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2025-07-26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集锦12篇)。

一.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绪论

识记:失效、专用零件、刚度、机械零件的强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机械零件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称为失效。

曲轴、螺旋桨、活塞等在某些机械中专用的零件称为专用零件 刚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强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断裂或塑性变形)的能力。强度准则是指零件中的应力不得超过允许的限度,即许用应力。

螺纹连接

识记:螺纹的公称直径、预紧力、工作载荷、残余预紧力、螺栓的刚度、被连接件的刚度、螺栓的相对刚度。

公称直径:与外螺纹牙顶相重合的假想圆柱面直径,亦称大径d 预紧力:预紧使联接中的零件受到的力,称为“预紧力”。预紧力:、工作载荷F:、残余预紧力:、螺栓的刚度:、被连接件的刚度:、螺栓的相对刚度:

理解:螺纹联接分类(按实现联接的方法的不同)、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主要措施。影响螺栓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普通螺栓和铰制孔螺栓靠什么传递横向载荷。受横向载荷的紧螺栓联接主要是靠被联接件接合面之间的摩擦来承受横向载荷的。采用加高螺母以增加旋合圈数不能提高连接强度。螺栓的机械性能等级的含义。

螺纹连接基本类型

1、螺栓连接

2、螺钉连接

3、双头螺柱连接

4、紧定螺钉连接

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预紧使被连接件的结合面之间压力增大,因此提高了连接的紧密性和可靠性。但预紧力过大会导致整个连接的结构尺寸增大,也会使连接件在装配或偶然过载时被拉断,因此为保证所需预紧力又不使螺纹连接件过载,对重要的螺纹连接,在装配时要设法控制预紧力。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主要措施:

1、改善螺纹牙间的载荷分配

2、降低影响螺栓疲劳强度的应力幅

3、减小应力集中

4、避免附加应力

5、采用合理的制造工艺。

影响螺栓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应力幅

采用普通螺栓连接时,靠接合面间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横向载荷 铰制孔螺栓靠螺杆的侧面传递横向载荷

受横向载荷的紧螺栓联接主要是靠被联接件接合面之间的摩擦来承受横向载荷 采用加高螺母以增加旋合圈数不能提高连接强度。螺栓的机械性能等级的含义:点前数字为

/100点后数字为10/

300

例:性能等级3.6螺栓  B

 100

Mpa

6300180Mpas 10应用: 能根据已知条件,绘制单个承受预紧力和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连接受力与变形图,并能熟练掌握各力(总拉力、预紧力、残余预紧力、工作拉力)之间的关系。

键连接

识记:静联接、动联接、普通平键的工作面是两侧面、平键连接的特点。

静联接:主要实现零件在轴上的周向固定并传递转矩或者实现轴上零件的单向轴向固定的键连接。动联接:可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移动的键连接。普通平键的工作面是两侧面。

平键连接的特点:能传递较大的扭矩,且加工容易,定心好、装拆方便。

理解:键的选择包括类型的选用和规格尺寸的选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平键剖面尺寸的确定。鍵的选用包括类型的选用和规格尺寸的选用。类型的选用可根据轴和轮毂的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和工作条件来确定。键的规格尺寸的选用则根据轴的直径d按标准确定键宽b,由于健是标准零件,键宽确定以后键高h也随之确定了。键的长度L则则根据轮毂长度确定,L等于或略小于轮毂长度。键的材料:σB≥ 370 Mpa的碳素钢,常用45钢。键的主要失效形式:压溃、剪断、磨损(动联接)。

带传动

识记:初拉力、有效拉力、包角、弹性滑动、打滑。

初拉力是指带传动在工作前,带中各处均受到一定初拉力F0使带张紧在带轮上。

有效拉力: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的差值称为带传动的有效拉力。有效拉力就是带传动传递的圆周力。包角α →带与轮接触弧所对应的中心角

弹性滑动:因带的的弹性变形量的变化而引起带与带轮之间微量相对滑动的现象。

打滑:带与小带轮接触面间发生是显著的相对滑动称为打滑

理解:引起弹性滑动的原因;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带传动中打滑产生的原因),带传动的设计准则。V带是以其两侧面与带轮楔形槽两侧面间的摩擦力来传动的,且楔形面的当量摩擦系数大于平面的摩擦系数,所以三角形带传动能力大于平带。V带在轮槽中的正确安装。平带、V带传动主要依靠带和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引起弹性滑动的原因:由于带具有弹性,在传动中有拉力差,所以会引起带与轮面的相对滑动。带传动中打滑产生的原因:由于过载,需要传递的有效拉力超过最大摩擦力所引起。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为打滑和带的疲劳破坏(脱层和疲劳断裂)带传动的设计准则: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和寿命。V带是以其两侧面与带轮楔形槽两侧面间的摩擦力来传动的,且楔形面的当量摩擦系数大于平面的摩擦系数,所以三角形带传动能力大于平带。

V带在轮槽中的正确安装:带顶面应与带轮外缘相平齐,底面与带轮间应有一定的间隙。

平带、V带传动主要依靠带和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齿轮传动

识记: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硬齿面、软齿面、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齿形系数。应力修正系数。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主要有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和齿面塑性变形五种。硬齿面齿轮:齿面硬度>350HBS或38HRC。软齿面齿轮:齿面硬度≤350HBS或38HRC。

理解:一对啮合传动齿轮的材料应使小齿轮材料力学性能略好;影响齿根弯曲强度的主要因素;提高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的措施。在不改变材料和尺寸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小齿根应力集中;采用适当的热处理方法提高齿心的韧性;增大轴及支承刚度;对齿根表层进行强化处理等措施来提高齿根的抗折断能力。一对啮合的齿轮的弯曲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YFaYSa

F的比值

影响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模数。模数愈大,齿轮弯曲疲劳强度愈高。影响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齿轮直径。小齿轮直径愈大,齿轮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愈高。在不改变材料和尺寸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小齿根应力集中;采用适当的热处理方法提高齿心的韧性;增大轴及支承刚度;对齿根表层进行强化处理等措施来提高齿根的抗折断能力。

应用:正确判断斜齿圆柱齿轮螺旋线方向;能判断并会画齿轮传动中轮齿的受力方向;能根据使轴所受轴向力较小的条件,合理确定该轴上两斜齿轮的螺旋线方向。

蜗杆传动

识记:蜗杆传动的特点、蜗杆直径系数.蜗杆传动的特点:

1、能实现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

2、冲击载荷小,传动平稳,噪声小;

3、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

4、摩擦损失较大,传动效率低。

蜗杆直径系数:蜗杆分度圆直径与模数之比,.q = d1 / m 理解:蜗杆传动效率、影响蜗杆传动效率的主要因素。闭式蜗杆传动的功率损耗包括三部分:轮齿啮合摩擦损耗,轴承中摩擦损耗以及搅动箱体内润滑油的油阻损耗。因此总效率为η=η1η2η3,其中η2η3 =0.95-0.96 影响蜗杆传动效率的主要因素:增大蜗杆导程角可提高效率(课本P201)

应用:能根据给定的机构,会判断蜗杆、蜗轮的螺旋线方向,能判断并会画蜗杆传动中轮齿的受力方向。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根据手动简单起重设备(蜗杆传动,滚筒与蜗轮为一个构件)已知蜗杆和蜗轮的转动方向,能判断蜗杆的螺旋线方向;已知重物上升的距离,能通过传动比计算蜗杆应转过的转数。

滑动轴承

识记:滑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

滑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和胶合,受变载荷时也会发生疲劳破坏或轴承减摩层脱落。

理解:一般轴瓦与轴承座孔采用较小过盈量的配合。润滑油黏度影响轴承的承载能力。滑动轴承的特点(与滚动轴承相比)。双层轴瓦(双金属轴瓦)由轴承衬背和轴承减摩层组成、自位式滑动轴承应成对使用。轴瓦和轴承座之间不充许有相对移动。轴向油槽应比轴承宽度稍短。对于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应将油孔和油槽开设在轴承的非承载区。

一般轴瓦与轴承座孔采用较小过盈量的配合。润滑油黏度影响轴承的承载能力。滑动轴承的特点(与滚动轴承相比):

1.承载能力大,耐冲击,减震;2.工作平稳可靠,噪音低;3.结构简单,可以剖分,径向尺寸小。双层轴瓦(双金属轴瓦)由轴承衬背和轴承减摩层组成、自位式滑动轴承应成对使用。轴向油槽应比轴承宽度稍短。

对于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应将油孔和油槽开设在轴承的非承载区。

识记:转轴、心轴、传动轴、轴肩、轴环、轴向定位、周向定位。转轴---传递扭矩又承受弯矩。心轴---只承受弯矩 传动轴---只传递扭矩

轴肩----阶梯轴上截面直径发生变化之处。起轴向定位和便于安装的作用。轴环----阶梯轴上截面直径变大后立马下降的位置。只起轴向定位的作用。

轴向定位由轴肩与轴环、套筒、轴端挡圈、圆锥面、圆螺母、弹性挡圈、紧定螺钉与锁紧挡圈来实现。周向定位大多采用平键、花键、销、紧定螺钉以及过盈配合等联接形式来实现。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常采用的主要方式;轴的结构设计主要要求。转轴采用45钢经校核其扭转刚度不够,改选高强度合金结构钢40Cr以提高刚度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拟定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是进行轴的结构设计的前提。可以用改变支点位置和改善轴的表面品质的方法来提高轴的强度。

轴的结构工艺性是指轴轴的结构应便于轴的加工和轴上零件的装配。轴的结构设计是确定轴的合理外形和全部结构尺寸。响轴的设计原则是

①轴应便于加工,轴上零件应便于装拆和调整(制造安装要求);②轴和轴上零件要有准确的工作位置(定位);③各零件要牢固而可靠地相对固定(固定);④改善受力状况,减小应力集中。

转轴采用45钢经校核其扭转刚度不够,改选高强度合金结构钢40Cr以提高刚度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拟定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是进行轴的结构设计的前提。

可以用改变支点位置和改善轴的表面品质的方法来提高轴的强度。应用:轴的结构改错。

滚动轴承

识记:正安装(面对面)、反安装(背靠背)、内部轴向力、压紧端、放松端。正安装(面对面):两外圈窄边相对 反安装(背靠背):两外圈宽边相对

“压紧”端轴承的轴向载荷等于除了其本身派生轴向力以外的其他所有轴向力的代数和; “放松”端轴承的轴向载荷就等于其本身派生轴向力。理解:”面对面”配置也称正装,两支点间距离短,“背靠背”配置也称反装,两支承点间距离较长从有利于轴系刚度的角度考虑,“面对面”适用于载荷零件布置在两轴承之间,而“背靠背”配置,适用于载荷零件悬壁布置。(正确判断压紧端、放松端及内部轴向力方向;滚动轴承的润滑;滚动轴承的基本代号。

滚动轴承的润滑:用速度因素dn 值作为选择润滑剂的条件:

滚动轴承的基本代号

应用:正确计算轴承的轴向载荷。

联轴器

识记:固定式刚性联轴器、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万向联轴器、齿式联轴器、十字滑块联轴器)、有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中的弹性元件都具有缓冲和减振的功能。应用

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用在两轴要求严格对中以及工作中无相对位移的场合,载荷较平稳的两轴联接。万向联轴器适合两轴有较大角位移的场合,由于结构紧凑,维护方便, 广泛应用在汽车、多头钻床的传动系统中。

齿式联轴器用于重型机械传动。

十字滑块联轴器一般适用于有较大径向位移、工作平稳、低速大转矩的场合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适用于连接载荷平稳、需正反转、启动频繁的中、小转矩的轴。

考试题型:填空题10%(每空1分)

判断题10%(每题1分)

单项选择10%(每题1分)

简答20%(每题5分)

分析计算28%(共3题)

分析应用22%(共3题)

二.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C.主动件与连杆共线位置 B.从动件与机架共线位置 D.主动件与机架共线位置

3.当凸轮机构的从动件选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时,在一般情况下,其从动件的运动( )

C.没有冲击 B.将产生柔性冲击 D.既有刚性冲击,又有柔性冲击

4.拨盘与槽轮的转向相反,并且拨盘转动一周,槽轮转动两次的槽轮机构是( )

C.保证带和带轮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 B.限制弯曲应力 D.限制小带轮的包角

9.在安装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时,若实际中心距大于标准中心距,则将使( )

10.对闭式齿轮传动,齿面弯曲疲劳强度设计准则针对的齿轮失效形式是( )

A.i11 n2d2 B、n1d2 n2d11d2 C. in1z2 n2z1 D.2d1B.i

14.对于工作中载荷平稳,不发生相对位移,转速稳定且对中性好的两轴宜选用( )

C.转矩 B.弯矩 D.摩擦力矩 B.万向联轴器 D.齿式联轴器

16.对于高速、重载或变载的重要机械中的滑动轴承,应采用的润滑方式是( )

17.滚动轴承的代号由前置代号,基本代号及后置代号组成,其中基本代号表示( )

C.轴承内部结构的变化和轴承公差等级 B.轴承组件 D.轴承游隙和配置

C.减小非周期性速度波动 B.消除周期性速度波动 D.消除非周期性速度波动 B.进行极限转速计算 D.进行热平衡计算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双曲柄机构的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_______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22.在设计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时,在滚子半径一定的情况下,若发生运动失真现象,可以_______基圆半径。

23.楔键的工作面是_______。

24.普通三角形螺纹的自锁条件是_______。

25.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带的_______和打滑。

26.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连续传动条件是使实际啮合线长度_______齿轮的法向齿距。

27.蜗杆传动的效率包括三部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时摩擦损耗的效率。

28.频繁起动、单向运转的转轴,在转矩作用下,产生扭转切应力的循环特性是_______。

29.不完全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和_______。

30.一回转件,其直径为D、宽度为B,当B/D________1/5时,其平衡属于动平衡问题。

31.某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已知轮1主动,转动方向和螺旋线方向如题31图所示。欲使中间轴上两轮的轴向力抵消一部分,试确定齿轮3和4的螺旋线方向,并画出中间轴上两齿轮的圆周力Ft2、Ft3和轴向力Fa2、Fa3的方向。

32.两块金属板用z个普通螺栓(螺纹小径为d1)联接,已知结合面的摩擦系数为,可靠性系数为K,螺栓材料的许用应力为,试分析该螺栓组联接所能承受的横向外载荷F∑。

三.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2009-12-30 
姓 名: 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清远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清远身材:173 cm?55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汽车售后服务:汽车销售、机械设计/制图/制造:汽车整车销售、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车辆质量认证
工作年限:0职称:高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清远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佛冈顺丰动力汽车精品美容中心起止年月:2009-07 ~ 2009-11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业务,司机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广州花都强盛五金铸造厂起止年月:2009-05 ~ 2009-06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绘图员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食宿问题 
 
公司名称:广州溢隆实业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7-09 ~ 2007-09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实习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佛冈城南机械厂起止年月:2007-08 ~ 2007-08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实习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广州派顿大学生简直交流中心起止年月:2007-01 ~ 2009-07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
担任职务:兼职 
工作描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代理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日期:2009-07-01
所学专业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8-012008-0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CAD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0819000000436835
2008-032008-0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铣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0819010000426024
2008-072008-08广东国防高级技工学校加工中心加工中心操作0819001009300500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英语四级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主修  MasterCam、AutoCAD、UG、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加工技术、机床维护、数控编程、PLC应用、电工技术、工程力学、玩具设计、现代生产管理

Windows2000、XP的安装与维护,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AutoCAD等专业制图软件,并且获得了AutoCAD2004中级证书,MasterCAm、UG实体与曲面设计、零件组装、二维图制作,并对产品分模、模具设计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9届优秀毕业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2008年“三等奖学金”

学院2007年度“优秀团员”

第4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院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第5届技能比武, “优秀电气技术” “优秀设计奖” 《模具模型类》二等奖

 
详细个人自传
 在大学期间,本人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于2009年5月成为党员,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学院“优秀团员”,并且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爱好广泛,为人诚实守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工作主动性高,做事认真负责,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人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家庭电话: 
手 机: QQ号码: 
电子邮件: 个人主页: 

四.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教学一般,多以理论为主,机械类专业较为偏重的是实际操作,多上手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由于扩招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现今大学生的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显著减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先进行机械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待理论课教学进行两到三周之后,再加入实践设计课程。这种教学课程安排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的,这是一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带教老师有着长达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欠缺仍旧是一大硬伤。这是现今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用现象。正因为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样子。开展这两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使他们相辅相成,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论知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操作。但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反而有所背离,致使学用脱节。学用脱节是导致学生尽管很好的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开始课程设计时,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也不知道该从那个点着手,不能深究问题,最后只能仓促了事,着实令人惋惜。这便是这种分离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好之处,虽然就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只有进行完善与整改,才能使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任意选取一班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模式的试点班级,以下为主要做法: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开展是有时间差的,在本次探索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两项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即开课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更为紧密。这将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拆分重组,目的是为了更符合这种两者同时进行的新模式。

设计项目的选取要选取涉及面较广,最好可以综合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进阶。减速器设计极为符合这一要求,这一项目包括了教材中的诸多内容,比如教材中所提到的零件的传动,连接部分以及零件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等[1]。选取这一项目作为主线,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一些通用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将减速器设计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很可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整合课程与项目,确保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设计知识尽可能都的包括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应考虑项目的工作进展,争取“知”与“行”可以达到高度统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将全班进行分组,并将减速器设计的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所得的几个小项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保证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此项目的设计当中来,并在设计当中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任务分配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增加答辩之类的项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这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模式变革的实验,所得结果多积极向上,改善较大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传统学习模式多由老师主导学习进度,进行模式变革,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的模式后,学习进度变为由学生主导,增强了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之前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开小差,打瞌睡等小动作[2]也有所减少。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便也越多,此时便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给对方带来灵感的火花,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极有帮助。

传统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经过变革之后,课程设计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也给了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机会,这对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本次实验只是初步尝试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所带来可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模式同样也应用到机械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去,唯有使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最不应该空怀宝藏却不知其应用之法。知理论,懂实践,才是上佳之道。

参考文献:

[1]迎春,王利华.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12(21):14-16.

[2]庞兴华,解芳.CDIO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2(33):134-138.

五.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各位考官:

大家早上好。我叫XXX,来自XX大学。本人是机械专业本科学历,具有较强的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力。三年的大学生活为我的人生添加了非常多的色彩,也让我了解很多在社会上了解不到的知识。我很热爱自己的专业,也了解要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就要全面发展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所以我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阅读一些有用的书籍,提高自我修养,注重身心的共同发展。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迎接社会和工作带给我的挑战。

回首四年的校园生活,有喜有愁,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坚持刻苦努力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构件是机器的_运动___单元体;零件是机器的__制造___单元体;部件是机器的__装配___单元体。

2、平面运动副可分为______低副__和____高副___,低副又可分为__转动副_____和___移动副____。

3、轮系运动时,所有齿轮几何轴线都固定不动的,称___定轴轮系____轮系,至少有一个齿轮几何轴线不固定的,称___行星轮系______轮系。

4、为保证带传动的工作能力,一般规定小带轮的包角α≥___120°_______。

5、若键的标记为键B20×70GB1096-79,则该键为__B____平键,b=___20___,L=_____70___。

6、轴的作用是_____支承轴上的旋转零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轴的承载情况不同,可以分为___传递运动和转矩____、___心轴_____、__转轴、传动轴_______。

7、凸轮机构是由_____机架_______、________凸轮____、______从动件______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

8、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曲柄等速转动时,摇杆往复摆动的平均速度不同的运动特性称为___急回特性_________。

9、在蜗轮齿数不变的情况下,蜗杆的头数越少,则传动比就越_______大_____。

10、齿轮啮合时,当主动齿轮的____齿根__推动从动齿轮的___齿顶___,一对轮齿开始进入啮合,所以开始啮合点应为______从动轮齿顶圆______与啮合线的交点;当主动齿轮的___齿顶___推动从动齿轮的___齿根___,两轮齿即将脱离啮合,所以终止啮合点为________主动轮齿顶圆____与啮合线的交点。

11、滚动轴承内圈与轴颈的配合采用____基孔制__制,外圈与轴承孔的.配合采用 基轴制 _______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基圆以内有渐开线。( × )

2、极位夹角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两极限位置的夹角。 ( × )

3、螺纹联接是不可拆联接。 ( × )

4、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其传动角等于90°。 ( × )

5、凸轮轮廓的形状取决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 )

6、蜗杆传动一般用于大速比的场合。( √ )

7、楔键的两侧面是工作面。( × )

8、普通车床变速箱内齿轮的润滑方式时油雾润滑。( × )

9、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C值越大,则轴承的承载能力越高。( √ )

10、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是不可避免的,打滑是可以避免的。 ( √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为使机构顺利通过死点,常采用在高速轴上装什么轮增大惯性? (B )

A、齿轮 B、飞轮 C、凸轮

2、为了使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强度和寿命接近,通常( B )。

A、齿轮的硬度大于小齿轮的硬度 B、小齿轮的硬度大于大齿轮的硬度

C、大、小齿轮的硬度相同

3、下列哪一种普通平键用于轴端。( C )。

A、A型 B、B型 C、C型

4、渐开线在基圆上的压力角 为多大?(A )

A、0° B、20° C、90°

5、下列螺纹用于传动的是( A )。

A、梯形螺纹 B、管螺纹 C、普通螺纹

6、在下列平面四杆机构中,无论以哪一构件为主动件,都不存在死点位置( C )。

A、曲柄摇杆机构 B、双摇杆机构 C、双曲柄机构

7、在螺栓联接中, 当有一个被联接件较厚,而且需要经常拆卸时,宜选用的联接类型是

( A )联接。

A、双头螺柱 B、紧定螺栓 C、普通螺栓

8、用来传递双向转矩的一对切向键,在轴上相隔多少度为宜? ( C )

A、90°~120° B、135°~150° C、120°~135°

9、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带的(A )。

A、疲劳断裂和打滑 B、磨损和打滑 C、磨损和疲劳断裂

10、当凸轮机构的从动件选用摆线运动规律时,其从动件的运动( C )。

A、将产生刚性冲击 B、将产生柔性冲击 C、没有冲击

四、简答题 (每题3分,共12分)

1、简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不论齿廓在任何位置接触,过接触点所做的公法线一定通过连心线上一定点,才能保证传动比恒定不变

2、说明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

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紧定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用于被连接件不厚、通孔且经常拆卸的场合;双头螺柱连接用于被连接件之一较厚、盲孔且经常拆卸的场合;螺钉连接用于被连接件之一较厚、盲孔且不经常拆卸的场合。

3、轴上零件的周向及轴向固定各有哪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各举出两种及四种以上方法)

周向固定:键连接、花键连接、过盈配合连接

轴向固定:轴肩、轴环、轴套、轴端挡板、弹性档圈

4、说明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

弹性滑动是由于带传动时的拉力差引起的,只要传递圆周力,就存在着拉力差,所以弹性滑动是不可避免的;而打滑是由于过载引起的,只要不过载,就可以避免打滑,所以,打滑是可以避免的。

五、计算题(共20分)

说明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并判断机构运动是否确定?(6分)

已知一、解: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机构中接受外界给定运动规律的原动件的个数。

n=3,PL=3,PH=2

机构自由度 F=3n-2PL-PH=1 ,因为W=1=F,所以机构的运动确定。

七.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又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和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开始的时候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的人来说,无非就是按照条条框框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无聊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仅有三周,但是通过本次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的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的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努力。

本次课程设计充满困难和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已经完成了,其中可能还有许多地方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点评指出,以便我加以改正。

八.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小王,我叫1987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200-在大连理工大学就读于机械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制造。虽然我对自己严于律己无论己无论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学习上。

在学习上每年都获得学校得学校奖学金和两次国家奖学金,也通过了国家国家PROE,UG,CAD的资格考试证书证书,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上“救生窗”作品获得一获得一等奖,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让我深刻我深刻的明白,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无尽的,让我学会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让我明白做为一做为一个设计者不但要考虑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同等重要,社会更让我明白了,做为一做为一名设计者,周全的设计,仔细校核校核,精细的制造是多么的重要。

在生活上,我乐于助人助人,无论是作为学习委员,班长还是校长学生会学生会主席,乐于助人的品质从来都没有改没有改变过,还记得大一作为学习委员的我就每天就每天坚持组织班级学生英语早读,虽然在此然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不理解,但由于我的坚我的坚持,他们也自动参与到早读中来。结果结果我们的CET4级考试通过率班级第一。。我也慢慢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欢迎。。

在思想上,我也积极的向党的向党组织靠拢,是年级第一批入党的学生之一生之一。同时热衷关注国内国外大事,要求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成长。

当然,我也深知自已在很多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扎实,了解的知识还不够前沿,所以在仔细查仔细查找自己专业院校的排名后决定考研并确定并确定本校为目标院校。

九.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专业 环境工程

年级 2004 级

课程性质 选 修

主讲教师 薛 勇

第一章.

1.章节名称:§1.绪论 1.1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1.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程序

2.教学序次:第一讲

3.教学内容: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程序。4.教学目标:熟悉机器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5.本次课重点:机器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6.本次课难点:机械与机构概念的建立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01—图03);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举例:自行车、钟表等构件及组成;其零件形状特征等。。)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零件、构件、机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了解机器的主要组成、熟悉机械设计基本要求。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什么是机器?B.机器的基本组成有哪些?C.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 参考资料

第二章.

1.章节名称:§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2.1平面机构的组成;2.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2.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2.教学序次:第二、三讲

3.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组成;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4.教学目标:熟悉运动副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熟悉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5.本次课重点: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6.本次课难点:零件及构件的简化;复合铰链及虚约束的判定;三心定理 的推导及应用等。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1.1—图1.24);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重点和难点内容);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1—和1.7,例题1.8学生自学)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运动副的基本概念,学会高副与低副的区别方法;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熟悉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了解三心定理的基本概念及在机构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何谓构件?何谓机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B.何谓运动副?高副和低副是如何确定的?C.什么是平面机构?平面机构和空间和空间机构是如何区别的?D.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注意那些问题?E.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定义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判别方法)。

作业——计算题(教材P16~P19,3、4、6、7、10、12、14、16)10. 参考资料

第三章.

1.章节点名称:§3.平面连杆机构 3.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3.2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3.3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3.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2.教学序次:第五、六、七讲。

3.教学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4.教学目标: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悉常用机构的运动特点;理解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类型及其运动特点;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5.本次课重点:铰链四杆机构的概念及基本组成;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双曲柄和双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6.本次课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2.1—图2.27);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等)。

8.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悉双曲柄和双摇杆机构的运动特点;理解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学会按给定的形成速度变化系数和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什么是铰链四杆机构?其主要类型和运动特性有哪些?B.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及曲柄摇杆机构是如何区别的?其运动方式各有什么不同?C.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类型有哪些?其运动方式各有什么特点?D.平面四杆机构共有几种设计方法?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作业——计算题

(教材P35~P37,2-

1、2-

2、2-

4、2-

6、2-

8、2-10)10.参考资料

第四章.

1.章节点名称:§4.齿轮传动 4.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4.2齿轮实现定角速比传动的条件;4.3渐开线齿廓;4.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4.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4.6轮齿的失效和齿轮的材料;4.7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4.8平行轴斜齿轮机构;4.9圆锥齿轮机构

2.教学序次:第八、九、十讲

3.教学内容: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齿轮实现定角速比传动的条件;渐开线齿廓;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轮齿的失效和齿轮的材料;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平行轴斜齿轮机构;圆锥齿轮机构。

4.教学目标:熟悉齿轮传动的运动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解齿廓实现定传动比的条件;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原理和运动特性;熟悉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结构和参数;理解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

5.本次课重点: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形成和特性;渐开线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

6.本次课难点: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4.1—图4.25);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和特性、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条件等)。

8. 教学基本要求:熟悉齿轮传动的运动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解齿廓实现定传动比的条件;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原理和运动特性;熟悉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结构和参数;理解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了解斜齿轮和圆锥齿轮机构的性能特点。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齿轮传动的特点是什么?B.齿轮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主要适用于那些场合?C.齿轮时如何实现定角速比传动的?其条件是什么?D.渐开线齿廓是如何形成的?其传动特性是什么?E.齿轮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其基本参数是如何表示的?F.渐开线标准齿轮的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什么?其标准中心距和重合度是如何计算的?G.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加工的?H.齿轮的失效方式主要有哪些?应如何防止?I.制造齿轮的常用材料有哪些?J.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使如何计算的?)

作业——计算题(教材P72~P73,4-

3、4-

4、4-

6、4-

8、4-

11、4-12)10. 参考资料

第五章.

1.章节点名称:§5.轮系 5.1齿轮系的分类;5.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5.3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的计算;5.4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2.教学序次:第十一、十二讲

3.教学内容:齿轮系的分类;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的计算;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4.教学目标:了解常用轮系的类型及工作特点;掌握轮系的主要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理解周转轮系的组成特点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复合轮系的结构及传动比的计算特点。

5.本次课重点: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6.本次课难点: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5.1—图5.15);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例题(讲解教材例题5-

1、5-

3、5-4,例题5-2等学生自学)

8.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轮系的类型及工作特点;掌握轮系的主要组成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理解周转轮系的组成特点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定轴轮系的主要组成有哪些?其传动比是如何计算的?B.周转轮系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C.行星轮系与定轴轮系比较,其传动比的计算特点是什么?D.复合轮系的结构与计算特点是什么?)。

作业——计算题(教材P86~P89,5-

1、5-

3、5-

6、5-

7、5-

9、5-

10、5-

11、5-

12、5-

15、5-

16、5-19)。

第六章.

1.章节点名称: §6.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6.1机械零件设计概述;6.2机械零件的强度;6.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6.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6.5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6.6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和优先数系;6.7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2.教学序次:第十四、十五、十六讲

3.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强度;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和优先数系;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4.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熟悉机械零件强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机械零件接触强度的基本概念;熟悉机械制造常用材料的种类及其选择方法;了解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及优先数系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零件工艺性及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5.本次课重点:机械零件的强度;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机械制造常用材料的确定及选择方法;公差配合;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6.本次课难点: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公差配合。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9.1—图9.12);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机械零件的强度、性能、常用材料及公差配合等);例题(讲解教材例题9-

1、9-2,例题9-3学生自学)8.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熟悉机械零件强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机械零件接触强度的基本概念;熟悉机械制造常用材料的种类及其选择方法;了解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及优先数系的基本概念及机械零件工艺性及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简要说明机械零件失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B.简述机械零件的设计步骤;C.说明名义载荷、计算载荷、计算应力及许用应力的基本概念;D.何谓接触强度?零件抗压强度与接触强度的区别是什么?E.何谓机械零件的耐磨性?简述零件磨损的主要形式。F.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主要有哪些?简述其选择原则;G.简述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差、公差带、配合、基准制等);H.说明机械零件工艺性及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作业——计算题[教材P128-P130,9-

2、9-

4、9-

5、9-

8、9-

11、9-

14、9-

15、9-16]。

第七章.

1.章节点名称:§7.联接 7.1螺纹参数;7.2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7.3机械制造常用螺纹;7.4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紧固件;7.5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7.6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7.7螺栓的材料和许用应力;7.8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7.9螺旋传动;7.10键联接和花键联接;7.11 销联接

2.教学序次:第十七、十八、十九讲

3.教学内容:螺纹参数;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机械制造常用螺纹;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紧固件;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的材料和许用应力;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螺旋传动;键联接和花键联接;销联接。

4.教学目标:掌握螺旋副受力分析方法,理解其效率和自锁的基本原理;熟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禁锢件的主要组成;了解螺纹联接的常用预紧和防松方法;掌握螺栓联接强度的常用计算方法;熟悉螺栓所用材料的确定及许用应力的计算方法;熟悉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常用措施;了解螺旋传动的基本原理、螺杆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与校核的基本步骤;了解键联接与花键联接的基本类型 和强度校核的方法。

5.本次课重点: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的基本原理;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紧固件的主要组成;螺纹联接的常用预紧和防松方法;螺栓联接(紧螺栓、松螺栓)强度的计算方法;螺栓所用材料的选择及许用应力的计算方法;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常用措施;螺杆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与校核;键联接与花键联接的基本类型和强度校核。

6.本次课难点: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的基本原理;螺栓联接(紧螺栓、松螺栓)强度的计算方法。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10.1—图10.42);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的基本原理;螺栓联接(紧螺栓、松螺栓)强度的计算方法;螺栓所用材料的选择及许用应力的计算方法;螺杆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与校核;键联接与花键联接的基本类型和强度校核]。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0-

1、10-

2、10-4,例题10-3学生自学)

8.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螺旋副受力分析方法,理解其效率和自锁的基本原理;熟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禁固件的主要组成;掌握螺栓联接强度的常用计算方法;熟悉螺栓所用材料的确定及许用应力的计算方法;理解螺杆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与校核的基本步骤;了解键联接与花键联接的基本类型和强度校核的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何谓联接?常用联接有哪些类型?B.螺纹参数有哪些?分别是如何表示的?C.矩形与非矩形螺纹的摩擦力矩是如何计算的?D.螺旋副效率是如何计算的?E.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螺纹有哪些?其使用特点是什么?F.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紧固件基本组成有哪些?G.松螺栓联接与紧螺栓联接的受力有哪些差异?H.螺栓的常用材料有哪些?其许用应力分别是如何确定的?I.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主要有哪些?J.螺旋传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其耐磨性、强度、稳定性是如何计算的?K.键联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强度校核是如何进行的?L.销联接的主要类型和使用特点是什么?]。

作业——计算题[教材P157-P158,10-

1、10-

3、10-

4、10-

6、10-

10、10-15]。第八章

1.章节点名称:§8.蜗杆传动 8.1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8.2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8.3蜗杆传动的实效形式、材料和结构;8.4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8.5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8.6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2.教学序次: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讲

3.教学内容: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蜗杆传动的实效形式、材料和结构;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4.教学目标:熟悉蜗杆传动的特点;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的表示方法;理解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掌握蜗杆传动的效率及热平衡计算方法。

6.本次课难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教材图12.1—图12.11);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等。);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2-

1、12-

2、12-3)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蜗杆传动的特点;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的表示方法;理解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掌握蜗杆传动的效率及热平衡计算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蜗杆传动有哪些类型?蜗杆传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B.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其几何尺寸是如何计算的?C.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D.蜗杆与蜗轮的常用材料有哪些?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是如何计算的?E.蜗杆传动的效率如何计算?]。

作业——计算题[教材P192-P193,12-

2、12-

4、12-

6、12-8]。.第九章,1.章节点名称:§9带传动和链传动 9.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9.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9.3带的应力分析;9.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9.5普通V 带传动的计算;9.6 V带轮的结构。

2.教学序次:第二十三、二十四讲

3.教学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的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V带轮的结构。

4.教学目标:熟悉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理解带的应力分析方法;掌握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传动比的计算;掌握普通V带的计算方法。

5.本次课重点: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带的应力分析方法;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传动比的计算;普通V带的计算方法。

6.本次课难点:带的应力分析方法;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传动比的计算。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教材图13.1—图13.18);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的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等。);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3-1;例题13-2学生自学)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理解带的应力分析方法;掌握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传动比的计算;掌握普通V带的计算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带传动主要有哪些类型?主要应用于那些场合?B.带传动松边和紧边拉力有什么不同?C.带传动最大应力发生在何处?为什么?D.弹性滑动是如何发生的?其传动比如何计算?E.简述普通V带的类型和结构;F.说明单根普通V带许用功率的计算及普通V带型号和根数的确定方法;G.简述V带轮的结构特点]。

作业——计算题[教材P223-224,13-

1、13-

2、13-6]。

第十章

1.章节点名称:§10.轴 10.1轴的功用和类型;10.2轴的材料;10.3轴的结构设计;10.4轴的强度计算;10.5轴的刚度计算;10.6轴的临界转速的概念。

2.教学序次:第二十五、二十六讲

3.教学内容:轴的功用和类型;轴的材料;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轴的刚度计算;轴的临界转速的概念。4.教学目标:了解轴的主要功用和基本类型;熟悉轴的常用材料;了解轴的结构设计方法;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熟悉轴的刚度计算方法;了解轴的临界转速的概念。

5.本次课重点:轴的功用和类型;轴的常用材料;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6.本次课难点:轴的强度计算;轴的结构设计。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教材图14.1—图14.19);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轴的功用和类型;轴的材料;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等);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4-

1、14-2)

8.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轴的主要功用和基本类型;熟悉轴的常用材料;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熟悉轴的刚度计算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轴在机器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分为那几种类型?B.轴的常用材料有哪些?应如何选择?C.轴的制造安装要求有哪些?轴上零件的定位是如何实现的? D.如何改善轴的收力状况,减少应力集中?E.轴的扭转强度及弯扭合成强度如何计算?F.为什么要考虑轴的刚度?轴的刚度如何计算?G.为什么要限定轴的临界转速?轴速过大会造成何种后果?]。

作业——计算题[教材P235-236,14-

1、14-

3、14-

5、14-

7、8]。

第十一章

1.章节点名称:§11.轴承 11.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11.2滚动轴承的代号;11.3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11.4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11.5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2.教学序次:第二十七、二十八讲

3.教学内容: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滚动轴承的代号;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4.教学目标:熟悉滚动轴承的基本组成和使用特点;了解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结构及受力特点;熟悉常用轴承代号的意义;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了解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方法;掌握滚动轴等的常用组合设计方法。

5.本次课重点: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性;滚动轴承的代号及其意义;滚动轴承的选择和寿命计算方法;滚动轴承的设计方法。6.本次课难点:滚动轴承的选择和寿命计算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方法。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教材图16.1—图16.18);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滚动轴承的代号及其意义;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方法;滚动轴承的设计方法等);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6-

1、16-

2、16-3;学生自学例题16-4)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滚动轴承的基本组成和使用特点;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受力特点;熟悉常用轴承代号的意义;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了解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方法。

9.课后要求:

作业——思考题[A.滚动轴承一般有那及部分组成?B.滚动轴承的使用特点是什么?C.滚动轴承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主要特性有哪些? D.说明滚动轴承后四位代号的意义。E.滚动轴承主要有哪些失效形式?轴承寿命和当量载荷是如何计算的?F.滚动轴承的常用润滑和密封方式有哪些?G.滚动轴承组合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

作业——计算题[教材P267-268,16-

2、16-

5、16-7]。

十.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尊敬的导师:



您好!我是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贵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机械设计实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此,我将就我的实习经历进行自我鉴定,以展示我的成长和提升之处。



首先,通过这段实习经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我积极学习和运用CAD、SolidWorks等工具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并运用了一些机械原理和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在导师和同事的指导下,我提升了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复杂零件和装配件的设计和分析更有信心和熟练度。同时,我也更加注重细节和精确度,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设计方案落实到实际制造中,并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进。



其次,通过实习,我加深了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机械设计往往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岗位进行紧密合作,比如与工艺、装配、测试等进行沟通和协商。我积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和沟通,并及时解决设计和工艺中的问题,增强了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我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团队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互相帮助和支持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够取得优秀的设计成果。



此外,我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技术和工程上的问题,比如设计方案不稳定、装配配合松动等。在这些问题面前,我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和调整,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我也得到了导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从中学习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我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应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得到了提升。我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对于每一个任务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我也能够灵活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能够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和优先级,确保任务按时完成。同时,我也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表现,在导师和同事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结而言,在贵公司的机械设计实习中,我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我相信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设计实践能力,并且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上一层楼。在此,我真诚地感谢导师和公司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和指导,我将永远珍视这段经历,并将其融入到我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中。



再次感谢您对我的支持和指导!



此致



敬礼



学生 XXX

十一.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目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高分子、无机、印刷、纺织、包装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宋育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毛炳秋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作为高分子、轻化、无机、印刷、纺织、包装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参数计算为主要内容,简介最少齿数。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受力分析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教学重点和难点

齿轮的强度设计、受力分析。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六、螺旋传动

第十一章 轴(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及轴承组合结构,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尚久浩编.轻工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喻怀正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服工专业的一门主要自然科学基础课。作为服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简介最少齿数。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齿圆柱齿轮尺寸计算。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了解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力分析。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第十一章 轴(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结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十二.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

1 螺纹联接的紧联接与松联接有什么不同?

答案 紧联接是对于重要的螺纹联接要严格控制拧紧力的大小;松螺纹联接则不需要加预紧力就可以承载使用。

2 为什么螺纹联接要采用防松措施?

答案 螺纹联接在冲击、振动、变载和温度变化大的情况,螺纹摩擦力不稳定甚至会失去自锁能力,联接就可能松动,联接失效,为此应添加防松措施,保证机械正常运行。

3 螺纹联接靠摩擦力防松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对顶螺母、弹簧垫圈、双头螺柱等防松措施。

4 螺纹联接用机械元件防松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开口销穿入槽形螺母和螺杆组成的防松措施,还采用止动垫片、钢丝穿入螺母孔中组成的防松装置等。

5 螺栓按所承受的载荷可分为哪几种联接?

答案 只承受预紧力的螺栓联接,受横向工作载荷的螺栓联接,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联接。

6 承受横向工作载荷的螺栓联接在强度计算时是如何考虑的?

答案 分为普通螺栓联接和铰制孔螺栓联接。前者靠预紧力产生的'摩擦力来承受横向载荷,工作时被联接件间不得有相对滑动;后者考虑螺杆不被横向载荷剪断及螺杆与孔之间不被压溃,它只需较小的预紧力,保证联接的紧密性。

7 为什么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联接要进行补充拧紧?

答案 螺栓受到预紧力而伸长,被联接件被压缩,当加上工作载荷后,螺栓再伸长,被联接件反弹,被联接件间压力减少,若为紧密容器将产生漏逸,这时需补充拧紧.

8 按工作方式将螺旋传动分为哪几类?

答案 分为传力螺旋、传导螺旋、调整螺旋。

9 传力螺旋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

答案 螺纹副的磨损,若螺杆较长,工作受压时可丧失稳定性。

10 确定螺旋传动的螺杆直径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 压强影响螺纹牙的磨损,另外还应考虑螺杆受力和转矩的切应力,校核稳定性及自锁条件.

11 螺旋传动的自锁条件与哪些参数有关?

12 焊接的特点及方法有哪些?

答案 焊接的特点是强度高、紧密性好、重量轻、工艺简单。焊接方法有电弧焊、气焊、电渣焊。电弧焊应用最广.

13 粘接有哪些特点?

答案 粘接是用粘接剂将非金属与金属的材料联接在一起。它的工艺简单、重量很轻,但表面处理不良时,影响粘接质量,容易脱落。适用于受力不大的联接中。

14平键联接与半圆键联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平键联接的轴与轮毂的对中好、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不起轴向固定作用。半圆键联接能自动适应轮毂键槽底部的倾斜,它对轴的削弱大、宜用于轴端传递扭矩不大的场合。

15平键联接根据什么要求进行选择?

答案 按轴径确定类型和键的宽度、高度,键的长度按轮毂长度而定,比轮毂略短。

16平键按用途分为哪几种?

答案 分为普通平键、导向平键和滑键。

17 导向键适用于哪些场合?

答案 导向键与键槽的配合较松,适用轮毂能在轴上沿键作滑动的场合.

18 矩形花键根据什么条件进行尺寸的选择?

答案 根据工作要求、使用条件,按轴的小径选择键的尺寸和参数,其长度则按结构而定,然后验算挤压强度.

19 调整螺旋主要用于什么场合?并举例。

答案 主要用于调节和固定零件的相对位置,如机床卡盘等.

20 为什么螺旋传动的螺母材料常比螺杆低一级?

答案 主要是考虑减少摩擦系数,增加耐磨性,螺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因此螺母材料低一级与螺杆配合,以防咬死和减少磨损.

21 齿轮传动的优点?

答案 传动效率高、传动比恒定、运行寿命较长、工作可靠性较高、适用的圆周速度和功率范围大,可实现平行轴、交错轴、相交轴之间的传动.

22 齿轮传动的缺点?

答案 齿轮要求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不适于远距离两轴间的传动,精度差则在高速运转时的振动和噪声较大.

23 齿轮传动按轴线的相对位置分为哪几种?

答案 两轴线平行和两轴线不平行(即两轴相交、两轴交错)的传动.

24 两轴线平行的齿轮传动有哪几种?

答案 两轴平行的圆柱齿轮传动有直齿(内啮合,外啮合,齿轮与齿条啮合)、斜齿(内啮合,外啮合,齿轮与齿条啮合)、人字齿等。

25 两轴相交的齿轮传动有那几种?

答案 有锥齿轮传动(直齿、曲齿)。

26 两轴交错的齿轮传动有哪几种?

答案 有交错轴斜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

27 齿轮传动按齿形分为哪几种?

答案 分为直齿、斜齿、人字齿、曲齿。

28 轮齿的齿廓形状应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保证瞬时传动比恒定?

答案 不论两齿轮齿廓在何位置接触,过接触点所作的公法线均须通过节点,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29 满足啮合基本定律的齿廓曲线有哪些?

答案 应有无穷种,常用的有渐开线、摆线、,圆弧等。但实际工程技术中,考虑制造、安装和强度方面的要求,采用最多的是渐开线轮廓.

30 渐开线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基圆固定不动,发生线沿基圆作纯滚动,在发生线上任一点的轨迹即为渐开线.

机械设计自我介绍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

Copyright©2006-2025 亲子早教网 zj09.com 湘ICP备18025499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