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胎教不动
2021-05-10 光胎教不动 光胎教 光感胎教再热也别让宝宝光脚丫。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再热也别让宝宝光脚丫》,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炎炎夏日,宝宝常热得满头大汗,于是,家长就把宝宝身上的衣服一减再减。可是,专家提醒,即便是夏天,宝宝还是穿双袜子好。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拉肚子的小孩子,很多都是受凉引起的。看到生病的小宝宝光着小脚丫,医生总提醒家长不管再热,也别忘给孩子加双小袜子。
对于不会走路的婴儿来说,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当环境温度略低时,小儿的末梢循环就不好,如果摸摸小脚凉凉的,就要考虑给婴儿穿上袜子,孩子也觉得舒服。尤其是喜欢开空调的家庭,如果室温低于26℃,尽量不要让宝宝光着脚,这样最容易导致宝宝着凉、拉肚子。夏天带宝宝出门散步时,也建议穿上袜子。
另外,常看见妈妈们给宝宝光脚丫穿上皮凉鞋或人造革凉鞋,这是非常错误的。有些童鞋因材质和工艺会受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直接接触宝宝幼嫩的皮肤和排毒功能尚不完善的身体,不穿袜子会使宝宝的脚失去一层有效保护,尤其是穿露趾凉鞋时,很容易造成脚伤。所以,即便是炎夏,小婴儿穿袜子,对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zJ09.com
延伸阅读
宝宝光脚玩健身又益智
让孩子细嫩的足底直接与泥土、砂石接触,不仅有益于足底皮肤的发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更有助于足弓的形成,避免或减少扁平足的发生,无异于脚的健美操。光着脚丫子玩耍,是许多孩子的“嗜好”,可父母却不让,理由很多,也很有道理:不卫生、怕孩子踩到尖锐的东西、怕孩子的脚受冷而生病……
其实,孩子赤脚玩耍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一种锻炼。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
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因为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
一、益智
赤脚锻炼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健脑益智,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脚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组成的运动器官。双脚共有66个穴位,不少穴位与内脏器官特别是大脑都有连接神经反应点,医学上称为足反射区。孩子经常赤脚活动,可刺激并兴奋密布于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中枢神经的反馈作用,发挥调节包括大脑在内的器官功能,从而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敏度和记忆力。由此,科学家提出了“要使脑袋灵,每天走万步”的观点。
二、健身
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脚部皮肤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十分丰富。如果整天穿着鞋子,会使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孩子活泼好动,脚汗分泌多,而潮湿的鞋子易生长、繁殖病菌,可能导致孩子脚部软组织发生炎症。赤脚锻炼恰恰避免了鞋袜的这些弊病,不同程度地避免了足癣、鸡眼和足部软组织炎症等脚病的发生。
同时,让孩子细嫩的足底直接与泥土、砂石接触,不仅有益于足底皮肤的发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更有助于足弓的形成,避免或减少扁平足的发生,无异于脚的健美操。同时,赤脚运动对脚趾、脚掌心等部位也是一种良好的穴位按摩,能起到“健脾益胃消积、强心安神定志、补肾强骨明目、补髓益脑聪耳”等作用,对于小儿的遗尿、腹泻、便秘、疳积等治疗都有独特的效果。
赤脚锻炼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
·1岁~1岁半的宝宝适合于在床上训练;
·1岁半以后可用布袋装满光滑的鹅卵石,扶着孩子在上面赤脚踏步;>>>0-12个月宝宝六个喂养阶梯
·2、3岁后,可带孩子在室内地板上行走;
·4、5岁时,可带他到干净的草地、沙地上赤脚行走。
融于游戏的赤脚训练
1、捡圆环法:将各色塑料环套在小棍上,转动小棍将圆环甩出去,让孩子赤脚追赶在地上滚动的圆环,捡回来再套在小棍上,反复做。
2、捡花片法:将彩色皱纸折成一个个花朵,或者将厚一点的彩纸剪成各种花片,大人来个“仙女散花”,让孩子赤脚跑去捡拾,放到篮子中,重复数遍。
3、踢球法:选用较大的吹气塑料球,让孩子赤脚边踢边跟着向前走。
4、捡豆法:用纸或其他材料做成体积较大的红豆豆、绿豆豆,撒在地上,让孩子赤脚跑去捡起来。
5、滚罐法:在空罐头盒里装入小铃或石子,封好,拴上长绳,让孩子赤脚牵着在地上滚动。
当然,与其他锻炼方式一样,安全不可疏忽。例如路要直且平坦、干净,以软硬适中的沙土质地为适宜,以防泥土污染及宝宝的脚被尖锐利物刺伤。
宝宝犯错时,别让教育也犯错!
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
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案例:2岁的乐乐最近痴迷于各种各样的声音,小鸟的叫声,动听的音乐声,甚至于各类器皿破碎的声音。看吧,小家伙把家里的玻璃杯高高地举起,“啪嗒”!杯子四分五裂,他却在旁边乐开了花。当妈妈阻止他时,他就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望着妈妈,说得厉害了,就开始哇哇大哭,过后依旧不时地“残害”着家里的杯子、椅子。
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错就错了吧
2岁前的宝宝最担心的就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所以即使宝宝有错,也不能大声呵斥宝宝,不随便给宝宝贴些“坏孩子”、“不听话”之类的标签,更不能以“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等话让宝宝感到恐慌和无措。
宝宝犯错也是有苦衷的。好奇心满满的他,其智力发育往往先于其技能发展,因而,他在认知世界时,经常会笨手笨脚地损坏周围的许多东西;加之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他对外界的认知往往是“歪曲”和浅显的,大人眼里的种种“错误”在他的脑海里则是种种有趣的冒险。所以,当宝宝犯错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去粗暴制止,避免使宝宝的认知世界产生混乱。
父母要能够正视顽皮宝宝的种种探索。家中有个顽皮宝宝,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宝宝正是在这种“劣迹斑斑”的道路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父母要允许自己的宝宝在一定范围内犯错,错了就错了,无需扳起面孔,微笑面对也未尝不可!
大方式化错为乐
当宝宝犯错时,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呢?
方法一:冷静处理理解宝宝
面对宝宝的违规行为,很多父母都很难保持冷静,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制止宝宝是他们唯一的方式。可他们的这种行为恰恰会激起宝宝更多的反抗行为,稚嫩的宝宝很容易被父母的粗暴行为而吓到。因此,冷静下来,和宝贝好好沟通,试着用别的事情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用别的方式来替换他的“错误”行为。譬如宝宝喜欢听各种声音,父母就可以替宝宝收集各种美妙的乐音,当他正在犯错时放给他听,使他自动放弃“错误”。切忌蛮横地阻止,挫伤宝宝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知道,宝宝的“错误”正是其成长的一个独特标志呢!
方法二:耐心对待化“错误”于无形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只会闯祸,其实他也是很有责任感的,他特别害怕父母的责备,而且许多错误都是他无心而为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犯错”后的心理安抚,父母可以在宝宝犯错后,耐心地为其收拾残局,让宝宝看到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用无声的语言使宝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包容,对于宝宝的一些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方法三:以身作则积极沟通
3岁前,宝宝的许多行为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模仿,他的许多“恶行”源自于父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礼让,积极向上,为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可以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宝宝明白:什么话是不礼貌的,什么行为是不文明的,什么样的宝宝是受欢迎的。让宝宝慢慢接触社会规则,心悦诚服地做一个文明宝宝。对于宝宝偶尔为之的“错误”,父母不应过于关注,切忌反复说教、责骂而给宝宝造成心理负担或者负面强化。对于宝宝经常性的错误,父母要仔细观察,分析原因,采用移情或者榜样的方法予以改变。
另外,在批评宝宝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唐突指责,更不能横加阻止,而应耐心引导,用自己的行动,让宝宝在爱的沐浴中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让宝宝不再乱扔东西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宝宝不再乱扔东西”,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友:我的孩子在家时,常常把玩具乱扔,你跟他讲道理,夸奖他能干,他不听;你跟他说,再扔,以后就不买了,他还是扔;就是打他,他最多当时好一会儿,但是过一会儿还是要扔,而且是故意的扔。这种情况,大概是从二周岁的时候开始的。我想请教专家,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如何教育好他?
不知你孩子现在几岁了。你只是说他从两周岁的时候开始的。如果现在是两岁半,那么问题要简单些;如果是四岁了,那么问题要复杂多了,因为一种行为习惯愈长久就愈难改。
儿童故意扔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1、得到反馈。东西扔在地上会有响声,会变形(破损,压扁,支解等),他喜欢;
2、得到注意。他扔了玩具,家长一定要来管,一边替他把玩具放回原处,一边还要说教,偶尔还会打几下(不会重的),间接地等于给他注意了,这比无人理睬要好得多。
针对这些原因,我想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予理睬,让玩具散在地上,他要玩的时候找不到,这时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处,使他有对比,知道哪种结果(散在或放在原处)是好的,慢慢地改正扔东西的习惯。
2、把不良行为变成好行为。针对他有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为,可以用几个大纸盒,让他把玩具扔到纸盒里,对他说:“某某想睡觉了,你把他放到盒子里,好吗?”“某某找不到家了,你让他回家(即纸盒,可以贴上彩色纸或包装纸)好吗?”。以后玩具不再放到架子上,就放到盒子里,玩时从盒子里拿,美其名曰:“回家”和“出来玩”,三五岁的儿童喜欢事事有归属,盒子这个归属比架子温馨,孩子可能会喜欢。
3、做几个硬纸板的靶子,上面贴着大灰狼,大狐狸的形象,让孩子用小布包(内装沙子)投掷,美其名日:“打坏蛋”,把他喜欢扔东西的行为转移到正当游戏上去。他的这种投掷行为有了“出路”,可能就不再扔东西到地上了。
4、如果孩子已经三岁、四岁了,可以给他讲家里要有秩序(什么东西放在哪儿要有规定)的道理。玩具玩完了,用完了,放回原处,下次再玩、再用,就能马上拿到。也可以通过故事讲出这个道理。
5、经常和孩子一块儿整理玩具架,整理好了,一块儿欣赏。美的感受能力要尽早培养。
6、当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玩具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就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容易再出现。
如何让宝宝不再“小气”?
当家里来了客人也带着小宝宝,你的宝宝是否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常常将玩具箱拖到一边,自己在那里玩,而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宝宝“小气”,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小气”背后的原因
进入两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非常注重“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分享”常让宝宝感觉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宝宝们常常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果这种愿望不被理解,他们会更加不安,更加激烈地拒绝分享。
试试这样做:
1、尊重宝宝的所有权
尊重宝宝的“物权”,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书籍,只要是许诺给宝宝的,就由宝宝来支配,让他相信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而拥有的表现是“自由支配”,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以“拥有”为前提的,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没有“拥有感”的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父母的支配。强制的“大方”会使宝宝难过、生气、产生危机感。这种方式会剥夺孩子的需求,让他感觉自己的需求不重要,间接影响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妈妈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在宝宝不肯分享玩具给小朋友的时候斥责他,“自私”、“小气”这些字眼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反向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小气。
2、为宝宝做出示范
身教重于言传。引导宝宝学会分享,家长首先要是真心乐于分享的人,在日常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将分享的概念传达给孩子,比如当宝宝玩弄大人的笔记本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再比如当宝宝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们可以鼓励宝宝(或暂时代替宝宝)问那个人:“你愿意和我分享吗?”这样的经历多了,宝宝就会认识到:东西固然是属于我的,也是可以分享的。
3、分阶段进行分享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让宝宝相信玩具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如:向他借走一样玩具答应他5分钟后还给他。慢慢宝宝就会知道东西是暂时离开自己,过一会儿就会回来。
第二阶段,引导宝宝尝试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换玩具的游戏。如大家交换玩具3分钟后归还,让宝宝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进一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并使他体会到分享的价值和快乐。
最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孩子们自行协商出分享的规则,从中体会出合作互利分享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