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不对:如果爱,怎样爱?。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溺爱不对:如果爱,怎样爱?”,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对孩子过度关怀等于棍棒教育

溺爱种种

只有一个宝宝,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让爸妈们压力重重。放轻松,在科学理智地爱宝宝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溺爱。

特殊待遇

家庭成员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道理宝宝应该高人一等。

给宝宝吃独食、做独生日,让宝宝充满优越感,变得自私、没同情心,不会关心别人。

过分注意

由于爸妈的过分注意,宝宝常常无所适从,不仅他的主动性会受到伤害,而且会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没人关注他就搞恶作剧。

轻易满足

轻易满足宝宝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不会忍耐也没有吃苦精神。要知道等待和忍耐是日后成功的必备品质。

生活懒散

家里没有一定之规,宝宝生活懒散、惰怠,好习惯建立不起来,坏习惯渐渐根深蒂固,很难得到纠正。而且日后纠正更痛苦。

乞求央告

爸妈被宝宝的哭闹彻底打败,反过来乞求、讨好宝宝。一旦乞求央告,就是宣告教育失败。

包办代替

事事包办代替,其实即便宝宝做不好,也应该放手让宝宝去做。有的时候形式比事情的结果更重要。

小病大惊

宝宝有一点点小病小痛,妈妈首先失去镇静。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宝宝在遇到事情、困难时从容面对,又如何让宝宝勇敢起来?

剥夺独立

很多宝宝入园后分离焦虑很严重,很大程度是因为爸妈剥夺宝宝独立的机会,导致宝宝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能力,不知道如何处理在集体中发生的事情。

害怕哭闹

很多爸妈对宝宝的哭闹没有办法,精明的宝宝便拿哭闹作为他屡试不爽的武器。爸妈要让宝宝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可以用“态度冷漠”来应对宝宝,宝宝最怕的就是爸妈不爱他。

注意宝宝哭闹时不要打他,这会强化他的行为。

当面袒护

有时老师或是其他人指出宝宝的缺点,爸妈非但不让宝宝面对,反而袒护宝宝。这样会让宝宝缺乏是非感,下次仍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寻求保护伞。

如果爱如此爱

真的担心他,请暗中注意他;

遇事要同他有商有量,尊重宝宝;

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决不变卦;

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

一定之规;

适当放手;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让宝宝知道哭闹无效,只有改正一条路;

多和宝宝在一起。

很多时候太爱宝宝是因为爸妈心态不对,认为宝宝的出现给自己带来了阳光和快乐,于是捧在手上、含在嘴里。其实,没有你,哪有他,你教你养,才让宝宝幸福地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宝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很必要的。>>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妈妈我想对你~~

育儿问答:

友问:我很感激婆婆和公公全心全意关爱我的孩子,可是他们是过于溺爱,我该怎么办?

特聘专家胡小燕(向她提问)解答:首先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家长或多或少会迁就孩子,很容易养成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一旦孩子养成自我意识,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受不了,就会发脾气,更依赖于家长帮忙解决,其次如果老人过于溺爱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老人更多的时候会为孩子包办代替,长期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动手连段的机会,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最好还是由孩子的父母亲子带孩子,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去要一致,另外多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妈妈怎样看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合格?


爱自己需要理由吗?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它加个理由,那么它就是:

爱自己的妈妈,才有能力爱孩子!

简单说,一个不爱自己的妈妈,根本没有能力爱孩子。比如,一个好妈妈的基本素质是:懂得孩子的心情和需求。可是一个远离自己心情,照顾不好自己情绪,连自己的委屈都无法顾及的妈妈,怎么可能顾得上孩子的需求和哭泣?只有在妈妈情绪好、心态好的状况下,才能有爱的能力,并将孩子引向正向的生活。

好妈妈如何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另外,一对“母子”中的孩子,其实都对应着妈妈心中那个年幼的自己。妈妈看上去是在照料自己生育的那个“外面”的孩子,可实际上我们对待这个“外在”孩子的态度,本质上不过是我们对待年幼自己的态度,或者说对“内在小孩”的态度。其实,我们很容易从亲子互动中观察到许多与此相关的现象:我们童年时对于钢琴的渴望,变成我们今天对孩子学琴的殷切期望;我们童年时对于自由的渴望,变成我们今天毫无边界地鼓励孩子探索;我们童年时连一个棉花糖都得不到的遗憾,变成我们今天对孩子要求的无限满足。所以,当妈妈不能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时,她同样无法善待自己面前的这个孩子。

何谓善待?有的妈妈从理性上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个好妈妈,对孩子好。”可在情感上却又不知怎么对孩子好,或者很不情愿对孩子好,理性上越想对孩子好,却越容易冒出“孩子花了我大量时间,让我烦得要命”,甚至“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墙角去,真后悔生了他”的念头。理性终究敌不过感性,而且孩子又是最容易察觉感性信息的,所以从情感上认同、接纳、尊重孩子,用心爱孩子才是真正的善待。

爱自己,从做“及格”妈妈开始!

看上去做个“及格”妈妈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无形当中很多妈妈又在做着许多“不及格”的事情。“不及格”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不及和过头。

不及,指的是孩子饿了妈妈不喂奶,孩子哭了妈妈不理睬。

过头,指的是妈妈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忍不住在心里念叨:“孩子又怎么了?再关注他一下,帮帮他。”

两个看似相反的极端,同样是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只不过后一种把自己包装成了“好妈妈”的形象,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更容易犯的错误。这错误不仅在伤害着孩子,而且让妈妈消耗极大,严重影响了妈妈爱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懂得养育中“适中”的智慧,那么“妈妈爱自己”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当我们因为自身的问题,无法确定如何把“过头”降为“适中”,那么就一起从妈妈的四大职责中看看,怎样做个轻松又得当的好妈妈:

照料。提供食物、水。保护孩子的安全,有危险时告诉他。不过我们要区分真正的“危险”和我们心中的“不安”。其实每件事情都存在风险,只有当妈妈可以冒着一点风险时,孩子才能获得更多探索机会和心理成长的空间。

陪伴。孩子玩的时候,妈妈陪伴在一旁。让孩子低头能玩玩具,抬头能看见妈妈。

参与。在孩子发出邀请妈妈参与的信号后,妈妈可以加入进去,但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加入。比如孩子不断把玩具从床上扔到地上,妈妈可以不停地、辛苦地帮孩子捡玩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扔玩具,扔完再一起收拾。显然后者的心情更轻松,也更符合孩子的心意。还有一种“参与”非常常见,孩子一边玩,妈妈一边夸孩子“真好,真棒”,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而是以权威身份进行的评判。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而是肩并肩的玩伴。

引领。妈妈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扔到地上后,下一步孩子没想到但却喜欢的游戏可能是:妈妈抱着孩子一起坐到地上,把玩具从地上扔回床上。孩子喜欢狗狗,我们就可以在抱他出门时说:“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狗狗?”引领一定是以孩子为主体,顺着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多机会。

爱自己,还必须找到“妈妈”以外的角色!

除了做个“及格”妈妈,我们还需要定时给自己放放假。因为“妈妈”虽然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角色,但却不是唯一的角色。我们只有让自己的每一个角色保持完整,身心才能在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在投入妈妈角色时,也会更加充满能量和耐心。

角色一:自我。妈妈每天都应该给自己空出一段时间(比如半小时),不带孩子、不工作,仅仅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看电影、电视剧、逛街购物,约会朋友,甚至是异性朋友,这能大大提升妈妈的女性魅力和愉悦感;另一个有此功能的事情是化妆。留给自己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交给保姆或爸爸。

角色二:妻子。除了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我们还必须为夫妻独处留出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和丈夫聊聊,怎样不让自己因为孩子的争宠而感觉失落?比如丈夫下班回家时,能不能先抱抱妻子,然后再抱孩子?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妈妈做过头,根源在哪里?

总担心自己不是最好的妈妈。

立志做最好妈妈的人,往往是童年时缺乏母爱的人。于是,她自己小时候内心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就演变成今天对孩子的过头。妈妈在遵循内心缺失的感觉,单方面对孩子好的同时,却忽略了眼前这个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的“好妈妈”与其说是在做孩子的好妈妈,不如说是在做自己的好妈妈。所以,我们要特别警惕表面上的合情合理:我是为了孩子!做好妈妈的人一定要追问自己:我到底是谁的好妈妈?

如果因为补偿自己幼年缺失的母爱,因为内心强烈的恐惧和担心而给孩子过犹不及的爱,那么它是没办法恰当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精准地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

爱的宣言


总以为生个孩子没啥希奇

可你一出生就创造了奇迹

10斤是你第一个名字

至今仍被人频繁提起

记得那是个初春的晨曦

惊醒黎明的是你的清啼

迎接你来到人间的只有妈妈自己

但更多的人在心中爱你、牵挂你

总以为你聪明健康没有问题

从来不敢奢望你有如此美丽

乌溜溜的大眼睛望着天际

粉嘟嘟的小脸蛋带着笑意

其实妈妈最想说声“对不起”

尤其看到你早早失去的牙齿

心中就有深深的愧疚和歉意

总想把全部的爱都补偿给你

还未出生的你就陪妈妈一起哭泣

妈妈曾经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妈妈带着你在2个医院间颠沛流离

而你给妈妈爱的讯息是在腹中的拳打脚踢

是你让妈妈变得无所畏惧、坚强无比

为让你吃到浓浓乳汁妈妈情愿榨干自己

即使周围是异样的目光也在所不惜

你的健康发育才是妈妈最大的慰藉

慢慢的你学会了说话,走路和调皮

慢慢的妈妈也学会了耐心等待不再着急

慢慢的我们手牵手走过寒冬酷暑四季

慢慢的你会挣脱妈妈的手走向新天地!

——写在东东2岁生日前夕

教会孩子爱父母


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那伟大的母爱已同一泓湖水,柔波荡漾、浩浩淼淼;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已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亲情之爱,本是由自天然。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

如果我们说,还要学会爱孩子和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不免不以为然。但实现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

教会孩子爱首先要给予孩子爱,这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为孩子哺乳时,在给孩子洗尿布时,在同孩子垒积木时,在聆听孩子朗颂时,在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也在自己对孩子理解、尊重、诱导、表扬和批评时。父母的举止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你能正确地爱孩子,孩子也会学着爱。

一次,我为1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菜刀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听出了我手疼。他走上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了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你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你知道,每回当你磕磕碰碰之后,妈妈(爸爸)便会为你轻轻吹一吹,所以,今天你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痛。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念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平时放下时也要蜷起小腿,让两只小脚沾不到地的宝宝,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畏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爱孩子对父母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的变得沉稳,它使随意的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待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表现出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果然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教孩子体味爱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学会爱。当你喂宝宝美食时,不妨说:“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当然会对他表示赞许。但孩子要是舍不得而不给呢?你是觉得好玩,一笑了之;还是表示一下不喜欢?别小看这平平常常的逗孩子话,它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他也会渐渐地感受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如果孩子冷,你不妨问问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给孩子添加衣服时,问问他:“爸爸衣服在哪里?”“妈妈穿哪件?”这么做既可以教给他日常知识,又启发了他的爱心。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使你不快时,你在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时,可让他设身处地想想,换了他会怎么样?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不仅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孩子的言行反映着父母的举止。孩子偏狭,父母恐怕不会敦厚;父母暴躁,孩子要么冷酷,要么怯懦;孩子能与小朋友友爱相处,父母的性格多豁达温和;父母开朗乐观,孩子也不会抑郁焦虑。因此,教会孩子爱的同时,也是观察孩子言行校正自己的机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不妨记住这句话:“教会孩子爱父母,他才会爱他人,也才会被人爱。”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让孩子学会去爱!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帮四岁的儿子海旭睡前洗刷。小家伙坐在他的小椅子上,看我把水掺热,给他洗完脚丫、擦干,又开始自己洗时,突然很感兴趣地说:“妈妈,我给你洗吧。”然后,执意蹲到我的洗脚盆边,轻轻地捧起些水,洒在我脚上,嫩嫩的小手从脚面上滑过,顿时,一种轻柔细腻的感觉掠过心间。他又拿起肥皂在我脚上抹了两下,小手边来回搓着,边说:“真滑溜。”一会儿用水冲冲,抬头看看我:“好了,洗完了。”灯光下,他清澈的眸子里闪动的那种颇有成就感,又掺杂着些新奇、喜悦的目光,让我这个平凡的女人,一时竟被这平淡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深深打动。忽然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中儿子给妈妈端水洗脚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此时的感觉与她多么相似啊!

“妈妈,你高兴吗?”见我微笑不语,海旭问道。我回过神来,忙回答:“高兴啊!妈妈以前还没有这么幸福呢。”他又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以前没有这么幸福啊?”是啊,从他刚出生,大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喂奶、换尿布,到后来教他走路、说话,自己吃饭、穿衣,他那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大些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渐懂得“回报”了。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爱是相互的,别人对他关心照顾,他也应该体谅、照顾别人。比如,在生病后背他去医院的途中,我会问他:“将来你长大了,妈妈老了生病时,你会不会也背着妈妈?”老公经常加班,我便问:“爸爸天天上班挣钱给你买好东西、交托儿费,辛苦吧?”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后老公晚上一回家,海旭就抢着喊:“爸爸,快吃饭吧!”把老公美得不轻。周末吃饺子,我告诉他:“这是姥姥忙了一下午给你包的水饺,喜欢吧?”他会伸出大拇指说:“姥姥你真棒!”

当海旭在我们的引导下意识到大家对他的关爱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反馈,并逐渐形成习惯:有时我亲他一下,他也抱着我的脸亲我;我给妈妈捶背,他忙爬到椅子上站着,攥起小拳头敲打我的肩膀;给他带回好吃的,他会记得递给大人:“你们吃吧,吃吧。”有一次,他找到一小包糖(平时很少让他吃糖,所以特稀罕),填了好几块在嘴里,忽然想起什么,急忙抠出一块往我嘴里塞!一家人为此笑了好半天。今天,当孩子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不由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是来自敬老院墙上的:“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看了这篇文章,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多么盼望,将来我年迈体衰时,我的孩子也能紧紧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走。

所以,当孩子今天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教育应以爱为本


在人类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扎根

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认识美的能力、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执行自己所选择的选择的行动--所有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孩子们曾经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之中、生活的内以及宗教传统里学会了尊敬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育他们。

观看日出、日落和体验新生命的诞生都是我们生命中无与伦比的时刻。我们会猛然间发现自己置身于某些更崇高的事物之前。有时,遇到一个真正的智者或步入一个圣殿时也会产生这种感受。但这种时刻常常被日常生活的焦虑和压力所淹没。每次回首这些时刻,我们会由于这种经历而产生一种朝圣的感觉,我们感到被充实了,甚至感到完美。

在这种特殊时刻产生的感受有其自身的特质。它们可以被叫做美妙之感觉、敬畏之情或景仰之情。这种感受使我们超凡脱俗,靠近我们心中神圣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这种感觉不断演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自身判断力的尺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和如何精心滋育这种感觉有关。这里深藏着人类习俗的根脉。

这种感情文化被认为是人类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现代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已经传遍了全球。这种文明处处布满了物质科学的印记。相应地,为精神文化寻找新的道路的工作也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展开了。沃道夫教育中,关于开放坦诚的情感,奇妙的感受以及敬畏,崇敬之情的培养在儿童早期就开始了。孩子们在成长中懂得了由于造物者的操作他们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沃道夫学校同精神教育深切相关,但绝不是任何某种信仰意义上的灌输。在RudolfSteiner看来,这种感受自然神奇力量以及对此产生的敬畏之情的能力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同他周围世界保持一种自由的精神关系的基础。沃道夫学校的目的在于为之长久奋斗的,为成为完善的人而做出的献身。

教育应以爱为本

一个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这就是恐惧,志向和爱。在沃道夫教育中免去了前两种方法,而尝试唤醒学生对所学功课的热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为获得好成绩或得到个人好处。而学生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热爱要比其它形式的外部压力所产生的动力都要有效。而这只有在教师们对自己所教的东西充满热情,并且能在学生们身上感受到同样热情时才成为可能。

“沃道夫教育给孩子的同其它教育不同,一切学习,不管是化学,数学,还是历史,生物全都充满了生命和欢乐,这也正是学习的基础。几十年来,教育发展同生活的结合服务着沃道夫的学生。当达到大学阶段时,学生们已经打下了宽厚的基础并且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这些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改革者的同情心,当他们加入某一任务时,可以改变地球。”

孩子为什么爱“偷窥”?


情景故事(一):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

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情景故事(二):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情景故事(三):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专家支招: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爱之乐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