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4-29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让孩子听话 首先要控制好你的情绪。

我们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听话惹得我们心烦,因而我们总是会对孩子发脾气、甚至给他严厉的惩罚。其实,想让孩子乖乖听话,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换个方式思考问题,调整我们的语调、表情,在生活中增添一分宁静、幽默,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相处得更好。

消极情绪“伤感情”

有时候我们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有时候孩子吵闹不已我们忍不住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宝宝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

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将所有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会想:“爸妈不爱我了”。家长时而蜜糖,时而棍棒,家长的性情不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患得患失的安全感容易让宝宝变得自卑、怯懦的人格。

6方法控制消极情绪

孩子吵闹惹我们心烦、孩子拒绝与我们沟通我们感到生气,其实这些激动情绪都是由孩子引起的吗?那为什么有时我们面对相同的情形或同一种孩子的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将生气归咎于孩子的不懂事行为,但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操纵了我们的情绪。小编教你6方法控制消极情绪,让宝宝乖乖听话。

1、改变不合理观念

宝宝犯错后还屡教不改,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收拾烂摊子,确实是很让家长们费心。做情绪的主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原来的观点,让自己更“舒心”一些。比如,我们可以跟自己说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出错、遇到问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多次教导都不听,或许是我们和孩子相互沟通不够,或者是让他改正的方式不对。

如果家长能够转变一下自己固有的观念,尝试换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父母采取了这样一些较合理的观点时,就容易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产生正向的情绪反应,从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2、试着调整你的声调

声调能够传达你的情绪和态度。生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语速很快,音调上扬尖锐,孩子在与你的对话中已经能够感受到你愤怒的情绪。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的焦躁同时带动孩子的不安与反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你和孩子能够静心听你说话吗?

所以在生气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一下,在心里默数1,2,3让自己平静下来。把激动的语速放慢一些,声调平和一些,你开放的姿态让孩子感觉你是乐意沟通的,而不只是“下指令”,那么孩子更愿意和你对话。

3、调节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如果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你感到疲倦和沮丧,你不妨面对镜子微笑,或者做一些轻松的动作。让你的精神状态好起来。如果在情绪低潮时要面对孩子的种种烦心事,眼看战火就要一触即发,那么就先暂时打住,或者暂时离开谈话的地方,倒杯水、上个厕所什么的。

你也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话题,想一些快乐的事情。比如回忆以前愉快的片断等等,使自己暂时忘掉眼前不愉快的话题。停止对不愉快话题的思考,可以暂时避免产生愤怒、处罚孩子的不合理反应。

4、放轻松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放松练习,到了真正感到紧张、焦虑和有压力的时候,这些练习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你可以在感到焦躁不安时,闭上眼睛,调整你的呼吸。你也可以通过一些肢体伸展动作来放轻松紧张的身体。当你感到愤怒,你可以在心里默唱一首欢快的歌曲。这些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帮助你转移注意力,从而让心情变得轻松一点。

5、给自己安静独处时间WwW.zJ09.Com

平日生活压力大,再加上照顾孩子的重担,都总是会让家长们失去“平静”的日子。正是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因而我们更需要在繁忙的日子,找到安静独处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独自安静地做些事,告诉家里人不要打扰自己。你可以阅读,听音乐,或者看电影;你也可以思考你的生活,反思你的工作和教养孩子的方式。你会发现这些独处的休息时间,其实是让你重拾好心情的休整之旅。

6、幽默

遇到挫折、沮丧的事情时,努力换个角度,用夸张的方式来想这件事情,开开自己的玩笑。收集一些滑稽的卡通图片,贴在随时可以见到的地方,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看,或者读一些笑话。幽默有趣的事情能让自己愉快起来。

你的幽默,除了能够让你自己心情更好,其实还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对他的成长是一种积极影响。幽默的说话方式和生活态度,会让孩子更乐于和你沟通交流,你们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亲密哦!

相关阅读

教育孩子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的孩子汉娜和布兰登,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那是一个寻常的星期六早晨,由于我和太太珍妮前一晚熬夜到很晚,因而孩子们比我们早起床。可想而知,那个周末一开始就满是嘀咕、哭闹和抱怨,孩子们也很不开心。

凭着亲子专家的专业才智,我决定带领全家到松饼店吃早餐。当我们走进第一家松饼店时,发现里面实在太拥挤了,不过,幸好在亚特兰大市区不怕找不到松饼店。我们又全部挤回车上,帮孩子们系好安全带。为了安抚孩子们,我只能向他们保证他们可以吃到很多枫糖浆。就这样开了几百米,我们来到了第二家松饼店,但这家排的队伍跟第一家一样长。

可我们已经没办法再把孩子们塞回车上去找第三家松饼店了,只能在这里排队。谢天谢地,这家松饼店的服务员很贴心,他们为孩子们准备了蜡笔和白纸,我和太太甚至还可以抽空聊聊天呢。真是两全其美。

更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则告示:如果孩子们画一幅画,就可以得到一顶松饼店的纸帽,就跟松饼师傅头上戴的一样,还有一份免费松饼。生命真是美好,孩子们画画,我和太太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们终于入座了,太太和女儿坐在桌子的一侧,我和儿子坐在另一侧。服务员送来了孩子们赢得的纸帽,我也拿了一顶戴在头上。

如果你从未去过松饼店,那么这种店面的装潢风格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桌子环绕吧台而设,餐桌旁边是大大的落地窗。由于视野开阔,在这里很容易注意到外面的一举一动。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但孩子们却等了一个早上还没有吃到任何东西。孩子们已经饥肠辘辘了,这时还得等待,他们很可能就会不安分了。汉娜已经四岁,还稍微规矩一点,顶多只是抱怨几声。可是布兰登才两岁呢,他的表现当然就是两岁孩子的水平。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两岁大的孩子,当他被迫上车然后下车,得到的只是一再的保证,却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他是听不进“说话要小声”或“要像个大孩子”这种话的。这个时候你要他合作一点,他可能不会买你的账。跟家人一起享用温馨的早餐,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再是那么好的主意了。不过我既是婚姻与家庭职业治疗师,也是人际关系顾问,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大发雷霆。我可以勉强保持镇定,而不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挥舞拳头。可是我的儿子竟然把他的叉子丢到了地上!我的忍耐力快到极限了。

叉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甚至还有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至少我感觉他们是这样)。我把目光投向我那完美的太太,她跟我那完美的女儿端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在养育数个孩子的父母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跟你坐在同一边,你就要负责看管谁。所以当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我和我的儿子却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边缘。

我做什么都无法让他开心,做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乱发脾气。终于,他的松饼送来了,我想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我开始帮他切松饼,可是他并不想把他的松饼切成块,也许他是想要用手拿着整块吃。我简直快失控了。

不过,我是人际关系顾问,不是吗?我是那个计划要写《零吼叫养出100%的好孩子》的人,我怎么可能被一个两岁的孩子惹火呢?但我真的被他惹火了。他丢把叉子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他想试试如果把松饼、盘子和所有的东西都丢到地上的话,会发生什么。

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爸爸会失去冷静!

确实是这样。

我手忙脚乱地向那些被枫糖浆溅到脚的人道歉,然后一把将布兰登从他的高脚椅里拎出来。接着我又向坐在我们后面那一桌的男子道歉,因为布兰登的脚踢到了他的后脑勺。然后我抱着儿子冲出餐厅,所有的眼睛都盯着我们,我的儿子不停地尖叫,对我拳打脚踢。我整个人都快爆炸了,当我用力推开门,连玻璃都被震得嘎嘎作响,门重重地弹了回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整间餐厅里的人都看着我站在外面的人行道上,对着儿子大吼大叫,满嘴艰涩的词汇,气急败坏、手舞足蹈地威吓一个站在那儿还不到九十厘米高的小男孩。我可真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男人哪!

当这丢脸的一幕总算结束后,我和布兰登回到座位,打算继续吃完这顿美好的早餐。我亲爱的、忠实的太太珍妮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以为她会说点什么安慰我的话,但看到的只是她忍不住想发笑的表情。当时的我就像一座火山,正想找个借口爆发呢。

“有什么好笑的?”我怒吼。

“不错的帽子。”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那顶纸帽还四平八稳地戴在我的头上呢。整出好戏上演时,主角就是一个拼命想让自己看起来很严肃、结果却很可笑的男人,头上还戴着一顶滑稽的帽子。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由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有时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时若加以“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对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之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首先应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权利,因为孩子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正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康的标志。但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和损害物品。孩子长大一些时,则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由,而不要动不动就乱闹、发脾气。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快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时,人们会沮丧、抑郁,儿童也不例外。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考好,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他们显得不高兴,怕同学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长责怪,表现得话少、紧张、沉默,如果孩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绪不好,父母就应该干预。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了一些而不高兴,父母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分析原因。考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是不是对某一道题理解错误?还是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找到原因后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而应鼓励孩子在以后多加把劲,平时把功课学好,考试时注意细心检查,以后就能考好。并告诉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可帮助孩子把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和第一名、第二名相比,经过诸如此类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

有时孩子也可能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而受到某种奖励,这时孩子可能出现很高兴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可以让孩子尽情地高兴一阵,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一点成绩骄傲自满,做人需要谦虚,谦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另外,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父母在得知孩子死亡的时候,往往后悔不已,妈妈嚎啕大哭,大喊,"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可是,这个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悲剧。

父母为什么总是朝孩子发脾气呢?

动画片《小猪佩奇》火遍全国,许多孩子都爱不释手。这是为啥呢?难道仅仅因为它颜色丰富,符合小孩子的审美吗?当然不是,因为在这部动画片里,没有语言暴力,没有负能量,剧情里永远都充斥着一家人的温馨与爱。

佩奇和乔治把玩具到处乱扔,甚至搞坏爸爸的衣服,佩奇的父母永远都是一副温和的样子,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生气,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会更不会把气都撒到孩子身上。

可是,佩奇父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父母却做不到。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1、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随意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可是,讲道理的时候都明白,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界限感,我们没有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在我们眼中,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附属品,那我朝我自己的私有物品发脾气,谁能管得着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教育我家孩子,干你啥事儿?"

但是,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孩子已经与我们分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陪伴,可以指导,也可以教育,但是我们却没有资格把他当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来承担我们的情绪。

2、人的本能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对孩子,也不例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委屈,生气,狠狠滴去踹身边正在打滚的小猫。小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正好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站在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讲的是不良情绪的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但是,不幸的是,当踢猫效应发生在家庭中时,孩子往往就会变成那只小猫,他们能做的只有逃离,但是有时候却无处可逃。

心理学认为,人本能发泄的对象,就是身边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们可以想一下,你敢朝你的上司发脾气吗?你会对你的朋友拳打脚踢吗?你曾经要求过你的同时必须对你言听计从吗?都没有,因为你知道人家没有必要遵从你的意愿来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就把在其他人身上获取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而且,我们知道孩子是弱小的、没有力量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因为孩子弱小,所以他才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而不是成为父母的专属垃圾桶。

3、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情绪的能力,他们无法排解,只能发泄

我曾经在商场的角落里看见过这样一幕,爸爸用一只手把孩子抵在墙上,一边用另一只手不断地打孩子,嘴里还念叨着,我告诉你不让我惹我,还惹我,你这就是欠揍。之后,看过往的人有些多,爸爸就拽着孩子往安全通道里走,小女孩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爸爸不要再打我了,我听话,我听话。而女孩的妈妈,就站在旁边看手机,仿佛发生的这一切都和她没有关系。

看到这样一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我看了那么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我们自许为孩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竟然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

许多父母的生存压力都比较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工作,还要经营人际关系,有时候真的是亚历山大,但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进行排解,所以他们就把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要是调皮捣蛋,那么自然就变成了出气筒,甚至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乖巧可爱,但是父母还是能找到理由,随意打骂。这一切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将情绪发泄给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呢?

俞敏洪曾经在演讲中说:"父母控制情绪,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说,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困境)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的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情绪暴力下的孩子,他们本身的状态也十分糟糕,郁郁寡欢、沉默寡言。面对父母的事情,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因为他们即便自己没有错,都有可能被惩罚,要是再出错了,那么指不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但是,当他们面对外人的时候,却有可能展现出另一个极端,就是残忍、暴力,因为他们从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就是用暴力来对待一切。

只要什么事情不顺自己的心意,那么就可以随意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来发泄,而看到对方瑟瑟发抖的样子,自己则会产生满足感,因为间接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他们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对他来说,极其不稳定的世界。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这样一篇文章,提出了做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英国作家罗伯特.亚伦曾经说过:"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

那么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1、我们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样越想就越觉得难受,严重的时候可能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种种花,又或者看看电视剧都可以,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中去。

2、我们要主动宣泄情绪。

我们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我们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然,这里所说的宣泄也不是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出去运动一下,游泳、打球,或者找个KTV唱唱歌,都可以有助于我们发泄情绪。

3、我们还可以弱化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越是生气,就越想找茬,恨不得找个人干一仗才觉得舒服。不过,这却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会让我们陷入到更大的冲突,从而加剧我们的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暂时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不想、不思考、不回忆,弱化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4、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学上有一ABC理论,意思是说,影响我们产生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打个比方,同样是下雨,有的人会觉得不开心,因为一下雨,道路就会比较泥泞,他会觉得出门都不方便。但是,有的人却会觉得很开心,认为下雨后空气会变得更清新。所以,同样是下雨,但是不同的人却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跳出原有的局限,这样我们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消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当我们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其实并不会,这些随意发泄出来的情绪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插进孩子柔软的心,让孩子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让孩子的人生中除了伤痛再无其他。

更何况,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当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的时候,不单单要在学习成绩、言行举止上要求孩子,我们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的状态。

为人父母 你是否无法控制情绪?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人父母 你是否无法控制情绪?,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的关系不怎么好。这个男孩是个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短暂的ADHD(注意力缺乏,运动机能亢奋)儿童。在生活中,他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爸爸发生冲突。

每到吃饭时,这个孩子就不好好吃饭,到处跑着玩,而爸爸就会发火,大声怒吼:“快吃饭!”孩子一害怕,就把饭碗扔掉,然后逃跑了。爸爸总是气得摔椅子、摔东西,把整个家里摔得乱七八糟。

每次吃饭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妈妈呢,也不劝阻,只带着另一个孩子躲到房间里去。

迄今为止,我成功诊治了很多爸爸,但像这样的爸爸还是第一次见到。

孩子来的时候坐不住,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文件,一会儿摸摸物品。孩子爸爸正和我聊天,看到孩子这样,马上厉声说:“住手!”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到处摸索。爸爸发火了,抓起孩子,举到空中,威胁说:“你再不住手就摔死你!”

“是不是控制不住情绪啊?”

“是啊,可是大多数的爸爸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大多数爸爸都不是这样的。不能那样对待孩子,那样的话,孩子是好不了的。您或许不太懂,要不接受一下检查吧?”

结果显示,原来孩子的爸爸也是ADHD。他上学时头脑并不笨,可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一考试就考不好。进入社会工作后,往往也是三心二意,多次半途而废。

我给孩子和爸爸都开了处方,对他们进行了提高注意力的训练。结果爸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获得了晋升,孩子的行为也好转了。

ADHD是属于遗传性倾向的疾病,焦躁障碍和忧郁障碍大部分也是遗传性倾向的疾病。但并非这些疾病都会对成长产生影响。即使出生时是这种体质,但只要得到后天良好的养育,就不会对成长造成影响。

但如果父母不知道自己和孩子都是这样的体质,那么养育孩子的困难难度就会倍增。如果控制适宜的话,这种症状只会表现出10%,而如果没办法控制的话,那这种症状就会表现出100%,甚至是200%。

不会控制愤怒情绪是严重的问题

身为父母,必须能够控制愤怒。

不论是谁,如果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限度,就会爆发的。这就如同在夏天,用电量超过负荷量时保险丝会烧坏一样。

即使自己知道“这样可不行啊”,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摔东西。平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这时却怎么都不能忍受,这就是无法控制愤怒。

“妈妈发火时真是吓死人了,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如果哪一天妈妈突然不要我了,那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对某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想到未来不知怎么办时,就会充满恐惧。如果父母经常大怒,孩子长大后就会得压力障碍症,导致孩子大脑机能出现异常。如果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要发火,就赶紧跑到无人的地方去

在快要发火的时候,与其追问自己为什么发火,不如快点消掉怒火。当感觉自己控制不住就快发火时,不妨赶紧跑到一个无人的地方。

我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就会故意晚点下班。送走全部的患者后,关上诊疗室的门,独自静静地坐着,或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等着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回家,即使孩子没有犯错,自己也会无缘无故地发火。

在家里,我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会坦率地对孩子们说:“妈妈要发火了,待会儿再说吧!”然后赶紧走进洗手间。

到洗手间照一下镜子,看到自己满脸涨得通红,于是我就漱漱口,然后坐到马桶上冷静情绪。一会儿之后,我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发火啊!于是渐渐地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对孩子们,就没有那种攻击性的冲动了。去超市或到公园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经常发火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

而这些在经常发火,或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获得幸福的。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父母们啊,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