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是什么
2021-06-17 胎教是什么 童话故事是什么 童话故事是什么意思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孩子说谎,也是父母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那么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最宽慰的事情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育儿这条路上,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话,就有些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气愤,然而却不知所措。孩子撒谎家长该怎么做才好?
有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概有60%~70%的孩子4岁前就会说谎,有97%的孩子在7岁前说过谎。孩子0-6岁这个年龄段,经常会把现实与想象混为一谈,编故事是孩子心理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由于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育不够完善,无法区分自我与环境的真实性,关于这类“谎言”父母无需太过担心;而即将入学阶段的孩子则十分沉迷幻想,以至于经常把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说谎话多数是“无心之举”,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找到孩子撒谎的根本原因,认真跟他聊一聊。
孩子撒谎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1、吸引注意力
假哭,是孩子最早的“谎言”,有二胎的家庭中尤为常见。一旦父母去照顾小宝而忽略大宝的时候,大宝就会开始假哭,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宝宝的聪明程度远超过父母的想象,其实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骗”人了,即使生活一切正常,他也会借助“假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哪些行为是起作用的,他们会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决定是否继续假哭,当宝宝8个月大时就会使用更高难度的技巧来欺骗父母,想办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2、害怕惩罚
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因此孩子在说谎十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比如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或在外面跟人打架时,他们就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逃避家长的惩罚。
3、模仿成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孩子受到身边的朋友、父母或者电视剧的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跟着学。
4、维护自尊
大部分父母在管教甚至批评孩子的时候,根本不会管旁边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场,一点都不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鼓励孩子撒谎。
5、大人的误导
有时候大人们的语言对孩子说谎的影响也很大,而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父母们忽略。发现孩子放学回来有一丁点不高兴就会问:“宝宝怎么啦?是不是被别人欺负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总结原因和问问题的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受到大人的误导,说谎似乎也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之,父母不要总是上纲上线,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想到品性恶劣、道德问题的层面上去,而是要努力去找到孩子撒谎背后的真正意图,然后跟孩子沟通进行引导,这样才会让孩子心理越来越健康。
精选阅读
孩子爱插嘴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感到自己被忽视了
广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桂云认为,以自我为中心是很多孩子都具有的心理特点,当家长的关注点不在孩子身上时,他们就会感到被忽视、被冷落,希望用插话,或做某些动作的方式引起家长的关注。“就算是成年人,在被冷落时都会不开心,更何况是孩子呢?”李桂云说。
解决方法:让孩子有事可做
“孩子由于感到被忽视而插话,家长千万别呵斥孩子。因为这样不仅达不到制止孩子插话的目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李桂云表示,要让孩子不在大人说话时插话,首先要多关心孩子、关注孩子,让孩子了解,你时刻在关注着他,不需要通过插话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其次,大人在谈正经事时,如果不想孩子插话,应该避免孩子在场,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小任务,让他在自己的房间内完成,这样孩子就不会因无事可做而插话。
2原因2:他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存在“自我中心”意识,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爱插嘴就是"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解决方法:耐心等待孩子的心理成熟
同时,你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学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比如,当你正和他说话时,他插嘴进来,兴奋地讲述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如法炮制,在他讲到最兴奋的时候插话进去,说你自己的事情,让他没法讲述,这会让他受不了而抗议。这时你再告诉他:“你看,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是不停地插嘴,别人也会受不了的。”让孩子了解插话带给别人的不良感受。
3原因3:他还没学会等待插嘴有时是孩子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他有一些好想法或新鲜事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只不过,他有些缺乏耐心。
解决方法:克制自己的行为
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再展示自己。比如你正和他奶奶讨论一件事情,孩子突然插嘴进来说:“我知道……”这时,你和他奶奶都停下来,对他说:“那你说吧。“等他停下来的时候,你再问他:“你说完了吗?那就该轮到妈妈说了。”让孩子知道,需要等一个人讲完了,另一个人才能接下去说。平时,大人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毫无顾忌地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或粗暴地让孩子闭嘴。
4原因4: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当大人和客人聊天或打电话时,孩子因没受到注意会感觉很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候,孩子容易出现插嘴的行为。
解决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先安排好孩子的活动,让他有事可做,如让孩子看看有趣的动画节目,为孩子准备几本好看的图画书,也可以给他一些能吸引注意力的玩具,或者引导孩子玩和他人聊天、打电话的虚拟游戏。
5原因5: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孩子爱插话,也许仅仅是因为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朱海瑕表示,很多家长常常在与孩子说话时没耐心,还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自己补充了后半句。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很容易导致孩子有什么话都憋在心里,懒得表达,或者造成孩子不自信。
解决方法:家长自己不要插话
颜媛指出,让孩子不插话,家长首先自己不要插话。尊重和信任是相互的,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会换来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6应对孩子爱插嘴的注意事项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孩子发脾气原因是什么
孩子爱哭闹、发脾气、不听话,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很多家长都在求助,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的脾气渐渐好好起来。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来看看,父母们一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①立刻妥协和满足
有些父母属于“孩子一哭闹就马上物质满足”的类型,一看到孩子哭,就马上妥协了,并哄孩子说:“你别哭了,我马上再给你买一罐。”
然而,这个方法在当时也许很见效,孩子也许会马上停止哭闹。然而,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当孩子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会越来越喜欢发脾气,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等他们长大,走上社会,很容易受挫。
②冷处理
不少父母会选择这种应对方式。他们以为,不管孩子,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等他哭够了,事情就自然解决了。
其实不然。冷处理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被抛弃的。这对于孩子的安全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坏情绪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说‘不’的”……他们要么会更紧地黏住父母,害怕被抛弃;要么变得失望、冷淡,开始日渐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③否认和惩罚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地说:“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你这是无理取闹!”如果孩子继续哭闹,他们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愤怒地直接采用惩罚的方式,迫使孩子改变主意。
类似的还有孩子不肯睡觉时经常发生的亲子冲突。然而,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学会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候,会继续撒泼,哭闹,发脾气,尖着嗓门大喊大叫,等等。
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一些孩子,脾气就属于这种比较难搞的、很容易发怒的类型,这个比例大概能占到整个人群的10%左右。这些孩子,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脾气大的父母,或者脾气大的祖父母。
④一味说教
有些父母,很擅长跟孩子讲道理,想要诱改孩子的想法。
“这么晚了,外面的商店也都关门了,我们买不到完整的新饼干了。你已经3岁了,要懂事了,妈妈一会儿还要给你洗澡,哄你睡觉……你现在就把这块饼干吃了吧……”
情绪起来的孩子,压根儿就听不进去道理,脾气还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很累。而有些父母更会认为“我都苦口婆心跟你讲了这么多,你还不听话,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然后,亲子冲突升级,最后用暴力制服而告终。
类似的场景我们还经常在孩子打疫苗时看到,比如:
一个孩子轮到扎针的时候,就开始哇哇地哭,死活不肯上前。
然后,他的妈妈就说:“不疼的,不疼的,宝贝。”
护士也说:“一点儿都不疼,真的。”
可小男孩仍然赖在地上。
他爸爸有些生气了,吼道:“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就是扎一下吗?!至于这样吗?”
小男孩顿时哭得更大声了:明明打针会疼的,可却没有一个大人能理解。
这种否认孩子内心感受的说教,只会加重孩子的无助感,强化了孩子的糟糕体验,对于解决孩子内心承受着的情绪负担,毫无助益。
其实,应对孩子的发脾气,以上的做法都是没有效果的。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共情,再引导。
孩子脾气大,遗传因素只占了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我们说,当孩子需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去对抗父母的时候,一定是他们心理有需要、有情绪没被看见,没被满足。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脾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譬如说,那个饼干碎成两半非要妈妈赔的宝宝,她其实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如果妈妈不能理解和接纳这一点,而是一味物质满足或批评等,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这时候,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比如,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两块小饼干在说话。”
显然,宝宝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于是停止了哭泣,问道:“它们在说什么?”
妈妈又假装听了听,然后对她说:“它们说,我们没有坏,不过得赶快把我们吃到肚子里哦,这样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宝宝一听,赶紧拿起两块饼干,风卷残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问:“它们在一起了吗?”
妈妈又将耳朵凑到宝宝的小肚子上听了听,然后说:“在一起了。”孩子开心地笑了。
说到这里,有些宝妈可能会说,她对一些共情句式虽然非常熟悉,而且每次也都会对宝宝这么说,但是宝宝就是不吃这一套,每次共情都以失败告终。
的确,共情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洞察到孩子脾气背后的需求,填补好那几个省略号,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你只是用这个句型造句,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那也只会陷入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