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胎教吗
2021-06-21 一定要胎教吗 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一定要八百字孩子3岁前这些坏习惯一定要改掉,事关孩子的前途。
我常听老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从一个屁孩的状态就判断孩子以后的未来有点武断。但既然是大家都常挂在嘴边的话,那说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大部分的性格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所以当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以下行为时,为了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的人生走向,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
内向
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家的宝宝特别安静内向,有客人来也不主动打招呼,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游戏也从不主动参与,有这些表现就说明你家孩子比较内向。
内向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这样的孩子每天活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不愿意接触外界。他们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内向,不善于表现的的孩子步入社会很容易错失一些机会。
不合群
三岁左右的小伙伴虽然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但有些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被孤立”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不合群从小的来说不容易讨人喜欢,难交到朋友。往大了说,以后步入社会,很容易受人排挤,也难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
自卑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时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自信心没有建立好,那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自卑,而这种自卑将会在孩子心理扎根一辈子,这样的孩子真的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干出成就。
这些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延伸阅读
孩子的这几种习惯不能惯,一定要及早改掉!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带孩子,这多半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也比较忙,家庭情况不好。大家都知道隔代教养可能没有父母亲自教育来的,一是因为老人容易宠溺孩子,而是因为新旧两代人之间有代沟,长辈们对于现在科学教育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常常衍生出不少的问题。
特别是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有些习惯可能需要改正。这些都应该由孩子的父母接手,然后把孩子的坏习惯憋过来。父母们着重要注意的,就是孩子的这几个坏习惯,一定要及早改掉,不然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爱发脾气
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宠溺程度,经常让人难以想象,是孩子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什么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在有些爷爷奶奶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对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溺爱,很多孩子年纪不大,脾气却很大,只要父母有什么事情没有满足他们,甚至是陌生小伙伴不分享玩具给孩子,孩子都会发脾气大吼大叫,这样的习惯父母千万不能惯,现在不改,以后长大的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
给孩子喂饭
有些孩子3.4岁了,还需要大人追着喂饭,这非常不好。父母们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得自己拿来吃饭,如果孩子拒绝,家长们也不能答应他们各种要求来哄。这种情况多半是孩子在爷奶那饭来张口养出来的坏毛病,饿一顿就好了。如果孩子好几天都不怎么吃东西,再考虑是否是生病了。
打挠家长,欺负同学
有些孩子比较皮,在爷爷奶奶那是小霸王,等到父母带的时候,一不顺心就上手打,或者是挠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是孩子的纯真行为。还有欺负同龄人,父母们都要严肃处理,把孩子的这个坏习惯憋过来。
怎么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孩子做事磨蹭、拖延、需要家长时时盯着督促的“毛病”,常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担心这种坏习惯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要家长盯着督促。或许是他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他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还有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时间管理概念等等。
面对不同的原因,家长也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Q1:我们家宝宝做事比较磨蹭,让她吃饭,她说要看一会书,让她刷牙洗漱,她说再玩一会。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做事速度快点?
建议: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被要求做的事往往没有兴趣,所以用磨蹭时间来延迟被要求做的事。因此:一,你可以把被要求做的事以有趣的方式来做;二,可以告诉她做完了这个事还可以继续玩一会她感兴趣的事;三,培养时间观念,允许他再过一会儿,但说好时间,跟她说再给你5分钟,于是准备一个钟,让她看好,现在长针在几,等长针走到几就结束,说到一定要做到。
Q2:6岁5个月男孩,做事时时刻刻盯着,稍一放松他就松懈。也先跟他好好说,但最终还是凶凶的、强硬的态度解决,他也能做好。觉得实在是不和谐,不能开心把事情做好,放不开手怎么办?
建议:
六岁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能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再开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有意识地着手训练。
那么,可以采取哪种方式呢?推荐大家巧用工具,让孩子拥有自主感。比如,五到六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认识钟表,并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规则有一定概念,完全有意愿和能力自由支配本就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出于担心、害怕孩子浪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总喜欢不厌其烦地催促孩子。于是,孩子几乎失去了对所有时间的自主支配权,晚上睡觉得听大人的,早上起床需要大人提醒,做作业更需要大人守护。长此以往,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还可以使用白板和贴纸,帮助孩子自己制定日程。这些方式,都能锻炼孩子的时间观念,对升入小学阶段后的作业完成速度有帮助。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以朋友式的耐心交流为主,不应过分焦虑、过分强硬。只有循序渐进,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方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感兴趣和喜欢,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完成相关要求。
Q3:我家宝宝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很慢需要家长督促,担心以后上学会有更多问题,有什么好办法?
建议:
这位家长,看来你的孩子对于家长有依赖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建立信心。常常对孩子说:你能行,试一试,别放弃。家长要有信心,坚持不懈,相信孩子的能力会逐渐被激发。
为了孩子的未来,12岁前一定要养成这5个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12岁之前,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1:自我决定的习惯
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总喜欢大包大揽,代替孩子做各种选择与决定,他们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是自己爱孩子的表现。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了解孩子的想法,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将梦想付诸实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而不是将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处处依赖父母,遇事毫无主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父母的职责就是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能够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才。
2:自我思考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喜欢陪读,喜欢成为孩子的“新华字典”,成为孩子的“计算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它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阻,反应过慢,甚至一旦没有了家长在旁边陪读,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学习了。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摒弃填鸭式、注入式、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通过观察、思考获得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3:自我处事的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使得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据了,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自我安排事务的机会,让孩子像木偶一样被安排、被操控。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不会让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而是让孩子知道,在他的人生中不仅有学习与考试,还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等着他去尝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计划,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做事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走出家门,走出教室,多交朋友,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处事能力。
4:懂礼仪的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和老一辈的宠爱,从小生活在不讲规矩、为所欲为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不懂长幼尊卑、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礼节。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教育孩子懂礼貌、知礼仪。
5:独立生活的习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总是要步入社会的。家长应该按照这个大前提去培养孩子,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照顾,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如何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