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台湾人的爱国激情(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另一点,我们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专门找到大事才干。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我和师大校长一块出来,礼堂里有很多废纸。我说不要捡,要等下午学生自己捡--同学们,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爱国。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的“教材”。好的,同学们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爱国的开始。我给大家讲两个关于渍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个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了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渍纸的故事,当本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后,满地的废纸,到处乱刮!外国人一看当然会这样认为:你们中国要同日本比,还差得远呢!大家不要总是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用,咱们的道德水准还没上来,还差得远!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一举为善,天下为善。万事从小事做起。

美国太空船13号快到月球了,它却不能登上去而无奈地返了回来,为什么?只是因为一节30块钱的小电池坏了,他们这个酝酿很久的航天计划被破坏了,几亿元报废了!天下有大事吗?大家看哪次飞机失事是翅膀和头一齐掉下来的?都是一节油管不通,一个轮胎放不下来才失事的。一个人的死,哪个是全身溃烂死掉的?都是肝坏了,心脏有毛病,一个小器官不正常而死掉的!--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有敬业的观念。我们中国实行九年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这样,就是要看你怎样同老师相处,怎样与朋友相处,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才是最伟大的教育,你把西方的教育看作是最先进的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的教育部长三个月前发表讲话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我们要向东方学习人文教育!”所以说,我们祖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掌声)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一个学生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做,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精髓所在。

一个台湾人的爱国激情(下)

扩展阅读

一个台湾人的爱国激情(下)


为什么台湾人有这样的爱国心?为什么台湾有这样的学校?就因为台湾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大陆好!正是大陆几十年来极左的做法、批孔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反过来说,几个人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几代人,可见教育的力量多大。

听妈妈说,我刚上小学那年,妈妈跟老校长说,现在好了,大家又有书读了。老校长却说,她一点都不乐观,看这些孩子的父母她就可以想象这些孩子的未来,教育是几代人的事,就象洗衣服一样,要过好几趟水才会把肥皂过干净。

结婚成家生孩子之后,我才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多么难做到的一件事,而孩子们在学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戏谑为“把别人的老婆当成自己的老婆”外,又明白多少?现在的语文老师除了教“凸”字的笔顺又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

多少人批判中国只有四书五经,说只会写写文章如何做得官,中国之所以落后全是这个原因,然而这绝对是片面的,第一,中国不止是四书五经,第二,四书五经教的是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的道理,就能做管理者,善于管理懂技术的人,这就够了。看看古文观止,那些好文章给人的远远不只是美的享受。

孔子从来不是板起脸来一本正经教育人的,看看论语就知道了,多年来中国人关于传统文化的误解实在太大了,就好象说中国的水墨画没有西洋画好一样,许多搞绘画的人也这么认为实在是让人心疼的。

教育始终是和社会大环境相关连的。孔子的时代已经有乱世的迹象,但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谋略的东西他全懂,但不说,不提倡,到了孟子,理论已经有所改变,再到战国,才会有韩非苏秦和张仪这样的谋略家的的世面。现在书店里满书架全是厚黑、成功秘诀之类的书就是这种情况。毁掉的东西要重新建立是需要时间的,也许要再过几代人,才会好转一点。

前两天看到网上有条消息,说某地一教师跟学生说,“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娶美女”,不能说他错,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可是太功利了,实在不是正面教育该说的。教育是应该比现实高一个层次的。

hysgnh的回复:

中国人总是说“严于律己”,这四个字应该就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但是很可惜,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社会参加工作,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日本人是可怕的,中国的教育如果跟不上最传统的这四个字,道德上、经济上,都会永远落在后头,处处挨打,看看最近的中美撞机事件吧,贫穷就要挨打!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

aty的回复:

师夷长技以制夷。

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见人才

妈妈的回复:

中华民族有着最了不起的教育。

振聋发聩!

最近在读《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书,书中一些观点很值得反思,转摘如下: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中着最了不起的教育、有着最优秀的教师、教材及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如此才负得起文明迁延的重托,在整个世纪中,我们却对此严加批判,信口雌黄,并由此导致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空前衰落,民族素质和信心的空前低落,这不能不是一个最严重的教训。

--我们需要讨论的恐怕不是中国与美国谁的教育高明,而是需要讨论中国本来的教育是不是高明的?中国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就永远接触不到教育的本质。

--五千年文化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科学而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强调教学之间的主从关系,反对将教育混同于一般活动,以最集中的方式,最努力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经典教学。反对功利性的学用原则,以“明理”、“育人”作为教学的总则。这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是在数千年教育实践中得来的。

的确,真正研究中国自己的数千年教育史的人太少了,这方面的研究太薄弱了。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对的,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欢迎各位妈妈就此展开讨论。

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


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大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策略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就是孩子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

2、语言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孤独症”常常伴随着认知与学习上的障碍,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训练者进行训练,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思考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的独处

我向来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非常喜欢我。有一年暑期回家,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来找我玩,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我将他们带去附近中学的体育馆玩,结果却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孩子也模仿他来玩耍……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从孩子4岁不到就开始学钢琴、学书法,这个孩子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孩子经常处在“孤独”之中。但从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小鬼”呢——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是的,这就是“独处”的积极性:

1、“独处”利于独立性发展

在咨询中,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孩子”总喜欢要大人陪着玩耍,“这孩子”总要大人帮忙穿衣、吃饭,“这孩子”总是要大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独立性,不仅缺少生活上的独立性,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2、“独处”中的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问题”存在。

“问题”是激发思考、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对论”,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他——“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问题”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

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思考,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个4岁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跳绳、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创造性”需要“问题”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大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问题吗?多半是“孩子,想要这个是不是,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大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个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维定势——“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大人太细心了,细心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维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孩子时间、空间上的一种自在,是孩子心灵自由的时刻,“独处的孩子并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种帮助人成长的课程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思维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比如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音乐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记住:如果您与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孩子。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孩子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警醒。

世界这么大,我不能一个人瞎!


亲,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个叫做“中国的审美大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帖子吗?

天啦撸,打开这个帖子,告诉我你受到了多少万点伤害!!

来,看看你的四周,是不是随处可见让你惊(zi)喜(chuo)不(shuang)已(mu)的土味!

首先我们来走进一个普通的家庭——

这是“罗曼蒂克公主风”

(浪漫的夏季,还有浪漫的一个你,给我一个粉红的回忆~)

这是“诗情画意中国风”——

感觉进了qq空间

姿态万千的背景墙,尽情演绎着后现代低调奢华乡土风。

每次看到这亲切的画风,都想起那些年在蓝翔技校的日子

想起老师教我们的法式烟花烫,想起那些如今活跃在丽丽发屋的同学们。

如今脖子上的金链已发黑,耳机里的音乐也从庞龙换成了凤凰传奇,

但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前卫气质却一直没有变,

真好。

除了家装界这个重灾区,玩具界的鬼畜画风也绝对让人挖目相看。

这是大小超市门口最喜闻乐见的摇摇车,

没有版权就算了,样子还这么丑,

样子丑也就算了,音质还奇差,

音质差也算了,还要一边摇一遍嘶吼“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这是某宝的爆款玩具——

这是我们的爆款童书——

救命啊!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交响曲,构成了一曲宛如农业重金属的动人乐章。设计师告诉我你受了什么刺激,我给你打钱好不好!!!

还有各种流水线作业的儿童绘本,俗话说的好,美丽的绘本都是一样的,丑的绘本却各有各的丑样。

翻开第一页,有没有扑鼻而来一股泥土的芬芳?

看这诡异的配色,看小马脑袋上那一撮呈大波浪装的粉红色炸毛,看各种小动物脸上那两块质朴的红脸蛋……亲,你有没有觉得眼睛辣辣哒?

人鱼公主!!!人鱼公主为什么长了这么一张蛇精脸!!额且长成这样确定不是张亮他弟弟吗!!!!插画家你还我童年!!!

还有画风如此鬼畜的白雪公主,拜托,你们到底跟白雪公主有什么怨什么仇?

请欣赏丑狗大联展:比如大象耳朵沙皮狗、白色垃圾袋哈巴狗、猴头菇狮子狗、朋克风酷狗……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画家我给你跪了。

廉颇蔺相如你们怎么了!为什么长出了这么销魂的红脸蛋!!!

这诡异的眼神……老婆婆您磨这个黄色胡萝卜是要作甚,是不是要一下dui死旁边这个无辜的小盆友……

书丑成这个样子——

常言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

长读烂书气自渣,

我们怎么能指望祖国的花朵,从小摇着惊悚的摇摇车,听着凤凰传奇,看着熊出没,稍大一点看知音故事会,再大追《乡村爱情故事》,然后在花季雨季一秒变身慧乔仲基?

有人说,审美是时代的产物。

大环境如此,就像雾霾,

只要你喘气儿,就一定会吸到肺里,污染神经。

有一种丑叫“看着看着就习惯了”。

有一种low叫“反正大家都这样”。

的确,在这个烂片也能轻松票房过亿,

艺术创作成为流水线的时代,

这个审丑被当做审美,审美被叫做装逼的时代,

眼球经济让人浮躁,

浮躁到让人分不清什么叫有病,什么是美好。

但好在我们还可以给孩子选择,

选择丢掉那些粗制滥造的垃圾玩具,

去遇见美好——

我们的孩子本可以去跟月亮做朋友,

去走进仙境般的花园,聆听梦想的声音

走进童话王国,跟穿靴子的猫学习智慧

或者走进梦境,跟老鹰一起在天空中飞翔

在温柔的画面中,学会用爱与慈悲对待周围的一切

或者坐上小鱼拉的刚朵拉,在威尼斯的河流上来一次美妙的旅行

如果说我们这代从小品味培养缺位,

美术课都被数学语文课霸占了,

音乐课直接从课表上消失了,

一路随大流长到现在,惊觉不对,

却发现自己已经跑偏成了尼古拉斯·赵四、安吉丽娜·翠花,

那么在这个你有选择权的时代,

我们起码可以选择让自己下一代,从小就“遇见美好”,

让他们在审美的路上迈对第一步,

这样,不管最终能不能成为尼古拉斯·凯奇、安吉丽娜·朱莉,

不管是做什么职业,扮什么角色,在什么年纪,

最基本的好品味都可以确保他们过上自己的美好人生。

遇见美好系列(第2辑)

国际大奖儿童成长绘本系列

【英】约翰·A.罗等/著

【澳】罗伯特·英潘等/绘

方素珍等/译

3-7岁孩子心灵成长进阶课

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澳大利亚国宝级艺术家罗伯特·英潘

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得主约翰·A.罗

野间国际绘本原画大奖、欧洲插画家双年展荣誉奖得主费里敦·奥拉尔领衔创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领衔翻译

著名作家粲然、新儿童阅读研究所副所长李一慢联合推荐

阅读,只为与美好相遇

高手妈妈教你 一个人带孩子不慌乱


今年春天,我家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我也准备回归职场了。由于我妈和我婆婆身体都不好,所以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我只能一个人带孩子。回想起过去3年的全职带孩子生活,真是感慨良多。

因为我是独生女,在没结婚以前,是一点家务也不会做,刚开始踏上全职妈妈行列的时候的确很不习惯。经过一年的磨练,照顾宝宝成为了拿手好戏之外,我甚至现在什么都会做。所以也想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自己做不到的,而是自己认真去做了没有。以下是我一个人带孩子的几点经验。

1、吃饭可以简单点

一个人带宝宝第一件事就要解决“吃”的问题。做饭、买菜都是比较困身的。我的一般做法是:

家中可以买个电磁炉,我在家一般都是做的煮菜,将各种各样的菜加上调料一起煮,不怎么吃炒菜,这样你每天可以吃到很多菜,营养又好又方便.用电磁炉的话,你可以定上时间,这样你就不会忙时忘记关煤气什么的,而且一般都是电比天然气便宜很多的,又安全又环保。

做饭的时间,我会选择下午等宝宝睡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等老公晚餐时候做多一点,这样就够第二天吃了,到时候自己用微波炉热一下就行了。

等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年纪,我会把他学步车里,用绳子栓在暖气片上,周围收拾干净,孩子可以在那个安全的小范围里玩一会,这个空间我给宝宝做辅食,一会就能做好。做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看孩子下。

至于买菜,建议调个固定时间买好一周的菜。我会选择每周二和四的超市打折日,把一个星期的菜都买好,这样就可以买到又新鲜又便宜的菜了,其它时间就不用再去买了。

2、让宝宝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我每天给宝宝喂奶喂饭都非常有规律,尤其是睡前有一套非常固定的模式,每天晚上7点给宝宝冲个澡换睡衣睡袋,7点半喂奶,喂完奶大家跟宝宝说晚安,妈妈抱宝宝去他的房间,在他床边轻声哼几句歌谣,宝宝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小床上自行入睡(当时才5个月)一觉到天亮!

如果大人晚上到了睡觉的点,宝宝还不肯睡,依然会把宝宝放到他们自己的小床和房间里关灯,即使宝宝哭闹也不行,这么一两次下来,宝宝就乖乖到点就睡觉了。

有良好生活规律的娃特别好带,仅仅是不需要哄睡而且一觉到天亮这一条就减轻太多妈妈的负担。

其实我挺反对每次孩子一哭就喂母乳的。有时是要睡有时是热了不舒服有时只是害怕,结果我们统统喂母乳,一方面没有形成喂食规律,另一方面没有好好理解孩子需求而且养成奶睡习惯,导致后来宝宝会夜醒频繁,几个月下来会累到妈妈崩溃的。

3、别让宝宝离开你的视线

一个人带孩子,特别是离开他干家务,宝宝的不在你视线之内时,一定多个心眼,不要让孩子出危险。

在四个月以前,我家的宝宝是一秒钟都不能让我离开他,我就是上个厕所,他只要看不到我就会闹。我家就买了个多功能的车,在家用的,我去哪儿就把车推到哪儿,让宝宝看到我就行了。

有空的时候,还可以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妈妈,带上宝宝,出来晒晒太阳,喝个下午茶什么的,让宝宝与别人多点交流,自己也可以有圈子。

4、自己一定要坚强

最后就是,自己一定要坚强。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一个人带孩子,辛苦是一定的,狼狈的场面也很多。有些妈妈无法安抚宝宝的情绪,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会崩溃,严重点可能会抑郁或者出手打宝宝……

所以,对自己一定要自信,老公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带了一天的宝宝,到了晚上你可以让老公带下。到周末或者特别节日,也可以请个阿姨带下宝宝,两人出去哈皮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