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模板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篇1
一、把心用上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谱写了“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论。作为老师你得忍得住贫穷和寂寞。所以我思考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践行着“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爬天马山栈道、走石锣鼓湿地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起了”。老师,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争取做好,不图回报。
二、爱满课堂
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落后生。许多老师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平淡无奇的学生“一带而过”;对少数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对其“闪光点”也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这样即便获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代价。落后生在学校、在家里都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这时候谁注意到他的“闪光点”和进步之所在,那必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挖掘爱的素材。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听闻有某大学生“轻生”的消息,拿出天马山上发现的倒下约20年古树的.照片,说它竟然还活着!这就是植物,目标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身为高级动物的你呢?
在《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素材。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仔有衍食喂母乌鸦的情义,为人子女能不孝顺父母?难道连羊羔和乌鸦都不如?
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生物学知识抽象,把它人性化处理后,就理解容易了。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可?
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我在默默地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学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尤其是对“落后生”,你必须进行“跟踪”,让他把“你对他的爱”从学校、从课堂带到社会,直到永远。反过来他会对“你对他的爱”进行宣传,这就是爱的传递,是教育的正能量。
三、生活即课堂
1.生活即生物学。生物学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鸭和鸡的运动方式的区别反馈在鸭爪与鸡爪之别上(鸭爪的趾间具有蹼)、鸭毛具有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所以鸭的划水和浮水,是天生的,游泳是它的本能。但是对鸡而言,游泳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2.卫生保健即生物学。生物学的观点是在理想状态下总结出来的,强调的是保健,缺乏锻炼的层面。如:食物要干净、要煮熟、吃东西要洗手、寒冷要多穿衣服;感冒了要及时吃药等生物常识,是出于对孩子“保护”提出的理想模式,事实上许多场合是没办法做到的,也不一定要做到的。有时要从“锻炼”的角度进行宣传,“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入冬感冒是件好事”;“感冒多喝点开水,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好”。这种“锻炼”观是有理论根据的,就是免疫力的理论。只要把握好“保护”和“锻炼”的平衡,身体自然会健康。
3.农业生产即生物学。农业以生物学为基础,学习生物要以农业为突破口。作为城区学校很难有农业的环境,我尝试着“植物无土栽培”和“一米菜园”,让学生自行培养、管理和观察。从栽培植物中去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生物实验是要“学后做”,还是“做中学”呢?在没有安全压力情况下,可以尝试,老师不讲述、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通过对失败的总结而获得实验能力。所以要减少“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
五、践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就是“先知”传“后知”,是一种分享学习。我经常强调,关于生物的为什么、有趣的生物现象、生物现象与做人的启示、成语术语中的生物学等。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和撰写讲稿,上台与同学分享。这种既动手动脑又动口的系列训练,比起做题目、看课文来得实在。学生的“为教而学”,为使别人明白,对所教内容琢磨透彻了。这是我坚持“课前五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把讲台适度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的缘故。如,为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为什么说“人没有脸――天下无敌;树没有皮――必死无疑”呢?
六、“生利”教育
生物学知识有时会枯燥乏味,再者学生缺乏兴趣和斗志,学起来没有动力。陶公的“生利”教育,就是“学以致用”,对生物学的激趣、鼓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石锣鼓湿地公园种植了古树,如果你是园艺艺人,你怎么才能把它种活呢?咱们的工作者是怎么把它种活的呢?(通过观察)回答:要剪去部分枝叶并且要给它打“点滴”等等?
总之,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体系。生物学的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实在;教育过程有情感色彩,人本;教育模式“教学做”合一,全面;教育尝试“小先生制”,创新;选材符合“生利”,实惠;老师把教育当作事业来用心做,奉献。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篇2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篇3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样不带儿子一起来玩?”
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这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陶先生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玻璃破碎,连秒针也掉了下来。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
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
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
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师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能够学会修理咧。”
陶先生停顿了一下,之后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向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就应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必须照您的办法去做。”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篇4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必须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推荐:"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明白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立刻接过话头说:"此刻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这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篇5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歙县人,但他的幼年时代却基本上是在休宁万安镇度过的。万安老街至今还存留着他少年时代读过书的蒙童馆,万安百姓至今也还念念不忘他小时在万安的故事。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万安涨山铺。他7岁时,就被送到万安街跟从当地名师吴尔宽读书。吴尔宽学识渊博,教书认真,对弟子严格。聪明过人、活泼可爱的小行知,从7岁到14岁一直拜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读完“四书”、“五经”,又学了不少中国历史与哲学,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写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别敏捷,诗文也格外出众,很受吴尔宽的赏识。因此,行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时常受到师长嘉奖的才子。
14岁那年,陶行知离开万安到颇具规模的歙县崇一学堂读书,知识面扩大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对万安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来休宁探望外公外婆和吴尔宽老师。1908年,从崇一学堂毕业行知刚17岁,他准备从万安启程到杭州学医,父亲得知消息,特从歙县赶来送行。他乘坐的木船,停靠在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他背上行囊,跨上帆船,向送行的亲人挥手道别。父亲站在水南桥畔的水埠上,怀着无穷的希望,含着眼泪,一直遥望着他的帆影消失在远方,这才慢慢地转回家去。
时隔23年后,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誉满天下的知名人士,但昔日这一幕离别的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无尽的'情思终于借一首《献诗》倾泻而出:“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 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得到当年的泪珠?”
现在,诗人已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但诗中表达的父子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童年时代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的怀念之情,却深深感动着每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