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的童话故事
2021-06-02 保护海洋的童话故事 保护水的童话故事 保护环境的童话故事保护孩子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保护孩子的天性”,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饭厅里,一个大人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看到了一幅画了许多水果的画。他一边看着画,还一边做出假装吃东西的样子。当时这个婴儿本来还在吃奶,由于他曾经看过大人吃水果的样子便模仿起来。抱婴儿的大人看见孩子模仿的那么开心又很有兴趣的样子,就抱着他站在画前,一直到婴儿兴趣索然才离开。
孩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他们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大人想象不到的事物,孩子可以想象到,大人观察不到的事物,孩子都明察秋毫地看到了。
孩子借助模仿大人的机会进行最早的练习,故事中这个大人满足了孩子塑造自我能力的需求。他无意中的配合动作顺应了孩子的天性。这个大人真是我们所称的“教育家”!
一个小孩看见大厅的芭蕾舞者雕像后,立刻跳起舞来,因为孩子曾经看过别人跳舞的样子,所以他知道雕像的姿势就是跳舞的动作。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和学习能力。他们正是这样得以进步和提高的。他们的智能也是这样得以开发的。所以,成人一定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出孩子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其中让孩子参与我们的生活将是首要的一项。
很多父母,乃至教育家们都认为,孩子就像“软蜡”一样可以任意塑造。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任意塑造他们。父母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成长。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致命的错误在于:大人可以像上帝造人那样随时捏制孩子的“软蜡”。而事实上,孩子必须依靠自己来塑造。任何的强暴介入都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永久创伤。就是把大人的这种干扰称为邪恶,也不为过。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小孩被父母刻意塑造为“小大人”,这种做法应该禁止,因为孩子必须依照自己的天性去发展,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肯定会给孩子致命的伤害!不仅如此,更残酷的是,父母总是破坏孩子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自我。虽然孩子趁大人不注意之际,会将被大人破坏的自我重建,可是大人会再一次地将之破坏殆尽。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冲突就这样一直僵持到孩子完全投降为止。
从此孩子变得畏畏缩缩,向大人完全服从,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和灵魂。他们甘心做大人的木偶,懒得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更不想出手去做本来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无聊透顶,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了!
这是一桩多么残酷的悲剧!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时刻都在上演,作为父母仍在执迷不悟,孩子的理想前景仍未到来。孩子呼唤着被拯救,而父母则需要反省。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他们自己。
孩子的天性就像一只燃烧的蜡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人熄灭。即使这样,如果大人能顺应他们的天性,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冒烟的蜡烛仍能复燃。而大人如果执迷不悟,再一次将冒烟的蜡烛狠狠熄灭,孩子就永无燃烧的可能。孩子心中如汪洋一样浩瀚的潜就永远被埋葬了!
在教育方法上,我们提倡:“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父母要像呵护风中蜡烛一样呵护孩子的天性,而不能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
来自:太平洋亲子
延伸阅读
亲子早教: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亲子一天中午,一个不够十岁的中小学生下课后独自一人到一片树林里玩乐。夜晚,这一胆怯的孩子都还没摆脱树林,他怕遭受猛兽围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來。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有回家了,就沿孩子下学回来的路寻找,在一片树林里,趁着天上那很弱的星河,父亲隐隐约约看到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怎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亲沒有立刻喊儿子出来,只是装作沒有看到,吹着吹口哨在离儿子躲藏的树木附近转悠。儿子听见父亲的口哨声仿佛碰到了保护神,立刻从树木上溜下来,惊讶地问道:“父亲,你怎么知道我还在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一人散散步,没有想正遇上你在树上玩乐呢。”听说这一孩子长大以后进到军官学校攻读,毕业了变成一名战斗英勇的名将。怎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亲子
这则小故事表明,好孩子是夸出去的,而不是责骂出去的。树怕伤根,人怕难过。自尊、自信心是孩子发展的精神寄托,是孩子善行的根基,也是自我提升的本质驱动力。但凡人都是有自尊,不必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重视她们。怎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亲子
怎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自信心必须父母与老师去维护去重视。假如教育工作者有心或是不经意损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那麼孩子的内心就会遭受严厉打击和残害,就会丧失善行发展趋势的驱动力和精神寄托。无论什么情况损害或是污蔑孩子的自尊、自信心,全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愚昧个人行为。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孩子是个年轻的科学家,只有在他有意识地做出行动来反复观察事情的发生过程后,才能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因此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会把所有新的信息都储藏在脑中。家长们经常会发现,当孩子学会走路后,他就想自己处理事情,这时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当孩子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也就可能越高。孩子过去的经历将有助于他在学习时去应用新的技能。如果家长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在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厌烦,从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年幼的孩子注意力通常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大脑一次只能学习少量东西,而是因为事物的新鲜感已经逐渐消退,孩子需要更新的刺激。儿童的大脑通常需要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如果你能满足孩子对新刺激的不断需求,孩子将会很高兴,并能学得更多。
孩子学唱歌必知的声带保护法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孩子学唱歌必知的声带保护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给幼儿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末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唱歌时,颈部青筋凸起,面部涨红,特别是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喉部紧张、用力,发声方法不正确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唱法会使孩子的发声器官过分疲劳。时间久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嗓音。这样喊出的歌声决不会优美、动听,更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力。所以,应当教给孩子们在唱歌时保持喉部自然、放松,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使唱出来的歌声优美、动听。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从聆听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唱和听唱好的小朋友的歌声中,学会用听觉去辨别歌唱音质的优劣,懂得什么是好听的歌声,什么是不好听的歌声。引导他们从老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唱中,去体会歌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这样,教给孩子们在学会鉴赏歌唱音质的优劣,提高歌唱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懂得爱护自己的嗓音。
二、适度的掌握幼儿唱歌的音量。不同的歌曲,它的表现手法有很大异同。运用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柔亮等变化去丰富歌唱艺术的表现力,是唱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幼儿歌曲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绪的起伏变化不像成人歌曲那么丰富多彩,但它也有一定的情绪起伏变化,需要有恰当的表现手法。老师不应该像要求成人那样,去要求孩子要达到某种程度和效果,比如让“大声唱”“高兴的唱”时,幼儿并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只是强作欢笑,大声喊。这样不仅没有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反而破坏了他们稚嫩的喉咙。所以,幼儿唱歌中等音量为宜,这不仅有利于嗓音的保护,也便于运用音量、力度的变化去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有个伸缩回旋的余地。
三、幼儿歌曲的音域和唱歌时的定调是否适当,与保护嗓音的关系很大。唱歌的音域是指一个人唱歌时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我们曾经去过一个幼儿园,并对他们的唱歌课进行考察,孩子们的嗓门高,听起来有种声嘶力竭的感觉,有一些孩子的嗓音已经喊哑。我们看到该班的教师是用F调来弹奏歌曲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指导老师便试着向下移低几个调,让孩子们跟着唱,直到用到D调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们歌唱最自然,音色也是最好的。所以说幼儿音域的了解对于老师来说是必要的。3-6岁间幼儿的歌唱音域需要分为三个阶段:3-4岁的幼儿一般可以从c1唱到a1;4-5岁的幼儿可以从c1唱到b1;5-6的幼儿可以从b-c2(仅指一般幼儿能唱出的自然音域)。
四、适当掌握幼儿唱歌的时间。就儿童的心理特点而言,长时间的唱一首歌曲会使他们厌烦唱歌,打消孩子们今后唱歌的积极性。从生理角度讲,长时间的歌唱会使幼儿的嗓音变得疲劳,即使是成年人也做不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多数老师能够注意音乐课的内容、活动形式上的动静搭配,使孩子劳逸适度,但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或排练节目时,特别是急于完成任务时忽视这一点,致使孩子在长时间的歌唱中,因嗓子过分疲劳而损伤。尤其是哪些积极性较高,唱的较好的孩子,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嗓音,因为孩子自己是不懂保护嗓子的。从我们考察的那个班来看,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老师在培养幼儿歌唱时要意识到这一点。
五、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幼儿。幼儿教师不应该选一些歌唱音域宽广、乐句悠长、内容和情绪都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超越他们演唱能力的歌曲。幼儿的肺活量小,音域窄,发声器官脆弱。选择这种程度的歌曲教材,会给幼儿的生理器官带来沉重的负担,以致破坏到他们的歌唱能力。所以,老师在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孩子的不同生理、心理年龄的发展情况,以便于找到适合他们的歌曲,达到保护幼儿嗓音和培养幼儿歌唱能力及审美能力的目的。
六、注意幼儿的饮食起居冷暖适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在逆风时大声唱歌;感冒不要唱歌;嗓子疲劳发热的情况下,不要马上吃较凉的食物等等,老师要逐渐地告诉孩子们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知识,家长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来保护孩子的嗓音。
七、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幼儿歌曲常用调的演奏能力。保护幼儿嗓音是每位幼儿教师的职责,幼儿教师在掌握了孩子们的歌唱生理、心理特点之时,还要有一定的歌唱与演奏能力。
声带即是歌唱的精美“乐器”,又是语言交往、表达喜怒哀乐的工具,要适当的使用它,特别是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是个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希望引起家长、老师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学习方式。
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成人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应当支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之强化;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当制止,因为这种模仿只能导致孩子正确模仿作用的丧失,不良模仿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
那么,成人应当怎样对待幼儿的不良模仿呢?
1、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
2、要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孩子的辨别能力差,成人一定要让孩子有选择地模仿。
3、成人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研究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正确引导孩子分析人物。分析时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要教育孩子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模仿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促进正确道德观的逐渐形成。
4、对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积极地加以纠正。如有的孩子喜欢模仿电影中的坏人,成人应告诉孩子,坏人干坏事,如果我们发现,就应该把他抓住,交给警察。这样,孩子就会憎恶坏蛋,而模仿正面形象——警察。
然而,也不宜让孩子经常模仿成人,而应更多地鼓励孩子发表和他人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性的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