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十分炎热。然而,常青幼儿园园长范艳洁的脸上却始终挂着“清凉”的笑容,她利落整洁的外表和温和文雅的气质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让她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和力和信服力。面对很多赞叹,她经常会淡淡地说,感谢幼教工作给我带来这么多额外的收获,我从心底里热爱我的工作、热爱孩子们。

1、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反映自己孩子的腿上起了一个红包,好像是昨天在幼儿园时被什么虫子咬了,范园长耐心地听着,同时也认真地记录着,在别人看来,这样琐碎的事也要找园长是一件很可笑或者很可气的事,然而在范园长的眼里却远不是这样。她认为,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长提醒我要关注一下她的孩子,二是家长提醒我检查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孩子也被咬了,以便找到原因,进行整改。“每一个人只有一个童年,家长经过选择把孩子的童年交给了我们,交给了常青幼儿园,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好好地守护孩子惟一的童年,给他们的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范园长的话是朴实的,但是这其中所蕴含的却是她从教20年来对教育深深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很多家长说把孩子交给范园长他们十分放心,因为范园长做什么事情的出发点都放在了“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上,就冲这一点,常青幼儿园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范园长经常读很多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于孩子成长的理解也十分科学、独到。和许多文化人一样,范园长也非常喜欢“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幼儿园地处城乡接合部,地域上的特色是得天独厚的,范园长便把幼儿园的园本特色定义为“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教育和人文环境育人。园中动物园、园中植物园、园中种植园等给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绝好机会,热爱劳动,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享受收获快乐等不再是课本中的教条或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

范园长说,我们教给孩子知识,更多的不是关心教学的进度,而在于关注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感受,只有建立了这种体验,才能激发出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因素,为一个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因时因地,寓教于情境之中

范园长十分注重人文环境育人。常青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显著,除了常规的音乐教学外,范园长还在出访台湾时带回了太极鼓的教学。范园长在教育上是用心良苦,她说:“我并不是要求孩子们学习这一乐器的演奏能力,我是要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让他们学会团结合作,体会阳刚之美,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别人鼓舞和震撼。”

园里经常有各种演出,如孩子对家长汇报、大班对小班汇报等等。2003年非典时期,毕业班的汇报演出依然照常进行。范园长说:“我们要给每一个孩子完整的童年,人生最初的四年也许会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

3、以人为本,让教师在工作中成长

著名的管理大师有一句话:求知是为了得到好的工作,但同时工作也是为了保障人的求知。范艳洁深深地知道这句话对于一个领导者意味着什么?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幼儿园重要的软环境、生命线。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如何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范园长时时挂在心上的问题。她在业务管理中,遵循这样的原则:只要从教师的“饥渴”处着眼,从关键环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以便提高管理的实效,她将业务管理和指导工作分为三大块,即:计划指导、活动指导和反馈指导,这三个指导过程便可以帮助教师走好一个完整的成长周期。

四季常青,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它不仅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愿望,更是人们对于教育花园的美好祝福。范园长像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努力地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常青幼儿园在范艳洁园长的带领下,一定会走向新的辉煌。

延伸阅读

幸福是一种享受


周六中午,和妈妈、虎娃到院子里玩。我蜷在树荫下的白色摇椅里,和着微风的节拍边摇荡,边给妈织一件豆绿色的细羊毛背心;盛夏了,就要考虑入秋的事。离我不远的另一片树荫里,虎娃和妈在游戏:妈坐在草地上面对虎娃,虎娃坐在轮胎做成的秋千上,摇荡着和姥姥边说边唱。四处一片安宁,只有树上夏蝉不停地诵着知了曲;宁静会使听觉越发地敏感,于是仿佛听见微风吹过杨树的叶尖,不远处河水轻起的漪涟,而实际我确切听到的只有手中钢针的碰撞,和断续飘来的儿子和母亲的欢歌细语。

炽热的空气凝固了时间,仿佛一幅永远的画面,恍惚间我回到二十多年前,妈坐在绿色的公园长椅上给姥姥织毛衣,姥姥和我坐在草地上聊着天玩跳棋……逝者如斯,一瞬间,时光倒转,一瞬间,光阴荏苒,一瞬间,已换了人间,一瞬间,迎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恩赐,又送走了生命里最珍视的慈爱,就在这热浪凝固的一瞬间,一种巨大的幸福感突然间笼罩了我,惶恐中突然觉得这阳光、这杨树、这草地、这流水、这长椅、这毛衣针、这蝉声、这空气都是亘古不变的场景,变化的只是姥姥、妈妈、我、虎娃和他的子子孙孙。宁静中,我听见了时间悄悄溜走的声音,我被包容在世世代代流淌凝聚的永恒的爱情里,温暖而舒适,安恬而柔软。静静地荡着,听着,欣赏着,心中唱颂着关于幸福的歌: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彼此拥有和珍视是幸福的,妈给孙子唱歌和虎娃给姥姥唱歌都是幸福的,我给妈织毛衣是幸福的,欣赏妈和儿子的嬉戏是幸福的,怀念逝去的亲人是幸福的,遥想子孙的快乐是幸福的,体会永恒的爱是幸福的,能够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能够给予别人幸福是幸福的,拥有幸福的感觉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周一打开电脑,看到一串串软软融融的问候,和不断闪烁着的感谢。一时间竟哑然:亲爱的朋友们,是我该谢谢你们啊,让我拥有一个给予的机会,让我拥有一个体会幸福的机会,让我幸福地生活着。因为有你在等我敲击键盘,因为有你在看我的文字,因为有你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是幸福的。

就在刚才,我又在编织那件豆绿色的毛背心,手中忙碌着的毛衣针让我突然感觉到它们是幸福的:它们不停地默默忙碌着,编织着温暖、关爱和祝愿,给所有需要的人们。郑好妈和我,两位早教斑竹,就是大家手中的一副毛衣针啊。有机会为大家的快乐而忙碌,我们充满幸福和感激。

母亲是一种职业(一)


“只要你努力去做,每位母亲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好老师,每位母亲都能成为成功的母亲。”这是一个成功母亲与女儿共同成长中的心得,特别欣赏和感动,摘抄下来奉于大家。

母亲是一种职业今天我坐在这里不是以一个专家,一个专家助手,一个成功母亲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母亲义工来与大家交流。

我有一个女儿,不到8岁。我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对家庭感兴趣,才体会到这也是一门学问的。我是以母亲义工走到现在的。何为母亲义工:即为了家庭教育这个爱好,不讲报酬,把母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开始时,我的对象是我的女儿,后来发现,受益的不止是她,还有她的同学和许许多多孩子,我说我自己是个母亲义工。

在国外,母亲义工很常见,也很受学校,社会的欢迎.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开放教育观念的渗透,它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相信,在座的不少母亲以后可能也会成为母亲义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和大家是同路人。

现实中,我很少遇到知音,工作忙,琐事缠身成为许多人的借口。没想到,在沧州竟有个母亲俱乐部,一些人干着与我相同的事情。德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手里。我们作为国家命运的掌握者,冲破世俗的阻力,为了一个共同认知的话题坐在一起,我真的很感动。

刚刚解放时,我们主张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当社会教育被推向极致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过去我们不承认母亲是一种职业,实际上,大家必须把母亲提到一种职业的高度去认识,必须明确——母亲也需要成长。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我已忘记了,但其中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就是——21世纪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母亲们之间的竞争,而年轻母亲要进入这个竞争就需要成长。一个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级”为母亲,我说,这只是生理型的母亲,管孩子吃,喝,不生病的母亲。要成为完整意义的真正母亲,我们就必须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断学习。

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告诉大家我的经历,经验,教训,这是我在孩子成长中学到的。大家听我讲,我希望你们不是想从这里获得一种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拿走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偏方,而是从中受到启发,然后自己动脑筋观察孩子,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获取经验,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合适的老师.母亲需要这样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母亲才能不断成长。

所有母亲都像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孩子很小的时候,刚自己学吃饭。她哆哆嗦嗦地拿着一个小勺开始找嘴,一会儿把勺杵在脑门上,一会儿又杵到鼻子上,脖子里,在这反复的寻找中,她终于找到了嘴。但如果作母亲的不这么观察她,容忍她,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这孩子笨得连嘴也找不到”,然后抓住她的手把勺放进她嘴里。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找到了嘴,但第二种却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得到经验的机会。也许你会说,你的孩子大了,不用找嘴了。但我要说,遇到别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就是这样与孩子一起走过来的。(转下文)

母亲是一种职业(二)

母亲是一种职业(六)


有的家长可能说,对自己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已晚了,不是的,相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要告诉家长,你所有的教育不要只为孩子的现在,而是要——

为孩子的成长做准备

家长应该永远走在成长着的孩子的前面:孩子出生后,你应该为他上幼儿园做准备;上幼儿园后,你应该为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做准备。

昨天,我与一位家长聊天,她说起孩子刚上幼儿园那阵儿,自己很揪心,孩子离不妈妈,而且一下子就是八九个小时,孩子会怎么样?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并没有像她这么焦虑。为什么?因为我早就为孩子上幼儿园做了准备。定时定点吃饭,为训练这一点,我断掉她的零食,吃饭时让她抓紧时间,否则规定时间吃不完,饭就端走。还有睡觉等。因为上幼儿园前,我就给她做了“预备动作”,入园后,她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女儿入小学前,我就研究训练她的学习习惯,让她自己收拾房间,收拾书包,告诉她丢了书本要自己负责任,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妈妈。另外,锻炼她在嘈杂的环境下学习的习惯。

这些“准备”不是我与生俱来就会的,也是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得到的。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个老外的家庭。这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与我女儿很投缘,常在一起玩。我们两位母亲是不介入他们的玩耍和争斗的。突然,我发现,咦,怎么少了一个,再一看,男孩在房间一角看书呢!开始我以为他不愿跟女孩玩或性格内向,时间长了,我知道,不是,他也很活泼,有时甚至很淘气。我就奇怪了: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一个嘈杂的环境下安静地看书呢?我问他的妈妈。没想到,这位母亲委不经意地说:噢,这是个习惯。我问好是怎么培养孩子这个习惯的。她说:“我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发现中国人很在乎读书,看书一般要安安静静,坐下来,不让人打扰他,久之,在嘈杂的环境下例子就看不下书。而我们从不把看书当成特别的一回事,委平常,不用讲究环境。也正因如此,他们读书有抗干扰能力。

我受启发,便函着手培养我的女儿,并设计出一套方案。两岁时,女儿安静地在房间画画,看书,我给她关着房门,后来,我把她的房门打开,只关住客厅的门,再后来,我把有电视的房间门也打开……一步步,经过这种训练,她逐渐习惯了在嘈杂环境下专心致志干她喜欢的事情。这为她上学铺垫好了道路。

现在,我又在做一件事——为女儿青春期而著书(转下文)

母亲是一种职业(七)

母亲是一种职业(七)


孩子的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时期,孩子与家长关系是否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如今,我已经在为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做准备,准备什么呢?写自已成长年经历,写出在教育她时的成败和心路历程。为什么这么做?我有一份担心。等女儿大了,她可能会想:妈妈有车,也会开车,可以带我去上课,为什么每次非要让我乘地铁,挤公交车,别的家长不这样,是不是妈妈不爱我?妈妈有钱,可以给我买某件东西,她却不给买,说自己没钱,是下是妈妈不爱我?在这种情况下,她青春判逆期的表现会很强烈的。那我怎么能告诉她妈妈是爱她的呢?通过《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告诉她。至于她接受不接受,接受多少,那取决于她。不过,我相信那时她会有一个最初的人生价值判断。也许她读了这些东西会和妈妈交流,说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她心目中什么是爱。所以,我还在成长在为做青春期到来的女儿的妈妈而成长。我想我这样做,到孩子青春期时,会对妈妈的认可程度高一些,也让孩子有一个成长的空间,有个超越母亲的空间。

我们也必须承认,母亲不是完美的,所以,我要谈到——

女儿逼我学英语

中国传统教育有句名言:身教重于言教,实际中,原来许多家长更多的却是言教。现在我们强调身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的确是种进步。这里,我还想再发展一步: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不错,但是,如果把它推向极致,就没有给孩子超越母亲贸下空间,也就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现,孩子就会说:“你都没上大学,凭什么让步我一定上大学;这道题你都不会解,我做不上来也是应该的。”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

我自学过去10年绘画,父母一声令下,我没有去考艺术院校,使我终生留下遗憾,我很想在女儿的教育中补偿回来。

我认定女儿是个画家的材料。在我的“教育”下,女儿最后连画笔也不摸,连画儿也不看。因为她只要一画,我就认为她这条线没画好,这样画就不对,所以她不弄了。可有一个东西也就弄,什么呢?英语。这可是我最害怕的。

当她无意中接触外语,会说外语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她忘了吧。我的朋友,同学都不理解。我说:不让她忘了还能怎么样呢?我教不了她,我又不会。后来,同学说,我不信你一个大人教不了一个1岁的孩子。我也不信,教吧。1岁的孩子没有上课的概念,“宝宝,我们来学英语。”她说了:“妈妈,我要吃苹果。”我正干着别的呢,她来了:“妈妈那边有个‘BOY’。”我没明白怎么回事,因为对我来说,这个时间不是英语时间。等她说:“妈妈,那边有个小哥哥。”我才知道好说的是‘BOY’。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办,只好踏踏实实,一点点学,一点点教。早晨起来,把过去的“早安”改为“goodmorning”,晚上再说“goodnight”,这样,从一句加到两句,三句,到最后,我们两个人到9点以后就不说中文了。你说,在这个过程中,谁教育了谁?应该说,我一直在被我女儿教育着。

更可气的,她见着老外就让我“出丑”。她看电视,知道哪种长相的人说英语,于是,在大街、机场、宾馆,见到老外,她就跟人家去说,我则站在旁边听。在这种情况下,我被她督促着。到了3岁,她愈发“膨胀”了。她到了英语角,那个地方是我从不敢涉足的,因为我一句话也听不懂。可我女儿如鱼得水,在成人英语角,当别人拿不准跟一个3岁的孩子如何说话时,她硬抓住人家说英语。现在,她快8岁了,每星期五都要去英语角,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天地。找到了也自己的骄傲。她知道,妈妈是可以超越的。

在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孩子可以超越妈妈,妈妈更应该给孩子立个梯子——

让孩子超越自己

我女儿学英语没有使用过任何正规教材,没上过任何正式的英语班,她曾在北京举办的少儿英语比赛中两次获奖。但昨天,她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在前不久参加的英语考级中没有通过。这个自负的小家伙终于让我等到一次机会。

说真的,她虽然没通过,我依然很欣喜。因为她没有过应试的训练,没用过正规教材,她还是考了个相对高的分数。但我目的是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她:你不是最好的,你还有发展的窨,你没通过,妈妈不怨你,但你应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读和写上。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她会接受现实,她会明白她必须要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家长应怎样给她立个超越自我的梯子。(转下文)

母亲是一种职业(八)

母亲是一种职业(八)


超越自我是每个人的希望。在这中间,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我们没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个孩子刚上学就不喜欢学习,那么,9年义务教育中,他该多么痛苦呀!那么怎么保护呢?是不是要家长充当“二老师”呢?不是的。在孩子两三岁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激发他的好奇心,并给予解答。孩子再大些,当他具有了一些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时,家长就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提问了,而应给他自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我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告诉大家——

一个6岁女孩的研究报告

这个研究报告来源于女儿的一个问题。她说:“妈妈,我特别喜欢漂亮的动物,见到它们我就想摸摸。”我赶紧告诉她:“你可别随便摸,有的漂亮动物有毒。”过了一会儿,我把这事儿忘了她又来了:“妈妈,花蝴蝶有毒吗?”这下,我傻了,我还真不知道。“妈妈也不知道,等妈妈看看书再告诉你,行吗?”女儿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女儿提出问题时,我为什么说妈妈看书后告诉她,为什么我不和女儿一起去书呢?我在想,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傻事呀,就相当于孩子上动物园,我告诉她怎么怎能么走就到了,孩子又要上颐和园,我又告诉她怎么怎么走。结果,孩子就认识了一条路。

其实到动物园的路很多,怎么让孩子认识更多路呢?一个办法——教孩子识别地图。孩子认识地图了,他的足迹就会比我们大得多。现在,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住处化时代,孩子需要的是获得住处的手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她找到这种途径。

基于这种认识,我便对女儿说:“你不是想知道蝴蝶有没有毒吗?那好,咱上图书馆查书。”打遍北京所有图书馆的电话,终于找到一家少儿图书馆。带女儿到那儿,查了许多资料,我们认识了许多蝴蝶和其他昆虫。晚上回来,女儿完成了她的第一份学术研究报告。

后来,在女儿的再坚持下,她把文章投到了《北京晚报》,参加了正在举办的“暑假你读的一本好书”的征文,她获得了二等奖,而且是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

有了这次经历,她再有问题,就知道可以上图书馆查资料了,后来,又知道了上网查询。为解决一些问题,她还走访过地震局,消防局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了一种能力而不只是知识本身。

还有,如何鼓励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呢?我认为,重要的在于——

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

什么是学到的知识?我们也许都有一种经验,在学校学习了许多,但到后来,该还给老师的都还给老师了,该忘得净光的都忘得净光了,最后剩下的那些才是自己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本身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多数可能正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你主动获的东西,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因此,我们家长就要总结自己的体验,擅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并适时告诉他得到知识的渠道。

一些家长可能告诉过孩子,查电话号码拨“114”,但有多少家长让孩子新手试过呢?我就有这样的经验。女儿到商场去玩,发现除了电梯外还有楼梯,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是紧急出口,着火的时候用的。她问我有电梯为什么走那儿,电梯不是更快吗?当时,我就想回答她,可我忍住了,让她自己想别的办法。“着火,哪管儿?”我说消防队。“消防大队怎么走?”“可以打‘114’查消防大队的电话号码,再打消防队的电话问。”

回到家,女儿开始打“114”。一会儿她把电话挂了。“妈妈,不对呀,里面没人说话。“原来,号码拨完,有两声铃响,然后里面问你查哪儿,你才能告诉人家。而女儿不知道,她拨完号码就开始说要查哪儿,等查贸易员接听时,只听到了她半句话,可能以为有人捣乱,就切断了。于是,我告诉她等里面有人问时再说。好吧!第二次接通,人家告诉她了。刚说完,她就放下了电话。号码是什么?没记注。我说,你再问,拿支笔记一下。这下她坦然了很多,拿了支笔,“68……”,人家挂了,她还没写出完,又没记下来。我说这样不行,你听完,先在心里记住,然后记下电话,马上写在纸上。第四次,才真正查出来。可从这以后,“114”怎么回事她就知道了。所以,我说要注意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然后,贸下孩子自己学习的窨。家长不公要告诉他方法,而且要让孩子去实践,通过实践,孩子能对知识有更深的领悟和体验。

到现在,我女儿已完成了几份学术报告。没人相信,一个7岁孩子能写出出一份完全按规范写成的科学报告《海水为么是咸的》。我认为,生要的不是报告本身,而是孩子科学思维模式的树立和培养,是提出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的科研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的途径。关于这一点,我想讲一下女儿的一个社会实践的故事。(转下文)

母亲是一种职业(九)

有一种教育叫“等待”!


记得读过张文亮先生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惊呆了,这多么像我们教育孩子时遇到的情况啊!

有一种教育叫“等待”

我的儿子聪明伶俐,学习上虽然不拔尖,但也还算自觉。可是他身上依然有着许多缺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爱做家务。对于这个毛病,我也曾经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

我并不是一个把孩子当劳动力使唤的母亲,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再苦再累我都愿意给予孩子无私的关怀和照顾。可是孩子该具备的自理能力总不能疏忽,否则长大后连鸡蛋壳都不会自己剥怎么办!我也给儿子讲过“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之类的道理,无奈他根本听不入耳。丈夫曾经试过用经济奖励措施来刺激儿子,比如做一次家务奖励5毛钱等,且不说收效甚微,这毕竟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这种方法的反作用是我们所不敢想像的。有一段时间,我们还采取了记分制度,就是把他每周在学习、修养,劳动等方面的表现分门别类以分数考核,哪一项表现好了,就画一颗红星,等到一定时间便总结奖励。这样的措施起初还算有效,但施行了一段时间后,新鲜劲头一过去,儿子便“不求上进”起来。唉,真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却只能是长叹一声:“孺子不可教也!”

后来,家里的家务,儿子仍然懒得去做,让他倒垃圾,他生气地一声吼,让他洗碗,他却说要看书。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弄得我们也失去了信心,不得不这样想:算了,顺其自然吧!

就在我们几乎忘记了教育中还有一项是关于劳动教育的时候,忽然惊奇地发现,有一天他居然做起了家务!先是主动洗碗,有意思的是,他还戴上了我冬天用的塑胶手套,认真清洗油腻腻的碟子。饭后,他居然去清扫地上的残留物品了,这是个意外中的意外,因为以前他吃过饭的地上总会撒满许多渣子,他连理都不理,有时还会踩上一脚。然而今天,他居然自己清扫起来,我和丈夫面面相觑,难道所有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质的飞跃”么?

我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来反思自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都是一样急切,我也曾为他的种种缺点而遗憾过,忍不住又打又骂。我们却没想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成长是有曲线的,有时是高峰,有时是低潮,有时他的内因愿意配合你,有时他的内因在排斥你。就像学习一样,有时他吸收新知识易如反掌,有时却难如上青天。我们忘记了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需要我们用艺术的技巧和足够的耐心去对待。

有时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一样缓慢,我们跟在他的后面,越想越气,气到极点时,我们就会失去所有的耐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甚至忘记了看路上的风景,一心想的只是怎么教育他,以实现在即的期望,却忘了有一种教育叫“等待”——等待他慢慢地成长!

母亲是一种职业(九)


女儿街头卖玫瑰

对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到生活中学习锻炼,家长们态度不尽相同,但女儿的一次街头卖玫瑰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这种学习的必要。

那次,她约了几个小伙伴到桥头卖玫瑰花。她们自己进货,回家自己包花,然后再到桥头去卖。第一天,她在桥上来回走了多少遍,也没卖出几支,她根本上不知道,卖花是要叫喊的。看花从自己手中渐渐萎缩,凋谢,孩子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一天,她们用买一支花送一支花,外加送一首外文歌的办法,终于把花全部卖掉。卖的过程中,她还知道了,当你卖花时,成年人不会因你是小孩子就对你的所宽容;当她们被工商部查抄时,孩子明白,做买卖也得办手续,也得合法经营。当然,她更明白了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三天下来一算帐,卖花赚了8块钱,不够3天吃饭的,与她参加一次比赛得到的150元相比,她知道了劳动价值的不同,找到了创造更大价值的动力。

一个小小的卖花行动,她写出了3篇文章,记录了从进货到销售的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感悟。我觉得,她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得到了孩子在课堂上得不到的锻炼。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

现在尊重孩子、欣赏孩子成为家庭教育中大家的共识,但随之,要不要批羡孩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要说,一定要批评,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做到——

给孩子画一个大圈

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起,学生们做“看图说话”,图中表现的是同学间的互助,可一个学生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那老师能否指出他的错呢?现在许多情况都是这样,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其他方面。我主张,对孩子来说,你要尽量给他画个大圈,让所有孩子都能站到这个圈子里。你干吗非要让他说非对即错那么具体的标准答案呢?我见过一幅图,它没有情节,只有印迹,无人街道、人的足迹、小鸟爪痕、苹果核、花瓣等,题目是请你讲讲刚才这里发生的故事。任何老师都没有答案,孩子可以展开想象,怎么说都不算错。

所以,批评孩子有时得看你给他的是什么?是设一个篮球筐,他投中就对,投不中就错;还是画一个大圈,让孩子很容易进入其中。另外,我们要允许孩子探索,要鼓励,培养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学折纸,我们能不能多给他几种材料,电光纸,皱纹纸,等都供他选择。当孩子拿吹朔纸时,一折,“咔”折了,折纸折不成,这会儿,他会自己有个判断——这种纸脆,不能折。好事实教育了他,这样比你直接批评他,效果不是更好吗?

这里,我还想谈一下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很有必要听听我的意见——

数学与女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教育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了。可能有种现象大家注意到了,小学时期,女孩子一般语文学得委好,数学就差些。为什么呢?有一个观点认为,女孩子形象思维、认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差,这种观点也被许多家长接受。但我要说,事实不是这样,问题是老师的态度及两门课程间的不同。语文是可以意会的,很多时候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像造句、组词,而数学就不行,它要求精确,犹如一台严密的机器,对就是对,错就是错,1+1等于2,你了“3”,准得个大“X”。实际上,这种过分强调的精确,会禁甸孩子的思维。尤其刚上学的孩子,数学课上,学“12+8”老师一般说“先拿2和8相加得10,然后两个10再相加得20”,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话把这个过程说出来。但一些孩子虽然懂,话他却说不完整,这样在老师那儿就通不过去,孩子会受批评,而这种批评会当着班上许多孩子进行,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转下文)

母亲是一种职业(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