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5-11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如何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一颗大绊脚石。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平时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这着实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不已。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当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情绪。
另外,宝宝不听话,有时是不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妈妈可试着用手势,或者用行动告诉宝宝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摇头,或者比划打很疼的样子来告诉宝宝,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时宝宝只是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宝宝做,宝宝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妈妈可用试着跟宝宝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宝宝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宝宝摸不太热的水杯,让宝宝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宝宝自然下次不会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宝宝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这些方法,我们的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拥有一个合合乐乐的家庭。
扩展阅读
如何让宝宝成为万人迷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万人迷”。宝宝已经可以做到自然好,宝宝若没有做到,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做到呢?
宝宝招人喜欢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喜欢与人交往。假若宝宝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者有交往障碍,必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1)宝宝没有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时,怎么办?
【情境描述】有些宝宝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分析与建议】这类宝宝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玩游戏。当宝宝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要知道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垂直关系”,而与同伴之间则是“平行关系”,因此在与同伴交往,儿童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因此为了“省事”,孩子往往喜欢与成人交往。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要求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当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其独立性发展。同时实践研究证明,及早进行这种训练,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其次是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有些宝宝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宝宝“壮壮胆”,当宝宝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最后可能是宝宝个性的原因。有些宝宝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尽可能引导宝宝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年龄较小的宝宝(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
(2)宝宝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胆量时,怎么办?
有些宝宝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
【分析与建议】造成宝宝不敢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宝宝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宝宝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其次是不自信。
因此,除了多带宝宝进行同伴交往外,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楼下院子里玩,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首先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宝宝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宝宝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但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3)“自闭症”的可能
除此之外,父母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关于自闭症有以下一些外在表现,家长可以作为参考:
*冷漠而孤独,很难与其他人混在一起,玩在一起;
*重复自己的话或别人的话;
*不知危险,有时自伤自残;
*对疼痛的知觉弱;
*无缘无故大哭或大笑;
*不喜欢被人触摸或拥抱;
*反复机械玩同一物品;
*用手势或含糊单音表达需要;
*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
*没有视线接触;
*反抗一般性教学方法;
*对特定物品有特殊偏好,喜欢旋转物件;
*不能接受日常习惯之变化;
*运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普遍智力偏底;
*语言障碍,口吃或吐音不准,吐字用词简单,语言破碎;
*羞涩怕陌生人,逃避不愿见人,不愿说话。
如何让宝宝成为“万人迷”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让宝宝成为“万人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宝宝没有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时,怎么办?
有些宝宝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分析与建议】这类宝宝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玩游戏。当宝宝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要知道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垂直关系”,而与同伴之间则是“平行关系”,因此在与同伴交往,儿童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因此为了“省事”,孩子往往喜欢与成人交往。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要求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当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其独立性发展。同时实践研究证明,及早进行这种训练,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其次是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有些宝宝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宝宝“壮壮胆”,当宝宝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最后可能是宝宝个性的原因。有些宝宝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尽可能引导宝宝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年龄较小的宝宝(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
(2)宝宝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胆量时,怎么办?
有些宝宝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
【分析与建议】造成宝宝不敢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宝宝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宝宝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其次是不自信。
因此,除了多带宝宝进行同伴交往外,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楼下院子里玩,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首先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宝宝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宝宝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但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3)“自闭症”的可能
除此之外,父母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关于自闭症有以下一些外在表现,家长可以作为参考:
*冷漠而孤独,很难与其他人混在一起,玩在一起;
*重复自己的话或别人的话;
*不知危险,有时自伤自残;
*对疼痛的知觉弱;
*无缘无故大哭或大笑;
*不喜欢被人触摸或拥抱;
*反复机械玩同一物品;
*用手势或含糊单音表达需要;
*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
*没有视线接触;
*反抗一般性教学方法;
*对特定物品有特殊偏好,喜欢旋转物件;
*不能接受日常习惯之变化;
*运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普遍智力偏底;
*语言障碍,口吃或吐音不准,吐字用词简单,语言破碎;
*羞涩怕陌生人,逃避不愿见人,不愿说话。
如何让宝宝成为理财高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让宝宝成为理财高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的教育,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部分家长是反对进行这类教育的。中国传统教育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学习理财,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所以,虽然家长为孩子买吃买穿,给缴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无处不在,但家长不让孩子知道这一切。
有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
也有家长却直截了当地教育孩子,有钱如何如何好,放手让孩子花钱。他们认为,孩子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长大了就会想方法设法去赚大钱。
看法和做法尽管不同,但是,家长已经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的观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其实,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的启蒙教育,并不难回答。当前,我国正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其中一项基本内容是:学会生存。孩子生活在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孩子要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对幼儿的金钱与消费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通过感受切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接受教育。幼儿期的金钱与消费启蒙教育的重点在观念教育,以及最初级的消费行为指导。
认识钱币
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从认识元、角开始。
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高的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五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还可以接着教他认识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认识十元。总之,应根据孩子对钱币的实际认识的多少来确定教学的深浅度。
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有个五岁的女孩被询问钱是哪里来时,回答是“钱是搞活动时领导发的”。这女孩子看到过妈妈在年终联欢会上领红包的场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妈妈在年龄的孩子理解事物一般是依赖于具体可见的情景或事物。现在,一些单位将职工工资打入银行卡,要让孩子懂得工资的真正意义是不容易的。但孩子到五六时,家长应试着说明“钱是从哪里来的”。
钱不是谁发给谁的。钱是爸爸妈妈通过劳动换来的。对这个道理,不光要说,还要让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缠着父母不让离开时,可以说:“爸爸(妈妈)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这样我们就没有钱收入了。我们没钱,就不能买吃的,不能买玩具了。”孩子虽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却能知道上班与得到钱有关系,知道上班劳动(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机会要让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劳动,怎么制造出产品,讲讲怎么出售产品,将产品变成钱,再跟孩子讲讲,这些钱又怎么分配给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家长可结合“千人糕”这类故事,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劳动过程中还要靠大家齐心合作。
有个妈妈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正好是妈妈每天为女儿花销的款数。女儿还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项“劳动”所得就显得“数额巨大”,一天能挣几十元钱。女儿很高兴:“我多能干呀,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挣的。”有时忘了铺床,哎呀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女儿也挺想得开的:“扣就扣吧。”妈妈这才感不对头。尽管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挺好,但她的做法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和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等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应让孩子懂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养活动自己,还应该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初步懂得金钱的作用和合理的消费
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在认识钱币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明白。正确地说,钱的作用在于通过购物、缴费等活动达到其他目的,如购买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钱缴学费,让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发展,;花钱娱乐,能让我们在体育、休闲中使身体能够健康发展;通过损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自然不能奢望幼儿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在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用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意识。这是教给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依据。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费,并学习选择。如外出要乘车时,可和孩子商量选择途中风景较好的一段路下车,徒步前往。途中一边欣赏风景,认识各种花草树木,一边说说唱唱,或玩玩成语接龙,说反义词等游戏,让孩子体会徒步前往的乐趣。事后再与孩子算笔帐,通过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车,省了多少车钱,可以转作什么用途。同样,改去儿童游乐场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饭为买点烤白薯、煮玉米棒当午饭;改去饭店过生日为去农村小朋友家玩……尽量让孩子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金钱,但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并不是用金钱都能换来的。
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家长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在脚花钱。如一,一位母亲听说有亲戚生病,取出钱请人转送。女儿看到,从压岁钱中取出百多元钱,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孩子乐于助人应予肯定,但这样“一掷百金”的做法令人担心。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儿童乐园,预先说好只能花多少钱,要是超出数额,就要花孩子的压岁钱。有时孩子意犹未尽,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抱腰包”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也很乐意,但他却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让宝宝听话 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让宝宝听话 不如你先听他的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宝宝不听话,妈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特别是在2岁左右,宝宝到了“可怕2岁”的反叛期,更是和爸妈对抗到底。那么怎么才能让宝宝乖乖听话呢?小编认为让宝宝听话不如你先听他的话!让宝贝听话的6个小攻略:
1、与其让他听话,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宝宝到了2岁左右,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你会发现每当向宝宝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指手画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正是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因此妈妈可以抓住宝宝的这个心理,细心聆听宝宝的话。宝宝闹:“我不要睡觉!”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因此,妈妈即使很烦躁也不要轻易抓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听孩子的话。
你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想睡觉”,宝宝发现妈妈是愿意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的,他肯定会冷静下来解释清楚。这时妈妈最好用谅解的方式表达你的态度:“我知道你还想玩娃娃,但现在是时候该去睡觉了。”家长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让宝宝能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那么宝宝下次便会尝试用语言来说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闹攻击了。
亲子沟通也是一种艺术,家长不是将孩子的话听了就算了,良好的互动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放下家长姿态,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理,并及时给予反馈,也让宝宝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2、与其让他按你的想法做,不如协助他按他的想法做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你的意见指手画脚发表言论,还在于他强烈要求要自己动手。宝宝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完成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比如宝宝刚学会拿汤匙吃饭,他们便执意要把汤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想要勺起一条青菜,这不但很困难,而且会将饭菜弄到满桌都是。这时候很多爸妈都会“看不过眼”想要帮助他,但是他执意拒绝。
与其强迫想让宝宝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如就放手让他自己来吧!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时候才出手帮忙,按照他的想法尽可能地协助他。比如宝宝有夹青菜的欲望,那么妈妈就可以顺势教他学习用筷子去夹这些长条状的东西。对于宝宝想要做的事情,不要轻易地制止、去陈述利弊,他们不想要听你这些大道理,站在他身后随时给他帮助,才是宝宝最想要的哦!
3、与其让他理解你的思维,不如你去理解他的思维
在和宝宝沟通时,我们很少会主动放下父母的姿态去倾听宝宝。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家长和宝宝之间很难相互理解。既然宝宝还未能学会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家长就主动些去理解宝宝的思维吧!
我们大人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是在用大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比如宝宝想要吃糖,一般我们都会说:“吃糖太多会对牙齿不好”很多时候宝宝都还是“不听话”坚持要吃。那么妈妈可以换个角度,听他的话让他吃,但是补充一句:“如果因为吃太多糖而牙齿长虫子很痛的话,到时候去医生那里拔牙,这个后果你要自己承担”像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你是站在他一方的,但同时也能够让他听到你“委婉的阻止”。
4、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
爸妈说起道理来总是一段一段地,啰嗦得让宝宝听得厌烦。没有一个宝宝是不爱玩的,也没有一个宝宝会真的愿意听你的长篇大论。因此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来让他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吧!
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很好地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让孩子能够尝试代入角色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和宝宝角色互换,妈妈扮演的宝宝经常偷吃蛋糕,在这个情景设定下,妈妈就可以引导宝宝“作为妈妈的你要怎么说才能让我知道经常吃甜食会使牙齿长虫子呢?”
像这种扮演游戏其实也是偷偷地给孩子灌输这些教育思想呢!那么下次你跟宝宝说类似的话的时候,宝宝也就能够更好接受,懂得在家长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5、与其把宝宝变成大人,不如把自己变成孩子
家长让宝宝听话,其实无形之中会以大人的原则和行为习惯去评判、要求宝宝的行为举止。孩子年龄还小,我们不必追求宝宝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孩子有他自己的童年与快乐,不应被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自由快乐。家长不妨把自己变成小孩,和孩子一同玩乐,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爸妈保持童真,积极参与宝宝的游戏与活动,宝宝爱看动画片,每当超人一出现,宝宝往往禁不住激动一番或者模仿着超人打怪兽的十字死光动作。爸爸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时与宝宝聊聊剧情,在主角出现时和宝宝一起激动,在坏人被打败时一起高兴欢呼,爸妈像个孩子一样与宝宝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会变得更贴近哦!
6、与其做宝宝的“上司”,不如做他的朋友
爸妈难免都会有一些家长的威严,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反抗,家长依然是板着脸孔说“不”,有时候甚至会以家长的姿态去要求孩子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做。家长与宝宝之间不应是命令与听从的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家长何不放低姿态,和宝宝做朋友。
做宝宝的朋友,就要参与宝宝的游戏。家长可以去安排一些与孩子互动性良好的游戏,例如爸爸可以教孩子下象棋,或者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跳棋;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陪着孩子去坐摩天轮,过山车,和孩子一起大笑大叫,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热情;或者家长带着孩子去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电影,尝试以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孩子的世界,分享朋友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