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胎教

2021-04-27 光感胎教 安全亲子活动 交通安全的童话故事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3个独特的表现。

宝宝在长成过程中,非常需要爸爸妈妈全身心周道的照顾。但是,宝宝的心思却像针一样细,稍不留意,就会产生胆怯、不安全的感觉。以下三个表现,都在暗示你的宝宝缺乏安全感。

表现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引导原则:

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

表现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啥,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

引导原则:

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绪情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

给予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是婴儿安全感满足心灵平和的基础,同时,母亲给予婴儿所需的各种心灵交流,也是婴儿精神愉悦笑迎生活的资本。为孩子购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时间,多与孩子游戏,交流,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表现三:外表强悍与内心脆弱

恺恺小朋友平时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头”来取得“胜利”,若老师指出其错误,他则常常用“仰天长啸”表示抗议或者直接“攻击”老师。

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会如此固执和偏激呢?

这一类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围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到了孩子。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从而将这种心理也反应在了行动上。往往其外表的强悍反而更加证明了其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

引导原则: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的确,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胆怯、畏生、敏感、内向而不爱交往、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做起: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与交往习惯。

相关推荐

宝宝缺乏安全的表现有哪些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即便是再长大一些都是如此。那么宝宝缺乏安全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安全感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生儿刚从妈妈温暖的子宫里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十分努力的适应新的环境,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安全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宝妈宝爸来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宝妈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当宝宝睡觉总是不踏实、会惊醒,不管谁抱宝宝都会通过大哭来‘抗议’的时候,这就说明宝宝缺乏安全感了。

如何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睡醒就哭,哭到睡着又会惊醒的宝宝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想要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首先要对宝宝的睡眠环境进行‘改造’,宝宝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上,周围的环境转变化太大会让宝宝不适应,所以要用襁褓包裹着宝宝,让他有一种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宝宝的安全感。

另外我们的宝妈要多给宝宝哼哼儿歌,因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声音能够有效的安抚宝宝情绪。

在宝宝出生之后,宝妈应该多陪在宝宝的身边和宝宝说说话、哼一哼儿歌,这样才会让宝宝产生安心的情绪。

多拥抱、亲吻宝宝也能有效的给宝宝带来安全感,不管宝宝是处在困了还是清醒的状态,宝妈都要多抱抱宝宝,跟宝宝进行肢体上的接触。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宝宝紧张的情绪,会让宝宝的情绪更加稳定,也可以多抚摸宝宝的身体,让宝宝熟悉父母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刺激宝宝的触觉神经,促进大脑的发育。

在宝宝满月之后,家长要经常抱着宝宝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让宝宝多了解周围的环境,当宝宝适应周围的环境后,就不会产生恐惧的情愫,心里就会有安全感啦。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般情绪较稳定,自控能力强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少用威胁与回拒,通常都能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为人父母者,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这问题有点矛盾,但是这的确是个普遍潜在的问题,困扰着无数家长。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呢:“我们的父母,有时把孩子当成学生一样来管,而不是把他当成孩子来教,我觉得这样的偏差,不但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友善,而且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因为除了功课和成绩之外,你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话题跟孩子谈心。”

不少父母把孩子当学生一样要求学业表现杰出,连家里好像也变成了补习中心一样,周末的补习和辅助课程多得让人吃惊。即使现在已是年中学校假期,请问问你身边的父母,有多少孩子必须在这期间,照旧上补习课和各种活动,根本没有轻松的时间。

新一代孩子价值观变了样

现代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跟上一代父母完全不同,最关键的是社会转型,学校也转型,他们得面对生活费高涨,更棘手的亲子问题,沉重的工作负担,还有学校的压力。另一方面,孩子的接触面更广,包括电子与媒体资讯爆棚,新一代孩子的价值观也变了样,已更懂得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可以拒绝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让父母始料不及,甚至是冲突的源头。

现代孩子觉得爆粗口是等闲事,但是父母却无法接受。现代孩子接触电脑、电视节目、电影等等,对说粗话习以为常,但是,他们却没顾及说粗话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觉得父母反对,是不讲理的,更觉得他们是落伍的。

期望跟父母有更多快乐时间

我们经常问孩子他们对家里(父母)有什么期望时,他们的答案是:能跟父母和家人有更多快乐的时间。”这个小小而简单的心愿,却在现代生活和繁重的课业中,变得遥不可及,甚至是很奢侈的。

父母担心孩子在生命(生活)中输了人,是否能克服种种挑战,也担心他们误入歧途。往往父母接到老师的电话,即使对方只是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之情,父母也会把它诠释为自己是个不称职、失败的父母,因此把更多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反而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亲子关系。我们把这种父母称为‘over-parenting’!”

把目标定得太远

举例一个过分为孩子操心的父母来说:“这个妈妈看到六岁的孩子仍旧绑不好鞋带,非常气愤地说,这样将来你出国时怎么生存。这话扯远了,父母对孩子要有目标,但是不能把目标定得那么远。孩子也承受了无谓的压力。

“当父母过分投入于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时,将会忽略跟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指导),变成让孩子感到厌恶的唠叨、爱操控的家长。当缺乏正确的沟通时,进入少年期的孩子会变成叛逆,觉得父母只珍惜他们所取得的好表现或良好的行为。”

亲子沟通少用威胁与回拒

在教养孩子的原则上,父母仍然不可以太宽待,有些父母认为跟孩子做朋友最好,但是这有时反而会失了分寸,孩子无法对父母有所敬畏。我觉得最好是做个友善的父母,让孩子容易亲近,没有太多距离。父母应该适当地使用其权威,让孩子更有责任感。父母应该是家里的导航者,甚至让孩子觉得家是一个避风港,无时无刻都能找到安全感。

一般来说,情绪较稳定,意志较坚定,自控能力强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少用威胁与回拒,通常都能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最后要提醒的是,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一条道路,如何彼此生活,如何更好地沟通,用爱心携手创造更完满的人生。当孩子长大后,回头看年少岁月,觉得童年充满快乐的回忆,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感情美好,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亲子关系。

宝宝非常缺乏安全的动作有哪些


安全感对于宝宝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宝爸宝妈们需要注意,不能让宝宝缺乏安全感。那么宝宝非常缺乏安全的动作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雨琪和他老公因为工作比较忙,所以把宝宝送到了老家让老人照顾,后来工作逐渐稳定之后,夫妻二人把2岁的宝宝接回了家里。回来后,雨琪发现宝宝经常有吮吸手指的习惯,她以为这是宝宝在老家养成的“毛病”,为了帮宝宝改正,每次看到宝宝吮吸手指,她都会严声的训斥宝宝一番,后来和好友聊起这件事情,好友说:“宝宝这是情感缺失寂寞的表现,要是不及早的关注,会对他日后的心理健康也造成影响。”宝宝情感缺失,不仅会出现在缺少陪伴的家庭,也会出现在父母在宝宝身边的家庭中,要是宝宝有这4种表现,说明他已经有情感缺失现象了。

1、喜欢发呆

宝宝2岁左右,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大多情况下,还是用行动和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宝宝的心情是愉悦的,那他的肢体一定也是欢快的,眼睛也是明亮的,但要是宝宝经常出现望着天空、窗外、或者某个地方发呆,不仅仅是疲倦,还可能是宝宝需要宝妈的陪伴了,也可能是他目前情绪低落,需要得到关注。

2、吮吸手指

不少宝妈会发现,宝宝小的时候,会出现吮吸手指、玩具等行为,这是宝宝再用身体探索周围的环境,一般等到他大一些,这个行为会慢慢的消失,但要是宝宝年龄大了之后,依然有这种现象,说明宝妈陪伴他的时间少了,他的情感“寂寞”了,如果宝妈没有及时的陪伴,可能会让宝宝这个不良的习惯持续下去,这对他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非常的不利。

3、爱闹腾

有些宝妈会发现,宝宝小的时候,会经常借助哭闹的情绪,来引起宝妈的注意,要是宝妈没有关注到,他会持续更大声地尖叫,宝宝这样的行为,多出现在他们意识发育不完善时期,因为情绪很难自控,加上宝妈忙陪伴的少,就会让他有这种过激的行为,如果有此现象,建议宝妈们多用游戏疏导宝宝的情绪。

4、过分依恋妈妈

除了以上的三种现象以外,要是宝宝在生活中,凡事喜欢让宝妈陪着,或者经常不离身的跟在宝妈身后,过分依赖宝妈,都可能是他缺少安全感,和缺失陪伴。宝妈除了要多鼓励以外,日常外出要和宝宝交流,不要突然离开,会让宝宝有被丢下的感觉。

宝妈经常陪伴,不代表宝宝就没有情感缺失现象,要是不知道和宝宝交流,一样会让宝宝出现不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安全感,而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么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日常特别爱黏着大人、不是很合群、独立性极差?遇到小小的困难就畏缩不前,追问之下回答说“我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一时竟让大人语塞无以回答。

你以为这些成长问题不过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她自身便可以克服。或者单纯的将这些问题定义为“胆子小、抗挫折力弱”,殊不知,它们背后隐藏着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大问题。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接纳,父母需要从小为孩子种下“无条件接纳”爱的种子,遇到问题不躲避去纠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面对未来的底气及胆量。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经常需要父母陪伴身边,需不停的陪伴做事,占据父母全部精力。

2.遇到事情不想解决办法,而总是喜欢哭,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

2.不愿尝试挑战,不愿承担失败的后果,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

安全感的重要性

安全感是构建完整自我体系的关键,能够区分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与需要努力的部分,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边界认知。

1.安全感是儿童智力、专注力、记忆力发展的基础

2.安全感是儿童自我系统建构的核心要素

3.安全感是儿童拥有社交力,高情商的起点

4.安全感是保证个体身心健康,快乐幸福的源泉

安全感是什么?

1.稳定

外部环境(人、事、物)

在孩子生命的开始两年,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要帮他建立规律的生物钟,保证大脑正常发育。保证外部环境事物的稳定,不要在开始阶段给予他们太多刺激。

内部环境(心理环境)

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关注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共同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2.可控

人: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积极敏感的反馈

事:可获得成功体验,可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技能

物:玩具不要总换,不要常搬家,不要过早带到公共场合

影响安全感的因素

1.母亲怀孕的状态:母亲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喝酒、抽烟、臭脸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的生活作息是否规律、情绪是否安定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先天的身体健康情况。

母亲产后的状态:自信的恢复、情绪的调控、社会支持

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2.来自父母亲的反馈:需要及时反馈、反馈的一致性、反馈的积极性

如何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1.用心的陪伴,不要跟孩子长时间的分离。

2.父母要保有积极的情绪,常常微笑。

3.身体的接触不要少,需时常抚触、拥抱和亲吻孩子。

4.营造有爱有规则的家庭环境,父母双方给予孩子一致的关注,忽视及冷漠都是安全感最大的杀手。

安全感是伴随一生的心理需求,或许在爸爸妈妈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忽视了它的存在。不妨借由自己育儿的过程,将心态放轻松,陪同孩子一起去成长并不断自我成长,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光感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