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是幼儿文学中的璀璨明珠,透过奇妙鲜活的图象、生动有味的浅语,呈现世界万物的潜在美质,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眼,藉以传递真的发现、善的启示、美的洗礼,提供阅读乐趣和艺术美感,启发想象与创造力,成为幼儿认识自我、人际互动、探索世界的最佳媒介之一。

绘本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1.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绘本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业内一致认为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

曹文轩曾说:“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所以,选好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

绘本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

2.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或喜或悲,这样就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而且阅读本身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快乐,看看沉浸在故事中的幼儿兴奋的表情,以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故事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在享受故事。

另外,通过绘本可以轻松地把很多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幼儿,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理解真善美。

同时,透过故事中的榜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3.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

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想象是不能缺席的也是无法缺席的。

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幼儿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

正像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康长运专门针对图画故事书阅读与想象力的发展做了研究,就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想象的特点、作用和表现等作了阐释。

此外,绘本中多样的形象,丰富的情节、有趣的故事可以增加幼儿的体验,而体验是想象力的。

延伸阅读

这些绘本,让隔代教育更融洽!


老人带娃会碰到许多问题,推荐几个隔代育儿的绘本,增强三代人的感情,可以让老人带着孩子一起读哦!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适合3-6岁的孩子,作者汤米·狄波拉创作了200多本图画书,这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本!

它记录了汤米和外婆、曾外婆之间的生活点滴,小温馨又很感人~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生活,互相关爱互相理解。

2.《外公》

适合3-6岁的孩子,整个故事都是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很有趣,我带米粒看的时候哈哈大笑。

小女孩很天真,外公也充满顽童之心,别看岁数差那么多,本质上他们都是孩子,所以完全能够互相理解。

3.《爷爷变成了幽灵》

适合3-6岁的孩子,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很感人。如何让孩子接受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离世?

这虽然是个“鬼故事”却超级温馨。爷爷舍不得离开小奥斯本,他没变成天使,也没变成泥土,他突然出现在奥斯本的房间…

小奥斯本帮爷爷一起寻找他忘记的事情,一面找一面回忆爷爷的一生。回忆美好,重温彼此的情感,尽情宣泄悲伤。

4.《奶奶的红披风》

适合3-6岁的孩子,讲述了如何帮孩子克服恐惧。主角是个胆小的男孩,不愿意出门,害怕人多,害怕拥挤,害怕吵闹……

为了帮他建立胆量,奶奶织了一件漂亮的红披风给他穿上。有了勇敢者的象征,小家伙放开心胸,开始勇敢的探索世界。

5.《亲爱的狼爷爷》

适合3-6岁的孩子。爷爷为什么总待在屋顶的房间,忙啊忙个不停?要不就呆呆从着思念去世的奶奶。虽然爷爷不爱说话,可我遇到困难找他,爷爷总有办法解决~

原来他年轻时好厉害!做过淘金师傅,学过厨师,开过飞机,还当过海盗……不管怎么说,我亲爱的狼爷爷,我会永远陪在他身边。

6.《先左脚,再右脚》

这本适合7-10岁比较大一点的孩子。故事超感人,我和米粒都看哭了!

爷爷巴柏是孙子巴比最好的朋友,小巴比学走路时,爷爷耐心的重复“先左脚,再右脚”,一步步教会了巴比。

有一天,爷爷突然中风住院…出院后不会走路,而且不认识巴比了。巴比伤心又害怕,但他鼓起勇气亲近爷爷并帮助他。

终于有一天,爷爷在巴比说着“先左脚,再右脚”的引导下,重新学会了走路…

老人也好,父母也罢,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既然出发点一致,就没必要在育儿问题上弄成“仇人”。针锋相对,解决不了问题哒。

当我们和老人因为育儿问题,发生了冲突~请试试这样沟通:

首先语气要亲切!而且说话要注意场合,别在外人面前让老人下不来台。不要总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而要用科学来回答,用医生的话来回答,毕竟老人都爱信“专家”哈哈。

也可以举别人家孩子的例子,眼见为实,老人也更容易接受。甚至巧妙的“策反”孩子,让他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去说。这可是老人的心肝宝贝,说了准听。

当然,也要多发挥好老公的作用,尤其是和婆婆产生分歧的时候。那毕竟是她亲儿子~抵触感没那么强,更容易听得进去话。

有时为了让老人信服,也可以适当“贬低”自己,在婆婆面前,说您看我就是从小爱吃糖,所以牙很不好,总疼。在自己妈妈跟前,就牺牲下老公嘿嘿,多拿他的毛病当例子。

除了注意沟通方式,平时也可以多转一些科学育儿的文章给老人看。最重要的事,真心感激老人带孩子的辛苦,逢年过节送上礼物,让爸妈感受到你们的爱。

养儿才知父母恩,多互相理解,全家人才能一起开心的看着宝宝成长。

看日本人“拼养”孩子的好处


日本,孩子年龄相似又住得近的母亲们就会结成小同盟,一起解决育儿中的困难,互相分担心理上的压力、烦恼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拼车”、“拼房”在国内非常普遍,但“拼养孩子”您听说过吗?这在日本可是再普通不过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家庭都是“核家庭”(家庭成员只有夫妻和一个孩子),很多年轻母亲都必须独自承担育儿的辛苦。于是,在日本,孩子同龄又住得近的母亲们就会结成小同盟,一起解决育儿中的困难,互相分担心理上的压力、烦恼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在我和我的“同盟妈妈”朋友们看来,拼养孩子至少有五大好处。

第一,可以共享资源、节约开支。夏天孩子都爱玩水,很多人家都有塑料充气游泳池,早上注水后,中午水温刚刚好,往往玩上几天都没关系。一大池水一个孩子玩不如人多有意思,朋友就常常叫我们去。我家院子里花花草草太多,蚊虫很多,因此不敢买塑料游泳池,每年暑假都带孩子去别人家蹭泳池。去时多带些冰棍大家一起吃,最后收拾的时候多出点力就行了。除了分享一个游泳池,还可以在外出的时候分享一辆车,交换孩子们的旧衣服、旧玩具等。我给孩子们做比较费事的点心时,也会把孩子的朋友们,甚至妈妈们都请过来大家一起做、一起吃,更开心。

第二,能向比自己优秀的母亲学习。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结交到了很多妈妈朋友。当时孩子上的是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因此各家住得也比较近。我的朋友圈里医生太太、电视台主持人、护士、幼儿园老师、家庭主妇都有,朋友们各怀才艺,料理、音乐、裁缝、穿衣打扮、家居装饰各方面身手不凡,育儿也各有各的理念。和别的妈妈接触,能够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其挑孩子的缺点还不如挑自己的,想着怎么改进。自己改善了,亲子关系自然也会朝着更融洽的方向前进。

第三,让孩子跟老人相处,体验“隔辈亲”。不少人都会觉得跟婆婆或妈妈生活在一起不自由,但其实有个奶奶或姥姥在身边,孩子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受到更多的疼爱。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老人在身边,邻居老奶奶很喜欢小孩,这样在我有急事时就请老人帮助照顾孩子。老人照顾孩子往往比我这样的年轻妈妈更加无微不至,不光照顾孩子还管饭,让我能放心工作。同样,我要是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拿去跟她分享,看见她干活,我也常和孩子们去帮忙。

第四,教孩子学习如何解决矛盾。孩子们聚在一起是学习的好机会,虽然有时候免不了会发生摩擦,但这正是孩子们学习解决矛盾的过程。特别是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宝贝,妈妈们应该多抽空带孩子一起玩。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只要不会对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妈妈就不要轻易出手相助,而让他们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自己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

第五,母亲也能扩充自己的朋友圈。除了关心孩子的成长,妈妈们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通常,有了小孩后,孩子虽然能给母亲带来成就感和快乐,但抚养孩子长大一定不全是一帆风顺,“拼养”也能让妈妈多些好朋友,相互倾诉、分担烦恼。

日本流行一个说法,孩子就像还没深深扎下根的小树,母亲一人扶,小树遇到风会摇晃;父母两人扶,小树还经不起大风;如果加上邻居和朋友的力量,小树就能在稳固的环境中长得更茁壮。

多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幼儿亲子专题)


前言: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对于其脑力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父母们常常怕孩子弄坏这个,动坏那个,因此常常限制孩子们的行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宝宝多动手都有那些的益处吧!

认真观察孩子们的举动,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培养,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仔细观察每一个人,当你在很认真专注地玩三角积木时,如果再增加一些积木的数量,你竟然可以集中精力地将它堆积成一座大城堡,一艘船只,又或一架飞机。这种集中的注意力真是很厉害。

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妹妹,原本就非常喜欢在人前说话发言。听父亲说,她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在幼儿园,老师问:“有谁愿意代替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吗?”妹妹便自告奋勇说:“我来。”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一个“肥爷爷”的故事。亲子网

这件事情一经大家夸奖,她更加喜欢在众人面前发表一些讲话了。听说后来她还进了学校的广播部和演艺部。

另外,弟弟在三岁左右的时候,父亲为了让他听音乐,专门买来了随身听。可是弟弟并未对随身听里播放出的音乐感兴趣。听父亲说,“他常很快就把随身听给分解了。不得已又给他买了三次同样的东西,他也因对机械产生了兴趣从而使理科成了他的强项。”

每个人都有个性,擅长的领域也都不相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要开发潜能并继续培养,这是幼儿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定期间内,集中精力让他们做自己喜好的事情,其才能性情也会随之变化。如果孩子有机会去体验这段时期,哪怕短短两三个月,也会慢慢学习并成长起来。

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虽然一言以概之是才能,其实它也包涵多层意思的。号称认知教育学第一人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曾创建了人有七种智能的理论,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指出人类的七种智能类型包含:

(1)言语—语言职能;

(2)逻辑—数理职能;

(3)音乐—节奏职能;

(4)身体—运动职能;

(5)视觉—空间职能;

(6)交往—交流职能;

(7)自知—自省职能。

IQ(智商指数)测试很有名,但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IQ不止一种能力,应是多元化的。在月刊《培养理想》(七田·教育研究所刊)杂志上刊载的我们的父子对话中,也提到了父亲对于这七种职能理论的理解。亲子教育

父亲对于第七种“自知—自省职能”很感兴趣,我说道:“这是对自己很严厉的一种要求呀。”父亲却说:“这是能控制自己,做到不会失控发狂,且能为他人着想的一种能力。人也分好多种,每一种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世界作贡献。比起在所有方面都能达到平均优良程度,不如选择一种极少人能做到的事情。就像孩子如果非常专注于汽车、塑料模型,就放任他去从中学习就好。”

本网站小编总结:好奇之心是每个小朋友们都有的,他们很想要知道玩具小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玩具飞机利用什么原理飞起来的,因此当孩子们主动去探索的时候家长们要多支持孩子!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处(秋季亲子教育)


前言:现在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的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但是造成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父母们平时不给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机会,以下就让我们以溪溪为例来看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其父母们从中得到的好外吧!

我对溪溪独立性的培养,现在看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记得溪溪1岁半上育婴园时,她的自理能力就让老师刮目相看。要小便了会主动找老师;吃饭能够自己用勺子;2岁以后转入现在的幼儿园时,她的自理能力更是完全超出她的同龄伙伴。自己吃饭早已不在话下,午休后自己穿鞋不成问题。3岁以后,午休时能够自己脱上衣,换睡衣,自己躺下睡觉。也因此,她特别招老师喜欢。近日和老师小聊了会儿。老师说,溪溪是班里最省心的孩子之一。

在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我有两条经验分享:

1.独立,是人的成长本能,家长只要顺势,只管做懒妈懒爸,孩子必然独立。只要是孩子主动想做的事情,譬如吃饭、穿衣、如厕,甚至擦屁屁,你都由着她去做。许多妈妈在孩子穿衣吃饭这些事上,看着幼小的孩子不会拿勺子、动作慢,不由得想“帮孩子一把”。其实,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来讲都是全新的人生体验,他们本能地就很愿意尝试。家长只要“顺势+鼓励”即可。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就让他(她)穿,穿得不对的话,等孩子穿完了再帮忙纠正。即使纠正,也要先肯定孩子“宝宝会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就让他(她)拿,即便洒了饭也先别急着批评,而要先鼓励肯定宝宝会自己吃饭了。孩子在受到鼓励和肯定后,他们的士气被激发出来,自理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亲子网

拿擦屁屁一事来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自己擦,生怕臭臭粘到手上。溪溪刚开始想自己擦时,我也拒绝她,但稍后一想,就觉得自己剥夺了她的成长本能,于是就允许她。溪溪一看妈妈允许她自己擦屁屁,那个兴奋劲儿啊!小胳膊还不够长,似乎够不着小屁股,我就让她弯下腰再试试,刚开始还是有点够不着,我问她:需要妈妈帮忙吗?她答:不需要,全然想要自己搞定,终于够着了一点,纸巾挨了挨屁股,算是擦到了。等她完成了这一遭试验后,我再帮她料理未净的小屁股。如今,她已能擦个七八成干净了。

2.在家长认为应该独立的事情上,有意识地引导、训练。也许是受了欧美育儿思想的影响,我非常看重溪溪独立睡觉一事。如果她每晚必须要求我陪睡,那我几乎就被她“绑架”,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因此我对她这方面的训练很早就开始了。

在训练溪溪独睡一事上,我经历了四个阶段:灌输独睡思想、偶尔试着独睡、允许孩子反复、让习惯成为自然。先是给孩子灌输——“你就应该自己一个人睡觉”的坚定观点。让孩子知道,“独立睡觉”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培养的生活习惯,能够做到独立睡觉的孩子是很棒的!当孩子渐渐接受了这一思想后,偶尔开始试着让孩子独睡。这一尝试过程是最考验家长的智慧与技巧的。因为习惯了与父母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孩子,如果突然间让她一个人在一个屋里睡觉,肯定很难做到。因此,可以先让孩子习惯——“分床”,当孩子接受了分床之后,再进一步让孩子接受——“分房”就容易多了。

溪溪第一次分房睡觉是我有意引导的一次“偶然事件”。那时溪溪快3岁了,因为我感冒了,担心和溪溪睡一张床会传染给她。于是,我借此和她沟通:“妈妈感冒了,打喷嚏、咳嗽,如果和溪溪睡一张床,很容易传染给溪溪,溪溪也会得病。这样好不好?妈妈睡在客厅沙发上,你睡床上。有什么事情,你叫妈妈,妈妈马上就过来。”我记得当时和溪溪商量此事时,溪溪表现得很懂事。她听了我的话说:“好吧。妈妈把门开着,把灯打开。我想和妈妈说说话。”溪溪的要求我一一满足。就这样,我们娘俩在她还不到3岁的时候就这样被迫“分房”了。那是我们第一次“分房”,我整夜都睡不踏实,一方面担心她尿床要把尿(现在溪溪已经能整夜憋尿了,这也给分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怕她醒来找不着妈妈。经过了那次短暂的分房,溪溪开始有意地接受“分房睡觉”的训练了。

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实现“分房睡觉”后,家长一定要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最美好的赞赏,让孩子为自己的这一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如果能让幼儿园老师也给予孩子肯定、表扬的话,那就会更加坚定孩子的独睡信心!

当初,在溪溪3岁正处于“允许孩子反复”的第三阶段时,我把溪溪独睡的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表现出异常惊讶和惊喜的表情,并在班里大大表扬了溪溪的独立睡觉能力。当天回到家,溪溪主动提起说“妈妈我晚上要自己一个人睡觉!”我故意问:“真的吗?”溪溪自信地答道:“当然啦。”我心里暗喜。

这样独睡了些日子后,溪溪也偶尔会反复。那晚,溪对我说:“妈妈,我想今天和你一起睡。我害怕。”“你一向都很勇敢的啊。”“不,我就要和你一起睡。”“那这样好不好?你今晚和我睡,明天自己独睡。你一天和妈妈睡,一天独睡。”“好吧。”第二天晚上,溪溪履行承诺。我欣慰。对孩子的偶尔反复,我完全接纳。毕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的。当我们在训练孩子“独睡”的过程中,孩子偶尔提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时,我们可以答应她。这样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给了孩子台阶下。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每一次独睡,都给予强烈的肯定与赞赏,并且明确地告诉她——很多宝宝是做不到这点的,孩子你真棒!有了以上这些铺垫,孩子的独睡从“偶尔反复”到“习惯成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亲子教育

自理能力、独立性的培养,说到底其实就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越小,习惯培养的训练就越是紧迫。好习惯培养得越早越好,教育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事情不用家长催促,孩子自己就已经做好了。如今,溪溪在自理能力上的出色表现已经让我尝到了甜头。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重视什么就会着重的培养孩子什么,在那里成功过就会强化孩子成功的路径,此外独立的孩子能够更早的规划、思考自己的人生!

选择正规托儿所 对娃成长好处多


当孩子们慢慢的长大的时候,很多的父母都会送孩子们去托儿所。父母在给孩子们选择托儿所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们选择一个正确的托儿所呢?为什么非正式的托儿所可能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伤害呢?

正规托儿所的孩子更优异

孩子去一个正式的学前教育项目或者是去正式的托儿中心,与和妈妈待在家里有着本质上相同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但是,如果孩子们是去那些非正式的托儿中心的话,那么,他们考试的成绩与和妈妈在一起的分数是要低将近百分之二点六的。

正规托儿所可减轻分离痛苦

广泛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成绩和孩子们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研究表明,让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分离的话,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认知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们选择了合适的托儿所的话,那么,这样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抵消的。

国外的一项相关研究

这项研究使得1990年美国福利法鼓励更多的单身母亲进入到照顾孩子们的行列。在这个改变出现之前,大约有将近百分之五十九的单身母亲在外工作。在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百分之七十二。研究人员对在这项改变之前和之后出生的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以发现除了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之外,就业率的增加是否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

选择正确的托儿所很重要

研究发现,在托儿所里面的孩子们的成绩会显著的降低。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去托儿所之后,成绩都会下降呢?当研究人员将这些孩子分为在正式的托儿所里接受教育和接受非正式的托儿所的教育,再次进行分析之后,他们发现,那些接受非正式托儿所的教育的孩子们的分数会更低。换句话说,也就是接受正式托儿所的孩子们的成绩并没有发现有降低。由此可见,给孩子们选择一个适合他们的托儿所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政策的解释就是,如果给单身母亲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的话,这样她们就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并且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培养宝宝的艺术才能应该多注意什么呢?


早教培养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培养宝宝们的艺术天份,那么家长们如何才能十全十美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培养宝宝们的艺术天分需要注意的事项吧!

切莫把宝宝的艺术潜能简单定位

即使宝宝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宝宝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因此,过早地、简单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往往会造成宝宝片面发展,对大多数宝宝来说,强烈的某方面的艺术倾向并不很明显。早教网

大多数宝宝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又喜欢弹琴的缘故。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艺术兴趣点,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创设相应的环境,为宝宝艺术发展的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化提供条件。

不要把发展艺术潜能同化为技能技巧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有某项艺术才能,或至少有点艺术气质,所以必须给予宝宝艺术方面的刺激,让宝宝的艺术潜能表露出来。这是对儿童潜能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著名思想家弗洛姆曾说,“……诸如艺术天才等这类更特殊的潜能,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宝宝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人要信任宝宝的这些潜能。”

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单纯的技能刺激,盲目地相信运用某种开发教材或某类教具,就能使宝宝的艺术潜能得以发展。与其信任某些毫无根据的发展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宝宝具有在一定环境下必将表露的艺术潜能。早期教育

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

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宝宝艺术成果的体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使宝宝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关键在于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或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试想,如果没有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何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呢?

父母要审慎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对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切莫盲目跟风,以免宝宝的艺术幼芽在尚未绽放之前就已经枯萎。

本网站小编总结:关心宝宝的潜能发展,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现在许多的父母们不适当的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很有可能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但愿以上的三点父母能够多加注意!

请多给孩子拥抱


TIPS:孩子一哭就抱,好吗?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嚎啕大哭时,有人会严肃地“告诫”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抱小孩,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此时心中难免挣扎,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贝,到底是去抱抱他、安抚一下他不安的情绪,还是不理会他呢?

据李文贞医师分析,1岁以前孩子的哭是一种运动,而且他们需要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多抱一抱,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等孩子过了1岁之后,当他渐渐会说话、会表达时,就要问清楚哭闹的原因,坚守应有的尺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拥抱培养性格

也许是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热情,人与人之间拥抱的动作实在是不多见。就算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等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少有亲密拥抱的动作出现。但千万不要小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它对孩子可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拥抱的习惯,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据李文贞医师介绍,拥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从“质”与“量”这两个方面来讲。在质的方面,时常被拥抱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关怀、接纳的孩子,当他长大向外发展时,以往收到的拥抱经验更能鼓舞他独立探索,发展独立性格,就像一艘扬帆待发的船,时刻准确出发,航向惊喜的旅程。另外,在智能发展上,充分被拥抱的孩子由于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发展得也较为出色,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量的方面,时常拥抱孩子、用心接纳孩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发育状况。正如先前提到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生长迟缓呢,就是因为缺乏充分的爱。

TIPS:多拥抱,有益身心发展

据相关研究发现,拥抱对幼儿来说具有6大心理功能和4大生理益处。

6大心理功能:情绪较为稳定、较容易建立安全感与信赖感、较容易睡眠安稳、较容易建立幼儿的自我认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较容易体验母亲所接触的外界。

4大生理益处:促进肠胃功能、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

拥抱不分时间

或许你以为,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就已经不需要拥抱了。其实,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人人都喜欢被拥抱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拥抱可以随时在平日生活中展开,自然又时常的肢体、肌肤接触,抱抱孩子、摸摸头、碰碰鼻子、拍拍背、搭搭肩膀,这些小动作都可以充分传递爱的讯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等孩子充分熟悉这些动作的含义后,亲子沟通会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拥抱不分年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即使他已经长大了,也还是不可或缺。因为拥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下面两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抱。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做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猴子实验,他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隔离,然后准备了两只“铁丝网妈妈”,其中一只用绒布包裹,比较温暖,另一只则没有,但身上放了一个奶瓶。实验结果发现,这只小猴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抱着包裹了绒布的猴妈妈,这和小孩跟妈妈抱在一起情况很相似,而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猴妈妈。

另一个例子在罗马尼亚的孤儿院进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喂食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仍旧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让孩子衣食无缺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它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我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TIPS:来场亲密的抱球游戏

小孩子都很喜欢球类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拥抱的亲密接触,那么孩子将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1、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皮球。

2、把皮球夹在你和孩子中间,你抱紧孩子,让孩子也抱紧你。

3、提示孩子注意,不要让皮球掉下去。

4、可以和孩子来上一段舞蹈,尽情地玩耍吧,只要不让皮球掉下去就可以。

总之,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养成亲密拥抱的习惯,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孩子被爱所包围成长的心理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