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时胎教
2021-05-05 胎动时胎教 胎教时胎动 啥时胎教宝宝任性、哭闹时的“冷处理”。
一般来说,孩子会因为什么事发脾气呢?
①因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没有做好
有时孩子是因为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没有做好而发脾气,本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却怎么也弄不好,又不愿意大人来帮忙,结果越弄越糟,越急脾气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对孩子发脾气表示理解,同时告诉他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等孩子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之后,帮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孩子是因为想得到什么而发脾气,鬻4一定要“冷处理”,一定要等他不哭之后誊(等他改变了行为方式之后)再满足他。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哭不是办法,哭不能迫使父母就范,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不哭不闹和恰当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下,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满足他不正当的要求,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对的,哭闹的做法很有效,很可能反而延长了哭闹的时间,强化了“发脾气行为”,以后会更多地采用发脾气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乱踢乱打会伤着自己,其实你只需把那些可能“惹事”的东西搬开就可以了。
③有不满或遭遇挫折
孩子发脾气还可能是由于不满和遭遇挫折,这种消极情绪原则上要让孩子释放出来。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发泄的渠道,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室外游戏。如果是在家里,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能出声音的玩具,如敲击小鼓;或给孩子纸和画笔,让孩子随意胡乱涂抹一番,也能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发泄。
那么,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要冷静,不能急躁,分析一下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如果属于正当要求,应该给予满足。一时弄不清原因,不要针锋相对,分散宝宝的注意力是首选的策略。这时你不妨试着给孩子讲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或者给他看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扩展阅读
揭秘宝宝任性哭闹的几大真相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揭秘宝宝任性哭闹的几大真相”,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未满3岁,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原因二: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原因三: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第一、家庭要有平和的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源自家长。如果家长一遇事情就着急上火,大声说话;和爱人意见一旦相左,就立刻针锋相对、大发脾气甚至发展到吵架。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数是爱发火的。因为孩子看到的就是这样,爸爸妈妈就是用发火、争吵来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自然就学会了这样来表达自己。尽管多数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温和处事,但是身教远大于言教。所以为了孩子,家长应该改变自己。
第二、不同的发火原因,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要把孩子发火当成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正确的、过激的表达方式。家长没有必要一看到孩子发火耍脾气就气急败坏,不分场合急于纠正,甚至动用武力,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然也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发火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的孩子是因为无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有一天,邻居的孩子在家里大哭大闹,究其原因,是吃了两根冰棒后还要吃两根。爸爸不同意,先斥责了一通;妈妈让他坐在沙发上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哭好了再说话,孩子在沙发继续大哭。奶奶过来,没有斥责宝宝,只是问宝宝,吃了两根冰棍再吃两根冰棍一共几根?宝宝注意力被分散了,回答四根。奶奶接着问:“小朋友一下子吃四根冰棒会怎么样?”答:“会很凉快。”奶奶说:“对,是会很凉快。可是吃了四根冰棒,肚子会怎么样?”答:“肚子会疼。”“宝宝现在还要吃吗?”“不能吃了,我不想肚子疼。”显然,在一问一答间,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了。事后,奶奶又告诉宝宝,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好好和大人说,不要发脾气更不要哭闹不休,宝宝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我觉得奶奶的方法很好,让孩子知道凡事应该好好说,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达到目的。
有一次,儿子出去玩,不一会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玩沙的小水壶扔在地上。我很恼火,但没有理他。没想到,这孩子又补了一脚,把小壶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还大叫:“我不要水壶,不要水壶。”我没好气地说:“那你就换个玩具。你这么不爱惜小壶,乱扔乱踢,我就送给弟弟吧。”儿子忽然扑到怀里大哭起来,“妈妈,妈妈”地一边叫一边打我。我突然觉得儿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壶送出去没有关系,我只好把批评他不爱惜玩具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告诉妈妈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说:“洋洋和浩浩他们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壶吗?”“小壶不好,小壶不能装好多沙沙,他们都不带我玩大沙堆了。”“哦——”我故做夸张:“走,妈妈让你知道小壶也很好。”我和儿子一起在沙沙上种小草,然后用小壶撒水,我们还用水壶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画画。一会,洋洋和浩浩也来了,几个孩子又一起高高兴兴了。我仔细一想,其实儿子回来扔水壶就是想让我注意他,一个孩子只是用错了表达方式,而我却错用了别人的忠告——孩子发火时,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时地问了原因,而没有批评他不该发火,应该爱惜玩具等等。当他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告别时,我提着小壶说:“多好的小壶啊,你扔了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了,差点就送给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妈妈说,不要乱扔东西。”“妈妈,我错了。”儿子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
适当的方法会使孩子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也发现,其实可以好好地和别人交流,并不是发火才能解决问题。
当宝宝闹脾气时应该冷冷他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1。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2。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3。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4。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弹。
5。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6。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7。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他就能冷静下来。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的,掌握好方法,让孩子及时改变,让孩子健康成长。
爱哭闹宝宝的心理解读
宝宝哭闹不休,脾气大,比起人家的孩子不是个乖宝宝……如果你的宝宝很难缠,又没有其他身体上的不适,你会带宝宝去看心理医生吗?相信很多家长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其实婴儿也存在心理问题。笔者经过归纳,发现这些难缠宝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母爱缺乏型
吴女士有一爱女叫兰兰(化名),3个月大,人家这么大的孩子总是吃了就睡,可她总是哭闹不止,即使在喂饱后也是如此,初为人母的吴女士不知如何是好,她和老公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一个月前来心理门诊咨询,经过心理医生的询问,原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因为工作关系无法亲自照顾孩子,便在孩子未满月就为其找了个小保姆负责照料,而自己因忙于工作,无暇和孩子亲近,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而保姆对孩子只是简单的生活上的护理,并未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爱。
症断:经医生分析,孩子患的是母爱缺乏综合症,其哭闹是对父母对自己忽视的抗议。
对策:对这类孩子的处理是父母增加和孩子的接触,寄予孩子足够母爱和关心,让孩子有被爱和安全的感觉。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后,吴女士调整了工作安排,增加了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晚上也让孩子和自己一同共寝。一个月后,孩子的无休止哭闹便停止了。
第二类:溺爱型
琼的女儿10个月大,平时由外婆带,但却特别粘自己,脾气也很大,如果不立刻满足她的需要,她会尖声大叫,若有人阻碍她做什么,她就会用手乱抓打人。琼为此很苦恼,于是前来找心理医生为她排忧解难。
症断:心理医生经过询问了解到,孩子由外婆抚养,采用的是溺爱式喂养方法,往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加上父母平时因为没有照顾孩子,心中存有愧疚感,所以无形中也会成为溺爱孩子的共犯。
孩子的尖声喊叫和乱抓打人是被外婆和父母强化出来的,导致最后大人都被孩子控制住了。
对策:心理医生给琼的建议是:尽量自己带孩子,如果做不到,也要让外婆对孩子有原则,一,要给孩子制定规矩:二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三如果她尖声大叫、打人就不要满足需求,安静下来的时候再满足她。两个月后,琼打电话给心理医生,说孩子现在已经好多了。
第三类:病后失宠型
珍的儿子快1岁了,乖巧伶俐,但近一段时间,孩子一放在床上睡觉就哭闹,夜间一定得让妈妈抱着才能睡觉,弄得父母心烦意乱、疲惫不堪。
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得了什么病,到医院儿科去检查,验尿、验血,做心电图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医生说孩子身体没问题,于是推荐到心理门诊咨询。
症断:来到心理门诊后,心理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患儿最近的情况,原来孩子在两个月前曾生过一次病,受到了大人们的特别呵护:一不舒服便抱在怀里哄逗,或举起来摇晃;对其要求也是百依百顺,那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去满足。待孩子病愈后,孩子便不愿躺在床上,只要将之放到床上就哭闹不休。
不仅如此,对其需要如有一点怠慢或不满足便大喊大叫,又抓又踢。孩子的这种哭闹行为也是被父母在其生病期间强化出来的。
对策:消除这种哭闹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行为消退法,并去除相应的强化因素,如多余的注意和过多的怀抱和摇晃等。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孩子获得父母注意和关注的手段,或是控制父母的手段,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关注或满足,孩子的哭闹就会被强化。
反之就会被弱化,以后就不会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或控制父母了。解决的方法是,父母定时把孩子放在床上,即使哭闹也坚决不予理会。不过父母要忍住心疼才行,否则孩子一哭闹,他们就舍不得、受不了,继续强行溺爱孩子,如此孩子的哭闹便永远没有消除的可能。
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珍每晚把儿子单独放在床上便离开,无论如何哭闹也不予理睬。一个星期后,来电话说,孩子第一天哭闹了一小时:第二天哭闹时间就明显缩短了,只哭了二十分钟;第三天便不怎么哭了,一周后就不再哭闹了。孩子的哭闹行为得到了矫正。
◎心理医生的抚养建议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来自父母不当的抚养方式。3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在养育方式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敏感的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因为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解除他的不适或痛苦会给孩子带来信任感、安全感和被爱感:
二、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自己的父母亲抚养,因为父爱和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三、要做一个权威民主式的父母,不要做溺爱、忽略和专制式的父母,既要给孩子合理的原则,又要给他无条件的爱,二者缺一不可;
四、父母要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以使自己能顺应孩子的心理规律科学地养育孩子,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因自己的不当养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宝宝哭闹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家长应注意聆听孩子内心感受
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教授对记者表示,情绪与心理健康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代表着现代人的健康状况,“但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幼儿实际上也和成人一样有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他强调,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被送入托幼机构进行培养,他们的内心情感与感受更需要成人的重视与聆听。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情绪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教会幼儿今后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幼儿常不知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从事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的张捷博士介绍,长期调查分析表明,成年人很多心理缺陷都源于幼儿时期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理和疏导。幼儿在同龄人或是与成年人交流时,常常不知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和矛盾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疏导,有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最主要就是成年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不能及时应对。
张捷在做课题时曾接触过一个小女孩,脾气非常暴躁。妈妈的解释是孩子“遗传”了爸爸和爷爷的坏脾气。在给这名幼儿做咨询时张捷发现,妈妈常常因为小事批评她,导致小女孩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小小失误,也无法面对自己心中很小的负面情绪。而爷爷和爸爸为小事常发脾气,也导致小女孩习惯了用发火或大哭来表达自己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
幼儿并非什么都不懂
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系统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与社会能力发展的课程十分缺乏,不少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而忽略他们情绪与社会能力的健康发展。专家特别提醒,父母千万不能抱有幼儿反正不懂的想法,应更细致地关注幼儿的内心冲突,而这些冲突常会从幼儿的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父母可从孩子心理细节入手,及时处理幼儿不良情绪和心理冲突。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