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掌握给孩子立规矩的技巧


帮助孩子树立规矩,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去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作为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来掌握立规矩的技巧。

一、1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他们还不会等待,一旦想要的东西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

应对: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二、2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不断地对外界做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有时候,他们的情绪甚至会高度膨胀,无法控制;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应对:爸爸妈妈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是什么,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刺激让他与父母合作而不是对抗。

三、3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应对: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坚持到底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让孩子用做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结束以前要作好饭前的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虽然的孩子已经发育到能够承受面壁3分钟的惩罚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还是让孩子少受点挫败的折磨为好,尽早结束惩罚,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给学龄前孩子立“规矩”


3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过任性来表现的。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

典型行为: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们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 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父母怎么办:

·交给孩子一些“工作”去做。不要因为他没有坚持到底完成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 让孩子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音乐结束以前要作好饭前的准备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

*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虽然3岁的孩子已经发育到能够承受面壁3分钟的惩罚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还是让孩子少受点挫败的折磨为好,尽早结束惩罚,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4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断发展。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合作,使自己的需求与其他人的达到均衡。

典型行为:更加专注于游戏和各种活动。因此,当他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让他们放下玩具或者停止游戏就变得格外地困难;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抱怨;有时他们会隐瞒事实的真相来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在欺骗,是错误的行为。

父母怎么办: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结束游戏然后再做另一件事情。

·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不要对他的哭闹过于关注,也不要有明显不同于往常的反应。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他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就贬低他,使他产生羞愧感。

5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能够领会父母具体的要求和规则了。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依据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识去做事。

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 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父母怎么办:

· 拓宽孩子的视角。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

· 制定并尝试一种行为管理体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画的三张笑脸贴在墙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就把笑脸变成苦脸,并注明犯规行为是什么。一旦3个笑脸都变成苦脸,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惩罚了。如果一天下来哪怕还剩了一个笑脸,也要给孩子一些鼓励。

· 设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诉他:“给你3分钟的时间停止大哭小叫,否则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间里不允许玩玩具了。

从4岁起对孩子严格一点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制定规则: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确定违规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规则要公平合理: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父母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有些父母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二)


故事二:固执的丹丹

妈妈这样描述5岁的丹丹:“她需要的可能只是在那个时刻对她来说非要不可的东西,也许是买个冰淇淋,也许是再看一会儿动画片。如果不答应她,她就会不停地吵闹,直到满足她的要求为止。”

这些父母心里矛盾的感觉令他们自己也很困扰和迷惑。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意志坚强,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和自己孩子的十几个回合的冲突和争执,在争执当中,他们的孩子会说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分的事。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恨你们!”然后他才会就此罢休。父母听了之后就会意识到他们的宝贝太专横无礼,甚至有点无情无义。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大多数顽固不化的孩子都是天生如此的。丹丹的爸爸回想过去才意识到,从丹丹出生到现在,她一直都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东西上。她爸爸回忆过去时说:“丹丹找小就很固执,每次我照看她时都感觉像是一场战争。如果她喜欢的玩具被我收起来了,那无论多少甜言蜜语都哄不了她,任何诱惑都不能使她把注意力从刀子想要的那件东西上移开。”

孩子的优势:虽然很难让你时刻记住你孩子的这种性格有它好的一面,尤其是你正在和他处于争执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将发现你孩子这种坚持不懈的性格将使他自己受益匪浅。无论他选择去做什么,比如学习弹钢琴、滑冰或者书法,他能够持之以恒。而且,他更有可能非常有自信心,在学校也不会随意受其他人的摆布。

父母应该做的是:生活当中争执越少,自然过得越快乐,所以父母要有选择地去避免或减少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果你任性的宝贝不愿意洗澡,从而每天晚上你都不得不赤膊上阵硬给他洗澡,那么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每天洗澡真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吗?如果你每隔一天给孩子洗澡,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战争就减少了50%的发生率,而且他也不会因为少洗一次澡就让人感觉特别脏。

丹丹的妈妈记录了她和女儿之间的许多次争执,她在浏览一遍后发现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比如丹丹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早饭。以后,她尝试着避开这些不必要的冲突,她发现早上出门前不再争执使她和女儿的一天有了一个愉快的开始。“我给丹丹2-3个选择。我会问她:你愿意现在刷牙还是再呆一会儿刷?或者:我们再讲最后一个故事你就睡觉,好吗?丹丹喜欢由她决定和操纵,不过没有任何争执问题就解决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由此可见,提供给任性的孩子几个有限的选择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对策。

当你选择不与孩子对抗的这种方法以后,你孩子的那股倔强劲儿也就没有被激活,他反而平静地去做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使你的孩子由极端的顽固不化、喜欢对抗转化成纯粹的拥有自己的主见。(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三)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四)


故事四:好动的闹闹

3岁闹闹的妈妈抱怨到:“我儿子是一个喜欢爬上爬下的孩子,爬书架、爬到沙发的靠背上是常有的事。从他9个月开始迈出第一步那一时刻起,就总像上满了发条。”事实上,闹闹的父母都是属于稳重型的,他们简直难以适应他们那个时刻精力无限的宝贝儿子。他的妈妈叹气道:“我真的感觉我儿子超出了我能对付的范畴。我几乎是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了。”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一个十分好动的孩子可能使父母感到他好像是故意不听话,父母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而无条理性,父母甚至会因为自己无法跟上孩子的活动节奏从而责备自己。

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接受这个现实;你有一个天生好动而且精力充沛的孩子,他喜欢不停地活动,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你的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做什么。另外,你也不必因为承认自己更喜欢和希望有一个好静的孩子而感到不安和惭愧。面对现实反而能够使你感到更加安慰了,同时,你也能使自己逐渐适应孩子的好动的天性了。

孩子的优势:精力充沛的孩子大多数是实干家,因此父母从不会看到你的孩子赖在椅子上懒得出去活动。无论正在进行什么活动,这种性格的孩子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而且他们的热情和投入常常会感染其他人。

父母应该做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好好考虑一下,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帮助你的孩子消耗他的精力。和他一起踢足球,让他去学游泳,学武术,或者其他可以使你的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活动自由的活动。闹闹的父母就采取一星期三天上午让他去跳蹦蹦床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进行较为激烈的户外活动的办法。他的妈妈事后说:“那三天晚上,闹闹看起来很满足,也很合作。”因此,闹闹的父母开始享受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更加快乐的时光了。

在家里,可以通过控制孩子的活动范围,来试着将他的活动力度降低到父母可以应付的水平。你或许想不到的是,如果只提供给那些精力无限的孩子较少的玩具,较少的选择和更小的活动空间,他们有时就会较为平静,不会玩疯了。给你的孩子3件玩具而不是10件,他将会拿其中的2个或3个玩比较长的时间。专家们认为孩子周围的活动空间越小,所放的东西越少,他们就不会像以往上满发条,越玩越兴奋不已了。另外,找找原因,是什么使你的孩子这样狂热却折磨得你疲惫不堪。是当他饿了、累了或者和小朋友玩某种特殊的游戏的时候呢?让你的孩子每隔两三个小时吃一次加餐甜食,或者固定睡觉时间,或者当有小朋友来玩的时候把他那个特殊玩具收起来,看看这些办法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也许这些小的尝试和调整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呢!

总而言之,对父母的告诫很简单,一句话:不要与你孩子的天生个性较真。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一个使你和孩子之间相处更加融洽和更加理解的途径。主动接受你孩子的脾气秉性,不仅能够使你的孩子学会认可自己,还可以使你和你的另一半成为一对更加快乐和有成就感的父母。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一)


从一对准父母在期待、憧憬和计划未来的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梦想也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宝宝将会像谁呢?父母中谁的个性会遗传给宝宝呢?天下所有的父母自然都会梦想自己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小宝宝,继承了父母所有的优点,而没有父母的任何缺陷。但是,这也恰恰是他们很难接受现实的原因。

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担忧。一个6岁女孩儿的母亲叹息道:“当我女儿刚出生时,我一直想像着将来会有一天,我们母女俩亲密无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可她长大后却不怎么爱与我说话。”

而另外一个5岁男孩儿的父亲却抱怨说:“我的孩子太固执,他总是坚决地要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和他妈妈总是要和他争执一番。”

这些父母都感到非常失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双大眼睛,头发天生自来卷,或者天生喜欢看书。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接受他们的儿子或者女儿的一些个性。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会自责:“我到底怎么了?”父母也会质疑:“我的孩子出什么问题了?”愧疚感和不停的责备将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同上面描写的父母们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也会认为做任何事都于事无补,任何努力也不可能改变现状了。其实不然。

第一,要认识到你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故意的,你的孩子并不真想气你。他是无意识地变成这样的。因为你对你孩子的评价将成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接受现实和接受你的孩子是关键。他将学会信任和认可自己的感受,而且将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者们所说的关注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心态,这正是健康情感发育的基础。

第二,就是要记住万事还有它好的一面:你孩子所具有的这些让人不喜欢的和难以忍受的个性有可能在生活中的其他很多方面使他受益。

还要记住:你越能包容你孩子的那些独特个性,你越有可能引导他改变他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行为。因此,当你的孩子不断成长的时候,你就能够感觉到作为他的父母有很多的乐趣。

下面有4种父母认为最难对付的个性,我们该怎么办呢?

故事一:害羞的东东

4岁的东东性格异乎寻常地内向,他母亲是这样描述他的:“当大人对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看着自己的双脚,即使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也总是喜欢站在一边看着。”为此,他的妈妈有时候会很失望,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对东东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显示出不耐烦和急躁。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认识到你的孩子在你们这个大家庭里面并不是第一棵“含羞草”。调查表明善于交际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被遗传的特性,但是对于害羞的孩子,从生物学方面来说,这就很可能是一种个性偏离了。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都是外向型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查一查家谱,看看上一代人是否有属于害羞型的。你不会发现你的舅舅或者姥爷,或者是其他亲戚,他们是不善于交际的。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受你孩子的这种脾气秉性了。这是使你转变对你孩子态度的第一步。你将会了解到强行让你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你无端地发火伤心,这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改变现状,反而还会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担惊受怕了。

孩子的优势: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长大成熟以后,更善于深思熟虑,而且头脑很清醒。在他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他都会权衡利弊,再三考虑。你的孩子可能变成一个善于观察人和事态发展的人。就像其他天生内向的小孩子一样,他也能够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其他人的感受。

父母应该做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一个天生害羞的孩子能够慢慢地学会适应外界环境,变得在与人交往中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果有可能,可以让他在预先知道的新环境或者新地方锻炼一下。

比如说:在他要上学之前,先带他到学校看一看教室和学校的其他设施。如果你陪孩子到学校去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话,你应该只是出现在会场上让孩子安心,而不要横加干涉你的孩子。一旦他在与其他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成功了一二次,他就已经能够交到更多新朋友了。

当你带着他参加了任何社交活动以后,回到家里都要问一问他的感受,看看他有什么想法。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做什么游戏了?你今天和谁一起玩了?”如果必要的话,你还可以问他:“下次还愿意去吗?下次去你喜欢玩什么?”3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东东的妈妈带他参加一个聚会,回到家以后,东东告诉他的妈妈说:“那有那么多人,我害怕。”东东的妈妈应该马上想到下次一定让东东第一个到那儿,这样东东就不会被那些人吓住了。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感觉好一些,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二)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三)


故事三:不爱表达的亮亮

6岁的亮亮的爸爸是这样说的:“我想知道我儿子心里的想法是什么,他每天是否都高兴,他在幼儿园里是否开心,而不仅仅听他告诉我谁是奥特曼或者昨天的动画片演了什么。”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如果一个平常说话总是喋喋不休的人突然变成哑巴了,不爱说话,那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的生活中有些事情需要父母多多关注了。但是也有许多小孩子天生不善于表达,在语言交流能力的发育方面,不同的孩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小孩子要能够记住某些事情,然后有能力把要说的事情排列好次序,整理思路,最后才能选择正确的词语描述整个事情。对于一些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可能会比其他一些孩子发育得晚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

孩子的优势:不要因为你的孩子是一个不健谈的人就认为他脑子里没有任何想法。不善言谈的小孩子通常运用肢体和动作,而不是靠说话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体贴的礼物,或者父母没有要求他就做一些家务活儿,这都是那些不善言谈的小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父母应该做的是:亮亮通常是紧闭双唇,不讲话。但是他的爸爸注意到,在他洗澡的时候喜欢多说话。这正是父母可以了解他在学校里表现好与坏,是否喜欢他的老师等情况的一个大好时机。所以这位机警的爸爸在亮洗澡的时候抓紧时间和他聊天,每次都会在澡盆的旁边给自己放一把小椅子,一边给亮亮洗澡,一边听他说话。等亮亮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他知道有隐私了,那么他的爸爸就隔着浴帘和他说话。

不同的孩子在一天当中会有不同的说话时间,所以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何时何地你的孩子变得相对爱说话了,然后试着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也许在父母早上送他上学的路上,或者在晚上他刚刚躺在床上你给他按摩后背的时候,你的孩子变得喜欢与你交谈了。到那时,你也要坦率,而且还有有时间聆听你孩子脑子里所想的。

很多孩子觉得,一边做一些其他事情一边说话,会让他们感觉舒服一些。和孩子一起玩跳棋,或者趴在地上一起画画,做任何类似的事情都可以使你不去做家务活儿,而能够使你更加关注和你的孩子进行交流,同时,你能很快了解到在孩子生活中又有了哪些新情况。(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四)

如何把握对孩子的爱和自由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围栏的测试——孩子们需要规则:一个校园里有非常宽阔的草坪,草坪的外围是学校的院墙。但是,成人发现孩子不会到很远的墙壁旁边去玩,而是集中在离教学楼更近的地方。当成人将墙挪近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才开始放心地到草坪上去玩。这个测试说明规则对儿童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生活中存在明确的疆界,知道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而不是没有限制。疆界让孩子感觉安全,否则,他的世界就会变得茫然、混乱、难以控制。

纸墙的测试——规则要严格执行:一个房间里,几面墙都是纸糊的,当孩子在房间里玩耍时,发现那些墙一推就倒,孩子们立刻对这个房间失去了安全感,这就如同父母给孩子的规则不够稳固一样。当孩子遇到规则,他可能会反抗父母,去推那堵墙,如果那堵墙是坚实稳固的,孩子就获得了安全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受到规范和保护的,知道规则是恒定的,而不是变幻无常的。如果墙是纸糊的,一推就倒,孩子就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就会慌张失措。所以规则要坚定而温和地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这面墙就轰然倒地:父母不是妥协就是大发雷霆,以武力和要挟来逼迫孩子就范,孩子也就失去了安全感。

即便坚持原则,态度也很重要,墙倒了不仅指父母妥协这一种情况,父母发脾气、威胁孩子,好像坚持了原则,但在孩子看来,这墙仍然是纸糊的,父母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承受孩子的“推”,一推就崩溃。因此父母这堵规则的“墙”,必须在坚定之上给孩子温暖的感觉,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孩子心灵的作用。

树立规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全家生活有规律,吃饭、睡觉、游戏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节奏。注意这里不是说只让孩子生活规律,成年人可以随心所欲,开夜车、睡懒觉。全家生活有规律,孩子才能真正过上有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赋予儿童安全感,规律的生活是规则的基础,生理周期稳定,帮助孩子规范行为、理解规则。

其次,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不要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就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是自己做父母的失败;也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如刀绞、内疚自责,想办法哄住孩子、讨好孩子。父母和孩子划清疆界,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时父母也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到底自己在担忧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遵守规则。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单纯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是没有用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那样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