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5-18 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才艺培养 小学生入学准备包培养“受气包 or 打架大王”。
宝宝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矛盾和冲突。父母们对这样的情况也觉得比较烦恼,宝宝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宝宝被打了怎么办?该不该教宝宝以牙还牙?
其实小宝宝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宝宝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不必看的那么严重。对宝宝来讲,这些“打闹”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原谅别人,是宝宝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宝宝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宝宝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宝宝良好性格的形成。
最常见的两种错误做法——宝宝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误区一:“保护型”
一看自己的宝宝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宝宝出去了,生怕宝宝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父母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于过分限制了宝宝的行动,将会使宝宝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误区二:“攻击型”
知道宝宝挨打后,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父母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宝宝,“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宝宝壮胆。
父母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会使宝宝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理智型”的做法——交给宝宝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宽容也是一种力量
“理智型”父母的作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宝宝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告诉宝宝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解决。
首先,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宝宝:我们首先不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人。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躲过,也可以和他面对面讲理,甚至还手抵抗,总之你不要受到伤害。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嚎啕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头上,是愚蠢。
对一般宝宝尤其是生性老实的宝宝,父母平时应注意宝宝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除了给宝宝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外,还要鼓励宝宝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在游戏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有的宝宝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得内向,畏缩,父母和老师要注意纠正宝宝的这些不足,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人,接触新鲜事物。培养宝宝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执争的勇气。
其次,要疏导、转移宝宝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
告诉宝宝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学会原谅别人错误或者过失。懂得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另外,教给宝宝原谅的标准。让他们分清是非,知道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是不可以原谅的。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必要时,让幼儿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
在批评别的宝宝的缺点同时,也要给自己宝宝指出在这场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泄在别的宝宝身上。即使发生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宝宝学会宽容,大度,不耿耿于怀。
要让宝宝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
相关知识
打架(朋友间打架篇)
问题:
我的儿子和他的好朋友大部分的时候都能玩得很好。但是有时他们也会对彼此生气。我看过他们互相推搡或者打对方。我该如何制止这种行为呢?
思考:
孩子们就像大人一样,也会对朋友感到厌烦和生气。但是,他们不像大人那样有自我控制能力,因此缺乏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处理烦躁的智慧。作为家长,你需要教孩子在出现分歧时,该如何谈判或者妥协。
解决方法:
1、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沙发的两端,或者是两张放在一起的椅子上。告诉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就可以站起来了。不要问“发生了什么”或者“谁先开始的”之类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除非你看到了一个孩子先动手打另一个孩子,否则就让他们承担同样的责任。如果孩子们还小,或者没有处理这种打架的经验,你就需要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或许会把想法告诉你,希望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知道,你在那里只是为了帮他们,而他们必须自己跟对方交谈。
2、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打(包括推、抓或者其他的攻击行为)另一个孩子,立刻采取行动。让打人的孩子在椅子上坐几分钟,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阿诺德,在这个家里我们不允许打人。坐在厨房里。等你不会再打人的时候就可以起来了。”
3、介入他们中间,坚定地说:“不许推人。好好跟对方说你想要什么。”然后,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阿诺德,你想从西尔威斯特那里得到什么?”
父母小贴士: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与某位朋友吵架,那么最好不要再让他们在一起玩了。如果这不太可能,就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让他们都忙碌起来。准备一些手工劳动或者其他游戏,或者租张碟让他们安静地看。
打架还是避让?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架还是避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Part1豆豆被咬事件我的女儿26个月了,是一个内敛的孩子,原来我们一直想把她送幼儿园,但经历了昨晚的事情,我竟然有点怕怕了。
昨晚,我和老公带着豆豆去大超市买东西,豆豆对那里的游乐场很感兴趣,我们于是把她放在里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们都没有离开,在场外看着。刚开始,有两个比豆豆大的小女孩,拿起球就往豆豆身上扔,当然可以说那是孩子们的玩耍,但那小孩后来竟然用手去推豆豆,我连忙进去,提醒她们“好孩子一起玩”之类的话,接着情况有所好转。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豆豆躺在球堆里,我过去叫她回家,但她不愿走,就在我转身走出去的时候,我看到在豆豆身边的一个男孩也跑了出来,看那孩子的神情有点不对,我立即跑过去,豆豆已经在里面哭了。可怜的孩子!在左眼的眼皮,被那男孩咬了一口,牙齿的印还在,红红的血丝分外清晰。我抱着豆豆来到了那个小男孩面前,当时他已经跑到他的爸爸怀里,我问他:“为什么要咬小朋友?”那小孩大声的说:“我就咬,我就咬!”男孩的父亲说:“是谁咬谁啊?”我指着眼睛的位置让那个家长看,家长只对他的小孩说:“我回家叫你妈打你。”孩子听了,更凶凶的叫:“我咬她,我就要咬她!”
最后,我们抱着哭着的豆豆走了,我们连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听到。在那一刻,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看着那个伤痕,很想哭,但当时周围人太多了。我想,现在的幼儿园,一个老师加一个保育员,就要带40个左右的小孩子,他们又怎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呢?也许送到那些小孩少的幼儿园会好些,起码老师对小孩子的关注多一些。但没有学生,老师的收入从何而来,她的教育会不会打折扣?真的很矛盾!
我的豆豆现在心里还有阴影,今天开始发烧了,晚上睡觉老哭,我被我妈妈骂了一顿。天啊!我是不是应该教育孩子凶一点才不被欺负?
Part2谁之过?
看了豆豆的故事,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成人的责任和孩子的打架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最令人生气的是对方家长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受到欺负”的问题。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为对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互相造成了伤害,首先应该对对方表达诚挚的歉意,如果出现后果,则应该坦诚地承担。虽然可能孩子们是无意间的行为,但家长的处理方式却会很深刻地影响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回到孩子打架这个问题。从小到大,表面上的“打架”行为其实表达的是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你应该打回去”、“告诉老师”等一概而论:
1、在2岁半到3岁以前,特别是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流畅表达滞后于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逻辑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特点是口头语言表达为辅,动作语言表达为主,同时通过孩子的语言习得,逐步掌握更多的口头语言并放弃动作语言。这就是成人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相互“打起来”了,可他们自己无所谓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很多幼儿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冒犯”,或者没有认为自己被严重地“冒犯”了。当然,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婴幼儿常常分不清轻轻拍和暴打的力度,把握不好轻吻和咬人的感觉,也不能预见“我要从这里过,他挡着我,我就推他一把”的后果,所以这些动作语言的交往也往往会造成伤害,很多情况下受到伤害的小孩子也会很疼,会哭。
家长这个时候当然也会心疼,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了。这个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出现状况的双方,是否处于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混和表达期,如果正好在这个阶段,在告诉他其行为不恰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对于被伤害的孩子,在安慰他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安慰的同时,理解同伴的行为,并且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其他心理伤害问题。而如果不了解这个阶段的争端的特点,一味教孩子“打回去”,“凶一点”,则可能让孩子觉得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看谁能打,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形成“暴力”观念,可能会出现主动打人、欺负人等现象,这又造成了家长的另一个“头疼问题”。
2、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冲突和上一个阶段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基本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出现矛盾。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她总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且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社会行为规则,比如因抢玩具发生争执。所以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冲突造成了伤害,做家长的当然很气愤。如果是很严重的伤害,老师的确是要负有责任的,因为任何一个冲突,从酝酿到爆发直至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老师应该会有时间及时处理。但因孩子间冲突造成的小的皮肉伤,比如被咬了一口、被打了一下,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冲突的时候,也应该以树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则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孩子间的冲突及其解决(自己解决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为他们心中社会规则和是非观念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再往后的交往中,则可能会真正遇到恶性的“欺负”性质的打架事件了。
当然,教给孩子正确的自卫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
1、在教育孩子的对“打人咬人”的认识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观念,然后发现孩子在冲突中被打过,于是又改为“你干嘛不打回去”,这样孩子往往会很矛盾,不知该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认为孩子被打时应该打回去,就不要先为孩子树立“好孩子不打人”的标准;否则,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反抗的话,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孩子懦弱。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是很必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他使用暴力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在家长本身。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不好的行为”,而家长却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往往会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和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
2、另外一点就是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孩子出现冲突后,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受到伤害的一方家长如果过于容忍,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也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而如果家长过于强硬,对孩子形成“宽容”的性格也不利。伤害一方的家长对于对方应该诚挚道歉并根据情况做出赔偿,因为无论是否有意的伤害,对对方孩子和家长都是切肤之痛。而只有家长的坦诚担当,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而且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家长的抵赖只能培养孩子的不负责任,家长的逃避只能助长孩子的逃避。当然,这些已经和上面的例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上面的这个事例,心疼豆豆被咬了一口的同时,我更心痛于那个小男孩的成长。
原载《妈妈宝宝》2003.10
我教女儿学“打架”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教女儿学“打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女儿璐璐生性懦弱,在幼儿园常受小朋友欺负。谁拉她辫子啦,谁捏她脸啦,谁抢她玩具啦……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告不完的状。平时在家里和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她也是受欺负的一个;出去玩,一旦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对她粗声说话,或是对她做威胁动作,她都会吓得大哭大叫。看着女儿胆小怕事的样子,担心如此长期下去会影响她的身心健康。
1 制订“打架”计划
于是,我郑重地向老公宣布,我要教璐璐打架,学会抗争,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公冷冷一笑:“别瞎折腾!别人想尽办法教孩子守规矩,你倒好,教女儿‘打架’……”
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我可不愿意她受人欺负。于是,我开始“一意孤行”地实施自己的计划。
来到女儿的小房间,和她面对面席地而坐,语重心长地告诉她:
第一,不欺负人,也不要受人欺负。平时要和小朋友们友好交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先出手打人。但是,如果小朋友和表哥表姐们先动手打你,那他们就是坏孩子。对坏孩子不用客气,你得坚决还击,绝不认输。
第二,先搞清楚再出击。在幼儿园里,当有小朋友捏捏你的脸、拍拍你的手时,你要先搞清楚,他们是跟你闹着玩,还是真要欺负你。如果他们是乐呵呵、轻轻地做这些动作,就是跟你闹着玩,不要自己吓自己,可以继续跟他们玩。如果他们是凶巴巴、重重地做这些动作,还骂人,就是故意的,那你就要反击。
第三,打人方法要得当。如果是表哥表姐或其他大孩子欺负你,你还击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小手还没什么力气,打他们一拳他们也不会觉得痛,反倒有可能弄伤你自己。所以你还击的时候可以用力揪他们手上和腿上的肉,这样才能弄痛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
2 “打架”初战告捷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谁知女儿听了,天真地望着我说:“老师说打人不是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我哭笑不得:“傻孩子,先打人的才不是好孩子。”
女儿点点头,我想第一步向她灌输“自强”思想应该算成功了。一个星期后,璐璐从幼儿园回来,满脸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才打了他们一下,他们却打我好几下,我好疼。”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
原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东东抢璐璐的玩具。璐璐不给,东东见璐璐居然反抗,就重重地拍她的手,一定要抢。于是,璐璐听从我的“教诲”,也重重地还击了东东一下,没想到以东东为首的另外三个孩子,一起对璐璐进行了“围攻”。
我赶紧安慰璐璐:“傻孩子,你做得很好,知道要反击了。不过勇敢的小朋友是不哭鼻子的。你看,警察叔叔被坏人打得头破血流,还照样追坏人,多勇敢啊。璐璐也要学习警察叔叔,从小不怕坏人,不怕疼,好不好?”
“嗯,”女儿哽咽着抹了抹眼泪,眉宇间似乎多了些英气。
以后的日子,女儿回家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她在表兄弟姐妹面前的“成长”:张着小嘴作威胁状,握紧小拳头作备战状。那“凶狠”的样子虽然只是摆摆架子,倒是帮她彻底摆脱了胆小怯懦的形象,有几次还成功吓退了比她大三四岁的表姐。我在心里暗笑,看来教女“打架”计划已经初战告捷。
3 不再怯懦
星期日我将女儿寄放在父母家。晚上去接女儿时,父亲告诉我:“小东西今天打架了。”原来白天璐璐在公园同一个小男孩抢滑梯玩,小男孩推了她两下,女儿觉得自己吃了亏,便跑过去推小男孩,结果两个孩子就较上劲了。父亲说,那个小男孩还算文明,就揪了几下璐璐的辫子,倒是璐璐对着小男孩的胸口就是一下,打完就跑。
觉得女儿挺勇敢的,知道不畏强势了。看着小家伙得意的小脸,我便故作严肃地说:“知道不受人欺负是好事,但还是要争取和别的小朋友和平相处,知道吗?”“他们不打我,我也不打他们。”
如今,女儿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了,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是“挺大胆”、“挺机灵”。在幼儿园,老师也给了女儿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参与表演和比赛,女儿的表现也很不错。当初老公担心我教女儿“打架”会让女儿走极端,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和女儿一直坚持“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所以女儿从未闯过祸,她依旧是个乖乖女。
八招打造会社交的“人气王”宝宝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招打造会社交的“人气王”宝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数孩子进入幼儿园几个月后就能同班内小朋友相处融洽,而个别孩子喜欢打人抢玩具,会受到别人的抵制而孤立;另一种孩子总是躲在角落里不肯入群。同龄孩子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此外,常被父母责打或常看到大人互相争斗打骂的孩子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性格懦弱,畏缩不前,另一种逞强免不了打人或争斗。家长与邻里友好相处会成为榜样使孩子善于与人相处。
案例: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先是默默看着对方,如果别的小孩不给,就会冲上去抢,从来都不会好好和小朋友交往、友好的相处,我怕这样会影响他的发展,该怎样打开孩子的心门,让他与别人交往呢?
许多研究显示,一个仅仅学业优异的孩子,其人生未心成功,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还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其实,现代生活中,成功者往往都具备“极佳的人际关系、极强的工作能力”这两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上,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招:怎样和小朋友相处
独生子女入园都会面临合群的问题,不善于和小朋友相处。针对这一情况,在入园前就要有所准备。关键是对孩子不能特殊,比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要坚持每人一份,谁也不许挑,不让给孩子特殊优待,这样入园后就能在生活上适应。为了避免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难堪,要培养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则入园后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用手纸和尿湿裤子,这些会被小伙伴们嘲笑而变得害羞,不合群。
入园前还要找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们渐渐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再慢慢扩大他的交友范围。入园后也要鼓励他交几位好朋友,家长间要交往,也要请小朋友来家玩,使小朋友间相互熟悉起来,自然而然地便会和其它小朋友好相处了。
第二招:给孩子社交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多带孩子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孩子只有经历种种“大场面”才能锻炼他良好的交往素质。可以带孩子参加故事会、联欢活动等等,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或把邻居小朋友请到家中,拿出玩具、糖果、图书、画报,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看图书、玩玩具、吃糖果。要让孩子逐渐养成热情待客的良好习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这样,会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在社会交往时候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第三招:鼓励孩子跟小伙伴交往
孩子有自己的交往范围。相互之间的社会生活是孩子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接触。“让孩子教育孩子”,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取社会生活的经验,学会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一些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小,担心孩子在与人发生冲突时,自家孩子吃亏,于是在孩子户外活动时,时刻不离孩子左右,限制了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殊不知孩子们正是在相互摩擦中“吃一暂,长一智”。
第四招: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生活、怎样处、怎样玩耍。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互相依赖,彼此尊重。
第五招:教以正确的交往方法
掌握交往方法是获得交往成功的基础。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例如:教育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要友好协商、礼貌相待,不逞强逞霸。平时,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关心父母、关心他人。
第六招: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
在小朋友的群体中,能成为众多孩子的伙伴,当然是那些有着广泛兴趣,能把食物、玩具和别人一起分享,善于照顾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多方面的兴趣与知识,培养他们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对小朋友能礼让的习惯;要求他们克服讲粗话、骂人、打人等不良言行,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存爱心、善宽容的人。
第七招:及时解决矛盾冲突
如孩子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向你哭诉求助时,你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矛盾所在,并客观地指出双方的是与非,告诉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事实说教中让孩子逐步积累与人和睦相处的经验。
第八招: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孩子去买车票。如果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法小主人,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当了小干部,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家长切记包代替,要善于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本文已被浏览1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