伴有口鼻周围发音、鼻翼扇动等症状;患气管炎者可在喉部听到“咕噜咕噜”的痰气;患哮喘的则有一种特别响亮的喘鸣声。亲子教育

眼神无光,疾病先兆

健康婴儿的眼睛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若发现婴儿眼神黯然无光、呆滞少神,很可能是婴儿身体不适。这时,父母要特别留意,发现疑问及时去医院检查,及早采取保健措施。

语言障碍,发觉要早

语言的发生和言语应从小儿对声音的应答开始,从出现不自觉的“咕咕”语声到能说出第—个单字,都是语言发育的标志。

若小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尚不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可被认为语音发育障碍。具体表现:1.语言发育迟缓:指小儿至24个月时尚不能说单字,或至3岁时尚不能说短语。2.失语:指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以前所获得的说话能力。3.构音困难:各种发育不全或疾病因素而致。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往往都是非常丰富的,若是你能够及时的认识出宝宝所传达的意思并且完成,对于加深母亲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愿以上的几点提醒家长们能够多留意!

批评孩子也要讲究技巧(春季亲子健康指导)


前言:每个小孩子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最主要的是看家长们是如何批评教育,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下教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吧,此对于小宝宝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意义!

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当有一些技巧,如果您的孩子调皮,适当的批评是正常的,但是每天的批评次数不应当超过两次,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亲子网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宝宝需要积累经验,做错事情也是再所难免,但是做为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能够批评孩子过多,也不可以不管不问,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为父母们提供良好的见解!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很重要


结合当代的发展,我们得出人与人交际方面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不注重对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小孩子们长大以后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以下就来结合实例看看吧!

杨华,从小学习勤奋、聪明伶俐,上小学时颇得老师赏识,还当上了班长。可就在一次班会上,他站在讲台上发言时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当时不知这是因为讲错话所致,还以为是自己脸上出了什么毛病。从那以后,他就总觉得自己长相难看,先是觉得脸面不好看,后来又觉得头型不好看,再往后就觉得连体形也不好看了,总之,他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哪儿都不好看,以全于后来他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了。工作之后,更是疯狂,他贴面膜,甚至光顾美容院,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的长相能有所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采越内向,越来越孤僻,最后发展为极度自卑,甚至常常不敢走出家门,更不敢与生人交往。平时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觉得是自己长得太难看才吸引了别人的视线:如果别人没有看他,他又觉得这是因为自己长得小好看,别人对他不屑一顾。后来,他几乎不敢在公众场合露面,更别说与人自如交谈了。为此,他痛苦不堪。早教网

杨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许多人或多或少对与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普通社交恐惧症

普通社交恐惧症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他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他,观察他的每个小动作,他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他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他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他的权利。

2.特别社交恐惧症

患了特别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某人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现场。

从心理学角度采讲,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社交恐惧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患者往往从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旧有的困扰,令患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溃疡,总想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还是这样做,为什么?是想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想走出过去重复失败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口愈合。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里走向社会,过分羞涩内向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偶尔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自卑,同时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这很正常。但如果反应过度,就会缩手缩脚,影响自己的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这对性格的完善是有害的。

要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孩子首先战胜自己。要让他知道,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不必仰望别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优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会增加交往的欲望。

(2)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学会转换气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因为某些原冈,说到某种话题会难以开门,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转换一下话题,使气氛得以缓和,等到气氛融洽,有利于说出真情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意图。早期教育

4)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造成的。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5)让孩子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先教孩子和熟悉的人交谈,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的水平。平时在家里时,可以虚拟一个公众场合,下面有无数听众,让孩子发言。经过长期艰苦的心理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完善,社交恐惧症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娃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本网站小编总结:日常的生活之中,走在路上看到熟人因为怕羞而故意躲避的大有人在,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与人对视等等,这都是由于其社交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希望大家们从小就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爱孩子 首先要懂孩子


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常常将对孩子满腔的爱,化作了热切的希望——孩子能够比自己幸福,能够拥有一个无比顺利、无比灿烂的未来。他们不愿意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孩子重吃一遍;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曲折,孩子再经历一次;自己失落的梦想,孩子又一次失落。可是,他们如此深厚、如此强烈的爱,却未必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有时甚至还成了家庭悲剧的根源。

爱孩子当然没有错。但爱为何竟成了悲剧的导火线?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孩子,不会爱孩子,家长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整天不停地唠叨,不断地抓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加以指责、抱怨,逼着孩子立刻纠正,造成孩子的压抑和逆反。

其实,父母培育孩子一如农民种庄稼,只有遵循庄稼生长的规律,适时浇水施肥,才能获得丰收。爱孩子的家长,只有既掌握孩子成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又了解自己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洒在孩子身上的爱才能得到成功的回报。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基本原则

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是年幼无知、缺乏能力、弱小无力、没有经验,完全需要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小东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孩子的权利,忽略了孩子有着非常复杂、灵敏的感觉系统。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具备了灵敏的接受并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他对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气等都能感觉到,并作出迅速的判断:你对他是爱还是不爱?是尊重还是不尊重?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成人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孩子,置孩子的自身需要于不顾,不尊重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权利,那只能导致孩子越来越激烈的叛逆,造成亲子间越来越激化的矛盾。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做父母者一定要认识到,成人之间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与儿童之间也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与儿童,尽管知识、能力差异很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做父母的并非仅仅是拥有着孩子,更应当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态度上,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三条原则,其中,尊重孩子是最基本的原则。不管是怎样的孩子,被尊重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孩子成绩好也罢、成绩差也罢,家长都应当给予尊重、信任和理解。这样的爱才有力量,才能使孩子心灵得到舒展,才能让孩子得到努力上进的动力、信心和勇气。

信任是发现孩子潜能的金钥匙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障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家长最要做的就是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拥抱他、欣赏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命潜能、不同的个性品质,做父母者不应该强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应帮助孩子在自己的实际基础上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只能建立在自己的长项上。孩子表现自己的潜能的方式、途径、领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的潜能恰恰就是表现在我们不认为是才能的才能上。譬如,有个孩子,他的语文不好,数学也很差,又没有画画、唱歌之类的特长,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是半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这孩子只有打扫卫生能得100分,他不但打扫得干净,而且还能把扫帚什么的归整得井井有条。”出人意料的是,教育专家却对家长指出,这个孩子生命的腾飞点就潜藏在能打扫好卫生上!这样的孩子身上没有表现出语言、数理逻辑等传统的智力能力,但却具有很高的内心智慧,在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他能踏踏实实、善始善终做好不为人所看重的琐事,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性!如果教育者能巧抓时机,将这种好品性激发出来,这个孩子能干得出色的又何止是扫地?

许多普通的、不为老师看好的孩子,他们的潜能就如上面那个孩子一样,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做父母的一定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坚信只要是生命就能绽开灿烂的花,耐心地帮助孩子挖掘出那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潜质,让它成为打开孩子生命潜能的金钥匙。

理解,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

对孩子成长的热切希望,常常使做父母的用过于苛刻的目光注视着孩子,巴不得他们每分钟都在进步,容不得他们有一点点缺点、犯一点点错误。

的确,人类具有天天学习,天天进步,天天完善的能力。但是,从来也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和空间。父母可以每时每刻地关注孩子整体的生命状态,但大多数时候,对他们的具体表现不妨“视而不见”。因为,孩子身上并不是除了优点就是缺点,他们的表现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中间状态,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和缺点大概都不会超过10%。即使遇到了他们不合我们心意的表现,也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最佳教育途径和方式。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所曾走过的成长之路,就不难发现,成长并非是个一直都天天向上的过程。即使成年人,有时也会重复犯些同样的错误。而某些缺点,则一如皮肤上的小疤痕,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自行消失。因此,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给他们一个成长的时空。

分享是对孩子的最好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或潜在的优点,就看家长能否发现和发掘。对孩子保持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父母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的长处的首要条件。别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别去要求你的孩子成为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既然我们是那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与众不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并帮助孩子用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并发展自己的能力,闯出一条成长、成功的路呢?

家长应努力给孩子制造一个可以表现优点、聪明才智的机会,注意孩子的点滴成绩,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具有激励价值,父母能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引导,是激发孩子生命潜能的最好的方法。父母对孩子不在于用力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不要抱怨为了孩子,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带着感激之情去体会孩子给你带来的天伦之乐,使你拥有了生命的又一次轮回。父母应学会分享,而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点滴进步、点滴成就,对孩子而言是比表扬、物质奖励更好的激励。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因他而快乐、自豪时,会受到多么巨大的激励呀!他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更好!

分担是最有效的批评策略

对于孩子所存在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我们不是不能批评、惩罚,而是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成人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珍贵的礼物加以接受,孩子也是如此;大人之间的批评要注意方法,对孩子的批评更应注意方法,发现孩子有所不对,不应当板着面孔训斥,而应是善意地提醒孩子认识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应当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最好的批评方法是带有一点幽默,孩子多半会接受这样的批评。而帮助孩子分担因错误而造成的痛苦则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并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父母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而不是在伤口上撒盐,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真爱,认识到父母看重的是自己而不是分数,在心理上和父母靠得更近,更容易听进和接受父母的提醒、劝诫和意见,从而自觉努力地寻找改正缺点或错误的方法。

自信自爱让你成为好家长

一个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孩子的家长,一个能用微笑和激励去照亮孩子的生命历程的家长,是孩子心中永远靠得住的大山,孩子会因为拥有这样的大山而产生安全感,产生力量,自信、勇敢地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学业无成、事业无成,无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力量。其实即使是学业无成、事业无成的家长也不应该小看自己,要坚信自己也拥有巨大的生命潜能。能够尊重自己与他人平等的人格,承认和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的家长就能够成为好家长。因为成为好家长的关键并不在于学历、地位、经济条件等,而在于有一个好的心态。也许自己不够聪明,但可以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也许自己不能有大的作为,但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也许家里穷了一点,但是可以将穷转化为孩子成长的财富。

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不但要对孩子充满信心,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的基础是自爱。要爱自己,爱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真正的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优点、长处和业绩,也包括正视自己的不足、缺陷和憾事。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能努力进取,同时又心平气和,这样,生命才能和谐,才能不断升华。一个真正接纳自己,身心和谐的家长,就能不断进步,就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人生的又一次轮回,又一次成长机遇。你可以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家长。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生命价值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做一名自信自爱、不断成长的家长吧!

宝宝爱告状小心出现社交危机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六大动机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