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胎教吗

2021-06-18 一定要胎教吗 童话故事一定要八百字 童话故事打一生肖

孩子5岁前一定要纠正这些不良行为,晚了会后悔一生!。

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太过于宠爱孩子,以至于孩子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及时的纠正,会毁了孩子的。

所以父母爱孩子也应该有准则,不能盲目,如果孩子有这四大行为,在孩子5岁前一定要改掉,否则再晚就难改了。

一、乱发脾气,喜欢撒泼

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撒泼,乱发脾气,当他们特别想要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喜欢用威胁撒泼的方式,面对孩子的这种方式。

很多父母起初都觉得孩子还小,都会惯着孩子,不去加以制止,可是等到孩子大了,想要管了,这个时候可就难管了,因为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你的话了,你说什么他都不听。

二、喜欢乱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很重,喜欢动一些特别的东西,只要他看着好看就喜欢用手去摸,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还是随意地去乱拿别人的东西,那可就要趁早改了。

之前邻居家的一个小孩,他妈妈总带着来我家串门,可是这个小孩就是没有规矩,喜欢的东西就非要占为己有。

有次闺蜜给我带的迪奥香水,我还没打开,就被他私自拆开不小心洒在地上了,当时漂的满屋子的香味,他妈妈还说小孩子嘛,我当时气的真是无语了。

这种孩子父母一定要尽早管教孩子,告诉孩子,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用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打招呼,得到同意之后才能用。

三、不尊重老人

这种孩子就是缺乏教养。

有次坐公车,遇到一个小女孩,她奶奶就站着,自己坐着,而且还对她奶奶趾高气昂的说话,自己渴了,公车上没有水,就开始大骂奶奶,哎,这都是溺爱出来的臭毛病。

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小就教导孩子尊重老人,不能随意地对别人大喊大叫。

四、沉迷于电子产品

现在的孩子沉迷于手机,艾派,三四岁的小孩,很熟练的拿着手机,解开锁,玩着游戏。

孩子长时间沉迷于这些电子产品,玩游戏,会导致孩子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与人沟通。

孩子玩手机可以,但是父母也要和孩子规定好玩手机的时间,不能盲目的让孩子玩。

zj09.com推荐

孩子这5个坏习惯不改正,一生就毁了!


朋友圈看到一条短视频,一个看样子也就8、9岁的小男孩,据说因为爷爷不给钱充值游戏,竟挥舞着菜刀要砍爷爷!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钱,给我钱”“你死到别人家”之类狠话。

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这一家人肯定也是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据说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小男孩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住。为了方便联系,父母就给小男孩买了一部手机。

可是小男孩在有了手机后,却对游戏越来越着迷,还经常跟爷爷要钱去充值。

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肯定看不惯孙子这样乱花钱,结果就引起了小男孩的不满,出现了视频里那一幕……

这才多大点年龄,就敢跟爷爷动刀了,真要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谁还管得了?到了社会上,如果再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简直就为祸一方了。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附近、流荡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想想都觉得可怕。

其实,因为某些父母的过度宠爱、教育无能而养出的“白眼狼”,远不止这一个。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广州某医院拍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就抬腿狠狠地飞踹自己的妈妈。虽然旁边的奶奶试图劝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饶,短短几秒钟里踹了5脚!

有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气愤:“这样的孩子不打断腿,难道留着过年吗?”

不过也有人觉得,视频中的妈妈自作自受:“养不教,父母之过!你看画面中妈妈和奶奶的反应,被孩子踢竟然没表现出愤怒的抗拒,反而是一味地退让、躲闪。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可能经常对妈妈撒泼胡闹、拳打脚踢。把孩子惯成这样,难道不是活该吗?!”

对于孩子,每个家庭都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冻着饿着、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苦……我们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呵护,他就能健康成长。

可是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在父母毫无原则的娇惯、袒护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小时被宠坏,大了成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父母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1.重度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损伤视力,总是低头也会影响颈椎、脊柱发育;另一方面,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冲动、易怒,那个拿着菜刀砍爷爷的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总体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学习、交友还是人身安全都非常有帮助。

但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使用手机跟“重度沉迷”呢?

中科院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提到过一个判断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已经玩了太长时间游戏,把手机从孩子手里要过来时,如果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抵触,甚至冲你发火,基本上就算比较严重的沉迷了。

有些孩子在手机被收走后,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不集中,喊他吃饭都没精打采,也有可能是沉迷,因为他还在沉浸刚才游戏的情节里无法自拔。”

有统计显示,经常参加游泳、打球、围棋、舞蹈等健康锻炼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几率非常小。所以,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精力,趁着暑假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

另外,如果你之前从没限制过孩子玩手机,现在最好不要突然没收她的手机,这样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跟你闹别扭、对着干。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商量着来。

2.要挟父母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父母谈条件:“妈妈,我要是得个小红花,你给我买个冰淇淋行不行?”“妈妈,我要是跑个第一,你带我去吃披萨行不行?”

这其实不算坏事,最起码孩子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而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这就成了无理取闹的“强盗逻辑”了,我才不跟你讲什么道理,反正你就得满足我!

如果孩子用这种手段用惯了,尝到了甜头,那你的任何教育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所以说,如果你家孩子有这种苗头,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使唤爷爷奶奶

我女儿班里的很多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听见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哎呀,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喊我!”“奶奶,你怎么忘了给我装水杯呀?你糊涂了么?”

养孩子总是“隔代亲”,所以老人们一般舍不得对孩子动粗,总是百依百顺。但是这也使得孩子的骄纵情绪急剧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的孩子,目无尊长,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越长大越难管教。

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不怎么孝敬父母。他小时候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也会怎么对待年迈的父母。

4.对外人发脾气

从小孩子会说“我”这个词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吃的就要、见到玩具就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滚。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任性、难缠,但是大多数孩子也仅仅是“窝里横”而已,在外面还是比较规矩、老实的。

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外人都耍脾气、无理取闹的话,就要注意了,这表示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点过度膨胀了,有点越界了。

这时候,父母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些过度纵容。

5.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里没活”的:桌子上明明有洒落的菜汤,却不知道擦一擦;书桌上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不知道收拾一下;自己的袜子攒了一堆,就等着妈妈洗……

可是要知道,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参与感和责任意识的最好方式。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了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一员,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才能变得听话懂事。

宠爱孩子很简单,谁都会,可是把孩子培养得勤快、有责任心、尊重长辈,却是需要大家一起反思和努力的。

孩子6岁前如果学会这种习惯,长大一定了不起


有些事情,迟了就来不及了,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事1:

公园里,两个陌生的中国孩子由于争抢秋千而发生肢体冲突。蓝衣小孩(下面称小蓝)大概3~4岁,跑到爸爸面前,委屈地说自己被打了。黄衣小孩(下面称小黄)大概5~6岁,通过暴力抢到秋千后,悠然自得地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小蓝爸爸很生气,跟孩子说:“去,给我打回去,打不赢别回来!”小蓝按照爸爸的指示上前把小黄往地上推,小黄愤怒反抗过程中,一不留神从秋千摔到地上。小黄妈妈看到这一过程不淡定了,她走过去,给了小蓝一个大嘴巴。小蓝“哇”一声哭了,小蓝爸爸怒火中烧,冲上去就跟小黄妈妈厮打起来。

故事2:

两个闺蜜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聚会。旦旦妈家的男孩子旦旦3岁,包包妈家的男孩子包包5岁。一个周末,两个孩子像往常一样玩耍。突然旦旦哭丧着脸来找妈妈,说包包抢了他的机器人,还打了他,要妈妈帮他抢回去。旦旦妈说:“旦旦是个小小男子汉了,不需要妈妈帮忙,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沮丧的旦旦返回,由于不知道合适的处理方法,他竟然跟包包打架。妈妈们虽然留意到两个孩子打架,但谁也没上前。因为她们相信——孩子们有能力处理好。最终,两个孩子打架后商定接下来通过猜拳决定谁先玩,虽然旦旦脸上多了一片红印,包包胳膊皮肤破损,但他们都为这样的解决方案感到高兴。

孩子的矛盾大人解决VS孩子的矛盾孩子解决,两种不同的思维,会把孩子推向不同的成长路。

著名心理学家乔治.斯皮威克和麦娜.舒尔经过25年的研究后发现,3-4岁的小孩子就可以学着自己解决问题了。孩子是否习惯自己解决问题,还是依赖大人解决,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那些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即使没有成功,这些孩子也会渐渐养成不容易冲动或不容易采用暴力手段的性格,而是趋向于关心别人,能敏锐发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能够更容易交到朋友,学习成绩也常常表现得比别的孩子更好。最后,擅长解决问题的孩子,人生成功的几率也会提高。所以,尝试自我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呀。

朋友塞米的老爸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6岁时爸妈意外身亡,他一个人在街上流浪,饿了捡垃圾吃野菜,渴了喝溪水。听说他有一次为了抢食,还跟流浪狗搏斗过,胳膊被咬伤。8岁时无意中遇到一个卖书匠,随后被收留。没钱上学,他便自学;没钱买自行车,他便用废铁搭了一辆……如今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塞米说,她老爸无所不能,只要问题到了他那里就再也不是问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小到大磨练出来的。所有孩子都能培养这样的能力,不会很容易,也不会太难,只要下定决心。

有父母可能会说,大人帮小孩打架是极少数,一般我们会建议他们如何应对。当事情发生时,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指示和协助,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两者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孩子经常依赖大人解决问题,未来的危害在哪里?

1、孩子不会独立思考

总是帮孩子处理事情并不是好事,不仅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懦弱、无主见,还会累及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每次遇到问题,比如跟小朋友打架,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走到大人身边告诉大人自己的处境,而不会下意识地把事情扛在自己身上继而思考如何面对,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似乎大脑解决问题的区域是空白一片的,他们经常等待父母的指令,而不是自己的大脑给躯体发布指令。他们这种习惯未来也会表现在处理其他事情上,比如学习和工作。

2、不敢担当

由于习惯了让别人帮忙,孩子也会渐渐养成不敢担当的性格。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发生时也不会直面问题而会选择逃避或等待他人解决。最终将不利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他们在某天可能拥有成人的身形但是小孩般软弱的内心,无论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还是事业发展,都将是一种限制。

3、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

不懂处理事情,常常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没有人会喜欢不懂处理事情的人。不懂处理事情的人更容易得罪人、伤害人,对人际关系做出不适宜的处理。他们往往缺少朋友,自己的生活和交际也经营得一团糟,甚至有个别的还会患上孤僻症或抑郁。

所以,让孩子适当独当一面是必须的,但父母如何平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比如孩子们在打架时,父母让孩子独自解决,孩子可能会在跟他人对抗的过程中受伤。比如撞破头、摔断腿等等让父母揪心的事情。父母可以密切关注一切,一开始鼓励孩子自我解决,当发生危险的迹象或苗头,一旁的父母应该立即介入,阻止危险的发生。当问题仍旧不能得到解决,父母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帮忙,而是要让孩子独自想办法解决后,父母才提供协助。当孩子哪天学会了妥善处理问题后,父母便可以放心让孩子承担处理事情。

让孩子学会独自解决问题如此重要,爸妈们一定不要忘记在你们的养育清单上记下来,最好6岁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哦。

一定要胎教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