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这是早年李安导演拍完父亲三部曲的《喜宴》之后,接受采访时候说的一段话:

"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

你一定要小的服从大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爱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这是和平相处的一个基准。

我觉得“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

当然跟中国人讲,几百年也讲不过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个东西,只要爱我就够了。"

李安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它跟现在的普世价值中的“平等”冲突,是一种过时的观念。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看到这个观念的时候,很多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这些年,因为“违背”父母意愿而产生的罪恶感终于开始消散。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独立的人,孩子的想法也应当获得尊重,不听父母话不是不孝顺,不是忤逆,那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罢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小孩,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背负的成长压力特别大。

大人们总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你规划好人生轨迹,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选择,“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头上,并会施加各种压力,甚至把养育你的辛苦作为一个杀手锏,每次谈不拢就放大招。

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那更为现代的观念是什么——“育儿先育己”

父母首先需要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充满爱、价值感、尊重人际界限、拥抱改变的积极状态,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也就是说,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更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态,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独立而追求自我价值的人,成为小孩模仿的榜样。

而不是一味对着孩子指手画脚,用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小孩。毕竟,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户。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最近两年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大量影视的矛盾主体都是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比如去年的大热的《欢乐颂》,樊胜美极度扭曲的原生家庭环境让她变得不幸,即便樊胜美再努力,再拼,最终还是成为“家庭”的牺牲品。

让观众看得无比愤怒而心疼。

很多父母喜欢把“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把一生的重量都压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爱,太沉重,让人喘不过气。

这种思想包袱笼罩下的小孩,很容易闷闷不乐。

不要认为父母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

当然,期望父母平等的对待我们,那么我们也要学会正确地对待父母。

独立自主,不向父母索取,不认为父母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对于养育之恩,要心怀感激。

传统文化宣扬长幼尊卑,大多数父母显得很强势,而她们的强势,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指责、埋怨。

看到很多关于“母亲强势毁灭家庭”的言论,想替我强势的妈说几句话。

我承认有个强势的母亲是挺不好过,但如果你用爱去解释她的强势,会变得美好。

我曾把一篇关于“强势妈妈对家庭毁灭”的文章转发给我妈,她没有回复我,两天后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后来才知道她看完这篇文章哭了,难过了两天不知道该跟我说什么。

我那时选择站在对立的角度,用一篇文章来责怪她的行为,而非女儿的角度理解她,这很残忍。

父母要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意识到它们不同年龄段的行为都有其正当性,就会对他们的行为更加宽容。

反过来,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去包容她们吗?

爱和理解,尊重和沟通,在任何关系中都适用。

和父母产生矛盾的时候,不妨试着脱离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顺”枷锁,让爱而非血缘成为这段关系的纽带,把父母当做朋友,用沟通代替指责,争取把给彼此的伤害降到最低。

作者:未知

精选阅读

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伤害原因明显不同,以下是容易被忽视的伤害原因。

数据

■儿童和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40%左右;

■1-14岁人群的伤害死亡占这一年龄段死亡总人数的55%-71%;

■广州市的这一比例高达71.21%,成为广州市这一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14岁以下儿童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在医院,1/3的急诊病人和1/10的住院病人是受伤害的儿童,1-2成的残疾是由于伤害所引起。

0-3岁幼儿伤害7大原因

跌落伤:

婴儿易从床上、台阶、光滑地板跌落滑倒,头部最易受伤。有婴儿家庭应注意床边不能摆放桌椅沙发等,婴儿活动地应有护栏。如果发生跌倒,出现呕吐、头痛、耳朵出血等症状,立即平托就医。

烧烫伤:

婴儿易因抓翻盛有热的液体的容器而被烫伤,被浴盆热水和热水袋、电热毯等家电烫伤也很常见,洗衣粉、去污粉、清洁剂等化学用品也会损伤婴儿。

家长应注意洗澡时先放冷水再加热水,不要使用桌布台布,以防婴儿拽拉打翻容器。一旦发生烧烫伤,切忌用土法治疗,否则不仅会给治疗带来不便,还可能造成感染。

窒息:

新生儿及婴儿气管狭窄,喉咙保护功能未健全,极易被包裹、乳头窒息,绑衣服的绳子也容易勒住脖子。窒息时孩子只会用哭来表示,往往加重气管的压力和窒息的速度。

尽量使用儿童独立睡床,不要在床上放置绒毛玩具和有绳子的松软物体,最好给孩子穿和尚领的衣服。如发生孩子吞咽异物,应让孩子趴在膝盖上,头朝下,托其胸,拍背部4下,如不能咳出,应倒提起来,然后拍背,切忌孩子直立时拍背,这样会把异物震到气管更深处。

溺水:

婴儿在家中溺水,多为家长在给婴儿洗澡时离开造成。急救方法:把孩子腹部放在自己肩上,头和脚下垂,边抖动边快跑,使积水迅速排出,如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做心肺复苏。

中毒:

煤气、杀虫剂、洗涤剂、灭鼠剂等都会成为婴儿的毒药。家长不应在婴幼儿面前吞服药品和使用唇膏、眉笔等化妆品,以防模仿。

交通伤:

婴幼儿多在乘车时受伤,不应给幼儿直接使用安全带,最好使用儿童安全座椅,3岁以下婴幼儿应采取向后式儿童安全座椅。

动物伤:

孩子的眼珠常常被鸟、鸡等动物误认为是捕食对象,不应让孩子单独和宠物玩耍,更不要将孩子独自放在野外或草地上。

学龄前儿童伤害7大原因

溺水:

不必禁止孩子戏水,但必须有家长时刻陪同,同时也不能大意浴缸溺水的可能。

跌落伤:

除了常见的跌落伤以外,应注意孩子和同伴玩耍时的互相伤害。不要将糖果或玩具放在高处,以免孩子站在凳子上够物跌落。

不要给孩子穿裤腿过长或过宽的裤子,以免绊倒。教孩子摔倒时迅速用手撑住倒下的身体,同时侧转身体用肩或背着地,并顺势翻滚,减少伤害。

烧烫伤:

家中做饭时,哪怕只离开厨房一会,也要关上门,以防孩子突然闯入,烹饪容器的手柄要朝内,以免碰翻。

交通伤:

刚学会过马路的孩子将过马路当作游戏,不顾一切冲过马路。标准安全带仍然不适合孩子使用,也不可几个孩子共用一条安全带。教孩子雨天出门时,撑伞要在身体斜后方,不要挡住视线,给孩子购买色彩鲜艳的雨具雨衣。

运动伤:

孩子不懂得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导致强度超过身体素质能力而受伤。儿童不应使用成人跑步机,不应带儿童到成人健身室。

窒息:

边吃边玩容易呛到,鱼刺和碎骨头也是导致儿童窒息的常见原因,坚果、果冻等依然是危险物品。注意鱼刺扎喉时,切忌用吞饭、吞馒头的方法往下压,容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感染,甚至刺伤咽部大血管,应及时就医。

中毒:

植物美丽的花朵和果实都会诱惑孩子采食,有时引起中毒。

动物伤:

孩子嘴角上、衣服上的食物残渣会引起动物舔食,容易受伤。教育孩子不要接近不熟悉的猫狗,不要打扰正在进食或睡觉的猫狗,当陌生的狗接近时,不要尖叫或跑开,而应安静地站在原地,举手示意让大人救援。在动物园不要伸手逗玩动物,或直接用手喂食。

总之,家长要重视宝宝的成长,减少宝宝的意外伤害,这样才能增加宝宝的自我保护,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 更应该重视自己 善待自己


有了孩子的年轻父母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规划来成长,这样才能够在长大后利于不败之地,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呢?如果孩子出现了逆反你会怎么办呢?

27岁时就发明了宇宙几何学的匈牙利数学家亚诺什·包亚,曾叹息地说:“假如上天赐我一个像我一样聪明的儿子,我一定不会像我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送到外地去读书,浪费掉宝贵的几年时间。我要把他留在身边,亲自教育他、培养他,激发和保护他的天才。” 

亚诺什·包亚努力地这么做了,结果事与愿违:父子感情失和,乃至对立,以致不相往来。因为:儿子并不属于天才一类的人,而他自己敏感和冲动的性情很不适合对待儿子的教育工作。 

这类事例不光发生在包亚一家身上,也发生在许多人家里。我的一位叫阿良的朋友,他有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以致耽误了阿良的青春,于是他吸取教训,反“祖教”而行之。他严格地管教儿子,对他提出种种过高的要求,期望他达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达的境界。结果种种苦心也没能得到阿良为父者所期望的回报,儿子整天被压抑在父亲营造的“高压”氛围中,变得精神抑郁。父亲的缺憾不但没有得到补偿,反而给儿子留下了更大的缺憾。 

也许父亲的教养态度往往受到不同类别祖父的影响,为父者在对待子女的方法上,常怀着要纠正祖父缺陷的初衷。但是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摆脱“祖教”,超越“祖教”,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今天做父亲的朋友,也许更应该重视自己,善待自己,重视自己对于儿、孙的影响,善待儿孙。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爱孩子,就给他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退缩,有的人则勇往直前。这种差异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知识经验以及长期的环境密不可分,追根溯源在幼儿时间家长就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多挫折。现在很多家长崇尚“赏识教育”,过分夸大给与孩子赏识和自信,造成孩子挫折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在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甚至自暴自弃。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挫折教育的好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的“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

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他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四、如何进行挫折教育1.把握教育孩子与疼爱孩子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我们应教育孩子克服畏难思想和依赖心理,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

比如说,孩子走路摔了一跤,有的家长往往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还哄孩子说:“这路真不好走,让宝宝绊一跤,来,让我们打它。”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摔跤”这一小小挫折。

正确的做法,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走路眼睛要看着路面,才不会被绊倒。”孩子在思想有了准备之后就不会因为摔跤而大哭。

2.帮助孩子总结错误的原因

若在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及时的引导甚至严肃的批评孩子,并要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委,使孩子改正错误,不但愿受表扬还能够勇于接受批评。

3.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情况

现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每当孩子看到别人买了好吃好玩的东西而心动时,我们认为家长应以适当的方式把家中的困难告诉给孩子,让孩子也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让他们逐渐认识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并非事事都一帆风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做为家长不要不切实际地满足孩子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不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孩子正视现实的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习中有了一点进步时,做为父母更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4.言传身教的力量

通常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和老师都很高大,无所不能。因此,成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幼儿期是孩子最喜欢、也最擅长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作为家长,应该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大的麻烦和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丧气的样子。家长的冷静、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以信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地对待挫折。因此,成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如有的家长在家务劳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在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参与讨论,通过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在挫折教育中,我们更应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5.把握合适时机随时传播挫折教育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其次,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或幼儿读物,与幼儿共同欣赏,通过故事中角色战胜挫折的经历,来感染熏陶孩子,使他们懂得只有克服苦难,战胜挫折才能进步,才会成功。最后,可以进行体能上的磨练。我们平时适当给幼儿实施点劳累刺激,磨练他们的意志。

妈妈怎样看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合格?


爱自己需要理由吗?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它加个理由,那么它就是:

爱自己的妈妈,才有能力爱孩子!

简单说,一个不爱自己的妈妈,根本没有能力爱孩子。比如,一个好妈妈的基本素质是:懂得孩子的心情和需求。可是一个远离自己心情,照顾不好自己情绪,连自己的委屈都无法顾及的妈妈,怎么可能顾得上孩子的需求和哭泣?只有在妈妈情绪好、心态好的状况下,才能有爱的能力,并将孩子引向正向的生活。

好妈妈如何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另外,一对“母子”中的孩子,其实都对应着妈妈心中那个年幼的自己。妈妈看上去是在照料自己生育的那个“外面”的孩子,可实际上我们对待这个“外在”孩子的态度,本质上不过是我们对待年幼自己的态度,或者说对“内在小孩”的态度。其实,我们很容易从亲子互动中观察到许多与此相关的现象:我们童年时对于钢琴的渴望,变成我们今天对孩子学琴的殷切期望;我们童年时对于自由的渴望,变成我们今天毫无边界地鼓励孩子探索;我们童年时连一个棉花糖都得不到的遗憾,变成我们今天对孩子要求的无限满足。所以,当妈妈不能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时,她同样无法善待自己面前的这个孩子。

何谓善待?有的妈妈从理性上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个好妈妈,对孩子好。”可在情感上却又不知怎么对孩子好,或者很不情愿对孩子好,理性上越想对孩子好,却越容易冒出“孩子花了我大量时间,让我烦得要命”,甚至“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墙角去,真后悔生了他”的念头。理性终究敌不过感性,而且孩子又是最容易察觉感性信息的,所以从情感上认同、接纳、尊重孩子,用心爱孩子才是真正的善待。

爱自己,从做“及格”妈妈开始!

看上去做个“及格”妈妈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无形当中很多妈妈又在做着许多“不及格”的事情。“不及格”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不及和过头。

不及,指的是孩子饿了妈妈不喂奶,孩子哭了妈妈不理睬。

过头,指的是妈妈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忍不住在心里念叨:“孩子又怎么了?再关注他一下,帮帮他。”

两个看似相反的极端,同样是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只不过后一种把自己包装成了“好妈妈”的形象,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更容易犯的错误。这错误不仅在伤害着孩子,而且让妈妈消耗极大,严重影响了妈妈爱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懂得养育中“适中”的智慧,那么“妈妈爱自己”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当我们因为自身的问题,无法确定如何把“过头”降为“适中”,那么就一起从妈妈的四大职责中看看,怎样做个轻松又得当的好妈妈:

照料。提供食物、水。保护孩子的安全,有危险时告诉他。不过我们要区分真正的“危险”和我们心中的“不安”。其实每件事情都存在风险,只有当妈妈可以冒着一点风险时,孩子才能获得更多探索机会和心理成长的空间。

陪伴。孩子玩的时候,妈妈陪伴在一旁。让孩子低头能玩玩具,抬头能看见妈妈。

参与。在孩子发出邀请妈妈参与的信号后,妈妈可以加入进去,但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加入。比如孩子不断把玩具从床上扔到地上,妈妈可以不停地、辛苦地帮孩子捡玩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扔玩具,扔完再一起收拾。显然后者的心情更轻松,也更符合孩子的心意。还有一种“参与”非常常见,孩子一边玩,妈妈一边夸孩子“真好,真棒”,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而是以权威身份进行的评判。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而是肩并肩的玩伴。

引领。妈妈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扔到地上后,下一步孩子没想到但却喜欢的游戏可能是:妈妈抱着孩子一起坐到地上,把玩具从地上扔回床上。孩子喜欢狗狗,我们就可以在抱他出门时说:“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狗狗?”引领一定是以孩子为主体,顺着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多机会。

爱自己,还必须找到“妈妈”以外的角色!

除了做个“及格”妈妈,我们还需要定时给自己放放假。因为“妈妈”虽然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角色,但却不是唯一的角色。我们只有让自己的每一个角色保持完整,身心才能在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在投入妈妈角色时,也会更加充满能量和耐心。

角色一:自我。妈妈每天都应该给自己空出一段时间(比如半小时),不带孩子、不工作,仅仅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看电影、电视剧、逛街购物,约会朋友,甚至是异性朋友,这能大大提升妈妈的女性魅力和愉悦感;另一个有此功能的事情是化妆。留给自己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交给保姆或爸爸。

角色二:妻子。除了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我们还必须为夫妻独处留出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和丈夫聊聊,怎样不让自己因为孩子的争宠而感觉失落?比如丈夫下班回家时,能不能先抱抱妻子,然后再抱孩子?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妈妈做过头,根源在哪里?

总担心自己不是最好的妈妈。

立志做最好妈妈的人,往往是童年时缺乏母爱的人。于是,她自己小时候内心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就演变成今天对孩子的过头。妈妈在遵循内心缺失的感觉,单方面对孩子好的同时,却忽略了眼前这个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的“好妈妈”与其说是在做孩子的好妈妈,不如说是在做自己的好妈妈。所以,我们要特别警惕表面上的合情合理:我是为了孩子!做好妈妈的人一定要追问自己:我到底是谁的好妈妈?

如果因为补偿自己幼年缺失的母爱,因为内心强烈的恐惧和担心而给孩子过犹不及的爱,那么它是没办法恰当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精准地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

于丹:训诫孩子不如尊重孩子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那你是放弃了被孩子影响的权利。”前日,于丹来到崇文书城,与数百读者分享育儿经。

于丹笑着说起自己和女儿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坐飞机,看着窗外的白云,女儿说:“妈妈,我们去外边用白云堆雪人吧!平常只有等天上的云落到地上才能堆雪人呢!”于丹说,自己实在不忍心告诉孩子白云其实是由水汽凝结而成……“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去认同科学,往往忽略了童话也值得被认同。”

于丹平时要读很多幼儿读物,她觉得孩子的思维值得尊重,孩子们在小时候得到尊重,长大也会尊重别人,去珍惜那些本真的快乐,“文化的意义,不也是要我们去体会那些生活中的快乐吗?”

她用“震惊”来形容对现在“80后”、“90后”孩子的看法,汶川地震发生后,这些孩子或用“连轴转”式的家教挣钱捐款,或一大早就去献血,“我们习惯了训诫孩子们该怎么做,其实他们自发的行为更让我们感动,训诫他们不如尊重他们。”

来自:荆楚网

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


一个三岁多的女孩喜欢把脚踩在椅面上,妈妈在旁边提醒,“宝贝,把脚放下去。”女孩把脚放下。没过多久,女孩又把脚踩上去,妈妈又提醒,“宝贝,不能把脚放在椅子上,妈妈说过多少次了,鞋子太脏,待会儿椅子不能坐了。”女孩条件反射似的又把脚放下,可没过多久,女孩的脚又踩上椅面了……

有个5岁男孩胆子较小,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妈妈觉得这样不像个男孩,男孩就应该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某日,一家三口到公园玩,妈妈鼓励男孩去玩公园的游乐玩具,男孩不敢。妈妈再鼓励,说:“你是一个男子汉,要勇于冒险,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要不,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男孩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妈妈失去耐心,强行让孩子玩了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后来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两位妈妈“纠正”孩子缺点的两幕情景,妈妈们的道理都没错,可是教育效果却很糟糕:女孩照样踩椅面,甚至踩得更频繁;男孩照样胆小,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险。为何给孩子说理却说不通呢?面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我们该怎么办?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大人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说教无效的原因。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一次次的说教实际是在提醒孩子:你胆小,你踩椅面。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也是一个胆小被动孩子的转变。这位妈妈是大学老师,2009年12月给我发来一封名为“令人担忧的图图”的邮件:

“我女儿图图2岁10个月,胆子比较小,有点偏内向型。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开始表现得比较羞怯,玩上半天才会熟识起来。比如说,这个周末带她去儿童乐园,里面的小朋友很多,其实她很喜欢里面的东西,但就是有点怕,不敢去玩。等过了半天,兴头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要有大人陪着。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她就会主动跑到家长身边。平时,在小区坐滑梯也是这样,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不会和别人争抢。

“图图在幼儿园并不开心,老师说她在幼儿园一直不太吭声,也不主动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和一两个小孩子玩的时候,挺好的,就是集体活动不太乐意(我估计她很想参加,但是不敢参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参加)。图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但就是不太爱说话,只有老师问她的时候,她才说。”

在跟图图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不惹事的类型,他们对孩子保护得比较多,遇到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会立即介入。而幼儿园老师由于害怕孩子被抓伤对家长不好交代,也是一发生冲突就立即介入,所以孩子几乎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因为拉不下面子去说别人,图图妈的做法是让孩子谦让,这种“不公正”的做法让孩子觉得委屈和受伤害,因而变得更加退缩。

我建议图图妈给孩子创造真实的社交圈子,大人少介入,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的能力。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要鼓励孩子想办法拿回来,不要顾及面子,维护规则的公平最重要。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胆小”之类的字眼,也不要急于让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以免给孩子压力。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胆大”的行为时及时肯定。

1个月后,我看到了图图妈的反馈:“今天带图图去玩,3个小朋友一起在玩滑梯,图图表现很好。当前面的小朋友准备躺在滑梯上睡觉时,图图有些着急,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向妈妈求助或者自动退下来,而是在那里跺脚,以提醒她的小同学(同一个托班的孩子)。一会儿,在孩子奶奶的招呼下,那孩子自己滑下来了,图图也很顺利地滑了下来。这点变化,给我带来些惊喜,图图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式,变得大胆些了。但这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失去耐心,告诉她‘应该自己去做!应该和人家打招呼’……但效果并不好。也许,家长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并给予更多的交往机会,关注她好的一面,忽略她弱的一面。时时提醒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等于在暗示孩子‘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这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往往孩子就会成为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我还是要多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则不达!”

图图妈真是一个有悟性的妈妈,她意识到了必须“关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这样好的一面被强化,好的一面的“面积”便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时时提醒孩子“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弱(坏)的一面被强化,弱(坏)的一面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好的一面。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为后,如果家长大惊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气急败坏、或一番说教,总之只要家长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孩子就会越来越起劲,哪怕家长厉声喝止,孩子也会继续其恶作剧似的行为。如果家长忽略他的行为,就当没看见,孩子搞两下,索然无味便罢休了。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闲下来就喜欢吮手指,经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妈妈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办法,讲道理、打骂、涂苦药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这个习惯。有一天她碰到我,发愁地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吃手,手都啃出血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吃手是表象,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纠正这个行为,就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这些措施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次次强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强她的行为。”芳芳妈说:“那我怎么才能改掉她这个坏毛病呢?”我说:“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这个命题很大,父母需要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和你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碰到孩子吃手的时候,不要指责,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轻轻拿开她的手即可。然后以她感兴趣的活动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时找事给她做,不让她有闲下来发呆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动上面,就会减少吃手的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她的这个习惯,以免强化她的行为。养成一个习惯容易,要改变一个习惯难。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可以改变的,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没多久,芳芳上小学了,也不知这个习惯到底改了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妈妈仍然是以前那样的方式,这个习惯是改变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晓晓喜欢一边捻头发,一边做吸吮状,这个习惯导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齿包在上面的牙齿外面(正常情况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经过牙齿矫正后,医生叮嘱,必须改掉吸吮的习惯,不然换牙时还会形成“地包天”。晓晓的这个习惯本来不是太严重,仅仅是在显得无聊的时候偶尔为之。我妈心情急切,唯恐晓晓的“地包天”再次复发,每当晓晓捻头发的时候,她就大声喝止“别捻头发”“怎么又捻头发了”,有时还打晓晓的手。在奶奶的“监督”之下,晓晓越发紧张,捻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从以前的偶尔为之发展至时时刻刻都举着手捻头发!

重点提示: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家长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某个弱点或不良习惯,一定要记住“教育无痕”四个字,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教太多孩子听不懂,就算听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强化。我们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孩子好的一面并给予大大的关注,这样好的一面就会慢慢放大,覆盖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将慢慢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