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1-12-08 胎教早教故事 早教入学准备什么 胎教早教早教,究竟学什么?。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早教,究竟学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早教,这个不算太新的名词,受到了大多数家长们的重视。问题是每节课一两百元的早教,究竟在教什么?放学后会布置回家作业吗?记者走进了金宝贝早教中心寻找这一答案。爸爸出汗宝宝笑
早教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双休日,因为爸爸妈妈休息,可以带宝宝去“上课”。上早教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陪学的家长比孩子多,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上课,那是稀松平常的现象,父母加两位老人一起来,也没什么奇怪的。教室里往往是父母齐上阵,而老人则隔着窗玻璃“旁听”。
早教课最累的一般是爸爸,这不,6-10月的宝宝开始上课了,老师说:让我们先做个热身运动。只见爸爸们纷纷仰天躺下,把宝宝放在曲起的膝盖上,上下来回摇晃,宝宝在摇晃中发出咯咯的笑声。接下来是踢球,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会走路,当然也踢不了球,于是爸爸站起来帮助宝宝踢。宝宝们咧开嘴大笑,爸爸在起起落落间则已满头大汗了。
因为宝宝的注意力不长久,所以几分钟就要换一个活动项目,这更累坏了年轻的父母。
我抓到“光”了
体能和感官训练是早教贯穿始终的内容,踢球就是体能训练的一种。早教中心里还有许多设备也是帮助宝宝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肌肉健康生长的。比如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隧道,让宝宝从这里钻进去,那里爬出来,既有趣又有益。
可是6-10个月的宝宝很多还不会爬着向前进,西米的妈妈说,8个半月的小西米平时只会“划圈”爬行,属于基本上还不会爬的那种,上了两堂课后,现在稍稍有了进步,而且显得很开心的样子。
9个月的嘟嘟竟然在隧道中前进了。原来,老师拿着一只手电筒。隔着隧道的布,嘟嘟发现了这道柔和的光线:“它是不是飞碟呀?”于是好奇心驱使嘟嘟伸手去抓,可是那个“飞碟”会飞,好不容易前进了一步,飞碟还是抓不到,那就劳我大驾,再前进一步吧。就这样,嘟嘟爬得比平时多了。这种感官与体能并重的游戏,在早教课上还有不少。
哪里跑!我抓住你啦!嘟嘟死死地抓住好不容易到手的“光”,原来是老师的手啊!
音乐课先“尝”乐器
宝宝大概天生就是品尝家,他们拿到所有的东西,一般都要先放进嘴里尝一下。你看,音乐课的乐器形状都很可爱,咦,怎么还会发出声响?让我亲自尝一尝吧。
根据宝宝的特点,早教中心的所有玩具和乐器都是经过消毒的,即使放在嘴里也没问题。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让宝宝玩不同的乐器,比如长长的鼓棒及金属乐器,都不适合6-10个月的宝宝尝试。
音乐课上,老师唱着欢快的歌曲,打着节奏,宝宝则坐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大手握小手地跟着节奏舞动,宝宝高兴得嘴都闲不住了,咿咿呀呀,是在唱歌吗?
放学了还不想回家
已经放学了,不少宝宝还乐不思蜀,真有点爱校如家的精神。
原来爸爸妈妈们也没想回家,他们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可多了,但都是围绕宝宝的内容,因为宝宝,家长们也成了好朋友。
嘟嘟妈说:平时上班忙,宝宝由老人带,上早教课时,我们这些年轻的家长也学到不少东西,回家后,我可以根据老师教的内容,带嘟嘟训练和玩耍,还可以教给老人做。这大概就是回家作业了吧。
小西米平时也是老人带的,爸爸说,小西米平时不常出门,所以很怕生。下课后,就让孩子多与人交流,这样可以增加人际交往能力。
专家观点
早教不是学知识
滕红梅 金宝贝上海锦江乐园中心总监
很多家长认为,早教是教知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对早教的一种误解。早教跟知识性教育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丰富宝宝的体验。
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的大脑开发60%是在0-3岁中完成的,3岁之前开发得如何,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早教不是学知识,而是对大脑和身体的潜能进行开发,使它发展得更好。实践证明,有过早教的宝宝,进入知识教育后会相对容易些,性格也比较温和。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浅谈究竟什么是胎教
什么是胎教?胎教,一方面是胎,一方面是教,它是胎与教紧密结合的大学问。胎是受文化教育的实体线,教是指胎儿在母体可以遭受各层面的影响并接纳文化教育、修养之意。胎教怎么做?胎教是指孕妈妈在各层面有目的地、积极地采用一些相对的对策,对胎儿开展优良危害的方式。
胎教权威专家A专家教授觉得,胎教有理论和范畴之分。胎教怎么做?什么是胎教?
1、理论的胎教
是指以便推动胎儿生理学和心里健康生长发育发展,另外,保证孕妈妈可以圆满渡过孕产期,所采用的精神实质、饮食搭配、自然环境、劳逸等各层面的健康保健对策。由于沒有身心健康的母亲,就不能怀孕出健硕的小孩。
2、范畴的胎教
是指怀孕期内,提升孕妈妈的精神实质、道德修养教育的另外,重中之重根据母体,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式,刺激性胎儿的视觉器官,以激起胎儿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利主题活动,进而推动身体健康生长发育。一般常说的胎教,一般是指范畴的胎教。殊不知,理论和范畴的胎教是统一的,不可偏废,根据孕妇保健和对胎儿感观有利的刺激性是胎教的2个层面,是不能分离的。故这书从这两层面多方面阐述。胎教怎么做?什么是胎教?
近二十年来,欧美国家一些國家竞相创立了胎教科学研究组织和胎教管理中心,着眼于对胎儿智力、精力的全方位开发设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考试成绩。据参考文献报导,英国一位医师创立了“胎儿高校”,设立語言、歌曲、体育文化等学科。在其学员中,有的新生婴儿两个星期就能传出“父亲”的声调,有的小孩4岁就能把握二种語言。日本国一位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在100多名接纳恰当胎教具体指导和训炼的孕妈妈生的小孩中,有71%的小孩智力简直无敌。
如今,权威专家们一致觉得,胎教便是对胎儿的感观文化教育,这类教育是根据母体对胎儿的综合性危害来执行的。它是根据有目的地操纵、调节母体內外自然环境,防止各种各样欠佳刺激性对试管胚胎和胎儿的危害,使胎儿智力、个人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有一个优良的基本。
“零岁教育”?究竟教宝宝什么才合适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零岁教育”?究竟教宝宝什么才合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婴儿早期教育倍受重视的今天,其从何时开始最适宜已经成为了最热点的问题,有的教育专家提倡“零岁教育”,即从宝宝出生那天开始就进行适时、适当的早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父母又该如何具体操作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零岁教育。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从孩子出生甚至从怀孕开始就变得无比紧张,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期,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可是面对许多教育专家传递的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却更加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零岁教育。
其实,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固然,零岁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家,过度的紧张只会使我们更加不得要领。如何才能让教育变得简单,让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父母都能放松心态,缔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呢?
关于零岁教育零岁教育,很多专家定义为从出生到1岁的教育,但我更倾向于“无限接近零岁的教育”这一说法。因为许多实例证明,胎儿在妈妈肚中孕育的时候就能接受不同的信息。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不同的个性。教育不是始于出生那一刻,而是始于怀孕期间。因此,如果以出生那一刻为中心的话,零岁教育应该涵盖它的之前(怀孕期间)和之后(1岁以前)的这一段时间。
零岁教育,教什么如何让零岁教育变得简单?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来思考零岁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算是实现了真正成功的零岁教育?
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家长如此推崇早期教育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宝宝变得更聪明,甚至成为天才。的确,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出天才,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接受特别教育的孩子,会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成绩,而产生其他“并发症”。这些才华横溢的伟人们,他们的人生既有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和美满幸福,也有曲折起伏以及与常人不同的精神磨难。以莫扎特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亲死后,生活窘迫,形同乞丐,在妄想和忧郁中英华早逝,年仅35岁。贝多芬嗜酒成性,52岁得了黄疸,53岁吐血,57岁离开人世。
固然,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可以造就天才,但如果没有心性和人品的培养,就无法给予天才幸福的人生。所以我认为零岁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聪明的宝宝,也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天才和高智商,零岁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性和人品,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灵的教育”。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去弥补,但是,心灵的问题却不能弥补,他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
1.孩子的“特殊能力”
说到心灵教育,似乎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其实它并不难。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
我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才出生几天的婴儿就能分辨母亲的声音,记住母亲的长相;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字,却可以指着"cocacola"的招牌说出那是可口可乐。我想,像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那是因为婴儿和幼小的孩子都具有原封不动的接受影像的“特殊能力”,他们能发挥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存在着差异。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
成人看到“cocacola”的招牌时,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可口可乐”,而幼小的孩子是将招牌上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然后读出“可口可乐"。也就是说,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的能力。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类型教育理论”。“类型”一词来自英文“pattern”,婴儿通过“类型”,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母亲在说“谢谢”的时候,婴儿是把“谢谢”所包含的礼貌行为、氛围以及语言和表情等所有的内容作为一个类型去认识的。也就是说,婴儿在还没懂得“谢谢”的意思之前,他是把“谢谢”所涉及的一切内容,如语言、行为和氛围等作为一个整体去接受的。
如果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认识的积累称作教育的话,那么不论是心灵教育,还是零岁教育是不是都可以变得非常简单和自然了?
2.让宝宝从小学会爱
现在,我们就以帮助孩子从小学会爱的能力为起点,开始我们简单的零岁教育之旅吧!
正因为孩子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所以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爱,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向聪明的宝宝展现什么是爱即可。宝宝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家人之间充满爱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出生以后,大人经常对婴儿温柔地呵护。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认识”很容易地感受到家人的爱,并对它进行吸收。当然,婴儿这时候还不明白这就是“爱”。可是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这个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上,爱人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到这种关于爱的类型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3.让宝宝成为怎样的人?你先做
我相信每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个期望。可是,要让这个期望变为现实,仅仅用语言告诉他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不要紧张,别忘了,孩子具有“特殊能力”!
人的能力、个性和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他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感受到的类型教育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如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那么即使不用语言去教,婴儿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也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反之,如果是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你能想象会发生什么吗?
因此,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吧!
4.缔造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
现在,你还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零岁教育而感到迷茫和紧张吗?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不管别人怎么说,每对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每个家庭都能给予孩子不同的类型,从这一刻开始,快乐出发吧,缔造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
孩子总爱吃手究竟是为什么
不能让孩子不吃手,但是分年龄段,四岁以后再吃手肯定是有毛病。不同年龄吃手方式不一样。一岁以内的孩子应该会吃手。傻孩子不会吃手,两个手到不了一块。所以吃手是孩子心心理发展的一个表现,也是婴儿口部运动的核心。同时孩子吃手可以增强自信心。
早期国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较多,如果父母在一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以内开始阻断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宝宝吃手主要可以满足口腔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6个月的宝宝吃手的习惯会改进很多,宝宝开始能够坐起来了,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等着宝宝的探索。宝宝开始用抓拿来探索世界。手整天都在忙活着,自然就吃得就少了。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究其原因,首先是妈妈没有很好的回应孩子,妈妈经常回应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这种是心理治疗,要扰动他的吃手行为。先吃一个手,一旦先把这个勾打开,小孩能够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让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这个开始松动了,这个勾松了,再开始把他的手攒上。他吃的时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给他做一个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五六岁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我们会用牙托,那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吃手很难看,就是控制不了。上大班了,人家都不吃就我吃,吃了觉得寒蝉,不吃的话难受。大的孩子带牙托,他自己想改变那种状况,妈妈在帮你带牙托,他必须要接受。吃手跟抽大烟一样,感受一定是嘴包着手的感觉才会出现。一旦变成一个铁的勾了,一吃就扎着了,没有那种感受他自然不吃了。
语言能力的发展究竟依赖什么?
不用说,我们大人的阅读是靠自己看文字来进行。因此,很多人就觉得阅读的基础是识字。只要认识字就能阅读吗?
许多研究已证明,识字不等于读书能力。有些宝宝虽然有相当雄厚的识字量,但读书能力差,或根本不喜欢看书。阅读能力的基础不仅仅是识字,还包括语言能力和想象力。文字是把语言视觉化的符号,认字和理解用文字来表现的语言及其含义不是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光识字,没有丰富的语言能力和理解文字含义的想象力,那这个人的读书能力可想而知。
语言能力的发展究竟依赖什么?
关于识字的问题有许多说法,总的来说,要是你能够让宝宝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识字,那从0岁开始也未必嫌早,相反不管从几岁开始,要是识字对宝宝来说是枯燥的甚至痛苦的一项活动,那他就会厌烦文字,对阅读的兴趣也难免大打折扣。
有一位日本爸爸亲自做了一种喇叭式的工具,天天把喇叭垫在妈妈的肚子上,跟宝宝说话、唱歌或讲故事。宝宝出生后,他继续天天以这样的方式跟宝宝玩耍,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听到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听过的故事时,宝宝仿佛与老朋友再会似地,开心地笑了。按道理,胎儿是听不懂故事的,但是胎儿会把故事作为一种好听的声音来欣赏,把故事的旋律和节奏作为快乐的音乐印刻在脑海。这个事实说明,给妈妈肚子里的胎儿讲故事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宝宝学会说话之前每天也在学语言,他会听到大量的语言,这些都会储存在宝宝的脑子里,形成一定规模的积累,等到发音器官成熟后,宝宝就会突然讲起话来。因此,前期听到的语言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刚出生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人的声音很敏感,6个月左右已经相当明白大人们说话的含义和语气。我们知道,语言是人进行思维的工具,那么语言操作能力的质量和品味必然会左右这个人思维能力的质量和品味。在宝宝准备说话时,让他听到大量的、有品味的语言对他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这种层面来看,我们的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检验,词句优美、音韵和谐、节奏动听,无疑是能让宝宝的语言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的语言精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逼着宝宝学背古诗或者理解古诗的含义,而是要通过接触古诗词更多地给予宝宝一种有益的语言的刺激。虽然早期阅读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宝宝掌握丰富的、有品味的语言。
假如宝宝有十分丰富的语言环境,图画书对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就要打折扣了。想想看,古代的老百姓哪有图画书可读?可是,那时候各个村落里都会有“故事家”,他们能讲成百上千个故事,用各种声调和动作把每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大家每天干完活就聚在营火周围,享受现场讲述的各种民间故事。“故事家”会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听众的要求或当天情况等因素挑选最合适的故事,并且观察听众的反应调整故事内容:要么增加一些叙述或描述性的语言,要么删掉上次不受欢迎的细节……一次次加工,逐步提炼和完善,一代代流传下来。于是,流传到今天的民间故事就有了它的价值与生命力。
要是宝宝身边有个“故事家”天天讲不同的故事给他听,那么,即便没有图画书相助,他的语言能力会快速地发展起来。可是,能够随口编出动人的故事的人不多,因此,优秀的儿童读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优秀的幼儿读物是由优秀的作家、画家和编辑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并且是为幼儿量身订做的。它给宝宝和家长提供既恰当又丰富的话题、简练优美的语言以及精致的画面,既能给予宝宝大量有品味的语言,又能帮助宝宝理解语言内容并发展有品质的审美能力。只要你跟宝宝一起分享有趣的图画书带来的快乐时光,那就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面发展宝宝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