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童话故事
2021-05-01 暖心童话故事 入学准备家长心理 入学准备心理宝宝认生是心理发育所致。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宝宝认生是心理发育所致,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认生期到了
你是否已经注意到:当邻居阿姨要摸摸宝宝的时候,他会突然哭起来;当家里来了客人时,他会一直躲在你的怀里,好像很害怕。宝宝的这些反常举动是在告诉你——认生期开始了。
几乎每个宝宝在1岁左右都经历过这个所谓的“认生期”。大部分爸爸妈妈遇到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非常诧异,为什么孩子突然性情大变,而且经常会有过激的反应?来自德国曼海姆大学的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博士,通过观察发现:“宝宝的认生期是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的,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了。”
宝宝认生主要是由于他的心理发育所致。
大部分孩子的认生期开始于8个月左右,而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这种现象基本上才会消失,但是也有些孩子的认生期会持续到3岁左右。孩子在这个期间认生,其实是他们心理发育的表现。
0~8个月
对宝宝来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这也包括爸爸妈妈和陌生人。也就是说,他没有熟悉或陌生的概念,也就没有认生反应。虽然有时候小宝宝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识别妈妈,但是更多的时候只要有人照顾他就行了,至于这个人是谁,小宝宝无所谓,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呆着。因此,这个阶段的小宝宝不会认生。
8~12个月
宝宝慢慢进入“联系期”,他开始和某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通常这些人是妈妈和爸爸,或者是在宝宝饿了、困了、害怕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
专家解释说:“认生是一个标志,说明孩子开始建立与某些具体的人的联系。”所以当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房间里时,便会大声喊她,这是因为他需要妈妈的陪伴。此时的孩子能够从长相、声音上将其他的人从他们的“联系人”中区分出来,并用一种小心翼翼的、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对待他们。
认生期为何会在这个时期出现,到目前为止还解释不清楚。科学家们猜测,早年的恐惧可能对孩子的生存很重要。他们解释说:“认生期一般产生在孩子8~12个月期间,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孩子要想办法让他信任的人留在身边,以帮助他对付学习走路时所遇到的各种危险,于是对陌生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12个月以后
可以肯定的是,认生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消失。开始认生的孩子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学到如何信任他的“联系人”,因为他们总是能回到他的身边。渐渐地,孩子的经验帮助他形成这样的感觉:在他需要的时候妈妈会立即出现,因此他也就不那么害怕陌生的事物了,认生的反应也就慢慢消失了。
认生的方式和强度是由孩子的性情决定的。不同的孩子的认生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突然变得有些害羞,躲在妈妈身后,但是不忘偷偷地张望;有的孩子当别人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却哭喊着跑到妈妈跟前。如果孩子越哭越厉害,根本没办法哄,而且只要生人一走近就有这样的反应,这有可能是发育障碍,应该带他去看儿科医生。同样,如果孩子根本就不认生,也不是正常现象,这意味着,孩子没有和任何一个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他可能连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认不出来。认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他成长的标志之一。
慢慢亲近认生的孩子
投其所好。对于那些特别认生的孩子,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应该尽量创造一种“你是值得信赖的”气氛。如果这一招不灵,可以先递给孩子一个玩具,争取他对你的好感,再开始和他交谈。
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经验表明,如果孩子从小就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或者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认生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这也提醒了爸爸妈妈不要把孩子抱紧不放手,最好能从新生儿期就让他生活在人群中,比如时常让亲戚或朋友来家里看护宝宝几个小时,或带孩子经常参加朋友或家庭聚会。
慢慢接近认生的孩子。对待认生的孩子,应该慢慢地走向他,用温和的声音与他交谈,当孩子发出可接近的信号时再亲近他。这比贸然地抚摸他要好得多。
不要认为自己教育不力。还有一点,孩子对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一脸大胡子的男人会表现出尤其害怕。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形象和孩子印象中的妈妈差别太大了。你不必为孩子的失礼而自责自己的教育不力。实际上认生也是一种“返祖”的表现,因为从进化生物学上来看,我们的祖先——猿人,就没有掌握那么多礼节,而且也不太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Tips:妈妈们关于认生的疑问
Q:认生现象总是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开始吗?
有些宝宝5个月大就开始了,有些则10个月大才开始。不过认生在胎儿期就有所表现:胎儿通过羊水已经认识了母亲的味道。新生的小宝宝通过体味认识妈妈。没几个星期后,他又学会从其他人当中区分出妈妈的声音。4个月时,宝宝仅仅从走路的姿势、步行的节奏和动作就能认出妈妈来。在半岁多孩子把所有这些印象组合起来——合成一个人的图像。因为这个人总是把他从不舒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并让他重新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Q:如果我在孩子认生期时经常抱他,会宠坏他吗?
最好不要在孩子没有提出要你抱,或没有表现出这种愿望时主动抱他。与此相反,在孩子因为认生而感到害怕,想得到你的拥抱时应该及时给他安慰。有人认为把孩子放入陌生人的怀抱,就可以锻炼他不再怕生,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紧张状态下,宝宝的大脑无法判断哪些人对他是友好的,强迫让陌生人抱他,只会让他更害怕。
Q:在认生阶段,是否最好让孩子待在家中?
可以让宝宝正常地和人打交道,但是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比如违背他的意愿,让他与陌生人接触,甚至把他留在陌生人那儿。正确的方法是,让认生的宝宝和其他人先熟悉起来,再安排他们单独相处。而这些“陌生人”则应当等待,直到宝宝发出邀请——宝宝会盯着他看或者指给他看一些东西。无论如何不要立刻和宝宝有接触。另外,认生的孩子也不喜欢被人盯着看。
延伸阅读
宝宝7岁:心理发育是个坎
小明满7岁了,性格突变孤僻而逆反,早上妈妈做好了饭,偏偏就不吃;让他往东就要往西;家里的东西翻来翻去,把妈妈心爱的小摆设打掉了好几个,一不留神就会闯祸,在学校里也是这样,老师已经请过好几次家长了。其实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是在幼儿期埋下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之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很多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使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显出无法应付外面世界、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缺陷。
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得到的亲密感和安全感是自幼儿期就形成的,在2岁之前,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两个:吃和抱。如果孩子饿了马上就给吃,而不是按书上说的“两个小时”或多长时间吃一回,或者在妈妈抱孩子的问题上,妈妈高兴就抱,不高兴就不抱的话,孩子自幼没有安全感,就会导致日后缺乏和人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吵架、奶奶指责妈妈等,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就潜移默化地学到了。
尽管孩子在这时会爆发出一系列问题,但是专家认为,家长不应以行为判定孩子的好坏,即使做了错事,也还是给孩子信心,让孩子感到“你是我们家的骄傲”。对青春期孩子的管理要有弹性,如果用管理5岁孩子的方式管理15岁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受束缚受压制。给孩子留出个人发展的空间,看似家长要求得不严了,实际上往往会造就孩子成才。
早教知识:宝宝咬东西为心理问题所致
一些小孩子很喜欢咬东西,着手哪些就爱往嘴塞,大一点的孩子乃至爱咬人。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医院李杰主任医生提示家长,孩子爱咬人、咬东西,将会体现了孩子有情绪难题,家长要留意疏通。宝宝咬东西怎么回事?
宝宝咬东西怎么回事?权威专家剖析,小宝宝爱咬东西,通常是对这世界较为好奇心,因而都会把物品咬上一口,根据这一方式来掌握生疏事情,这也是较为一切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比如到了幼稚园或是更大的孩子,假如还喜爱咬东西乃至咬人,那麼这将会暗示着出她们有情绪上的难题,期待根据自身的个人行为造成他人的留意。
因而假如孩子喜爱咬东西、咬人,家长应当最先找寻缘故,看宝宝为何爱咬人。若有的孩子便是在见到别的小孩子动自身的小玩具,或是自身的母亲抱其他宝宝的情况下,或者觉得不开心的情况下,会根据咬东西来表述自身的不满意情绪。宝宝咬东西怎么回事?在这类状况下,除开疏通宝宝的坏情绪外,家长还能够提示孩子用語言或别的方法表述自身的意向,比如让宝宝了解他不高兴能够 告知成年人,不一定非咬东西。
宝宝咬东西怎么回事?权威专家还提示,一旦咬人、咬东西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性个人行为,就必须造成家长的高度重视了,必需时也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假如孩子是被别的孩子咬了,还要造成家长的高度重视,比如在宝宝被咬到后应该马上用香皂和水清理患处,活血以后能用冷敷法。假如咬烂了肌肤,最好是带孩子看医生。
早教知识:宝宝的几种心理会导致不爱认错呢
许多家长很烦恼,为何孩子一直不愿意认可自身的一些小过错,乃至还会继续找寻各种各样托词为不正确开展辩驳?宝宝的几种心理会导致不爱认错?早实际上孩子不肯承认错误,也是有原因的。
心存侥幸心理
“假如我不会认错,也有将会逃过一关;假如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剖析:“担心被家长斥责,它是许多 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南宁银兴双语教学造型艺术园长颜媛剖析,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作法,决策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候挑选采用哪些方法来防止遭受“损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将会早已意识到自己做不对,但他不晓得该如何去应对和处理,因此孩子会属实向家长报告。宝宝的几种心理会导致不爱认错?
这个时候,一些家长会觉得,应当给孩子一点经验教训。假如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常常那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或许便会考虑到:“假如我不会承认错误,妈妈是否就不容易斥责我了?”因此孩子刚开始试着撒谎或用找牺牲品的方法来防止遭受处罚。
防范措施:桂林市七田文化教育教师赵秋艳觉得,当孩子犯错时,不论是家长還是孩子,假如在其中一方那时候有心态,就应当先将事儿放一放,直到彼此理智时再解决难题。赵秋艳强调,家长在发觉孩子犯错时,假如在恼怒之中指责孩子,非常容易让孩子觉得担心,危害亲子沟通;假如孩子有心态,家长在没解决好孩子的心态以前,采取任何方法文化教育孩子,都不可以达到效果。
家长能够 采用过后追忆的方法问孩子:“商品,你刚刚是否做不对哪些?希望你可以告知妈妈,尽管这一不正确是妈妈不期待见到的,但假如你能诚信地承认错误,妈妈会非常高兴的。”那样的教育方式,实际效果比斥责或惩罚孩子好些。宝宝的几种心理会导致不爱认错?
羞涩心理
“我不愿意让那麼多的人了解我做不对。”
剖析: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堂前训子,身后教妻”,意思是文化教育孩子能够 在众目睽睽下开展,而教育 老婆则要照料她的情面。但南宁市七田文化教育·聪慧源院校校领导朱海瑕觉得,孩子是单独的个人,也必须与成年人一样遭受重视。假如家长当众很多人的面强调孩子的不正确,或是斥责孩子,将会会致孩子造成侮辱感和排斥心理,这时候即便孩子了解自身不对,也不愿意认可。
除此之外,颜媛觉得,家长在别人眼前不照料孩子的自尊,还会继续造成 孩子出現不自信等心理难题,
防范措施:朱海瑕觉得,家长看待孩子应当像看待盆友那般,把孩子放到与自身公平的部位上。
当孩子在众目睽睽下犯错时,家长何不给孩子一个楼梯下。朱海瑕举了一个事例:家中来啦顾客,忽然,妈妈听见屋子里传出夹层玻璃的粉碎声。妈妈了解,一定是闺女又在玩自身的护肤品了,此次还摔碎了物品。这时候假如妈妈马上冲入屋子责怪闺女,闺女是不容易承认错误的。
聪慧的妈妈会缓兵之计问闺女:“刚刚你与小狗在屋子里,小狗是否把妈妈的擦脸油摔碎了?你能不能去告知小狗,乱跑妈妈的护肤品不是对的,让小狗下一次千万别乱跑物品了,好么?”小狗由于闺女的过错而遭受了责怪,闺女心里会觉得内疚,顾客走后,闺女积极向妈妈认可了不正确:“妈妈,擦脸油并不是小狗摔碎的,就是我摔碎的,我之后从此不玩你的护肤品了。”
固执心理
“我压根没犯错!”
剖析:有时候孩子不认错,是由于他压根不清楚自身哪儿做不对。颜媛表明,孩子本性好奇心,喜爱探寻各种各样新生事物,经常把家中的物品弄得遍体鳞伤。这时候,家长发火就无可避免了,但孩子压根搞不懂,对和错的界线究竟在哪儿。
防范措施:赵秋艳提议,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应确立给孩子定好老规矩,和孩子说清晰,啥事能做,啥事不可以做。那麼当孩子犯错时,当然就了解自身错在哪儿了。
假如发生意外的不正确,家长应当在平静下来以后,协助孩子剖析原因,确立地告知孩子犯这一不正确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让孩子了解自身到底错在哪儿,之后应当怎样做等。
赵秋艳说,简易的处罚或逼迫孩子认错并不可以让孩子真实搞清楚他的不正确,反倒会让孩子搞混对与错观,即便要处罚孩子,还要让孩子清晰地搞清楚,他究竟是由于哪些遭受处罚的。
仿效心理
“父亲妈妈不也常常不认错吗?”
剖析:一些家长一直趾高气扬地经验教训孩子,让孩子听从自身的意向,但她们却从不反省自身的个人行为,一旦自身做错事,也不会积极向孩子认错。
防范措施:“以身作则胜于言教,家长平常如何做,孩子当然会学习培训和效仿。因此家长言传身教十分关键。”赵秋艳说。
以便改正孩子死不认错的坏习惯,当家长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一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小玩具,这时候家长应当学会放下情面,积极告知孩子小玩具是自身一不小心踩坏的,真心诚意恳求孩子宽容。另外,家长还能够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搞清楚,每个人都犯错,但假如能敢于认可自身的不正确,并积极主动填补过失,便会得到他人的宽容。
宝宝的几种心理会导致不爱认错?一位家长已经和小孩子沟通交流。文化教育专家认为,当孩子不肯认错时,家长不必急切改正,要找寻孩子不肯认错的心理。
四种心理导致孩子不愿认错
侥幸心理
“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分析:“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南宁市银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分析,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桂林七田教育老师赵秋艳认为,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当时有情绪,就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双方冷静时再处理问题。赵秋艳指出,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家长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宝贝,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妈妈,虽然这个错误是妈妈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妈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训斥或责罚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分析:中国人有句古话“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而教导妻子则要照顾她的面子。但南宁七田教育·智慧源学校校长朱海瑕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
此外,颜媛认为,家长在外人面前不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策:朱海瑕认为,家长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犯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朱海瑕举了一个例子:家里来了客人,突然,妈妈听到屋里传来玻璃的破碎声。妈妈知道,一定是女儿又在玩自己的化妆品了,这次还摔坏了东西。这时如果妈妈立刻冲进房间责骂女儿,女儿是不会承认错误的。聪明的妈妈会将计就计问女儿:“刚才你和小狗在房间里,小狗是不是把妈妈的擦脸油摔坏了?你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乱动妈妈的化妆品是不对的,让小狗下次不要再乱动东西了,好吗?”小狗因为女儿的过失而受到了责骂,女儿心中会感到愧疚,客人走后,女儿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擦脸油不是小狗摔坏的,是我摔坏的,我以后再也不玩你的化妆品了。”
倔强心理
“我根本没做错!”
分析:有时孩子不认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颜媛表示,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家长生气就在所难免了,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对策:赵秋艳建议,平时在生活中,家长就应明确给孩子定好规矩,和孩子说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当孩子犯错时,自然就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如果出现意外的错误,家长应该在冷静下来之后,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地告诉孩子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和严重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后应该如何做等。
赵秋艳说,简单的惩罚或强迫孩子认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他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混淆对错观,即使要惩罚孩子,也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惩罚的。
效仿心理
“爸爸妈妈不也经常不认错吗?”
分析: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对策:“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平时怎么做,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模仿。所以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赵秋艳说。
为了改掉孩子死不认错的坏毛病,当家长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玩具,这时家长应该放下面子,主动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
一位家长正在和小孩交流。教育专家建议,当孩子不愿认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要寻找孩子不愿认错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