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胎教
2021-05-22 不胎教 童话故事不贪心 不放弃的童话故事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延伸阅读
不要以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以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妈……”在等车的时候,我听到人行道上,传来一个小女孩尖锐地叫声。
我转头,看到一个约摸三、四岁的小女孩,正挂着一脸的泪,朝前面急切的喊着妈妈。沿着她的视线望过去,前面有个长长卷发的女子头也不回地走着。
“妈妈,妈妈……”小女孩蹒跚的奔跑,努力向母亲的背影跑近。
兴许是听到后面的叫声越来越近,前后的女子也小步跑了起来。女孩哭得更激烈了,她短短的两条腿怎么赶得上母亲的步子呢?
女孩摔倒了。那位年轻的妈妈还是没有回头,径自向前。
“妈妈!妈妈等等我呀!”女孩用最大的声音拼命喊着,脸上又是泥又是泪,却顾不上擦,很快地自己爬起来,女孩是那么惶恐,她怕追不上她的母亲,她怕她的母亲真的不要她。
我开始责怪起前面那位母亲的狠心来,无论这么小的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应该用不理她不要她来惩罚她。抛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那么恐惧的一件事啊。
我们小时候,都有类似的事被吓过。家长吓唬孩子,让他不好好学习就马上出去讨饭;老师吓唬学生,再不用功读书,就让他不用再来上学了……
假装遗弃,是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最简单也最奏效的惩罚手段。
“你给我出去,我不要你了。”这也曾是我管教淘气小儿时最具威慑力的话。
我家淘气生来脾气倔强,母亲说像我,婆婆也说像我,我的朋友们还说像我。于是两个倔脾气的人通常就这么对峙上了,这不,为他吃饭时不肯吃蔬菜,两个人又拧在一块儿了。
“这么不听话,你给我出去,我不养你了,你爱上哪儿就哪儿。”我恨恨地说。
淘气坐着没动,开始嘤嘤地哭泣。
“这青菜你吃不吃,不吃的话马上走,到外面你有吃没吃再不关我的事。”你是我儿子我是你妈,我还不信治不了你。
淘气还是一口不吃,眼泪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还不吃?不吃是吧。好!”我一把夺下淘气的碗筷,如老鹰抓小鸡般把他拎到了大门口。
淘气大哭起来,母亲看不过,忙走过来劝:“好了,好了,别吓着孩子。”
“就是被你惯成这样子的。”我更来气了,一下推开她:“我管我儿子,谁都不许插手。”
我打开防盗门,欲把他推出去。淘气死命抵住门框,哭声震天,却仍不肯认错求饶。。。
母亲在旁边拉,但终不及我发狠时的力气。“你个特务!”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她的愤怒与焦急,冲我骂了这么一句。
淘气还是被我关到了门外,在黑黑的楼梯口哭得声嘶力竭。过了一会儿,我的气稍消了些,终还是舍不得,隔着门问淘气:“还挑食吗?还不听妈妈话吗。”
“不了,我听妈妈话了。”淘气在外面抽噎着说。
打开门,是淘气吓得煞白的脸和满脸的泪。孩子听话了,我以为我胜利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失去了什么呢?对于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我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残酷了呢?
孩子不知道你是假装的,他会真的以为会被父母抛弃,以为会流落在陌生的街头无依无靠。当然我们都不会真的抛弃孩子,可是你想过没有,当这句话失去了效力,他知道你只是吓唬他,慢慢对你的话就失去了信任,甚至可能他也就这样学会了撒谎,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不利的。
所以任何时候。请不要用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
亲子早教:请家长别总说“不要你了”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子早教:请家长别总说“不要你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再顽皮,母亲就不必你呢!”它是许多家长在文化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说的一句话,乃至有的家长还有意藏起来,直至孩子终止了某类个人行为后,母亲才出現在孩子眼前。殊不知,这一被许多家长常用的伎俩,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发展趋势有挺大损害,乃至不逊于对孩子惩罚。亲子
心理学专家觉得,家长装作丢弃孩子的作法,大大的毁坏了孩子的归属感。发展心理学觉得,少年儿童在不大的情况下,会明显地依赖父母或别的的抚养者,这类依恋关系会让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获得安全防范措施,她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归属感做适用。亲子
另外,当她们碰到风险,觉得到害怕的情况下,父母的怀里又会带来她们慰藉和维护,为她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出示适用。优良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养育者的触碰全过程中创建起來的,假如装作丢弃孩子,那孩子会觉得,最可信赖的人都不必自身了,保护自己的人没了,这对她们年幼的内心是挺大的损害。社会心理学很多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受毁坏的少年儿童,均会出現个人行为胆怯、比较敏感、不自信、疑神疑鬼、脾气暴躁、无法和人创建婚姻关系等主要表现。亲子
自然,家长并并不是确实要抛下孩子,仅仅想根据骗孩子来做到使他聪明的目地。可是,针对不听话的孩子而言,是没法区别家长的表层个人行为与本质想法的。2岁上下的儿童,对他人心态的了解很比较有限,她们通常根据他人的脸部情绪、外界个人行为去认知能力他人的心态,而对成年人一些繁杂的心里感受难以理解,她们会把父母的离去,当做是确实离去。
亲子因而心理学专家提议,在处罚孩子的情况下,还要在确保孩子归属感的前提条件下开展,不然,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将因小失大。
惩罚不用“打”
古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教子,并不反对施行体罚,但强调要适可而止,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但是手段用得不正确就达不到目的。换言之,单靠打不能改变宝宝的素质,家长也不能指望用体罚来打出孝子。
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父母经常通过打宝宝来惩罚宝宝的错误。但研究证实,挨打的宝宝常常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心。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宝宝这样吧?“打”虽然暂时可以制止宝宝的不当行为,但它会导致宝宝哭闹,从而使父母感到更大的压力。宝宝的哭闹会扰乱你的心思,甚至导致你继续打骂他,这只会引起宝宝进一步的哭闹。“打”只会告诉宝宝,体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宝宝的朋友惹他生气或他想引起他们注意时,他就会打他们。
一旦采取打的方式,父母可能以后会再次打宝宝,并逐渐养成习惯。“打”与生气、厌恶和拒绝直接相联,宝宝会渐渐把父母与挨打的痛苦回忆相联系,从而认为你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当你真的表扬宝宝时,这些赞扬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价值了。“打”所产生的不安全氛围,会对家长与宝宝的关系发展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
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可以冷处理,采取暂时隔离、闭门思过的方式,让他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反醒自己,等他承认错误时,再与他真诚地讨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也可以罚他暂时不玩最心爱的玩具、不许看动画片等等,方法多种多样,父母们可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孩子犯错,你真的会惩罚吗?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犯错,你真的会惩罚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很多父母都认为,西方人的育儿观就是“放养”。可仔细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古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语出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可见,无论哪国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西方孩子犯了错误,照样也会被惩罚,只不过,惩罚的方式和态度与我们有些不太一样。
有奖就必然有惩,惩罚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也不想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只要惩罚运用得当,就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是,我们真的会惩罚孩子吗?
设定规范
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最近经常打小朋友。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当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可以告诉你。”接着,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熊壮壮:“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熊壮壮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只是无意中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惩罚时父母的态度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处之泰然,是平静的、不动怒的。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任凭孩子大叫大嚷,妈妈还是可以继续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惩罚时妈妈仍是爱他的。但是,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这样他才会明白,不守规范是不会得到额外的注意的。
惩罚后切勿翻旧帐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灵活应对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于惩罚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极为敏感,而且深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了解他们,而且尽量少惩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这样看来,必要的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
在惩罚那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要管教这类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只要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就可以,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尽快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