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3、4岁的孩子在家里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可是一走出家门,就羞于启齿,必须和父母寸步不离。这是为什么?父母又该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呢?

4岁的妮妮在外人面前就是很害羞的孩子。她的妈妈对女儿家里家外的不同表现也是不知所措:“我女儿在家的时候是一个爱说、爱唱的孩子,话特别多,可是一到幼儿园,或者参加聚会的时候,她就变得特别害羞了。有一次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玩,所有孩子都在尽情地玩、闹,可妮妮就是不参加,无论我怎么劝说,她都只是坐在我的腿上不下来,说重了或者说多了她就会哭。无论什么样的游戏或者活动,她从来不能使自己放松下来,参与到小伙伴们当中去。”

害羞孩子的个性是天生的,对新事物和新环境过于敏感往往来子遗传。

父母总会看到这样场面:有些3、4岁的孩子早已迫不及待了,愿意马上加入到游戏当中去;而另外一些孩子却缠着父母,死活不肯离开半步。后者就是羞怯内向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不参与游戏,是因为在这种公众场合里,他们觉得有很大的压迫感。这些孩子在家庭的气氛当中,会非常地健谈,只是到了外面的场所,他们就变得没有安全感了,也就非常依赖于父母了。虽然害羞的孩子看起来很不善于与人交往,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确实如此。实际上,这些害羞的孩子对其他人和新环境都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内心的忧虑感占了上风,掩盖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极大兴趣。

长期致力于4到11岁孩子性格问题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大多数害羞孩子的个性是天生的,对新事物和新环境过于敏感是遗传因子造成的,这种个性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方面都能显现出来。另外,近期对害羞人群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异常活跃的扁桃形结构,这个结构的功能恰恰是控制人体瞬间情绪反应的。这就导致了害羞的人与一般人对外界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是下意识的自我防御的本能,在一般人身上的反应是遇到危险时想办法脱离危险,而在性格害羞的人身上则是表现为,在每一个公众场合他们都感到焦虑不安。

因此,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也需要父母帮助他们事先做好额外的准备,去应付不同的场合。对父母来说,要想使害羞的孩子不再蜷缩在他们的保护壳里,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如果父母急于求成,硬逼着孩子参与到小伙伴当中去,那么他就会变得更加抵触,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由此看来,父母对待孩子害羞个性的态度和做法尤为重要了。

害羞的孩子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拥有非常奇妙的想象世界。

通常,我们都认为害羞的个性是与人交往的障碍,害羞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一个很敏感和多愁善感的成年人。但是确切地说,这些害羞的孩子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花费时间去思考和分析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们还拥有非常奇妙的想象世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表演人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也同样曾经和自己的羞怯个性不停地抗争过,也就是说,如果克服了童年时代的羞怯,那么成年之后也会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害羞的孩子惯于用敏锐的眼光观察成年人的行为举止,所以,这正是父母用行为代替语言教导孩子的大好时机,用你的行为向孩子表明,你认为与人交往是日常生活中很有趣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父母需要花费额外的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看来,无论父母使用哪种方式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的心理,关键是始终都要有耐心。

有些孩子平时能够很好的与人相处,但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也会害羞。这时,你要给他适当的提醒。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参加聚会的时候总是喜欢呆在父母身边,那么下次在参加聚会之前,你就要给他设定一些行为限制:要求他只能和你呆在一起几分钟,然后让他尝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规定在聚会场所,不许他坐在你的腿上。然后,在去参加聚会的路上,清楚地告诉他聚会的安排是什么样的。如果聚会的时候你有事要离开一会儿,那么就明确地告诉他你吃饭前你就会赶回来。如果在聚会当中,你的孩子总担心你离他而去,那么就需要你向孩子保证你肯定不会离开,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安下心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

5种方法帮助孩子摆脱羞怯的困扰。

1、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幼儿园。害羞的孩子在他感觉良好的环境中会大放异彩的,所以选择一个好幼儿园很重要。好幼儿园的必备条件就是,在每个班级里,教师和孩子的人数比例不超过1:7。另外,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父母需要提前几天先带孩子到幼儿园认识一下新环境,使孩子能够见到他的老师,熟悉幼儿园里的建筑。有必要让老师了解你的孩子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和老师商量一下怎样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还要经常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样父母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做准备.无论在哪一种场合里,如果你的孩子事先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事情将如何进展,那么他内心的焦虑就会有所减退。比如,在朋友生日聚会的前几天,你可以带孩子先到朋友的家里拜访一下,让他认识你的朋友和朋友的家人,让他知道生日聚会那天活动的安排。4岁的婷婷也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她的妈妈总是留给她几天或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去迎接新事物:“如果我必须带婷婷到医院去治疗她的虫牙了,那么我会事先带她到医院看看,告诉她过一些天我们需要来这治疗她的虫牙。我发现提前几天带她来看看新环境还是大有好处的,等到治疗那天,我感觉我女儿的情绪轻松多了。”

3、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你的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你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害羞,你觉得自己很难和别人交往。”或者告诉他:“有时候我也会害羞。”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把重点放在想方设法消除孩子担忧的这方面。

4、让孩子在家实践一下。和你的孩子象做游戏一样,让他在家里体验不同的场景,比如设想在幼儿园见到新伙伴,或者在公园有个小朋友想和他一起踢球等等这些场合。让孩子在游戏中变换角色,能够使孩子体验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感受各是什么样的。

5、帮助孩子改变悲观的想法。孩子害羞胆怯的举止,常常是因为他脑子里早已是一种否定的思维模式了,他会想:“其他孩子是不会喜欢我的。”,从而导致他缺少自信。因此,你要帮助你的孩子减少内心的自我否定和批评,多给他一些正面的鼓励和表扬,告诉他:“你和那个男孩玩得很好,相处得也很好。”另外,还要让你的孩子时刻给自己打气:“我做得很好。”

编译/晓月

延伸阅读

小宝贝发脾气分十二等级(图)


宝宝发脾气的十二等级

现在的小宝宝脾气都大,动不动就飙起小脾气,闹得父母哭笑不得。要知道,宝宝发脾气还有等级呢?对比一下你家小宝的脾气是几级?

0级-无风

这时候你完全感觉不到发脾气迹象,似乎像是处在静止的空气中,你的精神处在完全放松的状况下,通常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宝宝不在身边时。

1级-软风

这时候你会微微感觉到孩子的一点反应,你会看到孩子嘟哝着小嘴,用肉肉的小手抓你的衣服,做出对你十足的依赖样,此时你会觉得宝宝就是你生活的全部,做母亲的自豪感让你云里雾里。

2级-轻风

这时候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一点不悦,通常把轻拉你衣角的动作改成不停的拽,小脸儿更是化成十足的媚,这讨好的深处,你看到了孩子隐隐的忍耐,但是很快的一闪而过,因此你没觉着对你造成任何影响。

3级-微风

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表现出更多的不悦,例如拿个小东西心不在焉的敲打,或者提出要喝水、尿尿等意思,你以为这是他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所以这一等级仍然不能影响你。

4级-和风

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开始提高他说话的声调,脾气显得有些急燥,对玩具的关注度逐渐减少,此时脸上的笑容已经回收,不过你可能并没把他的警告放在心上。

5级-清风

这时你应该会感到一丝寒意了,此时的孩子会狠狠的摆弄手中的玩具,或者变着法的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却让你马不停蹄的要求,大一点的孩子会重申他刚才所说的要求,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清风,如果你还浑然不知情,那强台风可要登陆了。

6级-强风

事态发展到这个阶段,通常小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乱扔玩具,大一点的孩子开始大声疾呼,战争一触即发。

7级-疾风

发飙正式开始,小小孩的哭声逐渐进入一个新领域,稍大的孩子青筋凸现,站在他的歪理上跟你据理力争,这个阶段是更猛烈风暴即将登陆的前奏。

8级-大风

这个等级就有点恐怖了,小小孩的哭声已击穿了整个屋顶,若这场战争发生在午夜,估计三公里以外都能听到;大一点的孩子在无理要求被一一回绝后,开始运用你想象不到的力量对他自己的玩具狠狠发泄,此时的目击者必可看见地面的狼圾!

9级-烈风

这个等级还是延续大风的场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玩具开始出现支离破碎的场面,大一点的孩子开始将扔东西发展为砸东西,此时肯定会有一些财物的损失,要不然你就得有空中接物的能力。

10级-暴风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对把气撒在玩具身上产生了厌倦,转而对你(这个阻止他行为的罪魁祸手)产生的兴趣,玩具这时就不是往地上飞,而是会没头盖脸的往你身上砸,这时候你如果能故作镇定并强压怒火,估计战争到此会告一段落,若你也怀有万般热情,积极地投身到战争的大潮中,接下来可就……

11级-狂风

这个等级孩子的表现等同名称,此时的孩子已经完成被激怒,你会感觉他们像发了狂的狮子一样冲过来打人,虽然力量有限,但对你还是会造成一些灾害,比如头发被扯掉几根,衣服被拉得变形等等。

12级-飓风

台风最高等级。此时如果你没有身怀绝技,三年以上的扎实内功,根本无法近孩子身,你惟一所能做得是等他们慢慢熄火,然后自然结束这场空前的战争

预警等级:

绿灯预警:0-4级

此阶段如能及时分散孩子注意力,可顺利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黄灯预警:5-10级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安抚情绪,还不至于不可收拾。

红灯预警:11-12级

基本上唯一可做的就是停止一切作业,在安全处避风。因为此刻即使你把月亮摘下来哄宝宝,他也只会当烧饼一样地扔出去。

早教:小宝贝你的心情是否好了呢


在成世间寒喧中常会能听见:“今日的面色如何不太好,是否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一件事?“唉,近几天是有一些事讨人挺闹心,……”

可相近的情感交流,孩子是不是也可以享有到呢?

在许多年青父母的思维定式中,孩子应该是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不容易有哪些“坏情绪”,也没理由有,难道说是大家辜负了他吗?因此当孩子明确提出想同父母沟通交流一下“观念”的情况下,获得的回应可能是:“年纪轻轻想那么多做什么?”更一些父母则凭借自身情绪的喜恶来决策沟通交流是否。长久以往,使孩子常常处在情感交流的“挨饿”情况中,逐渐“闷”出情绪障碍这类的“心”病来。

它是“耸人听闻”吗?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5年对3349名10—16岁的大城市独生子人格特质发展趋势状况的调查报告,有20%之上的孩子“害怕孤独”、“沒有真心朋友”,20—30%的孩子对家中有较多的消沉情绪感受。上海市的一项调研也显示信息,青少年儿童情绪阻碍发病率已居资询难题比例的第四位,青少年儿童出走、违法犯罪、自残、自尽等极端化个人行为均两者之间情绪情况息息相关。

幼儿心理学的科研成果告知大家,5—7个月的宝宝就已刚开始有恼怒、忧伤等情绪主题活动,三岁的时候具有了人们的一切基础感情,如侮辱、焦虑、难过、哀痛、低落、兴奋等。伴随着心理状态科研的发展,很多权威专家注意到,“智力”从某种程度上具体已丧失预测分析少年儿童素养的“公信力”。而“情绪智商”则是决策孩子将来可否造就工作的“关键”因素。一切轻视、忽视、训斥孩子一切正常情感需求的言谈举止,全是不利其身体健康成才的。

那麼,怎么才能塑造孩子产生优良的感情质量呢?关键是父母最先要以真切的善心去重视、同情孩子,细心倾听,竭尽所能以“孩子”的心理状态去感受他的体会。父(母)子中间若能有这样“心有灵犀”,孩子就能在与父母剖析、探讨“坏情绪”问题的沟通交流中,领悟到应当管理自己的哪样情绪欲望,如何重视、了解、同情他人,进而塑造起身心健康信心,富有同情心,乐观向上的感情。

作为父母,在“高度关注”孩子物质条件和学业成绩的情况下,若还能常自问:“孩子的情绪还好吗?”某种程度上讲,是赠给孩子的最好“礼品”。

多动的宝宝的心理透视


敬敬的爸妈快40岁时才有了他,所以敬敬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百般溺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连每天洗澡的水都是爸爸亲自用温度计试好的,误差与专家建议的温度几乎不超过1度。

随着敬敬渐渐长大,敬敬的爸妈对他更是百依百顺,事事迁就,可各种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来。敬敬变得难于管教,很不听话,送到幼儿园后,老师也反映他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总喜欢动来动去,经常乱扔东西,很难安静不下来。后来,敬敬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原来敬敬是多动症。

敬敬为何多动之心理透视

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

通常,多动症宝贝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表现:

新生儿期:宝贝有神经不稳定的表现,如难于入睡、入睡后睡眠不稳定、易惊醒,易兴奋、有时又表现出嗜睡。

婴儿期:宝贝好动不好静、抱在怀里也不安宁、爱哭、好发脾气、气质类型属于难养育型。

幼儿期:宝贝的多动症状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走路不稳、乱奔乱跑、不听大人的话、做事注意力易分散、乱扔玩具,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

产生多动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或长辈很容易溺爱宝贝,这也是多动症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本文例子中的敬敬,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却忽视了培养他形成好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宝贝随心所欲、娇生惯养、自控力差,并引发了多动症的情况。

引发多动症的其他心理原因

1.家长过于冷漠

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2.家长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

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

1.鼓励法则

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

但此法单独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要配合其他办法共同使用,而且要经常使用。

2.奖励法则

除了鼓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

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辆小汽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宝贝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而这些良性的感受会促进宝贝的自控力提高。

3.塑造法则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

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

4.处罚法则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

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常用的处罚方法推荐——

指出不足给予批评

家长要直接、清晰地指出宝贝的错误在哪,正确的是什么、他的行为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家长在说话时,语气要严肃,态度要认真,让宝贝感知到,你真的不喜欢他这样。

取消计划

如果宝贝做得不好,经过警告后也不改正,就取消一些他喜欢的计划,比如说礼物或外出旅行等。让他明白,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不愉快的后果。

计时隔离

让宝贝自己在某个角落或房间单独待一会儿,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失去大人的喜欢或关注。但注意要掌握好隔离的时间,对于小宝贝来说时间不宜过长。

消退法则

所谓消退法,就是对宝贝的行为不理不睬,不过分关注,让其自然消退,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比如,宝贝大发脾气或挤眉弄眼时,如果家长训斥或大骂他,反而会让他愈演愈烈。这时,要对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引导,这样他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消退。

你的宝贝是否有多动症倾向?——家庭小测试

1.反手实验

让宝贝两手手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两手食指靠紧放在桌面上;此时让宝贝将两手反过来,手心向上并小指靠拢。如此这般在“原位”上反复翻动并加速,翻手动作笨拙,摆动超过一个肋部宽度者有多动症倾向。

2.点指实验

让宝贝一只手握成拳头,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触其他手指,可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如此反复几次,然后换另一只手做同样的动作数次;也可以从反方向开始,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顺序,或双手同时重复以上动作。宝贝动作不协调,出错多,可能有多动症倾向。

3.指鼻实验

让宝贝先用左手食指再用右手食指,轮流指自己的鼻子尖,睁眼指5次,再闭眼指5次。动作笨拙,错误次数达3次以上者,有多动症倾向。

温馨小提示:

本家庭测试只起到辅助检测作用,如宝贝有多动症倾向,家长要带宝贝到医院去做正规检查,不可自己随意下定论,以免影响宝贝的正常心理发展。

宝贝的“宝贝”


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告诉我们,大约有60%的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宝贝”——这个学名被称为“慰藉物”的东西,它或者是一个毛绒玩具,或者是一床小被子,等等。这些宝贝们的“宝贝”到底有多重要,它又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在我们全家上个月去海南的旅行中,我和我丈夫不会担心丢了机票或者丢了信用卡,甚至也不担心在飞机上或者旅馆里丢了所有的行李。但有一样东西,它绝对不能离开我们的视线,那就是:我们20个月的小女儿最最心爱的毛绒小羊!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别的来替代,但女儿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离不开她的小羊。没有了这只神奇的小羊,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毛毛的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对孩子的这种情感是一种什么态度。

为什么孩子需要慰藉物?

尽管孩子早在小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会怀抱着他的小熊、小狗,并因此而感觉到快乐了,但是,在1岁之后,孩子们的这种向某种他偏好的东西寻求慰藉以致身心舒适的愿望和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宝贝为成长寻求安全感

薇薇最不离不弃的就是她自出生以来就开始用的小枕头了。每当她感觉害怕的时候,就会四处寻找她的小枕头。比如到了一个新地方——她从没有去过的舅舅家,她又哭又闹着,直到我们想起来掏出了她的小枕头,她才抽泣着安静下来。夜晚睡觉的时候也偶尔会惊醒,但只要抱着她的小枕头,她就能重新倒头就睡。(北京,薇薇妈梁枫)

当孩子进入1岁之后,在他的诸多进步之中,行动更加自由、独立性更加增强是其中特别显著的方面。加之认知能力的增强,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已经体会到以致懂得了“分离”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不安全感”也就随之产生。父母外出离开的难过,自己独自进入了一个房间的紧张,在大千世界奇异古怪复杂面前的恐惧,这些成长中无法避免的“烦恼”促使孩子们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他们最熟悉的东西,无论周围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宝贝”始终如一,孩子们从这种“不变”中为成长寻求着安全感。

“宝贝”的作用何在?

我的小姜远1岁10个月了,她喝牛奶和睡觉的时候特别爱抓人头发。以前她自己没有梳辫子的时候,就扯我的头发,不扯着睡不着觉。不管是谁带她,她睡觉的时候都要扯着人家的头发,不然就哼哼唧唧的。现在可好了,我给她自己梳了小辫子。她现在总是摸着它们睡觉,再也不用烦别人了。(湖北,姜远妈妈玉霞)

难道“慰藉物”真的就那么神奇吗?事实上,真正“神奇”和发挥作用的还是孩子自己。在孩子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他们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些烦恼,于是,一个“宝贝”在此时就充当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或者工具,它能调动起孩子自身的能动性,让孩子自己使自己变得平静、安详、坚强和有信心。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慰藉物多是一些毛绒的、柔软的、让人摸起来感到舒服的东西。正如让一个一两岁的孩子玩泥巴、面团等黏性的东西可以安抚心情一样,这些“宝贝”的真正作用,就在于帮助孩子自己平息不快和激动的情绪。说到底,为自己找到一个“亲密知己”,是宝贝们的一个小智谋,他们依靠它们度过这些暂时还难以对付的情绪或者环境。因而,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孩子们的小习惯,只要它不会造成什么恶劣的后果(比如吃手指,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手指乃至肠胃健康),就再等等看,宝贝们其实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正在锻炼自己呢!

宝贝都有自己独特的“宝贝”

我家13个月的皓皓,从会翻身就喜欢抱着妈妈的枕巾。每当一觉醒来,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时,就会用小手摸索着找到妈妈的枕巾,抱在胸前。若是你给他拿走,他就会马上和你翻脸。平时他要是受到了什么惊吓,我若不在身边,给他那块枕巾,他就立刻不哭了。

很多孩子的慰藉物让成年人看来都很有趣或者很可爱,比如小辫子、妈妈的枕巾,比如某个毛毛鸭子什么的、或者小被子、奶嘴,等等。孩子在挑选自己的“宝贝”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从各个方面能跟妈妈有点关系的东西,大多是他们的首选。毛绒玩具的柔软,就像妈妈的抚摸一样让人温暖;小被子小枕头这些睡觉的用具,也会让孩子产生睡在妈妈身边的安全自在;安抚奶嘴自然不用说了,那是妈妈奶香的甜美和舒心;搂着小兔子或者小鹿时,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像搂小宝宝一样地呵护它们、轻声轻气、哄抱它们、搂它们睡觉……当然,孩子也会自己特别“独特”的品味,比如,皮皮最喜欢的就是他自己那双满地乱走的袜子,睡觉的时候就一定要穿着它,不高兴的时候也要穿这双袜子才满意。

“宝贝”留给父母们的作业

慰藉物固然能够带来很多孩子生活可爱的细节,但同时,只有父母们做好那些跟宝贝的“宝贝”有关的作业,才能尽量避免许多因这些小宠物而带来的矛盾和麻烦呢。

必要的限制:为孩子也为自己

当然,孩子需要他的“宝贝”来给他安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给他设定一些必要的限制。比如,开车去公园玩儿,你可以同意他一路上都抱着小维尼熊,但是在进到公园里的时候,让他把小熊留在车里。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孩子不要过于依赖他的“宝贝”,在借助慰藉物成长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训练孩子自己获得勇敢和坚强。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有益的就是,万一在玩耍的时候,“宝贝”被弄丢了,那么孩子的一场难以安抚的哭闹和伤心就会令父母更加头疼!

清洗的技巧

因为亲密,这些“宝贝”的干净和卫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可许多父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顺利地清洗孩子的这些“亲密宝贝”。一旦孩子发现“宝贝”不见了,他们就会不高兴,乃至大哭大闹。有一个小办法是:当孩子显示出了对某种物品的特别喜好时,你最好能同时准备几个一模一样的,当你觉得“宝贝甲”已经够脏需要清洗的时候,还可以有“宝贝乙”给他玩儿。而且这些“宝贝”最好都是被弄得比较旧的,因为聪明的小家伙们还是很“恋旧”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给他的“宝贝”洗澡,孩子应该是会很乐意的。

Tips

父母们,爱屋及乌吧!

*既然那是孩子的“宝贝”,你在细心照料你的孩子的同时,也细心地照看一下那位小“宝贝”吧。你对它的爱心和爱护,也会让孩子感到很温暖。

*万一孩子的“宝贝”不见了,你一定要好好安慰孩子,给他再买一个尽量一模一样的,告诉他,这是丢了的那个“宝贝”的朋友或者孩子。

*如果孩子惹你生气了,万万不可用他心爱的东西撒气,这会伤了他的心,你自己也不会好受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