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童话故事
2021-05-02 自信的童话故事 什么是胎教 科学的入学准备是怎样的自信是孩子敢说能说的动力。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信是孩子敢说能说的动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家孩子与别人的沟通能力比较弱,读大班时,我让他转到了一个新的幼儿园,第一天到新环境,他不知道卫生间在哪,宁愿憋着也不张口问老师和同学。”南宁贺女士的儿子5岁半了,虽然他在父母面前非常闹腾,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却很少主动表达自己。趁着还没上小学,贺女士想让孩子多锻炼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即将迎来的小学生活。
夸奖:从“怕说”到“敢说”
为什么孩子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不敢于表达自己?南宁市某幼儿园园长颜媛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不自信,让孩子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不敢表达。要想让孩子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要树立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样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举足轻重,不需要通过做什么事来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只凭自己向上的内在需求去做事。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现不同,就是一种不自信、内心不安的表现。而孩子自信的培养,与父母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让孩子从“怕说”到“敢说”,首先父母要放下对孩子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期待。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希望孩子做得比我更好。”于是这种期待无形中变成了对孩子的压力。因此父母要放下期待,代之以支持。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马上肯定和鼓励他。孩子的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每个阶段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和鼓励去强化它。
培养孩子“敢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否定和打击孩子。经常受打击而很少得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错觉:“我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因此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备。“没关系,下次会做得更好。”家长在这样的鼓励后,要仔细去洞察孩子的心,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赞赏孩子,信任孩子,并给予热切的回应和正确的帮助。
训练:从“敢说”到“会说”Zj09.cOm
孩子从“怕说”变成了“敢说”,还要“会说”。“会说”当然少不了规范的语言教育。良好的母语基础,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这包括正确读准字词、运用词汇、连词成句的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情感表达的能力等。
要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家长要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多说话。只要家长在与孩子互动,就可以不停地对生活进行事无巨细的描述。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只要有人在他身边一直不停地说,孩子就会进行潜性吸收,有一天他的语言才能就会爆发。
讲故事是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方法。首先让孩子多听一些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可以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带领下,帮助孩子培养语感,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接着,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故事以后,尝试复述故事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讲故事是一种提高孩子多方面素质的手段,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口才,还能练孩子的胆儿。
除了讲现成的故事,家长在平时也要启发孩子多讲讲自己的故事,如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让你印象深刻?”
积累:从“会说”到“能说”
颜媛表示,口头演讲绝对不是临阵磨枪能磨出来的,而是一门需要多年修炼的硬功夫。要有好的口才,当然少不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要想让孩子练就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入手,绝非一日之功。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或者多带孩子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吸取知识。
相关阅读
信任是孩子的动力
告诉你的男子汉——你来决定这件事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男孩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很不听话,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很感动。自己做决定,这是最让男孩引以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认为,父母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便转化为了男孩努力做好这些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样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因为在家长的观念里,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中国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从“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其实,家长因为“孩子小”、“男孩会变坏”……而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这种做法纯粹是家长在杞人忧天。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也正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告诉男孩“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
小勇和爸爸一块在公园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儿子说:“去吧!”说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等儿子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开始用心地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小勇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有点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眼看那条枝干就要被踩断,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刚想跑过去接住将要从树上摔下来的儿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却忽然对那条细枝干失去了兴趣,继续向主干上爬……
小勇玩累了,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边。这时,爸爸收好报纸,一本正经地问儿子:“儿子,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小勇很认真地说。
“你刚才是不是差点把那条小细枝干踩断,从树上掉下来呀?”爸爸用开玩笑的口气说。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小勇有点自豪地说。
“你小子很聪明呀,知道故弄玄虚了!”爸爸高兴地摸着小勇的头说。
小勇虽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但从爸爸的表情中他读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个男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去冒险的特性,但他们在冒险之前还是会对事情做一定的分析。看,小勇爬树的例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小勇在爬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还获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而家长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丧失了这次机会。反之,如果男孩真的会掉下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将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给父母的建议
爸爸妈妈们,想让你们的男子汉独立,就请放开你们的手吧!找一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试过几次你们便会发现,“你来决定这件事”具有神奇的力量,你们的男孩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自由。
方法一:不要阻止男孩想尝试的那颗心
小杨杨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没有阻止他,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爸爸还是担心儿子,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孩子出门。
杨杨爸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杨杨爸爸便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每个男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他认为很新鲜的事物都跃跃欲试。然而,家长都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的呢?每种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男孩:“我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而另一些家长却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很懂事,他什么都会做,就算我出差半年,他也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这时,不用深入解释,想必家长们也应该明白了。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的事事包办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坏习惯;而后一种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小男子汉最容易被这些话所打动:
“你来决定这件事。”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就去做。”
“这件事取决于你自己。”
“这是你的选择。”
……
方法二:倾听小男子汉的心声——“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一个小男孩起床后,开始叠自己的被子,但动作很慢,家长看到了,便抢过来帮他叠。从此,男孩就把叠被子看作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但学得很慢,这时,妈妈在一旁便急不可待地代言。从此,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
男孩也有一定的弱点,他们的发育要比女孩缓慢,他们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要比女孩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因此他们需要有耐心才能把被子叠好;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要差一些,学说话得慢慢来。但是,不了解这些的父母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就如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样。
家长们需要知道:由于小男子汉存在一定的弱点,再加上他们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并不是一切代办。伟大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Helpmetodobymyself”,表明了孩子的心声,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是的,父母的帮助能使孩子少走很多弯路,而孩子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方法三:鼓励你的小男子汉去探索
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思维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很奇怪的行为:
把皮球当做“保龄球”来打;
把玩具汽车拆开再装上;
把跳绳绑在双杠上当“秋千”;
……
面对男孩这些奇怪的行为,家长们不应该制止,而应该去鼓励。因为好奇可激发探索的兴趣,而探索是创造发明的开端。对于男孩来说,他们更富有个性,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而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创造。所以,不要说你的男孩的行为怪,要知道,那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来自:东方网
孩子说话晚是不是智力的问题?
孩子开口说话时间的早晚是否与智力有关呢?专家表明这与智力的关系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为宝宝创造的语言环境是否良好。想要孩子早一点学会说话,可以把话说清楚家长们该怎么做呢?专家给出了一下的几个建议,希望家长能用这些方法让帮助宝宝更好的表达自己。
1、要注意发音和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要用儿语及方言和孩子说话。与孩子说话时要速度缓慢,发音清晰。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愿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不要马上替孩子说出来,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新词汇。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勤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从而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正面的体验。3、语言环境不要过于复杂有些家庭,祖辈、父辈及保姆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表达自然也会滞后。当然,在沉默后,孩子语言爆发时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语言。但是,多语言环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说话晚。所以,建议想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的家庭,最好先让孩子掌握母语,然后再学习其他语言。4、测试孩子的语言发展系统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语言发展比较迟缓,可以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测试。比如,在听觉方面,检查孩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在发音方面,检查孩子的 舌系带或者声带等发音器官有没有问题;在语言理解方面,检查孩子对父母、对周围其他人的简单语言能否理解;在表达意愿方面,检查孩子是否会用非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会不会拉着父母去做一件事情,会不会用肢体动作表示反抗等。本网站小编总结:在2、3岁时孩子学习语言最快的时间,一般的宝宝在三岁左右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如果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在三岁之后还没有开口说话的要到医院检查,警惕孤独症和其他疾病影响孩子的语言系统。
信任是对孩子的一种动力
告诉你的男子汉——你来决定这件事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男孩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很不听话,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很感动。
自己做决定,这是最让男孩引以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认为,父母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便转化为了男孩努力做好这些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样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因为在家长的观念里,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中国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从“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其实,家长因为“孩子小”、“男孩会变坏”……而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这种做法纯粹是家长在杞人忧天。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也正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告诉男孩“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
小勇和爸爸一块在公园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儿子说:“去吧!”说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等儿子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开始用心地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小勇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有点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眼看那条枝干就要被踩断,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刚想跑过去接住将要从树上摔下来的儿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却忽然对那条细枝干失去了兴趣,继续向主干上爬……
小勇玩累了,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边。这时,爸爸收好报纸,一本正经地问儿子:“儿子,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小勇很认真地说。
“你刚才是不是差点把那条小细枝干踩断,从树上掉下来呀?”爸爸用开玩笑的口气说。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小勇有点自豪地说。
“你小子很聪明呀,知道故弄玄虚了!”爸爸高兴地摸着小勇的头说。
小勇虽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但从爸爸的表情中他读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个男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去冒险的特性,但他们在冒险之前还是会对事情做一定的分析。看,小勇爬树的例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小勇在爬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还获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而家长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丧失了这次机会。反之,如果男孩真的会掉下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将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给父母的建议
爸爸妈妈们,想让你们的男子汉独立,就请放开你们的手吧!找一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试过几次你们便会发现,“你来决定这件事”具有神奇的力量,你们的男孩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自由。
方法一:不要阻止男孩想尝试的那颗心
小杨杨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没有阻止他,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爸爸还是担心儿子,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孩子出门。
杨杨爸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杨杨爸爸便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每个男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他认为很新鲜的事物都跃跃欲试。然而,家长都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的呢?每种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男孩:“我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而另一些家长却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很懂事,他什么都会做,就算我出差半年,他也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这时,不用深入解释,想必家长们也应该明白了。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的事事包办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坏习惯;而后一种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小男子汉最容易被这些话所打动:
“你来决定这件事。”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就去做。”
“这件事取决于你自己。”
“这是你的选择。”
……
方法二:倾听小男子汉的心声——“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一个小男孩起床后,开始叠自己的被子,但动作很慢,家长看到了,便抢过来帮他叠。从此,男孩就把叠被子看作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但学得很慢,这时,妈妈在一旁便急不可待地代言。从此,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
男孩也有一定的弱点,他们的发育要比女孩缓慢,他们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要比女孩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因此他们需要有耐心才能把被子叠好;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要差一些,学说话得慢慢来。但是,不了解这些的父母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就如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样。
家长们需要知道:由于小男子汉存在一定的弱点,再加上他们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并不是一切代办。伟大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Helpmetodobymyself”,表明了孩子的心声,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是的,父母的帮助能使孩子少走很多弯路,而孩子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方法三:鼓励你的小男子汉去探索
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思维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很奇怪的行为:
把皮球当做“保龄球”来打;
把玩具汽车拆开再装上;
把跳绳绑在双杠上当“秋千”;
……
面对男孩这些奇怪的行为,家长们不应该制止,而应该去鼓励。因为好奇可激发探索的兴趣,而探索是创造发明的开端。对于男孩来说,他们更富有个性,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而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创造。所以,不要说你的男孩的行为怪,要知道,那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孩子爱说谎是智力在增长?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爱说谎是智力在增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谎,这是家长们一直极力避免发生在自家宝宝身上的事情。传统观念上,家长们总是认为孩子爱说谎是品质不好的表现,但加拿大研究专家发现,孩子爱说谎其实是智力在增长。
小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吗?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学会说谎是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应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1200名2岁至16岁儿童。年龄偏小的受试儿童被带进装有隐蔽摄像头的房间坐下,他们身后放着一个毛绒玩具。随后研究人员会找借口离开,孩子们被要求不允许在这期间转身偷看。
结果,摄像头“抓到”90%的受试儿童犯规。不过,当被问起是否回头时,这些孩子几乎全部矢口否认。
研究人员发给年龄稍大的儿童一张背面印有答案的试卷,提醒他们不许翻看背面。回答“突尼斯是谁发现的”这样一道凭空捏造的问题时,偷看过的孩子给出了“普里塞迪乌斯·阿克曼”这个印在背面的答案。当被问到如何得知时,一些儿童撒谎说从历史课上学到。
研究负责人李康说:“我们设想这些孩子在撒谎时会坐立不安,但监控他们的摄像资料并不支持这一观点。”
研究显示,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12岁时,这一曲线达到顶峰,几乎每个孩子都说谎。16岁时,说谎人数回落到70%。
研究人员说,孩童时代撒过谎并不代表今后会成为骗子。此外,撒谎技术很高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谎言听起来可信度高。随着心理逐渐成熟,青少年开始学习成年人,运用“善意的谎言”尽量避免伤害他人感情。
李康建议家长“必须利用好孩子7岁后这段时间,抓住机会适时教育孩子。发现孩子撒谎时,不要打骂他们。应该告诉他们诚实的重要性和撒谎的严重后果。8岁以后这样的机会基本不会再有”。
英国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授约安·弗里曼是《如何培养聪明孩子》一书的作者。他说:“聪明的孩子往往擅长说谎。如果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抵制说谎行为,他们就会逐渐戒除这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