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如今女人生孩子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成妈觉得的是,现在生完孩子能当全职主妇,亲手把孩子带大,成为了一种奢望或者无可奈何。现在,大部分家庭夫妻两人都要工作,要挣钱养家养孩子,所以带孩子的重担不免回落到我们的上一辈,也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上。

休产假那几个月,推着孩子在小区活动,看到的多是老人陪孩子玩耍。是奶奶或者是姥姥看孩子,光从表面就能明显的感受出来。

下面是一个粉丝@诗诗妈妈给我的投稿,关于姥姥看孩子和奶奶看孩子的问题,相信大家都有过选择。

我妈推着诗诗在小区里少太阳,一个年轻妈妈过来,打招呼说:您是姥姥还是奶奶呢?我妈说是姥姥,年轻妈妈脸上露出一脸羡慕的表情。说,有姥姥看着好幸福,我也希望姥姥来看孩子,不一会,她身边来了一个老人,过来给孩子送水杯,是孩子奶奶的,见奶奶来了,年轻妈妈也没有多说,婆媳俩推着孩子去了别处……

诗诗生下来,出了月子,就是我自己带,自己带挺顺利的。但是毕竟自己不想当全职主妇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所以在诗诗8个月的时候,重回职场。

这时候,谁来看孩子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三考虑和慎重对比,我跟老公决定让我妈先来,当时分析对比的理由如下:

1.喜爱孩子程度

喜欢小孩,看到隔壁亲戚的小孩,都要抱抱爱不释手的那种喜欢,孩子也都喜欢跟我妈。

婆婆应该也喜欢,但是没有看到她和小朋友接触是什么样子

2.带孩子有无经验

我妈刚把我小外甥看到去上幼儿园,对于小孩需求比较有经验。

婆婆近些年没有隔代带过孩子,一直老两口在家

3.相处模式难易程度

女儿和妈相处,要比婆媳相处更容易一些。这可能有点出于我的私心,因为新工作新环境,肯定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工作的压力可能会带回家,这时候妈在身边要比婆婆在身边要更体谅我一些

4.孩子所处阶段

我妈会说普通话,诗诗正处在学说话的时间段,这一点比较重要。ZJ09.cOM

就这样,我们决定让姥姥来带孩子,后来也按照我们的预期,诗诗没有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在我妈的看护下健康茁壮成长。我也顺利熬过这段过渡时期。

但是,两个月后,在杭州的姐姐说总是头晕不舒服,需要叫我妈去照顾一下小外甥。所以,难题又来了,这时候必须让婆婆来了,但是我因此变得焦虑起来。

因为诗诗生下来就没有跟她奶奶亲密接触过,仅有的十几天是在坐月子的时候,小朋友那时候还没有记忆,现在我妈刚带顺手就要换一个人,我担心孩子不能这么快适应换一个人带。担心奶奶不清楚诗诗的生活饮食习惯,几点吃饭、几点睡觉等等,会上火生病,大概这也是每个妈妈最担心的事情。

另外,我最最担心的是,婆媳关系微妙,如果哪句话说不好或者不留意,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最终搞成鸡毛蒜皮一地鸡毛。

虽然有很多的担心和不舍,但不得不放我妈走,因为我姐那边更需要她。为了将这种不适降低到最小化,我决定让诗诗姥姥和奶奶共同待两天,带娃也需要交接,就这样诗诗开始了奶奶带的日子。

一开始便如我所料,诗诗是不认奶奶的,只要姥姥在,变不找奶奶,甚至哇哇大哭,经过慢慢渗透、引导,慢慢不哭了,但还是不愿意让奶奶抱,就这样,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让她接纳奶奶,比如让奶奶去给喂饭、喂水果,要玩具的时候也让奶奶递给她,循序渐进,诗诗渐渐适应了,没有之前的抗拒,经过三四天的过度,诗诗已经接受了奶奶,接下来的日子也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我的工作也渐渐平稳下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收到任何影响。

路过小区门口,听见一个老太太跟另一个老太太聊天,说:“人家国外当婆婆的,从不帮着儿媳妇带娃,哪像我们这里,都是管生不管养。”

在这里,我想到其他一个朋友欣姐,她和上一位妈妈的情况正好相反。她也是上班族,休完产假,孩子就一直跟着奶奶,晚上也是跟着奶奶睡,有人问她,你觉得姥姥跟奶奶带孩子,谁更好一些?她毫不犹豫的会说,是我婆婆。我妈完全没有耐心,根本看不了孩子,我婆婆特别细心,会给我孩子做各种精致的辅食,还喜欢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孩子跟着奶奶非常开心。

到这里,成妈其实想说,有些时候,不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差,真正适应能力差的可能是我们。我发现,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一刻不停地在担忧,在恐惧,而且可能担忧恐惧着一些根本不会发生或者没有那么严重的事情。

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如豁达一些,没事儿的时候不担忧,有事儿的时候不恐惧。无论给我们带孩子的是谁,只要能有人能带,有人愿意给我们带,不就很好吗?

但是,姥姥也好,奶奶也罢,只要能给我帮助,我们就应该感恩,毕竟儿女是我们的,奶奶或者姥姥有的不得已离家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甚至异国他乡,来给我们带孩子,多数都是出于心疼自己的儿女,但愿我们的担忧不被误解,也愿他们的付出不被辜负。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儿童应该是谁?


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网上流传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儿童成为谁?以下就让我们针对这一观点来做下相关的探讨吧,了解下儿童应该是谁?

“你想要点什么?”

“我想要皮弹弓!”

“你要他干什么呢?”

“弹东西啊!我看到电视里有个男孩子用皮弹弓弹敌人可准了,每一次都弹到敌人的头上,跟人家用枪一样。”

“那你想用它来弹谁啊?”

“不弹谁!我就是想要皮弹弓嘛!”

“行,让妈妈想想……”我故作沉思了一会儿。

“妈妈,想好了吗?”

“妈妈想,如果能说说你怎么用这个皮弹弓,妈妈就答应给你买。”

“有很多种用法啦,比如弹树叶啊,弹水面啊,还可以弹玻璃……”一说到弹玻璃,儿子立马停住了。早教网

“哦,你是想拿他来弹玻璃吧,呵呵……”因为前些天,我们家的玻璃被邻居小孩的皮弹弓弹破了。一听到儿子要皮弹弓,我就知道他是这个意图,或者是为了报仇,或者是为了好玩。

哎,真是可笑,但细想又笑不出来,我该怎样引导孩子呢?我顿时觉得不了解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教导他了。有时觉得他是个孩子,他却像大人那样知道仇恨与报复;有时觉得他像个大人了,他却完全是个小孩,经不住诱惑和盘问;认为他思考问题全凭直觉和形象,直来直去,但他却能给大人设局……

今天的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思考:儿童是什么?对儿童的看法直接影响对儿童的态度。认为儿童弱不禁风,大人则给予无尽的呵护;认为儿童天真烂漫,大人投以羡慕和欣赏的目光;认为儿童是未来的栋梁,大人则提供最好的教育和培养;认为儿童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大人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孩子。为了引起更大的关注并表示对儿童的重视,还设立了专门的节日——儿童节。可是在很久以前,儿童曾经很没地位,他们被看作是小大人,儿童比之成人不过是“具体而微”,婴儿与成人的差别只是“分量”而已。历史上,人类儿童的境遇曾经悲惨,他们被残害、掠食、祭祀、凌辱、作为奴婢和童工。早期教育

这些悲惨遭遇都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去不返,可是现在人们所持的观点对儿童的成长来说是恰当的吗?儿童是谁?我们希望儿童成为谁?儿童应该成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天使,还是应该成为顺从大人世界的“乖孩子”,抑或是将自己的“淘气”、“调皮”收敛,成为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孩子们生活中的率性、真实、自然、无拘无束,对成人法则的反叛和颠覆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对待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这个儿童节来临之际钻进了我的脑海,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思考已经开始,我会努力寻找答案,这个寻找过程本身将促使我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教育我的儿子,教育我班里的孩子们。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现在多数的孩子表现为任性、过多的依赖父母,为了得到家长与老师的夸奖,从而丧失了自己原本的性格,但愿家长们就此问题,能够认真的思考一下!

宝宝应该属于谁(春节亲子专题)


前言:每个小孩子都有比较叛逆的时候,做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则实例,详细的了解下应该如何处理叛逆时期的小宝宝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四五岁的海洋就学会了顶嘴,他会冲我大喊“不,我不想这么做”或者是嘟起小嘴说“我不喜欢这样”。我知道这是幼儿的一个反叛期,意味着他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渴望从思想上脱离父母。

作为他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成长,也可以算是好事,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思考,学会了自己做出判断。他开始关注个人的感受,而不是父母说什么做什么。我很清楚,任何人都应该是独立的生命体,他必须有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就如同成年后的狮子不可能再依偎在父母身边听候父母差遣一样。但就一个母亲而言,看着孩子渐渐反叛自己、离开自己终归都是伤心的。

丈夫安慰我说海洋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我无力去控制他的行为也无需为他的反叛而落泪。我立刻反驳他,“不,我的海洋是属于我的!就算我可以不去干涉他做什么,但他也是我生的,这一点谁也不能改变!”我怀胎9个月,经历了11个小时的分娩,怎么能说海洋不属于我呢?亲子网

“他当然是你生的,但是生,只是给他生命,就像猴子繁衍小猴子、蒲公英的种子长出新的蒲公英一样。那是全新的个体,他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我沉默了。孩子你到底属于谁?

我还记得一年前的夏天,你扑闪着大眼睛请求我将那只夹在老鼠夹上的小老鼠放掉。我的天啊,为什么你就不能不去管那讨厌的脏家伙?最后我答应了你,因为我知道你对它的那一份同情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爱。于是,为了成全你的同情心,我不得不戴上手套,强忍着内心那翻江倒海的恶心感,轻轻拉开老鼠夹。那一刻你欢呼了,你快乐地叫着,“妈妈最好啦!”

今年的夏天,你用坚定的双眼看着我,“为什么要我做不喜欢的事!我讨厌妈妈啊!”我不知道该怎样向5岁的你解释,有些不喜欢的事,也是非做不可的。可是我很害怕,我害怕我已经不再是你心目中那个“最好的”妈妈,更害怕在以后的岁月里,你离我越来越远,你会说出更多的“讨厌妈妈”。

孩子,我该怎样做?如果你是属于我的,我可以紧紧抱着你,不让你沾染一丝一毫的尘埃;如果你是属于我的,我可以牢牢牵着你,不让你踏入任何一条泥泞的小路。可是,爸爸说的对,你并非属于我,我们会慢慢分离,从无限依恋,从无话不谈,到渐行渐远。养育你的过程,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一年前的依顺,一年后的严格,都是因为我爱你。正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必须学着放开你,你的人生不应该是复制我。

苏格拉底说过,爱情就像手中的沙,抓得越紧的时候它流得越快。其实所有的事都是这样,放手,有时候反而能得到更多。

海洋妈妈的经验分享

孩子有3个阶段会很叛逆:第一个是在2岁左右,第二个是在7岁前后,最后一个是青春期。这3个都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他们会刻意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故意对抗父母来强调自我,这是他们独立与探索的欲望大于服从的结果。父母不必过于忧心,更不必粗暴地制止。亲子教育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引导,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的愿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例如当他们想玩水时,父母可以拿出水瓢、小盆子陪他们一起玩,并借此引导他们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玩耍过后要自己收拾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孩子们抓的太紧,反而得到的越少,这是大多数的家长们所总结出的道理,因此希望看了此篇文章之后,家长们都能够正确的对待叛逆时期的小孩子,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魔法姥姥的“教学经验”


小外甥嘎豆今年五岁半,明年该上小学了。幼儿园几乎变成了学前班,几乎天天都是珠心算、背英语单词、学唐诗。

学习的压力让嘎豆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比如我如果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要喝西北风。”他会大声回答:“我乐意。”我想跟他玩一会,他会故意说:“舅妈等会儿吧,我现在很忙,没空啊。”

但嘎豆不会这样对姥姥,因为姥姥有“魔法”。姥姥最大的特长是“打架”。“打架”是嘎豆自己设计的必修课,他非常热衷于原生态的那种打闹,说白了就是折腾,把家里可以扔的,又扔不坏的东西当“武器”,或者在床上摔跤——他心甘情愿被大人摔。但大家对此不感兴趣,理由很简单,都该上学了,还胡闹什么!

只有姥姥响应他的号召,把沙发靠垫玩出很多花样,当“足球”,当“排球”,还能当“铁饼”,总之,祖孙俩每次都能玩得大汗淋漓。

而且,在“打架”的时候,嘎豆可以获得许多意外之喜,比如被姥姥“偷袭”在床上摔个大马趴;姥姥为了接住嘎豆投来的靠垫,拖鞋甩出一米远。

于是我慢慢发现,在家里,姥姥成了最受嘎豆欢迎的人。而且因为玩得开心,嘎豆最听姥姥的话。姥姥说“先做完作业再玩”,嘎豆就立刻乖乖地写作业。

有的时候,嘎豆下围棋,姥姥就是最好的陪练。其实姥姥什么也不懂,但她愿意给嘎豆做学生,总是特别谦虚地问:“你先放一个子,再帮姥姥放一个吧。”祖孙俩每次都能不知不觉地“钻研”一个多小时的棋术。

魔法姥姥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也不一般。比如,嘎豆特别喜欢的衣服小了,但他还是特别愿意穿,谁不让他穿他就跟谁急。姥姥却是“动手不动口”,用缝纫机把衣服“放大”,在背心的肩部接一块小布头,衣服就加长了;在裤子的下面配上一个黑白条的外翻边,裤子也加长了。嘎豆总能穿上心爱的衣服再美一段时间。

当他越来越壮,改良后的衣服也小了的时候,姥姥就和他心平气和地商量:“这回姥姥没法子了,其实新衣服更好看啊,你穿上特帅。”嘎豆这回想通了,心甘情愿地穿上了新衣服。

孩子性早熟,谁之过


刘医师表示,包括阿明在内的这些孩子在性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都是受外界刺激产生的“朦胧性意识”。这种性意识只是一种好奇和探索,与成人的性意识完全不同。比如,阿明就可能是不小心看到父母同房,将其与所有男女拥抱画面联系在一起,才会说出让人讶异的话。

家长和社会常有意无意地刺激孩子性意识,比如很多动画片都以爱情为题材,有很多亲昵的语言、动作,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亲热说话不避儿童,而这个年龄的孩子又具有模仿成人动作、生活的倾向。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性信息暗示也正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这和影视剧、广告、网络等社会因素分不开。

长期刺激性意识致性早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泌科医生曾可表示,阿明等孩子的表现,不属于性早熟,只是因感官刺激造成心理方面的影响,但是孩子长期接触到性信息,可能刺激体内激素分泌,将会导致生理方面发生变化,导致性早熟。

近日该分泌科针对数千例儿童调查及综合市内其它妇幼保健院的数据显示:广州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由10年前的0.5%上升至1.3%,并有上升趋势。

据国内相关调查,中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经达到1%,即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性早熟95%以上来自环境刺激,其中语言、文化环境的污染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电视、电影节目中激情戏太多,是导致孩子发育提早的直接原因。

儿童性早熟带来社会问题

一旦性意识强烈的孩子形成生理上的性早熟,或者性早熟的孩子形成心理性意识时,将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发生“危险”,容易受人引诱发生早恋,甚至产生如小女生怀孕、小男生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性早熟还会给孩子带来“后遗症”:在心理上,性早熟的小孩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不解,会产生自卑等心理,从而影响性格;在生理上,性早熟的小孩长大之后的身高普遍偏矮。

曾医生呼吁性早熟要及早治疗,不仅可以阻止第二性征的进一步发展,逆转已存在的第二性征,使小孩获得正常的心理状态,还可及时发现和治疗引起性早熟的原发病。

广州孩子青春期提至11岁

据广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儿童内分泌专家主任黄婉介绍,近几年来,广州孩子青春期来临平均在11岁左右,而跟90年代初前相比,普遍提前了两年。

性早熟的孩子,心理上普遍表现为害羞,情绪变化大,身体上,男孩子则表现为长阴毛、有喉结等,女性则表现为乳房变大,阴道出现分泌物等。2004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地对家长和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专家表示加强青少年性教育刻不容缓。

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有潜力


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有天赋

“任何一个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如是说。她先在莫斯科市内一家私立学校进行研究,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抽取30名学生,对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进行了测试,所取得的结果使她大吃一惊。

结果表明:凡是由奶奶带大的孩子,其创造潜力要高出40%!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决途径,而这些正是天才们所具备的特点。

不过潜力归潜力,这些由奶奶带大的宝贝孙子的智力可不怎么样,比由父母带大的孩子低10%。这可不意味着他们比后者笨,而是说明他们学习起来要困难一些,比较难适应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

这两个结果都还需要作进一步验证。说不定在学生都来自收入不高家庭的一般学校里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了探索真理,季霍米罗娃又到市郊去随便找了一所中学进行调查。

参加这次试验的有180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奶奶和父母。结果又如何呢?奶奶照看大的那些孩子就创造能力又一次高出同龄人2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退休老人是怎样赋予孙子们天赋的呢?

“纵容”出创造力

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认为这是教育方法问题。因为调查表明:奶奶们比父母更经常夸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和自我表现空间,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恰恰是这种“纵容”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动辄惩罚的严厉教育方法却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就算这样吧,那智力高低又算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奶奶们真的使孙子的智力变低下了?谢天谢地,绝不是这么回事。在莫斯科郊外的这所中学里,由“奶奶”和“父母”所大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当的智力水平。可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一个平平常常的奶奶所坚持的“软性”教育法对智力无补,但在父母的调教下智力却相当“发达”。他们的严要求,他们的监督,对孩子思维能力的长进都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不过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同后天教育相比占去61%的比重。而且,即使孩子的智力不算高,也还是可以补救的,关键是不能让孩子的脑力劳动放任自流,应该给它指出方向。比如说已经得到证实,过多的独立行动和对信息毫无选择的接受都有损智力:当孩子整天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大脑便不再工作,信息也就变成类似口香糖等供咀嚼的东西,已经不是精神食粮。很有必要帮孩子安排好自由时间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精选。

只是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都有它们的两面性,一方面能提高智力,另一方面是对一个人的天赋和个性萌芽的肆意践踏。

别强迫奶奶改变带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孩子尽管放心大胆地交给奶奶去看管,就由他们去溺爱好了,这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粗暴对待的同时也能找到些许平衡。可如果家里要没有奶奶呢?那就只有自己也当当奶奶,有时候也用用“软性”教育方法。至于那些认为奶奶的“放任自流”完全毁了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尽管忙也别不管孩子的教育。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组的活动,给他们买一些一定得看的书,为他们想出一些应尽的义务,带他们到博物馆去走走。季霍米罗娃还警告说:完全没有必要去改变奶奶对孙子的态度,因为正是她们在对孩子的天赋施加51%的影响。

插班VS正常入园 哪种方式更好


幼儿园新生,都要经历一次精神“断奶”。每每想到宝贝不可避免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尤其是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孩子们集体痛哭的场面,妈妈们就不免心疼肝颤。于是,一些人将目光锁定在春季插班上,或许,在一个少有哭声的群体里,自己的宝贝更容易喜欢去幼儿园。插班与正常入园,哪种方式对宝宝更好呢?

春季开学后,佳佳到幼儿园插班了。刚开始,她哭着说“不去”;到了教室门口,听到老师热情的招呼,佳佳虽不情愿,却也能乖乖地进去,只是边走边回头看妈妈,一副委屈的样子;有时也哭几声,但绝不属于声嘶力竭那种。一周后,她也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了。妈妈说,如果不是去插班,佳佳恐怕不会这么快就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每年2、3月份,为孩子选择插班的父母为数不少。那么你将为宝贝做出怎样的选择,是秋季开学正常入园还是春季插班?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妈妈们对二者所做的分析比较——

选择插班的理由

1、避免不良情绪的传染

程茜公司职员女儿萧萧3岁2个月

我为女儿选择插班,一是因为正常入园时她还不满3周岁,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每年秋季,新生入园第一周,班里的哭声此起彼伏,甚至是二十几个宝宝哭成一片。在这种“悲伤”的氛围中,即便是那些不怕生的孩子,也很难抵御不良情绪的传染,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大放悲声。而春季插班,绝大多数“老生”情绪稳定,为新来的宝宝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欢乐的气氛中,插班宝宝比较容易忘掉“悲伤”,积极融入新环境。

2、得到更多的关注

郑焱广告文案儿子健健3岁7个月

如果选择秋季入园,我儿子刚好3周岁,但他自理能力不强。我想,二十几个新生在一起,肯定有被老师疏忽的时候。相比之下,春季插班的新生少得多,而原有的老生已基本适应,不太需要老师分心,这时,老师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照顾插班的孩子。而且,没有了集体痛哭的困扰,老师的心情也好,能充分地给插班的孩子倾诉的机会、更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孩子排解分离焦虑、缩短“家园过渡”的过程,一周后,我儿子就喜欢去幼儿园了。

3、减少生病机会

谢怡然律师儿子超超3岁3个月

我儿子体质弱,经常生病。如果选择9月入园,赶上秋冬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加之最初去幼儿园,少不了哭闹和生活上的不适应、喝水少,导致上火,还有班里孩子之间的交叉感染,我担心儿子患感冒的几率会增加。而开春以后天气一天天转暖、户外活动也多起来,抵抗力相对增强,能减少生病的几率。现在看来,我为儿子选择插班是对的。

4、多了一份选择

方晓燕财务总监女儿乔乔2岁8个月

多数幼儿园,在一个年级中有几个平行班。将女儿插入小托班之前,我有机会和那些已经入园的孩子家长聊聊,从他们的口碑中得知哪个班的老师更细心、更有经验;带女儿去幼儿园玩的时候,问问她从直觉上更喜欢哪个老师。在插班前我向幼儿园表达了自己希望把孩子插入哪个班的意愿,结果,孩子去了以后真的很高兴。而9月入园,幼儿园统一分班,家长较难拥有这样的“主动性”。插班有利于孩子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生活。

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和宝宝一起适应幼儿园

孩子上幼儿园后的注意事项

插班的不利因素

1、“新来的”加深孩子的陌生感

秦嘉小学教师女儿涵涵3岁半

涵涵到一家幼儿园插班后,每天总是不大情愿地说:“小朋友说我是新来的,不想去……”幼儿园与家里的环境完全不同,孩子一时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父母要帮孩子慢慢适应;如果孩子内向,插班后不容易合群,适应期会比正常入园要长些。而小朋友们“新来的”这个说法,强化了她和其他孩子的不一样,容易使她产生被排斥、被孤立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其陌生感,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孩子的自卑,造成心理隐患。

对策:

◎权衡孩子的性格

宝贝的性格与插班有很大的关系,开朗的孩子能较快融入新集体,反之就比较困难。所以,内向的孩子最好不插班;如果非插不可,父母要给孩子打好心理预防针,并和老师沟通、商量对策,给宝宝最大的帮助。

◎给出恰当的解释

告诉孩子,小朋友这样说的真正意思是他们又有了一个新朋友,并不是不喜欢你,他们很愿意和你玩儿呢!这个解释能帮孩子驱除心中的孤独感和被排斥的感觉。如果孩子担心自己被欺负,则让她明白,老师不允许小朋友欺负人,帮孩子在新环境下建立起安全感。

2、跟不上小朋友的节奏

儿子丁丁2岁10个月插入小班,那时他不熟悉幼儿园生活,又比别的孩子小几个月,在上课、游戏和一些集体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别的小朋友做得很娴熟的事情,他却总也做不好,凡事还比别人慢半拍,那种谁都比不了的挫败感让丁丁很郁闷,最初一个月,他几乎天天回家后发脾气。原因是他和其他小朋友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对策:

◎不要人为地“拔高”宝宝

将宝宝插入年龄相当的班级,比如将2岁多的宝宝插入到托班或小小班,孩子更容易适应。因为,年龄相差几个月,小宝宝们各个方面能力的差异很大。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总处在被照顾的位置,做什么事都处于弱势,长此下去,孩子将没有成就感,失去自信心,不利于个性发展。

◎摸清“底细”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他以前没有学过这些,现在一下子做好不容易,但是宝宝不要怕,妈妈和老师都会帮他的,安慰他放宽心。然后,再给孩子的具体困难指一条“明路”,力争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帮他一起解决,比如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折纸飞机,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有了赶上小朋友的信心,也就不甘心当“小尾巴”了。

3、从优越感到失落感

周恬恬医生女儿乐乐3岁半

春季入园后的最初那段时间,乐乐得到了老师比较多的关注和照顾,她总是很自豪地说:“我是老师最喜欢的宝宝”,不知不觉产生了优越感,并有事事争宠的苗头。过了一阵子,乐乐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对她的特殊照顾减少了,对她和对其他小伙伴没什么差别了,没想到,老师态度的“降温”竟引发了乐乐的失落感,一旦没被夸奖就不高兴,甚至对其他被表扬、被关注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和敌对情绪。我想,如果选择正常入园,乐乐和小朋友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她或许不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这个角度讲,插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策:

◎所有的宝贝都可爱

给宝宝灌输“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可爱的,老师都喜欢”的观念,让他知道,小伙伴们尽力0把该做的事做好,也能和他一样能得到夸奖的机会;老师表扬别的小伙伴,并不等于不喜欢他,使孩子平和对待表扬,淡化嫉妒心理。

◎理解公平

告诉宝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长处,老师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或者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师只有这么做,才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果老师给予宝贝你太多的关注,其他小朋友会不会也觉得委屈呢,就像老师表扬小伙伴时你的感觉一样?借助讲道理和一些小事来引导宝贝理解公平,克服失落心理。

转园YesorNo

每年春季开学,也有一些父母尝试给宝贝转园,这可以被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插班。

转园的原则

孩子上幼儿园,最好“从一而终”,但假如孩子在一所幼儿园里,一家人都觉得心力交瘁,就不妨试试转园。

◎路途远

幼儿园离家很远,孩子、父母都很不方便、很辛苦,宝宝的睡眠不足,上幼儿园成了全家的负担,就该给孩子换所幼儿园。选择的标准之一要相对就近。

◎目标不一致

所在幼儿园的办园思路和自己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设想不一致。比如幼儿园强调学知识,而父母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教育定位上产生分歧,可以考虑转园。

◎强烈逆反

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表现为逆反;或者在老师面前很乖,回到家里出奇地疯,说明孩子白天过得很压抑。时间长了有可能造成性格扭曲或双重人格。

◎谁是主角

决定是否给宝宝转园,还要看看一所幼儿园是以孩子的发展为主,还是以老师的方便为主?老师的行为是不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台?在一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是否蕴涵着教育的理念?这些基本上做到了,它就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些情况下不必转园

◎大环境出入

爸爸妈妈发现前期园里承诺的一些事情、尤其是父母最看重的事情和实际理解的不一致,比如宽松的教育方式、启发式教学等等。这多半是因为不同的老师在理解和落实园长的办园思路、意图和理念上有差异,不妨请园长与相关的教师沟通,协助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小环境不好

对老师的能力不满,或因为一些小事,父母和老师产生误解……遇到类似情况,父母需要做的是和老师交流,相互理解,对症下药。信任老师是不可少的。

◎生活护理不到位

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父母要和老师多谈谈,以便老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基本情况心中有数,比如大便的时间、喝水的多少、饭量的大小,在特定的时间老师会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了、怎么做。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能解决宝宝的大问题呢!

奶奶,狼要吃你


南南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她跟着奶奶上幼儿园。从小奶奶就教育她不许说谎,经常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上了幼儿园,南南的老师也教育小朋友不要撒谎,也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从此深深地刻在了南南的心里。她认为说谎的孩子会被狼吃掉,因此在她的观念中是不允许存在说谎行为的。

南南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她经常问奶奶什么时候妈妈回家,奶奶说:“只要你好好学习,能背出30首唐诗,妈妈就会回来看你。”南南认真地记下了奶奶的话,每天下午放学,她都会要求爷爷给她讲唐诗。有目的的学习总是效率很高,不久南南就很流利地背出30首诗了,她整天追问妈妈何时回家,奶奶只好说,过一段时间就来了。南南打电话问妈妈:“为什么我背出30首诗了你还不回家?”妈妈很惊讶,说自己不知道有这回事,奶奶连忙解释道:“她天天追问你们回家的日期,我没办法,就随口说了这么一句,没想到南南居然放在心上了。”南南一听,大声哭了起来:“奶奶你说谎了,狼要吃你,狼要吃你。”妈妈听了南南的学习历程,心中难忍思念的心情,也为了实践奶奶的诺言,就请假回来看南南,南南高兴之余也“赦免”了奶奶,不让狼吃她了。

从南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童真的可贵,孩子是一张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父母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你的一言一行都会从孩子的身上得到反馈。一些父母不注意在孩子面前检点自己的行为,在与人交往时随意作出承诺又不予以实践,这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说谎不要紧,不是大事的心理,他会不自觉地向你学习,并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运用这一套方法。一叶而知秋,从一点小事就可以反应出一个孩子的教养,所以父母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