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孩子入园父母千万别隐瞒病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公开征求对正在修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草案)》的意见。此时,很多家长正在准备送孩子入托或进幼儿园,那么家长们应做好什么准备呢?

入园先做体检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草案)》第十七条规定,儿童入托幼机构前应当经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托幼机构。

北京东四妇产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付小青指出,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二级甲等医疗机构做一个健康检查,现在很多托儿所幼儿园都有指定的医院。健康检查主要是检查孩子的视力、心肺功能和肝功能。

别隐瞒孩子病情

孩子入园时家长都需填写一些孩子的病史,但往往因为检查项目的限制和家长的私心,一些家长会隐瞒孩子的病情,有些家长担心向幼儿园公开孩子的病史,孩子可能因受到特殊照顾而感到孤立,所以故意隐瞒像多动症、惊厥、哮喘等特殊疾病。这样导致幼儿园得不到孩子准确完整的信息,一旦孩子出现紧急情况,反而很难得到对症的处理。

患传染性疾病主动隔离

付小青提醒,如果孩子患上上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家长应及时告诉该班教师,并将自家孩子主动隔离,未痊愈前不要上幼儿园,以防传染其他小朋友。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时得的是非传染性的疾病,家长最好也把医生的检查结果告诉老师或校医,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得到好的照顾,又可以给幼儿园很好的提示: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可能出现这种病症?

总之,为了孩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呵护,父母一定要跟老师多沟通多联系,把孩子以前的一些病史告诉老师,让老师可以提前采取措施。

延伸阅读

对孩子,千万别“护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有缺点是正常的,孩子也是在不断改正缺点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的。做父母的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替孩子隐瞒过错。

小时候,我和几个孩子在街上玩儿,其间,有个孩子骑自行车经过,就那么直直地在我身边蹭过去,压了我的脚,很疼。我一个趔趄,便坐在了地上。

我们不该在路上玩,这是我们的不对。可那个孩子也太没礼貌了,都没有停下车说声对不起。我们几个一商量,说要去他家告状。

那几个孩子搀着我,来到那个孩子的家里。我们七嘴八舌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妈妈,本想她会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可没想到,她开口就数落我们,甚至对我们骂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这位母亲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几个孩子的父母,我们在父母那里遭到了训斥。好在我们的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人,没像她似的护短。

其实,我们当时没打算让那个孩子的妈妈打骂孩子,更没打算要什么赔偿,只是想向那个孩子的妈妈发泄几句,让她简单地教育孩子几句就够了,寻求点儿心理平衡。

在我们面前,孩子的妈妈不但不承认孩子的过错,还一味地为孩子掩盖过失,将过错推卸到我们身上,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都有人“罩”着。

后来听说,那个孩子因为和别人打架,被送进劳教所了。那时候,他的妈妈怎么没能保护他呢?

我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觉得孩子现在的状况,完全是那个护短的妈妈所造成的。当时护短,不让孩子吃一点小亏,最终吃了大亏。

孩子犯错了,你的第一意识是要维护自己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错,父母坚决不能“护短”。

那天,桐桐在楼下和几个孩子玩儿,可没过多久,我就听到了下面有孩子哭的声音。

我赶紧下楼,看见雪莉在那里哭得厉害,桐桐站在旁边不知所措。

很快,我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孩子在那堆沙子边上玩,雪莉将一把沙子撒进了桐桐头发里,还觉得很好玩。桐桐生气了,她也抓起一把沙子朝雪莉撒去,沙子进了雪莉的衣服里,这才让雪莉哭了起来。

我仿佛成了“大法官”,孩子都盯着我,看我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桐桐更是躲在了我怀里,希望我会护着她,帮她“教训”雪莉。

但是,我没有。至少在当时,我让桐桐很失望。

我教育桐桐说:“雪莉不是故意的,你将头发里的沙子弄干净不就好了,反正晚上是要洗澡的,到时候会洗得很干净。你怎么可以再拿沙子撒雪莉啊?”

说话的时候,我的态度很强硬。桐桐没有为自己辩解。小雪莉却觉得不好意思了,说:“叔叔,你别训桐桐了,最先是我不好。”

说着,雪莉还过去拉起了桐桐的小手,似乎要保护桐桐不再被我批评。

桐桐回家后,我郑重地告诉桐桐:“你不要觉得当时爸爸不给你面子,当时如果我偏向你,那你就会失去很多好伙伴,他们会因为我偏向你,不敢和你玩。那样,你会变得孤单的。”

桐桐眨巴着眼,认真地听着。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出她懂得并理解了我的话。

正是我的不护短,让桐桐懂得了很多基本的品德要求。

有一次,我和妻子带桐桐去姥姥家玩。桐桐对姥爷的老花镜很感兴趣,她非要戴上玩,姥爷没有阻止,任由桐桐玩。

10分钟后,我在厨房听见一声清脆的声音,心想一定是桐桐将眼镜打碎了。我走到客厅,批评桐桐说:“桐桐,你怎么能拿姥爷的眼镜玩儿呢,现在姥爷都没法戴了,怎么办啊?”

“不是,不是孩子摔的,是我自己不小心掉地上的。”姥爷将桐桐搂在怀里,说道。

“就是啊!不是我摔的,是姥爷摔的。”桐桐说。

我当时很生气,不想因为老人的护短,让桐桐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我将桐桐拉进了书房,好好地教育了她。

桐桐在我面前承认了错误,还让我拿她的零花钱给姥爷买个新眼镜。

要抛弃“揭孩子的短,打自己的脸”的陈旧思想。

护短,是孩子缺点的催化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有缺点是正常的,孩子也是在不断改正缺点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的。做父母的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替孩子隐瞒过错。

教育孩子千万别大声打骂


很多家长都有被孩子惹毛的时候:在家里上蹿下跳,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去超市偏要买玩具,不依着就撒泼打滚;邻居上门告状,说你家孩子又动手打了她的孩子……好多家长都会被激怒,大声呵斥,甚至动手就打。然而次数多了却发现,这样的“大喊教育”效果并不好。孩子要么越来越皮,要么越来越没自信,要么干脆成了“两面派”,当着家长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其实,在教育方式上,不妨尝试低声教育,给孩子留些自信和反思的机会。

低声教育的好处?

1.低声教育能让自己平复情绪

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达的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2.防止孩子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威慑可能当时会把孩子震住,产生暂时的效果,但孩子心里不服,只是屈从,长远来讲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气用在讲清道理上,这样孩子能听进去,不反感,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

3.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声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隐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说了一遍,你就记住了,并按照我说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尊重家长。

低声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威信。一个动不动就朝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的家长,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为拿他没办法。以后孩子不但会越来越不听话,还可能变得不尊重家长、顶撞家长。

如何做到低声教育?

1.家长应加强修养,遇事不慌

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难免出现偏差,家长要有心理准备。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遇事不着急,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

2.养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议的习惯,而不是下命令

平时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强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会去做。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交流,对他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励,这比单纯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暂时不理解的、没做到的,家长可以适当让步,适当等待,给些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寸步不让,不可能说到就让孩子做到。

3.开口时把音量降低几度,语速放慢一半

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会犯错,不听话。所以,对孩子不要真生气,小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犯错或屡教不改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脾气前,尽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语速,这样自然就会压住怒火。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值得生气。

4.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上来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取悦家长。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性教育千万别“忽悠”孩子


小学生路边买“套”家长尴尬专家称家长、学校责任同样重大。

近日,有网友在一个网站的论坛上发帖称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在路边购买避孕套,她想跟儿子讲明白这事却感到难以启齿,便向网友请求支招。

其实,如何与小学生谈性,对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问题。那么,小学阶段的性教育在广州的情况如何?该怎样正视性教育?为此,记者连日走访了市教育部门、一些学校和社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家长以及专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不知如何教子家长网上求援

近日,有网友在广州一个网站论坛上发帖称,“昨晚儿子小声告诉我,他跟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的避孕箱用1元硬币买了个避孕套研究,他知道那东西是怎么用的,连用在什么地方都知道。我超级无语,他只是个小学6年级的学生啊。”随后,该网友在论坛上向网友们求援,求教自己应如何跟儿子讲明白这事。

无独有偶,一位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女老师也给记者讲了她类似的亲身经历。“外面不是很多地方都有避孕套售卖机吗?我儿子看到了,就觉得很好奇,就跑来问我,避孕套是干什么用的。一下子把我都问得很窘。”这位资深老师兼母亲说,自己不知道怎样解释最为恰当,但又不想讲得太清楚。

家长

越早坦然面对效果越好

记者就小学生性教育这一问题采访了多位家长,众人纷纷表示“越早坦然面对效果越好”。家住广州大道中某小区的陈女士分享了她的育儿经。她说,女儿凡凡今年读小学五年级,而她对女儿的性教育可以说是从一出生就开始。最初是教凡凡男女有别,再后来教她身体各器官的名称。因为害怕万一女儿受了伤害也无法精确表示,所以她一开始就是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没用小儿语或是代称”。

“千万别忽悠孩子。”陈女士坦言,现在孩子们接触到性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遮遮掩掩,家长本身就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问题,孩子只会从别的地方吸收性信息,这样对孩子的教育绝对没有好处。

学校

小学多设青春健康教育讲座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的小学基本都会设置生理卫生或青春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不是常设课程,而是多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

培正小学的梁老师介绍,学校从五年级开始,就会在每个学期中安排校医做一次生理卫生知识讲座,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五年级下学期去学农时,又有一次男女生分开进行的青春健康教育讲座。

越秀区广中路小学校长李晖延介绍,在四到六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青春期教育,男女分班,由社区卫生院的医生来讲。李晖延认为,性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讲什么、怎么讲确实需要仔细斟酌。讲浅了,孩子的疑问没有得到解答,难免好奇;讲深了,又怕孩子在这上面想得太多。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专家

家长也要学习相应的课程

据了解,目前广州一些小学性健康教育采取男女分开授课的形式,即男老师为男同学上课,女老师为女同学上课。对此,北大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教授、性学专家胡佩诚表示,这种授课形式有利有弊:男女分开接受性健康教育,“孩子不容易尴尬”,使课堂教学更容易进行;但分开授课不利于男女相互了解和课堂互动。相较于在一起上课,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胡教授强调,在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同样重大,但家长的角色更为特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胡教授坦言,内地家长常常回避或不正面回答孩子提出的和性相关的问题,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的能力。因此,胡教授建议,目前有学校已经开设面向家长的课程,从中家长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千万别忽视孩子的提问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身边的花花草草,到遥远的太阳和月亮,都会激发他们的疑问和想象。

孩子的问题经常被家长忽视

两个做客的小朋友抢着看一个节目,而小主人却想看另外的节目,抢不过来就去找爸爸:“他们两个不让我看电视。”爸爸说:“他们是两个,少数要服从多数。”孩子委屈地问:“为什么?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爸爸忙工作,不再理会孩子。

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那辆摩托车是锅做的吗?它和锅一样冒烟呢。”她又捧着一捧草问爸爸:“爸爸,什么是草?”父亲说:“草,就是草嘛。”

默默有问不完的问题:“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它怎么不长成花的颜色?”他会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会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父母一开始还会耐心回答,后来就让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着一本书跑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问你妈去。”……过了一会,昊昊又拿着书跑过来问:“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爸爸:“一边去,没看我在忙吗?”

孩子的问题中蕴含着智慧和探索

孩子们看似司空见惯或者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容不得家长小看。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甚至切中人类发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即是智慧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老子也认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复归于婴孩。也有人认为孩子的问题甚至比那些哲学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两个做客的小朋友与小主人抢看节目,孩子反问爸爸:“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再如,捧着一捧草的彤彤问:“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这些发问是否更具哲学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数家长的认识还要深刻呢?可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这些智慧需要我们家长向孩子们不断地学习,甚至不断地反问我们自己。

孩子的问题显现着积极的思维

孩子有问题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思维在积极地运转,他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的发现,以及他是怎样用他的思维加工他的发现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她就问:“摩托车是不是锅做的?”在她的经验中锅会冒烟,看到摩托车冒烟,她就将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摩托车是锅做的吗?从孩子的问题里可以发现她敏锐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孩子的问题说明了他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的发现建立起联系。杜威说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而这个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重组吗?同时,通过孩子的问题,家长还可以发现,孩子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复合思维的阶段。他通过联想将各个具体成分和复合物连接起来的特征扩散了,形成了直观到具体的形象或者物品连接的复合体,它们所连接的联系的广泛多样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孩子的问题特别多,同时又充满了发散性、创造性。

孩子的问题显示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种力量,他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试图控制他周围的环境,他以无穷尽的问题,向未知领域做出不断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这样一种向未知领域的努力,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即孩子可以从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狗虫鱼开始,一直问到遥远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问题,正是他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这些都表明他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而孩子们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也正是人类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蕴藏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所以家长不能小瞧了孩子的问题。家长需要,孩子们也需要家长耐心地、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正视孩子的提问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满意的回答对于孩子成长的长远影响,就需要我们家长谨慎地、正确地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会影响孩子,甚至导致其智慧停滞不前。而当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时,不仅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对外界探索的兴趣,继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对于能直接回应孩子的问题,如“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家长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狸喜欢吃鸡,跟在鸡后面是为了捉住它”。有些问题则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进一步观察,全面了解,如“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狐狸走路的姿势等,让孩子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长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话,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没有问题了。

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

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自身经验,认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呈正相关。家长要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让孩子发现问题。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提供反问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着一捧草问爸爸什么是草,家长可以回答:“我觉得绿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觉得呢?”这样使孩子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还可以引发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和认识。甚至可以结合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有意创设适合其思维水平的环境,给予其机会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引导,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如默默问:“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这说明默默将生活中某些经验迁移到太阳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车是锅做的吗”问题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经验的重组。这时家长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或者反问:“你为什么担心太阳会掉下来?”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经验上,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据孩子最初的经验,提供合适的帮助与支持。

孩子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不但不能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在回答问题上下功夫。

父母在孩子面前千万别做五件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孩子们的素质,对于0-6岁的孩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情商和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孩子多半是在模仿大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好的性格,好的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要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脾气大?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叛逆?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就难缠?一定要先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其实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性格的发展,脾气的养成都是取决于家长们的教育,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以下五件事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多半脾气不会好,这些多半孩子还会缺少安全感,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任性,执拗,甚至会以发脾气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小的时候是在模仿,等孩子大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吵架,他们每一次吵架我都很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有时候自己会担心他们会不会离婚?不要我?只要他们一吵架来,我就好害怕,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哭着劝他们不要在吵下去。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对自己真的影响很大,有了心里阴影,所以现在我和甜甜爸爸说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话好好说,要是真的要吵坚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吵,等孩子不在的时候在理论。

2、不要在孩子面抱怨

父母的心态也对孩子有影响,家长没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还小,他的价值观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还没有形成,父母的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安全感和信任,叫孩子过早的对社会产生了恐惧感,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对于以后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会有影响。对于家长来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因为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什么过去不去的坎,不要抱怨,积极的去面对,给孩子传递生活正能量。

3、不要在孩子面关系紧张

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关系紧张,不大声说话,或者是不搭理对方,别小看孩子,他们能感觉出来父母间的关系情况,家庭气氛紧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胆小,害怕,父母感情不和、常年争吵不休、孩子生活在恶劣的氛围中,孩子的身心备受摧残,情绪消沉,烦躁不安,进而会叫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甚至为了逃避而离家出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请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叫孩子从小就知道家才是自己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才是自己最可以依靠的人。

4、不要在孩子面前只顾玩手机电脑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电子产品,很小的宝贝手机,平板,还有电脑比大人玩的还厉害,经常和一些家人聊天,说自己的孩子成迷手机和电脑游戏不能自拔,还有带着孩子参加聚会的时候,家长为了叫孩子们安静,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人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在那玩游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呢?

家长们要反思自己了,如果不是大人成天抱着手机不放,只顾玩手机也不愿意跟孩子玩,不和孩子交流,孩子慢慢的也会觉得手机或是电脑一定很好玩,要不怎么爸爸,妈妈们这么感兴趣,孩子也不会被手机和电脑吸引,也到不了玩起来不能自拔的境界,如果我们大人平时不玩手机和电脑,我想孩子也不会被这些电子产品所吸引,父母的孩子的老师,别再孩子面前玩手机了,有时间孩子还是多陪陪孩子吧。

5、孩子面前千万不要不拘小节

此不拘小节,是值指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最好把不好的习惯都改掉,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像是那些东西随便乱放,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买东西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不能叫我们的孩子觉得大人们那些不好的习惯是真确的,不能把你的坏习惯在孩子身上继承和发扬下去!

为了孩子,建议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把缺点都改正,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还有公共道德上的不好的习惯都要改,时时刻刻都给孩子做个榜样。孩子也会明白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

孩子入园有焦虑?父母别瞎紧张


“宝宝刚上幼儿园,每天哭个不停,你说我该怎么办?”“宝宝在幼儿园好像不太爱说话啊,真让人着急。”最近一周,南昌的幼儿园陆续开园了,孩子上学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可不少家长高兴不起来。宝宝入园,如何破解分离焦虑?家长们又该怎么做?

现场看——入园一周“哇”声一片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9月6日,记者刚走进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时,就看到几位老师领着几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小朋友在操场上溜达。老师说,这几个孩子哭得实在太厉害,如果放在教室里,其他孩子就会跟着哭,只好领出来转转。

其实,有分离焦虑的不止是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少家长守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徐女士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刚上幼儿园。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人在办公室,却一刻不停想着女儿,还哭不哭?有没有喝水?会不会和老师说上厕所……每天下午,接孩子的时间还没到,她就早早请假到幼儿园门口等着了。

“很多刚送小孩入园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园长张颖萍分析说,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四种:一是对是否送孩子来园犹豫不决,态度不坚定;二是担心幼儿不熟悉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三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四是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自己仍不舍得离开……

老师说“入园焦虑”每个孩子都有

“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和焦虑。”从事幼儿工作20年的夏老师表示,孩子年龄太小,是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症结所在。3岁左右的孩子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平生第一次要从父母身边、从温暖的家里离开,这时,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彷徨的、胆怯的。

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

名师支招破解“入园焦虑”

1、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建议:抱一抱宝宝,爱抚的动作比语言更能帮助孩子安静下来。可以告诉孩子:“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2、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

建议:这种情况应该先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哪里不舒服?”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3、孩子在幼儿园沉默寡言、不合群怎么办?

建议:家长可以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宝宝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宝宝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父母主动请老师帮宝宝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一起玩,让宝宝也变得活泼起来。

宝宝4个坏习惯 家长千万别纵容


1.孩子打断你讲话

孩子可能有时会很兴奋想要告诉你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允许他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拥有特权去取得别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别人不理会他,以致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

解决方法:

如果你要打电话或者见朋友的话,告诉孩子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要打扰你。然后给他安排另外的活动。如果孩子跑过来缠着你的话,你可以指着凳子让他过去坐并且在你结束之前都要保持安静。你的目的是让他知道中断你的讲话的话他很难达到他的目的。

2.装作没有听到你说话

不断地给孩子重复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挥会让孩子养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说的话,渐渐地还会发展到不理会你的说话。如果孩子的这种习惯继续下去的话,他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

尽量不要远距离地跟他说话,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说清楚你的要求。当你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孩子看着你并且要有所反应。

3.态度轻浮

你可能会认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才会有反叛的行为,例如他边跟你说话边做鬼脸或者用很轻挑的态度跟你说话等等,但实际上很多学龄前的孩子也会有这些行为,他们的目的是要测试一下父母的反应。

很多父母可能会忽视这些行为,因为他们会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只是过渡阶段,但如果你不让孩子尽快改正的话,他可能会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

解决方法:

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例如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诉他这种行为表明他不喜欢你所说的话,你可以停止跟他说话并且走开,然后跟他说当他态度变好的时候才会跟他说话。

4.夸大事实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吹牛一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尽早从源头截住。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说大话会令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话他很快就会养成经常讲大话的习惯和推卸责任等。

解决方法:

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跟孩子说清楚撒谎的说谎的坏处,让他明白大话讲多了,别人可能会不再相信他说的话。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孩子说谎的目的,要让他明白说谎的话他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