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上了幼儿园之后,往往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的生活,那么做为家长如何才能教育自己的宝宝成长一个小小的社交家呢?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学会等待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通常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基本是有求必应,有时候稍有不称心,孩子便开始哭闹,家长就慌了手脚,久而久之孩子性子就很急,情绪也难以控制。

解决之道引导孩子说出“下次改进行为”

第一次融入集体生活,孩子常会因为不会等待而遭遇推搡打架事件。德慧泉早教中心创始人陈明兴教授的建议家长不要马上说教,先认真倾听孩子的委屈,然后附和说:“哦,小朋友推你了。”先让孩子放松。

然后再进一步问孩子:“那小朋友为什么要推你呢?你下次会怎样做呢?”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马上表扬孩子:“真是乖宝宝,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样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行为,这比家长直接告知说教,更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训练“延时满足”锻炼孩子的耐性

如今家长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大致可以分为5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

陈明兴和万婴跟踪(福州)亲子园老师王丰年都提倡,对孩子要“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经常处于‘即时满足’的宝宝,容易性格急躁、无法感受到幸福等”。而能够坚持等待、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后越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家长带宝宝到游乐场所玩时,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排队。上街时,当宝宝看到店里面有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时赖着不走,可以告诉宝宝,“今天没有准备好买这些东西的钱,过些日子再买”。

不过,家长应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做出判断,决定哪些是可以马上满足的,哪些是需要再等的。倘若承诺的则一定要兑现,这样才会树立起父母的威信。

刚开始用延迟满足时,宝宝可能会哭闹不停,想方设法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并且让他明白哭闹是不起作用的。

学会宽容

在玩闹、游戏的过程中,小孩子难免会有身体碰撞,不少家长过于紧张,甚至教孩子“以暴制暴”,其实孩子可能“一分钟前打架一分钟后拥抱”,家长不如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待人的道理。

解决之道“角色互换”舒缓宝宝不快情绪

“两三岁的宝宝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发展了,但语言还没有发展好,想表达的内容用语言一时无法表达出来,情急时容易动手,甚至动口咬。”

王丰年认为,宝宝之间发生矛盾,是这个年龄的特点,也是一个教育契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教孩子多一点忍让和关心,这样别的小朋友遇事也会为你着想。事实上,只要孩子学会了宽容,他就会赢得朋友,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

如果孩子还是不开心,可以尝试着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想法。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陈明兴告诫家长,有时让孩子尝到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反可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不要因为孩子在外吃了点亏,就怕这怕那,反而要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得到锻炼。

孩子就是在各种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当孩子被人欺负时,家长不妨在旁静静观望,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纠纷。如果小朋友不是故意,则告诉宝宝,宽容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友谊。如果对方实在做得太过分,危及到宝宝的人身安全时,再出手也不迟。

家庭训练别把世俗偏见传染给孩子

让孩子学会宽容,家庭环境必须温馨和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陈明兴认为,孩子有小过错时,家长要善于包容,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原谅的。对犯规的宝宝,虽然必须严厉批评,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方法方式,训斥、打骂不可取。可采用“一分钟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即:只用一分钟时间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宝宝的自尊,不当众批评、指责,更不要揪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王丰年则强调,家长不要把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父母尤其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当孩子的小伙伴来自己家里时,父母对其他小朋友的态度不要过分冷落,也不要过分热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让孩子平等地与人交往。

学会分享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究其原因是不懂得谦让,老是独霸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因此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相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孩子,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解决之道宝宝错了别惩罚,每次坚持替他道歉

当宝宝陷入争抢或独霸玩具的漩涡,父母要做的首先不是训斥宝宝如何学习分享,而是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以免宝宝互相伤害。

王丰年建议家长,可以和宝宝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孩子们为了玩具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先要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俩都想玩同一个玩具,那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大家都玩到玩具呢?”把问题抛出来,让宝宝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一个策略就是给宝宝多一些选择,让他自己决定究竟下一步怎么做。

她强调,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总是比他们的慷慨来得更早,这是宝宝发育的必然过程。如果家长强迫宝宝分享,只会让宝贝对家长及分享他东西的伙伴产生怨恨,内心产生更多不安全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慷慨,反而会变得更小气。

当然了,如果是宝宝抢了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郑重其事地向对方道歉,并告诉宝宝,他抢了别人的玩具,让别人伤心了,所以应该说“对不起”。

告诉他这些道理后,也许宝宝不一定会说“对不起”,先不要强求他,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家长不妨都坚持这么做,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能给被抢了玩具的宝宝足够的尊重,也给自己的宝宝树立了榜样,即便没有受到惩罚但也足以让他明白他的行事方式是错的。

家庭训练玩交换游戏让孩子体味分享的快乐

家庭是学习分享的很好环境。对不愿意分享的宝宝,可以经常性地做一些交换东西的游戏。如果宝宝喜欢上一件属于妈妈的东西,让宝宝玩又不碍事时,妈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跟宝宝互换,以达到分享的效果。

陈明兴指出,公平和谐的家庭氛围里,父母做出好榜样,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例如分苹果,先分给大家后再最后给自己;习惯饭桌上的好菜,先夹给爷爷奶奶。父母处处表现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他建议家长,可以让不愿分享的孩子付出适当的“代价”。比如刻意让几个孩子大家聚集在一起玩许多玩具,而将其排除在外,使其孤立。这样当孩子有需要了,让孩子拿出自己的东西跟大家交换着玩,这样也就达到分享的目的了。王丰年建议家长,平时可以多让宝宝玩轮流游戏。玩轮流玩的游戏,可以让宝贝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她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推断宝宝。“有的宝宝可能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时候很可能觉得宝宝受了委屈,于是不假思索就要介入,为宝宝讨回公道。可是妈妈很快发现,其实宝宝自己并不是很在乎自己的玩具被抢,她看起来甚至似乎觉得这种抢玩具的游戏很有趣呢。”

妈妈还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评价宝宝,当父母给予别的小宝宝高的评价时,小宝宝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妈妈对宝宝说“你看看,小哥哥把他的玩具给你玩,他对你多好。”这样说让宝宝体会到小哥哥的友爱,而不会让宝宝产生忌妒情绪。

据目前的调查得知,小孩子们上幼儿园,其与同伴的交往成了孩子们之间最大的障碍,所以希望家长们平时能够在生活之中有意识的让宝宝们学习一些社会的交往技能,让孩子在进入集体生活中时获得一个好的人缘,提高其人生的起步阶段!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集体活动时,她端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老师,然后又低下头;吃饭前,孩子们都去洗手了,她还是端坐着;起床时,如果不叫她不抱她起床,她就会一直躺在床上;游戏时,孩子们全体出动了,只有她仍坐在那里,活动室里欢快的游戏气氛与她的沉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之后,老师在一日生活中尝试着与她近距离接触,并更细心地观察她。发现婷婷其实是个非常棒的女孩子,她不仅饭吃的多,而且从不挑食,自己动手的能力较强,可是她就是不原动手做,不愿和老师沟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通过几天的观察,老师渐渐发现婷婷主要问题是胆小孤僻,缺乏自信,与同伴交往困难。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她克服胆小,树立自信,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呢?

通过与婷婷家长的一次长谈,老师了解到婷婷从小由奶奶扶养,父母早已离婚。由于缺少父爱母爱,以及奶奶对她的百般爱护,又怕她在外受别人的欺负,就整天让她在家看电视,玩玩具,不和同龄人交往。造成她现在的胆子孤僻,更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

了解情况后,老师提出要帮助婷婷融入集体,学会和同伴正常交往,就要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议家长适时表扬,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婷婷奶奶非常配合。过了几天,婷婷在私下愿意和其他小朋友讲话了,而且吃饭时也不用老师刻意地过去叫了,老师表扬之后,婷婷开心地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婷婷朝着大家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着,但是并不明显。虽然现在愿意和老师交流,但仍不怎么愿意和同伴交往,游移于集体之外。老师又鼓励一些能力强,人缘好的孩子去找婷婷玩。开始时,别人找她,她也不太愿意,但时间一长,她也就接受了。虽然她只是在同伴的支配下拿一块积木,递一块橡皮泥等,但这是良好的开始。

像婷婷这样的孩子,除了老师在园的鼓励外,家长也需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交往,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最终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活泼开朗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通过生活场景学习知识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感知事物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孩子自身的体验和聆听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生活中不少真实的生活场景,就是帮助孩子长见识、学技能,让他们变得更加自立、成熟和乐于生活的最佳案例。

在车上学交通规则

节日里开车带孩子外出,当父母把孩子放进安全座椅,给他系紧安全带时;当把钥匙插进钥匙孔,启动汽车时;当把车开进洗车棚,清水淋在紧闭的玻璃上时;当呼啸的救护车或者载重卡车从旁边开过时,父母都不要保持沉默,随时告诉孩子这是在干什么,让他知道更多他完全能明白的事情。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为他讲解有些交通标志,如限速标志对安全行驶的重要性,再告诉他如何读车速表。还可以让孩子报出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是否可以通行。回家时,让孩子注意路程中有哪些标志建筑,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更早地识别自己家的路线。

在家里学洗衣技能

洗衣服是孩子比较容易参与的家务劳动,没有什么危险。首先可以告诉孩子洗衣前要先分类,因为有些衣服可能会掉色,有些衣服可能太脏需要拣出来单洗。然后让孩子把衣服塞进洗衣机,这一定是孩子特别喜欢干的事。衣服晾干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叠衣服,让孩子给袜子找朋友,或者叠比较容易的手怕等。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干些更有挑战的事,如把洗衣粉等加进洗衣机,或者将他自己的衣服挂到衣架上,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学洗小手帕,用手揉搓,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饭馆学用餐礼仪

全家一起外出用餐,可以给孩子示范正确的用餐礼仪,譬如勿大声喧哗,不用筷子敲击盘子,不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忘乎所以。要注意卫生,要轻拿轻放,要懂得礼貌,对服务员的服务要致谢等等,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点一个菜,并且鼓励他与服务员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孩子将所点的菜名写下来,然后一起计算总价,由孩子负责结账。

在超市学购物方法

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前,可以把列计划的过程设计得复杂些,父母先写出文字,然后让孩子在超市发放的宣传单上找到相应的图片,再把它剪下来,由孩子贴在白纸上。到超市后,让孩子对着图片找到商品。如果同一商品有几种选择,可以和孩子比较差异,再作选择。

提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独立完成购物单,并带个小计算器,然后去超市。买东西时,让孩子练习对比和计算价格。购物结束后,可以让他学学估算总价。

去银行学理财知识

节日里,不妨带孩子去银行,譬如在ATM上取款,或在窗口办理交费手续等。可以给孩子讲解银行存款的最基本程序,以及为何要把钱放在银行。可以告诉孩子:“这笔钱还是我们的,只是暂时存放在银行里,钱就不会丢了,而且还可以借给其他需要用钱的人,这样银行会给我们一小笔钱作为感谢,这就叫‘利息’。如果哪天家里需要用钱,就可以再到银行把钱取出来。”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了解如何填写各种单据,告诉他这是为了确保安全。回家后,别忘了在家庭账本上记下这笔交易,并告诉他记账是为了更好地计划开支。在银行里,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常识,如警惕ATM边上闲杂人,如何妥善保护现金,安全回家等。

在邮局体验邮寄过程

对孩子来说,邮寄过程也是一件极具想象力的事情,节日里不妨让孩子为爷爷奶奶寄几张照片。然后告诉孩子信封和信纸之间的关系,让他了解信封上哪些位置需要填哪些内容。还可以告诉孩子,邮递员叔叔会将信送到目的地,所以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让孩子把邮票贴在相应的地方,把信封封好,然后投进神奇的邮筒。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给他讲讲信件是如何从邮局,经过分拣、运输、投递的过程,到达所需去的地方。还可以讲讲邮政编码的作用,并且一起看地图,寻找自己家所在地的邮编和目的地的邮编,让孩子边读边写。

如何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背上小书包,走入了幼儿园。这个时候,妈妈有多么不舍,宝宝也有多少不情愿。可是,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妈妈在处理孩子入园问题时,总是不够果断,不够坚决,所以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妈妈们一定要避免以下事件的发生,因为,它们只会加剧孩子入园的焦虑,不利于孩子顺利入园。

一、妈妈过于担心和焦虑

孩子是敏感的,是聪慧的。他们可以感受大人的情绪。你悲伤时,他们也悲伤,你焦虑时,他们也焦虑。所以,妈妈过于担心孩子的吃饭,午睡,小孩子之间的争吵,孩子是否受欺负等情况,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染给你的孩子,让他们也跟着焦虑和不安,从而让他们不能在幼儿园安心生活,这样会导致孩子适应较慢。

正确做法:充满信心,不要质疑。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相信孩子的处事能力,相信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果不是很放心,应该事先进行训练,这样做到胸有成竹,也不会造成内心的恐慌。

二、家人送宝宝入园,偷偷走掉

很多家长在起初送孩子入院时,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趁着孩子不注意就偷偷走掉。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减少孩子哭闹的机会。岂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和家人不要他了,他们会因此更加畏惧来幼儿园,更加依恋父母和家人,这样造成孩子入园更加困难,无法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正确做法:轻轻的拉着孩子的手,告诉他:“爸爸妈妈上班了,宝宝听老师的话,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睡个午觉后,妈妈就来接你了。妈妈保证,我们拉钩吧。”孩子听到了爸妈的承诺,他们会欣然接受,更为安心。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和亲人是会来的,不是不要他们了。他们会耐心的等待,这样做比偷着走掉效果好很多。

三、事无巨细,每天向教师询问情况

作为父母,咨询孩子的情况是正常的。起初,每天打个电话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心情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然而,过犹不及。尽量不要过多的咨询孩子的情况,每天一个电话,过于关注。如果有事情,老师和阿姨自然会给你电话的。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所以,尽量不要事无巨细的每天打电话唠叨,这样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四、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孩子一开始读幼儿园一定会上火感冒,这是难免的 。如果生病了,在家休息几天。如果好了,就尽快送孩子去幼儿园。更不要因为小孩子哭闹而心软,不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加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

综上所述,想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还是要尽量避免以上的几种做法的。只有妈妈放心,孩子才可以安心。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相信,宝宝很快就会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发挥创造力


新学期开始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园、开开心心的学习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强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鹌鹑蛋,在分菜的时候,老师很焦急,想着要快快帮孩子们将蛋剥好,大家都不会自己剥蛋呢。

老师刚想给奕奕剥蛋时,奕奕竟然说:“项老师,我自己会剥的。”

“你真棒!”老师对奕奕竖起了大拇指。老师转身刚想给怡怡剥,只见怡怡正努力试着自己剥着呢,虽然剥得有点儿困难,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剥完了。于是,老师不再试着给孩子们剥蛋,而是观察着孩子们,当个别幼儿真的碰到困难时才进行指导帮忙。

由此可见,习惯于服侍孩子,不仅不是一个为他们服务的举动,而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它容易窒息孩子们有意的自发的活动。不动手做的孩子永远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师在工作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锻炼。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会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事事为孩子包办,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的尝试机会,他们就会变得事事处处都依赖爸爸妈妈。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

其实,孩子是很具有创造力的,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就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内心还是渴望能够自己去尝试,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宝宝。家长老师不应该过分地保护孩子,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锻炼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让孩子学会有“规矩”的生活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常规是最为重要的,特别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他们刚从家庭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还不是很适应。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开始,当孩子对玩具感兴趣,对老师组织的活动感兴趣,自然不会再哭闹,不会让自己变得无聊。例如刚开学时,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在老师的带动下唱歌、做游戏,每一个孩子都被音乐所感染,他们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会了认真倾听,学会了“坐坐好”等习惯。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对于老师的话孩子大多数是左耳进右耳出,必须要老师时刻提醒,帮助幼儿记忆,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也就成为了常规。提醒也是需要技巧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选择了“鼓励”,例如:请看一波小朋友,他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坐得可端正了,其他小朋友一听,也马上坐好了。有了榜样的作用以及老师的表扬鼓励,孩子们渐渐习惯了有“规矩”的生活。

独生子女如何和别的孩子相处?(本网站推荐)


前言:现在,有不少像昊昊一样的独生子女,因为缺少良好的人际沟通,所以“朋友”很少。封闭、狭隘、自私,是让无数母亲们焦虑的“独生子女病”。如何让独生子女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开出了“药方”。

其实通常孩子表现的内向、退缩、怕生大致是因为:

1、3岁开始,孩子会慢慢接触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包括在幼儿园内,当她碰到不熟悉的环境或陌生人,就会有这种情形。

2、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过分的溺爱或保护孩子,凡事出面替他解决,使孩子不能独立应付外面的环境。

3、独生子女一旦与其他孩子相处,会显得较为内向、羞怯。

孩子受到同伴欺负时,父母一般会告诉孩子不要打架,不要还手,去告诉老师或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替你出面解决。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教导孩子要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当她在外受人欺负时,父母可以告诉她:“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要反抗,使别人不再欺负你,但是绝不能先欺负别人,因为打了别人,别人也会痛。”从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就可以知道在必须时应该反抗,来保护自己。平时父母在管教态度上,要注意该严的时候还是要严,但也要注意让孩子有出外活动的机会,从活动、游戏中去学习怎样和人相处。

在幼儿园里孩子发生争吵时,老师要公开处理,犯了错的孩子要及时惩罚,并且跟他说明处罚的原因。

讲理的教育方式,是给孩子一个机会去体会,遇到挫折、意见不合时,除了哭闹、逃避及拳头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而这种社会角色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同伴交往具有亲子交往所不能代替或弥补的功能。

集体户口与普通户口的区别


很多家长是集体户口,孩子也是集体户口,面对择校问题,不知道该在哪里上学?教委文件里明确说了集体户口不作为登记入学的依据,那么集体户口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集体户口和普通户口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的集体户口是指“双重”管理的“户籍”。例如:“学生宿舍”“工厂集体宿舍”等。是由单位和派出所共同管理的。集体户口是指暂时还不具备单独立户条件,或者暂时还没有办理单独立户手续的居民,其户籍关系挂靠在某一个集体户头上的居民户口。单独立户必须具有固定的住所。

如果你到外地的单位工作,那么你在没有买房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的话,往往会把户口落在单位里,这就是集体户口。

区别和差异

区别:

集体户口的意思就是很多人一个户口,通常是单位、学校等,这种户口是分页的不是单纯一个户口本,其他性质和普通户口完全一样。

集体户不同于居民户口。不能与本市的居民户相互迁移。如果离开单位,户口必须转移,如果回外省市,也必须迁回。严格的说是一个介于临时户口与常住居民户口中间的特殊户口。

集体户口享有的政策与普通居民一样,但在迁移上受到限制。

差异:

在北京市拥有集体户口的家庭,无论在哪个区县,在实际操作上,幼升小都是不能直接划片入学的,需要联系教委就近分配学校。而普通京籍户口是可以就近入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