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胎教

2021-06-18 优生胎教 胎教与优生 优生与胎教

别不信,这5个特征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5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抽掉孩子可依赖的拐杖,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作为家长,除了安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用言行教育孩子,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积极面对和努力改变,争取下一次成功的积极态度。

生活作息不规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孩子起床变得越来越困难。每天叫孩子起床时,都得磨蹭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而赖床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晚睡引起的。

晚睡晚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精神不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除此之外,生活作息不规律还会让孩子的抵抗力变差,不利于身高体重的发展。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素质差,学习自然跟不上。

孩子作息不规律,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原因。现在很多80后父母习惯了夜生活,于是也让孩子过上了“昼夜颠倒”的夜生活。所以,父母尽量起一个表率作用。

建议给孩子规定一个睡觉时间,作为一个“死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平时到了这个时间就必须得去睡觉。比如规定孩子9点要上床睡觉,那么8点半的时候,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进行睡前准备了。

孩子睡觉前,一定要避免孩子进行激烈的运动。不要再让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了,这只会让孩子的大脑处在兴奋之中。大人需要多花点心思,尽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安静下来以后就该睡觉了。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导致效率低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要么经常想东想西,要么喜欢交头接耳,总之就是不认真听课。

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孩子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就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正确性。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回读、不读破词,这是培养专注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另外,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扰他们,不要进进出出制造噪音,不要嘘寒问暖打断他们的思路,给他们独立私人的空间,避免他们分心,从而提高专注力。

小编推荐

从小培养孩子这个特质,TA人生的运气一定不会差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总能在无聊的时候给予身边的人开心快乐,总能在挫折困难之时散发出正能量,在两难之际化解尴尬,在欢乐之时锦上添花。如果说乐观多少由天生的气质决定,那么幽默一定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自然结果。

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刚好朋友的孩子邀请了班里的同学来家里玩。一群7、8岁的小男孩正是好玩好动,爱叽叽喳喳的年纪。朋友问孩子,

“天天跟妈妈说说今天班里有啥新鲜事?”“这次考试小泽才考了65分,倒数第二,哈哈哈,小泽,你回家该被你老爸屁股都打烂了吧?”只见小泽挠挠头,笑道:“这又不是啥新鲜事儿。我老爸肯定会对我说,儿子你成绩好像还挺稳定的嘛!”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被小泽逗笑得东倒西歪。我们大人也忍俊不禁,心里想有这么幽默的爸爸,难怪儿子也如此妙语连珠。

后来听朋友说他儿子班上这个小泽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人缘可是一等一的好,孩子们总喜欢围绕在他身边,也说不上为什么,但就觉得他说话很幽默,在一起很搞笑很开心。

父母是孩子最真实的镜子,如果父母平时不苟言笑,总板着张扑克脸,那么在孩子身上也很难找到幽默的种子。营造轻松有趣的家庭氛围,多看些有趣好玩幽默的小故事、小电影。从小培养孩子宽容乐观的心态,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观察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有趣好玩的事物。并学会用诙谐有深度的言语表达出来,让孩子明白自嘲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幽默方式。

很多人都纳闷为啥感觉外国人总比中国人更有幽默感更风趣。环看国内的孩子从小上课必须端端正正、毕恭毕敬,来不得半点玩笑。上到领导人开起会也是个个正襟危坐。而美国是从上到下,从小到大都懂得欣赏幽默,愿意学习幽默,并擅长幽默的一个有幽默传统的国家。很多美国总统的演讲都被大家所反复观看,因为演讲内容总是那么诙谐机智精彩。反观美国历任的总统少有表情严肃语言生硬,大都是幽默与智慧并存的政治家。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润肤膏,使我免受许多折磨和痛苦。”林肯

出身低微,因此总有政敌借家庭出身问题刁难林肯,甚至明暗两处伺机侮辱他。一次他在一个公共场合演讲,台下传上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笨蛋”两个字。林肯打开看后,不但当众读出这两个字,而且把这张纸条举过头顶,补充说:“我们这里的纸条,都是只有问题而无签名,这张纸条却相反,只有签名而无问题!”台下听众都为他的机敏反应幽默表达而热烈鼓掌。

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幽默的段子手。今年一年一度的白宫记者协会招待宴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参加这一晚宴。依照惯例,奥巴马又在这一“白宫相声大会”上抖包袱,讲段子,挖苦政客,吐槽媒体,大展美式幽默。并且适度自嘲,妙语连珠,引得在场各路人马连连捧腹,忍俊不禁。都说在美国,当总统一定要会搞笑,这是白宫主人的看家本领,否则很难选上,即便选上了日子也不好玩。不得不承认美国整个国家对于幽默的认同与欣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乃至孩子。

且不论国外,看看最近以洪荒之力红遍大江南北的傅园慧姑娘。全国人民都因为她的逗比、可爱、幽默、搞笑、欢乐无可遏制地爱上她。她仿佛像一股清流,从一堆苦大深仇,激动痛哭,满怀抱负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如此幽默搞笑的性格。而那段红遍全宇宙的采访问更是让所有人捧腹。这时比赛的成绩仿佛不重要了,她留给人们更是另一种层次的运动精神,从容、尽力,接受,欢乐!而傅园慧从小的家庭氛围就是充满自由,快乐,开心。

“从小我就把她当成朋友,我们家里每天都嘻嘻哈哈的,怎么开心怎么活。”

“成绩对我们父母来说不重要,我们最看重的是女儿身体健康,要快乐比赛,不要搞得压力很大……”也正是因为她父母这种睿智诙谐愉快的教养,造就了独一无二深受大家喜爱的傅姑娘。

一个充满幽默快乐的孩子带给人触动的远远比一个名列前茅的学霸要大。从小教会孩子笑对人生,喜对磨难,宽以待人,幽默处世比任何财富和成就要来得珍贵。

别总对孩子说“我生气了”,你这是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宝宝越来越调皮了,以前不听话,只要一句‘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他就会乖乖的,可是昨天宝宝拿我的口红乱涂乱抹,我让宝宝放下,完全无视我,于是使出了杀手锏,假装生气的对宝宝说“快放下,你要是不放下妈妈就生气了”,宝宝反抗几次最后乖乖的放下了,用失落恐慌的眼神怯怯的看着我,当时好心疼宝宝,真希望他还是惹妈妈生气的孩子,而不是怯怯的怕妈妈,宝宝是被我吓到了吗?”

中国家长爱用“我生气了”来制服孩子,“再不回家妈妈生气了”,“再不听话妈妈生气了”等等,几乎每个家长都说过,大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让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养成诸多坏习惯。

用生气来硬碰硬会形成反作用

家长如果直接对孩子生气,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叛逆因子,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是一块绊脚石,比如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

会让孩子的人生活得很累

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久而久之,为了不惹别人生气,为别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活得很累,也难得开心。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讨好周围的每个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动,这就很容易导致他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不迎合别人,他会觉得自己不好,有一种罪恶感、恐慌感,就好比当年惹爸爸妈妈生气的感觉。迎合别人,他又觉得被剥夺,也很难受。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这种冲突,周围的人也可以察觉到,于是,他虽然事事处处替人着想,但这种带着被剥夺意味的“好”会让人觉得很勉强,结果反而给人虚伪的印象。一旦人家觉得他很虚伪,对他的态度就会变化。感受到对方的这种态度,就会加重他“不好”的感觉,使他内心更加纠结。

即使他这种矛盾的感受被掩盖了,当他的讨好得不到认可,他的自我价值受到挑战时,一样会惶惶然不得安宁。不仅如此,一个只知道一味讨好他人的人,他的自我价值感相对比较低,而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也难得有人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认可他的价值。相反,他往往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所以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也不管这个事情我们如何不能接受,都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但我们对他的爱永远不变。引导他改变某个行为并非是他不好,也不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是为了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当孩子淘气的时候,不用“我生气了”,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宝宝们“心服口服”呢?

四个妙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一、关注和鼓励孩子正面行为

当孩子犯错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二、小错不要全部纠正,让宝宝有机会自己领悟

家长应该容忍孩子犯的小错,不需要每次都去纠正他,可能在他尝到了错误做法的后果之后,他自己会觉悟过来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太过敏感,总想着要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但很多时候孩子犯的错无非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而很多家长都会小题大做。有让孩子自己领悟,这效果远远比家长的教导要来得好。

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孩子可能没错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奇怪的想法,但作为父母先不要急着否定他,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呢。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他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如果这时候你认为是孩子的错,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把孩子单纯的世界给抹杀了。

四、冷静的寻找犯错根源

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生气,孩子犯错都是有根源可循,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先生气,孩子不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而且还容易给他的心里造成阴影。家长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哭闹,在了解原因之后再做定夺。家长这时候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有个乐观、明理、智慧的父母,才有养育出乐观、明理、智慧的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们,孩子的成长,也是爸爸妈妈成长的过程,一起来跟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吧!

孩子这5个坏习惯不改正,一生就毁了!


朋友圈看到一条短视频,一个看样子也就8、9岁的小男孩,据说因为爷爷不给钱充值游戏,竟挥舞着菜刀要砍爷爷!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钱,给我钱”“你死到别人家”之类狠话。

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这一家人肯定也是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据说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小男孩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住。为了方便联系,父母就给小男孩买了一部手机。

可是小男孩在有了手机后,却对游戏越来越着迷,还经常跟爷爷要钱去充值。

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肯定看不惯孙子这样乱花钱,结果就引起了小男孩的不满,出现了视频里那一幕……

这才多大点年龄,就敢跟爷爷动刀了,真要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谁还管得了?到了社会上,如果再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简直就为祸一方了。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附近、流荡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想想都觉得可怕。

其实,因为某些父母的过度宠爱、教育无能而养出的“白眼狼”,远不止这一个。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广州某医院拍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就抬腿狠狠地飞踹自己的妈妈。虽然旁边的奶奶试图劝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饶,短短几秒钟里踹了5脚!

有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气愤:“这样的孩子不打断腿,难道留着过年吗?”

不过也有人觉得,视频中的妈妈自作自受:“养不教,父母之过!你看画面中妈妈和奶奶的反应,被孩子踢竟然没表现出愤怒的抗拒,反而是一味地退让、躲闪。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可能经常对妈妈撒泼胡闹、拳打脚踢。把孩子惯成这样,难道不是活该吗?!”

对于孩子,每个家庭都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冻着饿着、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苦……我们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呵护,他就能健康成长。

可是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在父母毫无原则的娇惯、袒护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小时被宠坏,大了成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父母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1.重度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损伤视力,总是低头也会影响颈椎、脊柱发育;另一方面,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冲动、易怒,那个拿着菜刀砍爷爷的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总体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学习、交友还是人身安全都非常有帮助。

但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使用手机跟“重度沉迷”呢?

中科院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提到过一个判断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已经玩了太长时间游戏,把手机从孩子手里要过来时,如果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抵触,甚至冲你发火,基本上就算比较严重的沉迷了。

有些孩子在手机被收走后,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不集中,喊他吃饭都没精打采,也有可能是沉迷,因为他还在沉浸刚才游戏的情节里无法自拔。”

有统计显示,经常参加游泳、打球、围棋、舞蹈等健康锻炼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几率非常小。所以,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精力,趁着暑假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

另外,如果你之前从没限制过孩子玩手机,现在最好不要突然没收她的手机,这样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跟你闹别扭、对着干。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商量着来。

2.要挟父母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父母谈条件:“妈妈,我要是得个小红花,你给我买个冰淇淋行不行?”“妈妈,我要是跑个第一,你带我去吃披萨行不行?”

这其实不算坏事,最起码孩子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而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这就成了无理取闹的“强盗逻辑”了,我才不跟你讲什么道理,反正你就得满足我!

如果孩子用这种手段用惯了,尝到了甜头,那你的任何教育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所以说,如果你家孩子有这种苗头,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使唤爷爷奶奶

我女儿班里的很多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听见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哎呀,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喊我!”“奶奶,你怎么忘了给我装水杯呀?你糊涂了么?”

养孩子总是“隔代亲”,所以老人们一般舍不得对孩子动粗,总是百依百顺。但是这也使得孩子的骄纵情绪急剧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的孩子,目无尊长,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越长大越难管教。

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不怎么孝敬父母。他小时候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也会怎么对待年迈的父母。

4.对外人发脾气

从小孩子会说“我”这个词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吃的就要、见到玩具就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滚。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任性、难缠,但是大多数孩子也仅仅是“窝里横”而已,在外面还是比较规矩、老实的。

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外人都耍脾气、无理取闹的话,就要注意了,这表示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点过度膨胀了,有点越界了。

这时候,父母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些过度纵容。

5.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里没活”的:桌子上明明有洒落的菜汤,却不知道擦一擦;书桌上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不知道收拾一下;自己的袜子攒了一堆,就等着妈妈洗……

可是要知道,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参与感和责任意识的最好方式。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了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一员,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才能变得听话懂事。

宠爱孩子很简单,谁都会,可是把孩子培养得勤快、有责任心、尊重长辈,却是需要大家一起反思和努力的。

优生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