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丽今年5岁了,5岁之前都是爸爸妈妈带她,后来随着爸爸妈妈工作的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爸爸妈妈将她送到了幼儿园,想让她适应一下集体生活。

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告诉凯丽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

爸爸妈妈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凯丽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有什么异常。

于是爸爸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爸爸来到了凯丽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凯丽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

老师上课提问到她时,她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地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但凯丽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独自玩积木。

同时,父母注意到,晚上带凯丽散步,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她都从来不打招呼,要么装没看见,要么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凯利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候妈妈把她送去楼下的儿童乐园,让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会儿,可是过不了多久,她就自己回家了。

在凯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社交恐惧症。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女孩身上很常见。

这些女孩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谓的老实、听话,实则是女孩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女孩,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

女孩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女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那么她们就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这类女孩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有这种病的人,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她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会变得消极、悲观。

父母在面对女孩社交恐惧症的时候,要多关心女孩的感受并且帮助她。当女孩遇见老师、同学、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时,会令父母感到不自在,此时,父母应该考虑女孩的感受,只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中,不能外露,不要强迫女孩,更不能斥责。

如果女孩因羞涩而不愿与别人交往时,父母首先要接纳这一点,然后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这种胆怯。比如在家里做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女孩在家中练习社交技巧。因为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在家里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例如:大人当乘客,孩子售票员,进行乘公交车游戏。如果她迟疑不决,还可以交换角色,或换一种角色游戏。

平日里要多鼓励女孩回答常问的问题,如“你的玩具娃娃叫什么名字?”“我们到外婆家去,你要穿花衣服还是红衣服?”要多鼓励女孩回答问题。

千万不要给女孩贴标签,如说:“不要对别人这样粗鲁,太没礼貌了。”因为这样会将标签永远贴在女孩身上。

当有人和女孩打招呼时,大人可代替女孩回答,如果邻居问:“小佳,今天和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大人可以回答:“我们去看电影了,是吧,小佳!”小佳也许会回答:“是的!”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女孩进入谈话的角色。女孩需要帮助指导,但首先要尽量让她自己开口说话。

父母还可以给女孩提供一些学习交往的机会,如送女孩上学时,可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去商店买东西可以和售货员交谈,拜访亲友,在家中招待客人等,都是让女孩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好机会。不但要为女孩树立榜样,还要教会她与人交往的技能。交往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要让女孩有参照榜样去学习,这样她就会慢慢地学会与人交往了。

鼓励女孩迈出自信的脚步多与人交往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她们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进而胆小慎言,不敢和别人交往。

延伸阅读

怎么让女孩不再害羞


似乎,害羞就是女孩的天性。然而并非所有的害羞都能成为一种美,对女孩子来说,适当场合的害羞是一种矜持,但一味地害羞,就变成了胆怯,显得不够识大体,不那么端庄娴淑。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恬恬很开心,因为妈妈答应这周带她去游乐园玩儿。

周六早晨,恬恬一改往常周末赖床的坏毛病,不到8点就起床了。恬恬麻利地洗漱,吃完早饭,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了。

游乐园里人可真多,各个游戏场所前的售票口都排起了长队。

爸爸去排队买票了,恬恬和妈妈在一旁等着。正巧,妈妈的同事李阿姨也带儿子小冬来游乐园了,两个大人见面打完招呼后,小冬热情地问了声“阿姨好”,同时,李阿姨的目光也落到了恬恬的身上。

“哟,恬恬都长这么高了,也越来越漂亮了。”李阿姨边说边准备拉恬恬,谁知恬恬却一下子躲到了妈妈的身后。

“来,恬恬,跟阿姨和小朋友打个招呼,问阿姨好。”妈妈边说边往前面拽恬恬。可是恬恬却紧紧地躲在妈妈的身后,说什么都不肯出来。

“这孩子,就是害羞,怕见生人,一见到生人就躲,其实她平时在家话可多呢。”这时妈妈有点儿尴尬。

两个大人又寒暄了几句,便各自走开了。

这时候,恬恬才从妈妈的身后出来。

妈妈不明白:孩子都10岁了,怎么还这么害羞呢?跟人说句话有什么好怕的呀?若是长大成了大姑娘,难道也要这样羞羞答答的,不敢见人么,妈妈越想越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害羞的女孩,她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出现。

其实,不是她们不想,只是害羞的心理在左右着她们,让她们无法逾越这个障碍。

一般,孩子在出生后6~8个月,便开始进入“认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陌生人表现出一定的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认生现象会逐渐消退。但是,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害羞、怕生的心理便会越加严重。

当然父母也不能因为孩子害羞而抱怨她,不管她。孩子害羞的原因有很多,从婴儿期开始,有的孩子就表现得比较敏感,这可能是由于母亲怀胎时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所导致。

如果父母本身性格内向,平时又不善于交往,相对地也会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个性。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如搬迁、父母离婚、家人去世、转学、朋友的伤害等,这些都会使他们失去较多的社会鼓励,以致变得畏缩、逃避,没有勇气与陌生人相处。

其实,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的状况会有所改善。不过,父母还是应该帮助女儿克服青春期害羞,要告诉她,在大人看来,不打招呼意味着不懂礼貌。如果女儿说,她不知道和父母的朋友说什么,那么家长可以事先帮助孩子想话题、列提纲,或让女孩参加一些活动,事后对女孩的努力和进步予以称赞和奖励。

“我女儿也特害羞,不过自从带她参加了一些活动后,就好像开朗了许多。”

虽然家长对于女儿害羞的抱怨不无道理,但他们也确实应该好好地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忽视为孩子创造了她们害羞的环境。

许多父母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想办法解决,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养方式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的。

比如,在女孩小的时候,受到过父母或别人的恐吓;或者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因为父母手头工作忙,不是被奚落一顿,就是被责骂,或者被不耐烦地拒绝,这些都会造成孩子日后遇事害羞。可惜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女孩的心灵是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家长一句很不在意的话,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家长在与女儿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女孩的害羞程度达到让她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她们的害羞才会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

因为它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进步和自尊心的确立,也会降低心理适应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以及难交朋友。

为了克服女孩害羞的毛病,父母可以多给女孩以抚慰。离开母体,孩子就要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随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家长可以采用拥抱法去抚慰孩子。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人每天要有4个深情的拥抱,而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多给女孩以鼓励。每个女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胆怯、敏感的女孩更需要,她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先预见的就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她一些鼓励,增加她的勇气,她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也很重要。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女孩勇气和自信。克服女孩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在女孩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对易羞怯的女孩。家里的事,尤其与女孩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女孩的意见。

家长还可以鼓励女孩交朋友。结交朋友是女孩社会化的一种途径。羞怯的女孩,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她,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她一起玩,克服她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她在同学中交朋友。当女儿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得热情,以增加她的勇气,别不当一回事。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就应当内敛、低调,无须像男孩那样,游走于社会的各种场合,在各个领域抛头露面,女孩越是娇羞越显得文静,温雅可人。但不要忘了,女孩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女孩也要学着适当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一个女孩总是害羞,那么就永远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怎么养育女孩?


女孩天生多愁善感,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看到小动物死了也会伤心落泪,看到电视剧中悲伤的情节,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难过,若是把握不好,任由这种情绪慢慢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忧郁。

小静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小静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多,智力开发也比同龄人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

但是,有一次期中考试,小静患了重感冒。

由于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紧张,第一科没考好。受此影响,后面的其他科考试成绩也都不理想。

尽管小静没有考好,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怪她,而是鼓励她,可是小静却怎么也不开心。

而且从那之后,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起来,有时候明显地精神不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学习时也打不起精神。而且,妈妈还发现,小静的饭量明显地比以前减少了。

这几天,小静总说自己不舒服,不想去上学,妈妈要带她去医院,她也显得很不耐烦,不肯去。妈妈没办法,只好帮她跟老师请了假。

在家里,小静也只是闷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出来。

妈妈看到小静这个样子很心疼,于是给班主任老师打了个电话,询问近期小静在学校的情况。

老师告诉妈妈,自从期中考试之后,小静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的,下课也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而且上课的时候还经常走神,学习成绩已经开始下降。

妈妈想不明白,不就这一次没有考好吗,小静怎么就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女孩的眼里,这个陌生而复杂的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发生。

就拿小静来说,在考试之前得了重感冒、心情忧虑,加上身体状况的限制,导致了考试的失意,为此,她感觉很丢脸,甚至觉得对不起父母,让父母整日担心,一种自责、内疚心理油然而生。更使她感受到了自己无法摆脱依附父母这层特殊关系的束缚。自我独立意识明显破灭,所以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这种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最终导致了她抑郁症的发生。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去吸收各类不同的信息,结果她每天都能发现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

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遇到了感情上的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失利(特别是未考上理想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

此外,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失落感。

成人抑郁,可以向人诉说、排泄,但当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及时的帮助,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的缺乏,决定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因而,不能自己排解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就会产生很多生理或心理问题,出现精神抑郁,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抑郁使孩子感到孤立、恐惧和不快乐。抑郁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只知道自己的感觉糟透了,不像以前的自己了。

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感到快乐。可是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驱走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云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抑郁情绪呢?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说,家就是他的全部,所以,一个温馨的家可以培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尽管工作很重要,但是孩子的教育同样也是个大问题,因此,作为父母,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来陪孩子,比如陪孩子看一些喜剧、小品、动画片,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带孩子到野外去,领略自然的美好,让笑声驱散抑郁的情绪。父母的关心和爱,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都会使孩子变得快乐起来。

其次,真诚地鼓励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父母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的了。对于孩子在成长过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对于孩子的特长和获得的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太苛求孩子的言行和举止。

同时,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能帮助你真正地了解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也会更容易释放出他内心的压抑,从而消除顾虑。作为父母,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耐心地听听他的诉说,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能理解他,从而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进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最后,不能压抑孩子,要让孩子的压力得到合理宣泄。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压抑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不要把烦闷锁在心里,有不开心的事情要说出来。此外,还可以教给她一些宣泄情绪的小窍门,比如让她大哭一场,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向好朋友倾诉等。

怎么让0-6岁的宝宝更乐观?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良好的性格特质,学会宽容和快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从而健康成长。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宽容和快乐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宽容

幼儿园的老师在带班过程中,常常遇到幼儿间发生打闹现象,孩子们轻则哭一场,重则一方或双方受了伤,而追究起来无非是因为谁碰了谁一下或争抢玩具等小事引起的。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在玩耍的过程中避免类似的冲突,学会宽容和尊重呢?

首先,老师要为幼儿创设尊重、赏识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赏识,从而学会尊重、赏识、宽容别人。

比如: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展示全体幼儿作品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全班幼儿评价、欣赏每一件作品,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会欣赏同伴,明白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除了外在的环境,和谐美好的精神环境更为重要。老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那么,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幼儿小小的心灵中就会埋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

第二,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和人的多样性,能够正确对待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幼儿园里各种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老师要将一些浅显的道理、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课上提问时,老师要对幼儿不同的意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让幼儿展示各自的强项,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从而赏识、尊重他人。幼儿园里老师应给幼儿提供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给小朋友讲故事,请组织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小朋友玩游戏。幼儿自己也会自发地显示出各自的才能,如: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帮助同伴穿衣、叠被;领悟能力强的幼儿会把老师教的本领传授给别的小朋友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强项,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第四,利用幼儿“犯错”的契机,使幼儿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幼儿的宽容心。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幼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他幼儿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二、让孩子在家庭中学到快乐

作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但是,怎样才能有利于孩子成长,让孩子快乐呢?

下雨了,孩子很高兴,在雨地里又蹦又跳,这时,你怎么办,是让孩子继续淋雨还是制止呢。这种情况下,我想多数父母会考虑制止的,怕孩子淋雨淋病了。专家提醒:当气温在25摄氏度时,孩子淋一会雨(几分钟),并无大碍,而且,孩子会非常开心,有利于孩子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喜欢动动这,摸摸那。有的孩子喜欢玩泥巴,家长们通常都会嫌脏,制止孩子玩耍。专家提醒:用泥巴捏成各种形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智商的提高。

当孩子到一定的年龄,都喜欢从马路道沿上往下蹦,有的家长会觉得不安全而制止。其实,这个高度并不高,孩子走道沿,往下蹦,是在锻炼空间感知能力,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有好处。

凡此种种,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作为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只要没有危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尽兴地玩。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看到大人洗衣服,他也想洗,看到大人拖地,他也抢着要拖;看到大人择菜做饭,他也想尝试……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很多事情都想尝试,这时不妨给孩子机会:让他在旁边学洗自己的东西,让他练习拖地,开始孩子可能东拖一下,西拖一下,拖的不好,没关系,几次以后,孩子慢慢就会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独立自主的个性。

当孩子做事情有进步时,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不要小看生活中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它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多带孩子出门走走,带孩子出外旅游,这样既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裨益。

0~6岁,是培养孩子潜意识,独立自主个性,智力发展和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尽情玩耍的机会,让孩子在开心,快乐中,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日后成为成功快乐的人奠定基础。

儿子喜欢扮女孩怎么办


儿童的异性倾向是常见的,但往往只出现一个短时间(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就过去了。孩子有异性倾向有几个原因:

1、由于我们目前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使有些家庭难以达到想要男孩(或女孩)的愿望,于是有意地把女儿(或儿子)打扮得像相反性别的孩子,聊以安慰。

2、出于好奇、有趣,而将孩子作异性打扮,久而久之,他们就有了异性倾向。

3、有时家中某一个性别的人数多,而孩子却是另一个性别的,这个孩子很可有异性倾向(当然,这种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会有改变)。

4、也有极少数孩子由于性器官异常,孩子的心理、性格,很容易朝其外观性别发展。

5、由于有人说这种男孩长得秀气,很像女孩,或这个女孩浓眉大眼很像男孩,孩子于是就愿意向异性发展,比如男孩要穿女孩的衣服,玩娃娃、抱毛绒玩具等,女孩要穿男孩的衣服,玩枪、玩打仗等。你们的儿子可能就是受了这个影响,而有异性倾向的。

解决的方法,可以试试:

1、同常说他秀气的朋友讲,不要这样说,免得他爱打扮成女孩,到幼儿园会被小朋友说,影响他的情绪。

2、不要过分担心他将来真想做女孩,他到了幼儿园小学,有异性和同性的伙伴,会逐渐做到性别认同(sexualidentity)的。

3、平时尽量说做一个男孩子多么多么好,勇敢、强壮,长大了能帮爸爸做好多事,爬山、游泳、打棒球都会带着你。

4、把他穿的衣服尽量做得漂亮,让他感觉到做男孩子也很美。

5、鼓励他跑跑跳跳,玩一些活动比较大的游戏。

6、为他选择几个同性别(男性)的小朋友和他一块儿玩,让他感到轻松愉快,愿意和他们一样,穿和他们一样的衣服。

7、让爸爸多和他在一起,做好性别模仿形象。

让女孩用爱去感受世界


一个人只有懂得先伸出自己的手,才能握住别人的手;而有过被爱的、深切感动的人,更能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样的道理用在亲情、爱情、友情上都一样。如果为人父母者想要培养出一个富有爱心的女孩,让她长大后能懂得自爱、爱人,就要从小让女孩学会爱,拥有爱的能力!

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体验没有水的感觉,暑假的时候,她特意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火车上,母亲告诉女儿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孩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到了定西的老乡家,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这个地方日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还要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担忧地问:“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喂牛奶。”女儿一脸稚气地歪着头回答。

妈妈又问她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就在那天晚上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妈妈批评了她,而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这里的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像是要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希望最终都破灭了。

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这天,母女俩要回家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而且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泪滴。

母女俩挥手告别了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了身后,但把一种体会留在了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

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宣布“我要献爱心”,也不只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之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更应该是不漠视、不鄙夷那些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也许你的女儿出生于繁华都市,也许你的女儿生长于穷乡僻壤,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出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以及努力做一个具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这才是女孩健康成长的基石。

家庭环境是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因此,想要培养充满爱的能力的女孩,就要从小开始,而不是要等到学龄期再期盼学校老师来教导。

培养女孩爱的能力,父母就应该给女孩提供“爱心”教育的机会。比如带女孩搭公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父母应以身作则地起来让座,就是让孩子感受“博爱”意义的好机会。同时引导女孩关心身边的人。如果听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难,父母可以主动告诉女孩去问问小朋友是否需要帮助,并且在女孩帮助小朋友时,能给予协助,让女孩从小就能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让她更富有怜悯之心。

父母还要教育女孩尊重生命。为了让女孩将关爱的情感也能投注到人以外的事物中去,父母可以在家中养宠物,像猫、狗、鸟、鱼等,或种几盆花草。让女孩负责去饲养或换水、清理时,顺便告诉她万物生长的过程,让女孩去跟宠物自由互动,或者观察植物生长,她就能慢慢体会生命的意义。

管教女孩时,同样要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关爱之心。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管教孩子必须有理有据,千万不能情绪化地打骂,必须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对在哪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认可和表扬。这样,才不致让孩子有偏差的认知或行为产生,为她将来健康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讲好的传说、故事给女孩听也是一种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故事的角色会影响、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模仿众人景仰的英雄、善心使者,从而自然地去检视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

怎么培养女孩的语言天赋?


细心的父母常常会发现,女孩在说话方面要比男孩来得早,学得快,她们很早就会咿咿呀呀地“演讲”了。

这正是女孩很早就显示出的天赋之一。由于女孩大脑结构的优势,女孩通常能够比男孩更早、更生动、更流利地使用语言,通常男孩到4岁半才能讲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女孩在3岁时就能做到了。

培养女孩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妞妞就是一个例子:

当妞妞还未出生,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妞妞就接受了妈妈的双语胎教。这也跟妈妈的工作有关,因为妈妈是一位英语教师,生活中一半的时间说的是英语,因此,妞妞便受到了熏陶。

当妞妞长到7个月大的时候,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她已经喜欢听英文歌曲了,不管是DVD里播的,还是妈妈给她唱的英文歌。她只要一听到,就会立马停止哭泣或者放下奶嘴掉过头来寻找声源。

妞妞也非常容易在歌声中入睡,3岁的时候,妞妞就能用英文和妈妈交流了,现在说英文成了妞妞感觉最轻松的事情。

正是由于女孩天生具有这种天赋,所以父母更应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及早培养女儿这方面的能力。

一项根据2006年上海高考的全部考生数据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英语成绩上,男生群体的平均分较女生群体的平均分要低2~3分;男生群体英语测试总分比女生群体英语总分低达14.85分,相当于英语考试分数标准差的65%。

这份调查增强了我们对女孩语言天赋的关注。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当同龄的小男孩还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时,小女孩已经可以跟人聊天了。“口齿伶俐”“伶牙俐齿”,好像都是在形容女孩的能言善辩。当然,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和女孩的生理特点有关。人脑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脑的左侧,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擅长逻辑推理;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但不具有语言功能。一般情况下,女孩的左脑要比右脑发达。因此,通常男孩到4岁半才能讲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女孩3岁时就能做到了。等女孩长到16岁时,联系着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胼胝体要比男性的大25%,这使得她的左右脑半球交流更多,更容易用语言表达情感。甚至女孩大脑内,负责语言和写作的区域更活跃,所以女孩较男孩能使用更多的词汇,写作也更生动、细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回家说说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家长需要仔细地倾听她所说的每处细节,注意女孩叙述的条理性(时间顺序、地点顺序等),以及是否用词准确,是否能够让没有亲身接触的人听懂。

家长也可以问一些简单但很具条理性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教你做游戏的?”或者“你今天怎么刷的牙?”家长可以从这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去发现女儿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叙述顺序。如果她做得很好,再从更高的层次—叙述的简洁和准确等方面来要求。

家长还可以通过让女孩把刚刚看过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以此去判断她是否弄明白了故事所要讲的事情。当然,每天讲一个故事就好了,否则会导致女孩出现抵触情绪。

总之,家长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女孩的语言天赋,使之成为她智力发展的强项。

怎么缓解女孩的强迫症?


女孩子喜欢的小东西很多,其中令她非常着迷的也不少。但是,当女孩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着迷的程度“非比寻常”的时候,就说明女孩可能有心理问题了。

比如她不停地洗手还觉得不干净;经常检查书包,总觉得少带了什么东西..这些行为可能预示着你的女儿有强迫症的倾向。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虽然自己也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无法控制自己。强迫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冲突疾病。

一位母亲同样向心理专家道出了自己对女儿的担忧:

我的女儿冰冰,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五年级就获得了全国六年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优秀奖。对此,我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我们希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时间、所有精力都必须用来思考和学习,就连走路、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都很少浪费。

六年级开学后,孩子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成绩反而开始下降,后来我们发现她经常反复检查作业,时间越来越长,这到底是个性问题还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冰冰是得了心理强迫症。如果家长长期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只要有毅力,只要意志坚强,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等这样的成功理论作为教育导向的话,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求全责备,过早地成人化,生活中只以超过他人为唯一的快乐和目的,其他应有的爱好、游戏,甚至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其人格和认知的发展也产生了偏差。

强迫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较多见,表现为反复记数,反复检查、核对作业、信件等是否有误,反复询问某一件事,反复洗手等动作。有些孩子不仅自我强迫,而且还让其父母参与,如果不能满足她的愿望,则暴躁不安,甚至冲动伤人,迫使父母就范,以配合其强迫动作。

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因素是强迫症的主要诱因,患者在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过世等精神刺激,引起孩子内心恐慌,使孩子忧心忡忡、胆战心惊,内心恐慌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系列的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本身并不可怕,但许多人对这一现象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强迫行为产生紧张情绪,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强迫行为的纠正。当发现孩子出现强迫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地教给孩子应对的策略。

如当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洗手时,可以让孩子做深呼吸放松:用鼻子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同时可以在心里默默地数“1、2、3..”这样可以平缓孩子的紧张情绪。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出现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时,家长绝不能采取强制的措施去制止,因为家长的强制做法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

如当孩子强迫自己不停地去检查门是否锁好时,家长最好不要在旁边说诸如“不要担心”或“不用去检查”之类的话,因为孩子的强迫行为是她所不能控制的,如果采取强制措施,就会强化孩子内心的矛盾,增加她的心理压力。

对于孩子的强迫行为,可以采取“厌恶疗法”,比如在孩子手腕上套上橡皮圈,一旦孩子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就立即拉动手腕上的橡皮圈。

刚开始时需要拉动的次数可能要多一些,一段时间后,如果拉动橡皮圈的次数减到三五次就能抑制强迫现象了,这时,可以去掉橡皮圈。以后只要有强迫现象出现,孩子会就立即想起手腕上橡皮圈所引起的疼痛,因此,强迫现象就会逐渐地减弱。

此外,需要家长感情的积极投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是成人和非成人的矛盾时期,她以为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不受父母的管制,而客观上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自立,所以她在培养自己的独立办事能力,不要求父母的管制是她潜意识里的想法。

有些女孩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给予肯定并表现出对她的信心,但是有些事情她自己不能做的,父母就要用感情感化她并加以科学引导。

对于女儿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但是要让女儿做大,自己做小。培养她自愿做事的愿望,也可以帮助女儿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女儿的不积极的行为不借助父母、自己为所欲为时,不要给予她过大的压力,小范围地容许在可以管辖的范围内,然后走近女儿,让孩子主动要求父母的参与,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在的问题。

针对女孩的强迫症表现,父母需要真正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苛刻地批评和责备,不然会形成不良的对抗,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损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