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4-24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孩子让你丢脸时,请淡定面对!。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让你丢脸时,请淡定面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不唱,妈妈就不高兴

有个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妈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狗肉上不了正席”……妈妈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

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宽泛得几近虚伪,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妈妈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她需要面子的时候为她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

面子与孩子,谁在第一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小小美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美的面说,今天小小美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

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美,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美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

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朋友打电话。

“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

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

几乎一晚上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

我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小小美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我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

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

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男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

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

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

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妈妈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当孩子被抢走了玩具,去玩另一个玩具的时候,表扬他的大度;如果他感到愤怒与不适,就告诉他,玩具被抢走,错误并不在他,而是抢玩具的小朋友。

相较于玩具,孩子更在乎的是被认可。妈妈在他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的存在,在他纯洁的人生观里,会认为既然妈妈都说抢玩具的孩子错了,那么他即使有玩具,也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请记得,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关推荐

请在孩子面前收起你的无知


编者按: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夫妻(一个问题家庭)。看来,不良的家庭是制造孩子问题的温床。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在家庭所遭受的伤害,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标榜最爱孩子的天下父母们,究竟给过童年的孩子怎样的伤害?是否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或无知给孩子带来的深重灾难?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

伤害之一:夫妻吵架,孩子担心受怕

小玉(2岁2个月)扑在奶奶的怀里“哇哇”大哭,奶奶怎么哄也哄不住,只好抱着她离开房间。身后,依旧传来吵闹声。奶奶知道,小两口又在吵架了,无非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意见分歧,脾气上来,谁也不让谁。而每当这时,小玉都要被吓哭,但战火来得快也灭得快。夫妻俩也知道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好,但这对80后夫妻也够任性的了,吵起来顾不了这么多了。

伤害分析:

人常说,婚姻要经过七年之痒。相互间由于性格、脾性、习惯的不同,需要彼此磨合、适应,逐渐走向成熟。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完美婚姻必走之路。但也是这个阶段,宝宝正经历幼年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心灵脆弱,她无法理解这两个最爱自己的人为什么经常要吵架、互相攻击。婴幼儿对成人的解读,首先不是听其语言,而是观其表情、看其神态。大人吵架时凶神恶煞、歇斯底里的与平时的迥异的表情和动作,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导致严重的不安全感,而婴幼儿期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时期。

安全感是孩子生命的支柱,心灵的港湾,没有安全感,就无法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无法阳光自信地融入集体和社会,比如,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胆小怕生、怀疑、自卑、退缩、逃避,不敢主动积极与人交往,或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围世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怕受伤害,因为他曾经在本该是最温暖的家中,本该是最安全的父母身边已受过伤害!

三句话建议:

·为了孩子,夫妻之间尽量不要吵架。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发生口角或吵架,则一定要避开孩子。

·如孩子知道了父母吵架,事后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明原因,并讲明这是大人之间的事,和你无关,爸妈永远爱你。

·夫妻如避免不了吵架,也要就事论事,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另一方,因为不管哪一方,都是孩子身边最亲最爱的人。

伤害之二:吓唬捉弄,孩子缺乏信任

由于带棒棒(4岁)的外婆生病回了老家,爸爸又在外地工作,这段时间妈妈常常把棒棒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上,一边做事一边看孩子。这里人来人往,棒棒又长得很可爱,逗人喜欢。一些叔叔常常会逗棒棒玩:“棒棒,你爸爸多久没回来了,是不是不要你了?”“棒棒,叫‘爷爷’,叫不叫?不叫,我不给你糖吃!”“棒棒要听话,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卖了。”而这时,棒棒的眼睛睁得老大,流露出害怕、惊慌的神色,身子往后退,那些叔叔看着信以为真的棒棒,更开心了,进而继续捉弄……而妈妈呢,隐约觉得同事们的逗弄有点不妥,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阻止。

伤害分析:

大人觉得小孩子天真无邪,开开玩笑逗逗他,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却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玩物的不良行径。孩子再小,也有一颗需要他人尊重的心,需要他人认真对待他的愿望。如果有人告诉孩子这只是叔叔和你开玩笑,不要哭、不要当真,则孩子会感到自尊心受伤,感到愤怒、生气,并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孩子今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大胆、阳光等。幼儿限于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根本无法分辨成人话中的真假,不懂那是成人和孩子玩的“语言”游戏,因此信以为真,被吓着,被恐惧所笼罩,特别是“把你卖了”“爸妈不要你了”等这些话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在书中说过:“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这里,我们更要说,哪怕是没有恶意的玩笑,毫无真实性的假话也不能说,否则,就是不当孩子当人看。

三句话建议:

·远离捉弄孩子的场所,避免让成人捉弄孩子或开有损于孩子自尊的玩笑。

·已发现有成人捉弄孩子,鼓起勇气,礼貌且坚定地向他说明:“你这样说话对我孩子的成长不利,我请求你,不要再逗我孩子好吗?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不舒服。”

·平时父母自己一定要注意不说吓唬、捉弄孩子的话,比如“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闹,我就把你扔到马路上”等。

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教育孩子对不?


对于教育孩子,“要一个白脸一个红脸”的问题,不同的家庭持相反的看法。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呢?

1.如网友南山妈妈的看法: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长心目的占有极其的重要性,所以许多家长对孩子溺爱多与管教,孩子成了小皇帝,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我赞成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对孩子批评教育,夫妻双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般地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个要严,一个要宽。严,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行的,如果再这样是要受到惩罚的。但是,光有严不行,严,孩子一是从感情上接受不了,另一个会产生逆反心里,所以,在严的同时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时候,就需要另一个家长出面,对孩子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教育。

红验与白脸有机的结合,既能对孩子有震慑作用,又不至于伤害孩子的自尊,应该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掌握红脸与白脸这个度,不是一件容易事,我见过有些家长,一个严厉批评,另一个大声责骂,孩子眼泪汪汪,这样的教育未必有效果。

扮装红验与白脸,夫妻双方还要提前勾通好,如果双方不能默契,反而适的其反。

比如,一个严厉管教,另一个看到孩子一哭的样子心疼了,于是,把矛盾对准了教育者,孩子没有教育好,夫妻二人却干开架了。

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话好说,但不容易做到。

2.如:我的一位朋友为了教育他那调皮好玩的孩子,与妻子进行了“分工”:我的朋友扮“黑脸”,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便板着脸,或训斥,或惩罚,或打骂;其妻则扮“白脸”,当丈夫对孩子管教到一定程度时,再出面圆场,哄孩子按大人的要求行事。原先,我的朋友对其家教之法曾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去年他因故与妻子离婚时,要求将孩子判给他。但是,孩子死活不愿跟随,最后法院将孩子判跟了妻子。我这位朋友此时方反省到了自己家教法的失误。

首先,“黑脸”不利于孩子良好品性的培养。好玩、好奇心大、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分辨力差和自制力差,就常会做出一些过格(即调皮)的事。对此,家长自然不能放纵不管。放纵不管,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胡来的品性。但是,若大人因为他好玩、老添麻烦而动不动就加以指责或采取某些粗暴行动,就会使孩子困惑不解。他先是害怕,次数多了,就不在乎了。有些家长为了限制孩子的玩和为使孩子早日“成材”,便用要求成人的办法来要求孩子,如规定孩子每天练写多少字,背多少英语单词或诗,学多长时间的小提琴等等。在大人压力下被迫照办的孩子,情绪是消极的,效果就肯定不会好。其实,孩子的玩本来就是他们认识世界、拓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只要他们玩得健康和安全,家长就无须干涉,甚至还应当和孩子一起玩。通过和孩子一起玩,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闪光点,然后有意识地为他提供条件,使其自然形成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将来同样可以成材。

其次,“分脸”不利于孩子认识其缺点和错误。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父母在教育态度上应体现出一致性,双方都有责任教育孩子。

若一方批评、责罚,另一方却态度暧昧,甚至反而袒护孩子,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觉:我做的不一定是错的,你看,妈妈(或爸爸)并没有批评我;只有爸爸(或妈妈)老是看我不顺眼,爱指责我。这样,孩子就很难省过纠非,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其三,“黑脸”不利于与孩子培养感情。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和疼爱。不少儿童还是很敏感的,大人对他的一言一行,是爱还是恼,是关心还是嫌弃,他们都能感受到。因此,和孩子打交道,“黑脸”会使孩子害怕而疏远。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感情隔阂,乃至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就很难接受教育了。有的家长认为自己“黑脸”的本意是为孩子好,说自己是属热水瓶的--外冷内热。但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年少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大都是直观、肤浅的,他们思考问题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深和透,而往往通过直接感受来形成自己的爱和恶。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须采用“分脸”这一类曲折的教育方式,应直接明确,就事论事,并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即使孩子闯了祸,对他批评和惩罚时,也要持沉着、冷静的态度,需要严肃但不可粗暴凶狠,并要注意责罚的分寸。更重要的是,要在言行举止上使他感到,这是出于对他的爱。

末了,应该指出的是,家教最重要的还需父母身作楷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就算父母均充当“黑脸”,也难望孩子成“龙”。

教育孩子时,请控制你的废话


教育孩子时,请控制你的废话

“这是‘1’,12345的‘1’……”,“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来说,大概不会陌生。前者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而后者则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针对此现象表示:“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当你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你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也一天天地变得更有个性,有时他们会做出一些让人气恼的事。父母往往控制不住情绪,就对孩子大发脾气。虽然人们越来越反对家长对孩子发脾气,但迄今为止,能做到不对孩子发脾气的人大概是寥寥无几,特别是在你循循善诱以后,面对仍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时,父母更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

爸爸、妈妈偶尔对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但总结以往很多爸爸、妈妈的经验,在你想发脾气之前,请注意以下提示。

搞清事实真相再批评: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误会了孩子。

不比较其他孩子批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事发当时及时批评:让孩子知道错在何处。

事态严重要严厉批评:以此为戒、杜绝再犯。

就事论事的批评:不要扩大化、不要翻老账。

不在吃饭前、吃饭时批评:批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不让孩子吃饭。

不做全盘否定式的批评:不要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尽量个别批评: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这会更有效。

家人态度一致的批评:使孩子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不带个人情绪的批评:既避免过分伤害孩子,也避免过后你懊悔不已。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