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子活动

2021-04-25 家长亲子活动 幼儿入学准备家长征文 家长谈幼儿入学前的准备

孩子耍赖,家长别心软。

“我就要再玩一遍摇摇车嘛”、“不讲故事就不睡觉”、“再看一集动画片”……生活中,如果孩子耍起赖,类似这种“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家长自以为能看清孩子的内心,可事实上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孩子往往能发现父母的立场并不坚定,撒点儿娇、软磨硬泡一下,爸爸妈妈就可能心软,遂了自己的心愿。

因此,面对赖皮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找到应对方式,不妨试试以下三步。

第一,说明自己的底线。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可以吃两颗糖果”、“9点之前必须睡觉”。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孩子很容易拿“我只多吃一颗”、“再看5分钟”的理由纠缠你。

第二,做好离开的准备。如果孩子试图“违规”,家长一定不要心软,立刻转身就走。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开,会让孩子主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如果家长一边说着“宝贝该睡觉了”,一边继续陪他玩玩具,孩子很容易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

第三,情绪冷静、适当警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此时,家长一方面要保持情绪上的平静,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家长最好把脸转向一边,不要冲动、更不能打骂。另一方面,家长千万不能妥协,必要时给予警告,取消他的某项“特权”,比如“明天不能看动画片”等。有了这种警告,下次孩子想提出“无理要求”时,一定会考虑后果。

扩展阅读

3步巧妙拒绝孩子耍赖皮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3步巧妙拒绝孩子耍赖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

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父母不愿意总扫孩子的兴,更不希望成为孩子眼中的“大恶人”。但是,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父母有招:巧妙对付孩子耍赖


在妞妞哭闹时,我一次次提醒自己:一定要与她划清界线,不高兴、闹情绪的是她,不是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全家人的好心情、孩子乖巧懂事的好性格以及孩子眼中好妈妈的形象。

案例:闺密来家里玩。一见面,她就大倒苦水:“宝贝儿子不到4岁,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暴君,在家说一不二,动不动就哭闹发脾气,大人不堪折磨只得让步屈服,小家伙吃准了大人的弱点,更加变本加厉。我实在气不过时只好对孩子狂吼乱批或拳脚相加。”

闺密的烦恼引起我强烈的同感,在女儿妞妞3岁左右时,我也常常不知不觉间陷入她的情绪迷局。那时,妞妞的哭声就像有着吸星大法般的魔盆,把我的耐心、理智一点点吸食掉,结果回应她的往往是我更高的分贝、更猛的“火力”。妞妞的情绪成了影响全家人的晴雨表,她高兴时全家一片艳阳高照、欢乐祥和,一旦小家伙情绪欠佳或有意愿未遂而哭闹时,我们全家往往就会被搅得乌烟瘴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这样亦步亦趋、被动而无力地接受着妞妞的“恩赐”或“惩罚”。

在一次次的教训之后,终于有一天,我幡然醒悟:这种教育方式太不科学、太危险了,渐渐成长的妞妞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所以,我决定积极努力地改变那种被动的局面!

首先,我要求自己从内心坦然接受这样的事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当他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也是孩子的权利,没什么大不了的。换个角度来说,孩子用这种方式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还是件好事,因为把把坏情绪压在心底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扭曲。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发觉妞妞哭闹时,我的焦虑、急躁情绪明显减少了。

其次,在妞妞哭闹时,我一次次提醒自己:一定要与她划清界线,不高兴、闹情绪的是她,不是我。我不能莫名奇妙、糊里糊涂地白白搭进自己的好心情,这种牺牲不但没有价值,还会产生一堆负面效应。于是,我们家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妞妞在一边哼哼唧唧或扯着嗓子干嚎,我泰然自若地坐在餐桌前,无比香甜地享受着美味的晚餐,或者跟妞爸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我们的置若罔闻向妞妞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哭闹不是明智的选择,不要妄想用哭声来威胁得到更多的关注。

这个“以守为攻”的策略使我像个事不关已的旁观者一样,有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超然和淡定。在成功地摆脱妞妞负面情绪的影响、妥善调节好自己心态后,我发现我的育儿智慧也随之提升了,很快我就摸索出一个百试不爽的好方法——先不闻不问地任由妞妞哭闹,让她体会到自己的无趣和尴尬;火候差不多时,我再适当给个台阶让她下:“哭够了吗?来,妈妈抱抱。”往往在那个时候,一直在察颜观色、渴望回应的妞妞保准会一溜烟地跑过来依偎在我怀里,受过冷落教训的她格外珍惜妈妈的抚慰,我只需稍作安抚,她就破涕为笑了。就这样,我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避免了一场声嘶力竭的冲突和战争。

所以说,孩子产生哭闹等坏情绪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自己被孩子的坏情绪所左右,因为一旦如此,家长就容易失去自我,忘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原则。明智的家长应该学会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坏情绪之外,坦然接受孩子哭闹的事实,然后理智、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全家人的好心情、孩子乖巧懂事的好性格以及孩子眼中好妈妈的形象。

面对耍赖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对耍赖的孩子应该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也许是你的耐心不够。有一次我的孩子也这么闹,我不理她,她就哭,我就随她,让她哭个够,虽然也心疼,但也只有硬下心来。不过如果不行也许可以用别的东西转移她的注意力。

jennychang的回复:(写于2/8/014:31:56PM)

看了你的最新消息,我发觉我们挺像的。你知道了,我叫“臭”童吗!我做错事又乱发脾气时,妈妈和爸爸总是串通好了将我“冷冻”——放在一边不睬我,我没意思了就会自己静下来的,因为没有姥姥或姥爷在身边做后盾呀!

心痕的回复:(写于2/8/014:02:31PM)

我觉得最主要是大人之间要一致,如果态度不统一,小孩很会见风使舵的哦。

nightingale的回复:(写于2/8/013:41:16PM)

轩儿也有这样的时候,真的是气得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最反对小孩子赖在地上不起来,后来一见他这样,我就把自己关起来不理他,如果没有救援的人,他会很快地敲门说对不起,但如果有人在跟前效果就差多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人要一致,小孩子最会察颜观色了,大人的不经意的表情,人都会很快捕捉到!

不过,总体来说轩儿不是很犟的孩子,我以为对待犟小子最好的办法还是大人冷战,绝不妥协。有了第一次的妥协,以后就事倍功半了。

另外,如果没有非做不可的理由,我想最好还是不要引发他的犟脾气,这样的冲突,在母子之间,还是越少越好。比如他想继续玩,可以叫奶奶下来陪他一会儿。

每个孩子都不同,试过以后才会找到自己的办法呢!

儿童早教:家长越“心慈手软”孩子越“变本加厉”


“算了吧,算了吧,但是,就仅有今日,下不为例”。“好啦,别哭了,妈妈让你买去便是”。“行吧,行吧,此次父亲陪你去玩,之后不能再那样耍无赖哦”。你是不是也是那样的“好好地父母”?“好好地父母”确实非常容易做。自身放心,孩子也开心。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个轻轻松松。无须费许多 口角跟孩子讲理,也无须费尽心机让他终止抽泣。“临时考虑他的规定,下一次由不得着他脾气就可以了。”许多父母一直那么想,可通常不如人意。在该回绝孩子的情况下“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那样的“妥协”中纵容自身,乃至得寸进尺。

你给他们例外一次,他还会继续贪婪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眼前是最我不甘心的。直到第二次,或许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而忘掉孩子早已无理取闹两次了。人的本性是无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一次好处,学得了乖,后边就沒有罢手的情况下。

一些原则问题的事儿,不可以同意,便是不可以同意。例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乐,要吃家中沒有的物品,你务必让他搞清楚,不管他如何闹,这一无理的要求便是不可以同意。孩子“栽跟头”了一次,了解耍无赖都没有用,那麼下一次他也不容易再这般了。针对太过的规定,沒有“下不为例”可循。

最开始孩子学好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一直以观察的方法坚持不懈自身的规定,要是妈妈的回绝都还没果断到让孩子担心或失落,孩子会再次坚持不懈,乃至用又哭又闹来威胁妈妈。这一招最能观察出妈妈回绝的極限。假如妈妈十分果断,孩子就慢慢舍弃工作制服妈妈,让妈妈听从自身的想法。反过来,假如妈妈妥协了,孩子的任性生活就获得了加强。要是尝到一次好处,孩子就会把握住妈妈的缺点,再次用骄纵固执的方法让妈妈考虑自身全部的规定。

假如你的孩子骄纵,那麼孩子早已把握住了你的缺点。方法非常简单,学好果断地对孩子说:“不”。

一、怎样和孩子签订私底下协议:

1.让孩子沒有空档可钻。妈妈可事前跟孩子签订私底下协议,让他沒有悔约的空间。

2.告知孩子为人处事务必讲信用。妈妈能够 清晰地告知孩子:“大家两人必须言而有信。谁悔约了,谁便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

3.孩子务必清晰地同意他愿意这一协议。

二、回绝孩子违背协议的三条对策:

孩子坚持不懈要违背协议时,你务必对他说一个出尔反尔的人谁都讨厌。

1.双眼看见孩子,小表情严肃认真、宁静,不要笑,让孩子感觉无机会。

2.回绝孩子时,讲话要简约:“不好,大家早已说开心的事不可以悔约。你务必……”假如孩子再次坚持不懈他的无理取闹,你可以更简约地回绝他:“不好。”假如孩子更为固执,又哭又闹、叫喊,弄得你很尴尬,你能不用说一切话,立即抱住孩子回家了。假如碰到进园的情况下,你正走着工作,这时候能够 二话不说,立即送孩子到班级,跟教师表明状况,随后离去幼稚园。假如孩子坚持不懈不想吃饭,或吃零食,你应该始终坚持不给他们零食,另外让他不想吃饭。

3.回绝孩子的那时候,不必跟孩子争论过多,过后等孩子与你都静下心来的情况下,再讲理。但特别注意的是,你务必以重视、公平的心态跟孩子讲话,那样孩子才会接纳你的建议。

妈妈屈从孩子的无理取闹,总会有不能争辩的原因:以便工作不晚到;以便解决自身在群众场所的尴尬;以便孩子更开心;以便孩子不饿着;……这种蕴含“母亲的爱”的原因,会让孩子更骄纵,让妈妈努力妈妈的自尊心和支配权,并且努力换得的仅仅孩子临时的开心和妈妈临时的轻轻松松。却不知道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谦让,总是把难题闲置出来,“浸蚀”了孩子成才的基石,为孩子未来的日常生活埋下了成千上万安全隐患。

除开协议的方式外,针对一些临时性情况,大家给父母的提议是:

置之不理。

孩子闹脾气的目地便是以便造成父母的留意,进而完成自身的愿望。因而,父母能够 置若罔闻,让孩子吵闹。当孩子闹可以了,见父母還是不理睬自身,就会觉得那样又哭又闹并不可以做到自身的目地,渐渐地就能改正自身骄纵的不良习惯。

细心规劝。

当孩子明确提出一些非分的规定时,假如父母无动于衷依然不可以让孩子罢手,适度的情况下父母能够 开展细心的正面教育。简约地对孩子讲理,让孩子搞清楚为何父亲妈妈不可以同意孩子明确提出的规定。可是,干万不可以向孩子妥协。由于拥有第一次的妥协,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愈发骄纵。

适度地“处罚”。

当孩子乱闹脾气以后,即便孩子早已静下心来,并积极“取悦”父母,父母还要有意对他维持“冷淡”。让孩子意识到自身刚刚的言谈举止很让父母“不开心”,随后向孩子表明大道理,让孩子确保之后已不那样骄纵或乱闹脾气。

父母的妥协与纵容,也通常让孩子办事急于求成。

例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要求妈妈让他玩一会。原本妈妈不能的,可是禁不住孩子死缠烂打,只能说:“行吧,行吧,玩儿一会,下一次不能那样。”但是拥有一次,下一次他又故伎重演。最终父母也不想去管。孩子或许就此后果断不学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会考虑自身的一切规定,乃至觉得父母是在怕自身。因此,他想如何便如何,父母也欲拒还迎,更让他肆无忌惮。两极化下来,你也就等待有一天他真实忽视你的存有,不将你当一回事吧。自高自大惯了的他,处身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这般自私自利和蛮不讲理,又如何去和人协作?

家长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