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宝宝吃亏了,该怎么办?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华仔身体不好,看起来比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欢欺负他,华仔妈妈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但是华仔还是屡次战败而归,请求妈妈援军出动,华仔妈妈 总是会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闹一场,这时华仔才会甘心。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 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 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 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 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 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 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 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 “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 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 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 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当宝宝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时应该怎么办呢?


前言:常言说的好“不打不相识”,尤其是一些刚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们,彼此之间常常发生矛盾与争执,那么对于那些受到欺负的宝宝应该是还手还是忍受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案例: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里,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入园指导

“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同是4岁孩子家长的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

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入园须知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后果。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还是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或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看到自家的宝宝受到委屈相信每个家长都会感到心痛,但是究竟是应该教育孩子做狼主动攻击还是当羊默默忍受呢?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心里都有谱了吧!

在幼儿园被欺负要还手吗?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难免会发生争执,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在所难免。到了幼儿园也是,总会有一些小朋友会回家跟爸妈说“我被欺负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难免担心,宝宝会不会以后懦弱胆小?会不会造成人身伤害?那么宝宝被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心理专家说,与众不同、处于弱势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比如转学生、成绩差又不受欢迎的孩子。外貌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容易被欺负——比如身形如女孩的瘦小男孩。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被欺负的孩子通常有高神经质、内向、自卑和自尊水平低的特征。

二、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1.谦让不是懦弱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教育孩子懂得谦让是对的,但让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让,这不是谦让啊。当孩子已经无法忍让大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打我,我就打他!”我们就要蹲下来跟他好好的沟通了,沟通他的感受、想法还有他的情绪,是生气还是委屈。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谦让并不等于忍让。

2.培养孩子自信的品质

不自信的孩子做事情会缩手缩脚,在同龄人中被欺负的几率也就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宝宝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妨尝试让孩子和能力相当的孩子玩耍。

3.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

用心感受孩子的被打以后的心情和感受,并积极地回应你听到他表达不满情绪时的感受,在孩子被打以后,不要冲动的替孩子做任何决定,不妨先静下来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

4.让孩子自己解决

小孩子是不是被人欺负了,要由小孩子自己说了算。本来孩子没觉得被欺负,家长觉得了,孩子也就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孩子之间的很多锚段,是孩子不懂用语言进行交涉、社交技巧不完善造成的,并非故意。

小孩子之间很少有故意的欺负,真正的欺负行为多存在于中小学中。孩子之间的事情应该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家长参与进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好,而且小朋友们也很难服气,问题反而无法解决。孩子应该勇敢、自信,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这样才不会被欺负。

5.引导孩子说出内心需求

在倾听完孩子的倾诉后,要引导孩子说出此时他的内心需求,让孩子自己说出来,他是打算忍受,还是打算还手。尤其是在孩子生气和委屈时需要引导,不在乎和无所谓就不需要了。如:“宝宝怎么了,委屈了?生气吗?来妈妈看看”等等。

6.和孩子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在孩子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接下来的解决方法。如:“我亲爱的儿子怎么了?告诉妈妈,我的宝贝是很生气吗?。。。感觉受委屈了?那现在宝贝想怎么办呢?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呢?”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孩子在外面和同伴们玩耍难免有产生摩擦,甚至被欺负的时候,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应对这样的困扰呢?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王彦玲表示,欺负并不仅仅是打人,还包括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侵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最常见的欺负就是打人、抢玩具、不让别人一起玩游戏、取笑、骂人、嘲笑人等。

专家表示,常欺负别人的孩子,有些有比较强的控制欲,通过欺负别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有些则是因为自己曾受欺负或常受欺负,欺负别人是一种报复或发泄;还有些孩子只是参与或追随别人欺负他人,以使自己归入强势的一方,或避免受强势一方欺负。常受欺负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伤心、愤怒和屈辱中,并感到自己软弱、无助、渺小,自信心受到打击。而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也很孤单,因为别人会躲避和疏远他。王彦玲表示,欺负行为无论对受欺负方还是欺负一方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呢?专家表示,首先要发现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孩子的行为发现异常,比如,平时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语、易怒和不安、常哭泣,可能会抱怨头痛、腹痛和恶心,甚至拒绝上学。那么,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谈话,询问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压力很大的事?如果孩子不回答,问题可以更具体一点,避免问太多、太抽象的问题,否则可能造成孩子永远闭嘴不谈的反效果。如果孩子当下还没准备好告诉你,结束谈话前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随时都在,我们会认真倾听。”这样可以预留下次谈话的空间。

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同时,家长消除孩子的不良感受很重要。有些父母骂受欺负的孩子“没用”、“胆小”,这样非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坚强,反而会让他更沮丧、无助。同时,教孩子反抗暴力、保护自己,不让施暴者得逞,可以减少受欺负的现象发生。比如:教孩子大声对施暴者喊“不许欺负人”,推开他,抓住他的手制止他打人;受到嘲笑、辱骂时不要退缩、哭泣,而要大声抗议,或不予理睬、平静地走开,或用幽默的方式反击对方。

专家强调,面对问题,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和家长有充分的沟通。平时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结交朋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朋友圈子,他受欺负的几率会减少,心态也会更积极和健康。

孩子在幼儿园打架怎么办


合理回应把握好公平

刚上小班的琪琪这几天有点不开心,因为吃饭的时候小朋友和他打了起来,结果老师批评了他们还扣掉了一朵小红花,琪琪觉得这件事对他不公平。琪琪妈妈知道后也有点犯难,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琪琪,如何理解老师的意图。

快乐起航幼儿园负责人叶健告诉记者:琪琪觉得自己已经是被欺负的,而且是受到了无故的挑衅,可最后却与挑衅者得到了相同的惩罚,他当然不会快乐,因为他觉得不公平。那么,既然老师已经有言有先,家长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宝宝眼中的公平呢?我们可以把老师的话理解成一种法律条文,一经公布即刻生效,妈妈可以教会宝宝去举报别人的挑衅行为,并看到其受到相应的惩罚。妈妈要让宝宝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妥善处理防止恶性循环

浩浩妈告诉记者,她儿子有一次和和朋友做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结果他们因为争当奥特曼而打了起来,还把小朋友的头抓破了。放学的时候都被老师批评了,让他去道歉,他坚决不去,还说小朋友是怪兽该打,浩浩妈一时生气便打了浩浩。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雅思贝尔幼儿园园长张以娜告诉家长,很多宝宝之间的打斗往往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始的。通常情况下,宝宝还沉浸在角色扮演之中,成人却要强逼他们为打斗的后果而道歉,这是宝宝所不能接受的事实。

像浩浩的妈妈,因为宝宝执意不肯道歉,她就出手也打了宝宝。这会给浩浩留下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呢?他会觉得谁有力谁就有理,谁能把谁打怕了。长此以往,以强凌弱、以武力解决一切的心态会在浩浩心里滋生。更可怕的是他可能将在妈妈处受到的不满反过来再发泄到同学的身上去,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让人不可想象。

不愿在幼儿园如厕怎么办?


玲玲妈:我女儿在幼儿园就是不愿意大便,一直憋着,到家里就很正常,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裤子上。如果我在她身边,她也能入厕。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真是让人头疼。

彬仔妈:我儿子也是一样的,宁愿在外面的公厕大便,也不愿在幼儿园大便,要不就忍着回到家里再大便。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厕时间就很正常,也不会憋着。

孩子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会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呢?

孩子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到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成“社会人”。孩子,这个在成人眼里毫无分量的词却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程。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幻想、快乐,让成人很难捉摸。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在成人眼里无所谓,但却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

外部原因:

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差异

孩子从出生到入园之前,家庭环境是他最熟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家庭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带给他一定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就曾特别指出:秩序是孩子生命的第一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愉快,相反秩序有所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愉快。

重要他人的期望态度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教师、父母、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幼儿园,教师成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以某种方式传达给儿童,从而形成教师对儿童的期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儿童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知觉加工,而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儿童表现很好,经常受到表扬,儿童可能形成这样的自我期望:我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不能落下,如果大便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自己会落后的,是不是教师就不喜欢自己呢?因此,有的儿童宁可憋着也不在幼儿园大便。

内部原因:孩子的性格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根据维度而定。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而且也比较注意对方的反馈。而且,内向型的孩子比较注重对方对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为都希望在教师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他们更加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孩子多为内向性格的孩子。

明确了解了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父母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轻松度过每一天。这里提供2个小方法给大家:

Tips1:因性施教

孩子在入园之前,教师与父母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与内向的孩子交流时,言行与态度要特别注意。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的性别差异,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差异。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孩子“大便”的时间长短以及孩子当时的状态。有的孩子可能时间较长,甚至一边哼哼一边入厕,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个别孩子而打乱教学计划。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关注这些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Tips2:父母也是教育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让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情境下,孩子能够自由、

轻松的展现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的孩子能够充分彰显自我。而亲子游戏不仅促进亲子交流,而且父母更能够了解孩子真实的自我。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扮演教师,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想去厕所大便,此时教师的反应会是怎样呢?(即游戏中孩子的反应是怎样呢?)游戏情境中,孩子无拘无束,孩子的言行能够表现他的真实的想法。父母抓住教育时机,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总之,入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孩子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如果给宝宝换幼儿园该怎么办?


如果给宝宝换幼儿园该怎么办?

我们要搬家了,所以同时也需要给宝宝更换幼儿园,但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3岁的孩子跟他现在的老师同学说再见并且顺利转到新的幼儿园呢?

对于小孩子来说转换环境可能会很困难,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都是不喜欢变化的。你还要明白到你的宝宝同时还要面对搬家,也就是家庭环境的变化,这是更重要的问题。

小孩子对时间并没有准确的概念,所以最还在搬家之前最多一周前才将这个情况跟孩子说明白。如果提前太早跟孩子说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多的担心。除此之外,孩子现在还不能通过话语了解这些转变的概念,而以下的几种方法能够帮助你的孩子巧渡这个特殊的时期:

1.请求孩子现在的老师帮忙。让老师帮忙向孩子解释描述他的老师和朋友都会像现在那么友好,同时还要跟新的幼儿园的老师进行沟通,尽量保持新旧两个环境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这样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适应性。

2.给孩子讲一下关于变化的小故事。当孩子听到有别人跟自己有相似的经历并且仍然很快乐成功的时候,他们会更放心,对新的环境的恐惧感也会有所减少,同时他们孤独的感觉也不会那么强烈。

3.利用其他的方法帮孩子保持旧的幼儿园的记忆,包括给他的老师、同学和幼儿园里面的操场等地方照照片,这样就可以给孩子创立一本相册留念,让他可以不时地进行回忆。

4.你可以请求新的幼儿园的老师允许将宝宝喜欢的一个毛公仔或玩具放在幼儿园里面,目的就是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是给宝宝一个机会表达他的失落的心情,而失落之后很久就是适应的到来了。

5.在孩子在旧幼儿园的最后一天进行一个派对。你可以将孩子们喜欢的一些零食等待到幼儿园里面,举行一个小型的派对。举行派对有助于孩子跟其他的人说再见。

6.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在孩子正式上学之前带他去新的幼儿园几次,让他对新的环境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熟悉感。

7.在孩子去幼儿园的第一周,每天早上可以陪孩子在幼儿园一小时左右。渐渐你就可以减少停留的时间。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够接收到你的信息,如果你对待老师跟其他孩子都很热情的话,孩子也很快会明白这个新的幼儿园也是一个好好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