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会为自己的宝宝安排胎教,医生更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胎儿进行教育,胎教是对宝宝人生最早的审美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开创性作用,正确的胎教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胎教的定义和理论基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的重视,胎教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究竟什么是胎教?还是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知道什么是胎教吗

近20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胎教研究机构和胎教中心,致力于对胎儿智力、体力的全面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文献报道,美国一位医生创办了“胎儿大学”,设有语言、音乐、体育等科目。在其学生中,有的新生儿两周就能发出“爸爸”的音节,有的孩子4岁就能掌握两种语言。这正说明了胎教的重大效果。

正是因为,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的重视,胎教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究竟什么是胎教?还是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胎教的定义

《辞海》中对胎教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叫‘胎教’。”也就是说胎教,一方面是胎,一方面是教,它是胎与教相结合的学问。胎是受教育的实体,教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能受到各方面的感化并接受教育、教养之意。孕妇在各方面有意识地、主动地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胎儿进行良好影响的方法就是胎教。

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胎教,是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度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因为如果没有健康的母亲,就不能生育出健壮的孩子。

狭义的胎教,是指妊娠期间,在加强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和教育的同时,重点通过母体,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刺激胎儿的感觉器官,以激发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有益活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胎教,一般是指狭义的胎教。然而,广义和狭义的胎教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通过孕妇保健和对胎儿感官有益的刺激是胎教的两个方面,它们属于有机组成的整体,是不可分开的。

2.胎教的理论基础

即使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人会奇怪,深居母亲腹内的胎儿对于外界既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接受教育呢?无数实践已经证明,这完全是可以的。人们通过胎儿镜观察到,用细棍触胎儿的手心,手指会握紧;胎儿的眼睛会随着送入的光线而活动;胎儿从4个半月起就非常注意外界的声音。在妊娠的这一阶段,内耳的鼓膜已发育成熟,完全可以用耳朵去听外界的声音,这些情况说明,胎儿在宫内已具有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在宫内进行教育时,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给他传递有益的信息。因此,对胎儿进行胎教是有其一定的生理基础的。东西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胎教体系。

3.顺应胎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只要顺应胎儿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其“修路搭桥”,为他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好环境,父母健康的身心,优美、宁静、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母亲平和、安乐的心境。就能使胎儿的感觉器官——大脑旧皮质能受到良性刺激,为孩子未来拥有智慧和好性情奠定基础,孕育出健康聪明的宝宝。可以说,胎教是集优生、优育、优教于一身的学问。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经过良好胎教出生的新生儿,在听力、记忆力、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因此,怀孕的妈妈们,请不要再对胎儿施教有错误的想法。建立一个充满温暖、亲情的胎内环境,让胎儿感到舒适、快乐,是母亲惟一能对胎儿做的事,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胎教。

简单点说,父母要做的就是从怀孕开始,控制母体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造成影响,同时提供优良刺激,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育,以利于出生后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和充分发展的综合举措。

温馨提醒:简单点说,胎教就是对胎儿的感官教育,这种教育是通过母体对胎儿的综合影响来实施的。它是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调整母体内外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使胎儿智力、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追溯胎教的起源

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许多古籍中均有关于胎教的记载。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还早。

胎教起源于中国,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教授等人组成的访问团来我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专篇论述。

而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清代的陈梦雷等人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列入儿科分卷之首来给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延伸阅读

胎教的医学基础是什么


过去认为胎儿生活在子宫这个一片黑暗无声的世界里,没有意识、感觉和思想。现代医学已经否认了这一认识,实际上胎儿可以有多种能力。

1. 运动能力。B超可以看到胎儿5周就有自发的运动,8周出现了腕、肘、膝关节的简单活动,12周时胎儿能过活动上下肢的所有关节,14周的胎儿可以在羊水中翻筋斗、倒立、踏步,像个小舞蹈家。

2. 视觉能力。用灯光照射孕妇的腹部,交替开关,胎儿出现眨眼。胎儿的睡眠和觉醒遵循昼夜变化规律。

3. 触觉能力。胎儿的小手碰到嘴唇,出现吸吮动作。手脚碰到子宫壁自动缩回,屈屈手指和脚趾。胎儿2个月就有了触觉能力。

4. 味觉能力。有人向子宫内注入无害的酸性液体,发现胎儿出现皱眉等反应。25周的早产儿在喂甜奶时会有力地吸吮。喂酸奶时会出现怪象。表示胎儿已有了味觉能力。

5. 听觉能力。将录音装置安防在子宫内可以录制到妈妈的心跳声、血流声、呼吸声、肠蠕动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的声音以及播放那个的音乐声。不同的声音可以引起胎儿不同的反应,如胎儿对刺耳的噪声、机器的轰鸣表现出异常和烦躁。

6. 嗅觉能力。胎儿期唯一派不上用场的就是嗅觉,但实际上胎儿的嗅细胞已经发育了,在胎儿出生以后马上就可以用得上了。

胎教的基础都有些什么?


孕妇的营养: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受精卵在第4周生出一根神经管,能对刺激作出反应;第8周大脑皮层已粗略分化,对母体信息较敏感;到第23周时,胎儿的大脑皮层结构形成;到出生前脑的发育已基本定型。因此,孕妇血液中营养成分的充足,可以改善头脑的发育,提高智能。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脑是个挑食择饮的“美食家”,对摄取的营养品却有明显的喜恶。要培育出好的头脑,就必须在脑“建筑”最旺盛的时期,源源不绝地补给“建筑材料”。这是胎儿接受胎教的物质基础。孕妇在营养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全面和合理地摄取各种营养物,以支持胎儿头脑的发育;二是避免外界物理性和化学性等有害物质对胎儿头脑的损害,因为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对有害物质比其他器官更为敏感。

孕妇的情绪:医学研究发现,由于胎儿生活在母体中,在这一不断变化的特定环境,孕妇的行为举止,尤其是情绪变化,会通过母体血液的化学成分和激素分泌的变化而影响到胎儿发育的。例如:当孕妇恐惧,紧张时,体内的血管收缩,对胎儿的供血量也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可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孕妇过于紧张时,其肾上腺就会分泌过多,也会阻碍胎儿的发育;孕妇过于激烈波动的情绪,有可能导致流产。

由此看来,提供胎儿头脑发育的营养,避免各种有害物质的影响,同时使孕妇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生活规律,这些都是胎教的基础。

胎教有无理论根据新发现


“目前部分地方临床流行的所谓‘胎教’的有偿活动是没有严格的生理学研究基础的,对广大家长是一个误导,不利于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华预防医学会及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常务理事丁宗一教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市妇联等单位共同召开的“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专题报告会上,对所谓胎教提出批评。

胎教有无理论根据新发现 目前不同版本的胎教图书、画册、磁带和光盘充斥着图书市场,不少医生也站出来谈胎教的好处,让顾客使用这些产品,一些音乐冠以胎教的名义后身价百倍。丁教授指出,一些家长被产品广告误导,以为在孕妇肚皮上放音乐,孩子就会增长音乐天赋,其实这是一种欺骗性的商业炒作,因为胎儿只有出生以后才有听觉功能,才能听见音乐,在肚子里胎儿根本就听不见。他说,从听觉发育的规律来看,任何噪音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传入子宫的任何噪音对胎儿的刺激都会被母体组织吸收、消除,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的损伤。丁教授说:“能不能不再烦扰胎儿,让他们有一个安静愉快的胎儿期。”

谈到早期教育,丁教授说,现在家长普遍对孩子存在“三过思想”:即过度赋予对生理成熟度以外的期望值;过早在生理成熟度达到之前给予负荷;超过生理成熟度承受能力的负荷。丁教授认为创造天才和制造蠢材都不是人力可为。顺其自然、遵循规律才是育人之道。杜撰名词,炒作概念,歪曲生理学知识是目前所谓“早期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丁教授说,家长面临的压力,一是孩子能不能长高,二是孩子能不能聪明。凡是能对这两条有促进的,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怕一旦没买给孩子吃,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失去将来竞争能力,后悔一辈子。

其实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这种压力,表面看是“营养学”压力,是压在家长身上,实际上是压在孩子身上。孩子还没出生,升学、竞争、早教,技能获得等家庭要求、社会要求就在等着他,这些都是通过广告的形式压向家长的。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反映是,单是商业广告还好应对,难于识别的是商家背后的那些“学会”和“专家”,希望这些“学会”和“专家”能抛开商业利益,为大众发布科学、准确的咨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