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胎教吗
2021-04-14 必须胎教吗 入学前的八种技能准备 入学前技能准备孩子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
最近的沉船事件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随着暑假的来临,意外高发期也随之到来了。如何提高孩子们的生存技能,成了我们必须给孩子不上的一课。
1.带孩子去游泳吧新生儿0到6个月时,是具有游泳本能的,放在水里,孩子是可以自动浮上来的,这样的本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几率。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身亡的报道,如果我们能常常带孩子去游泳,让孩子掌握这项生存技能,就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牺牲,在孩子的生命旅途中,就多了一份保证,少了一份担心!
2.带孩子参加各种演习吧地震演习、消防演习、防拐演习等,这些各种各样的演习,可以增加孩子防险避灾能力,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生存技能,面对多灾多难的时刻,学会沉着应对,这样的能力,在成人身上也很少具备,那么,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那些“本领”吧!
3.带孩子去体验农家生活吧在我们儿童自由绘画心理乐园的后花园里,有很多老师自己种的蔬菜,大一点的孩子就很喜欢在这个花园里“劳动”,他们不认识菜的品种,不知道菜是怎么种的,但在这片花园中,他们慢慢的学会了呵护小植物、学会了与昆虫和睦相处,甚至还会写生,描绘自然的风景。
城市中的人们,慢慢的都失去了农民的技能,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农家生活,一起劳动,会让孩子学会很多很多,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娇弱!
4.带孩子去野外露营吧带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会辨别方向、学会寻找水源、学会生火、学会伤口应急处理等生存技能,会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那些英勇的特种兵,个个身怀绝技,拥有一身的本事,其实,很多生存技能我们孩子也可以完全学会。让电视剧中的情节变为现实,让自己家的宝贝成为“勇敢小斗士”,岂不是很炫酷!说不定他还会变成全家人的保护神呢!
扩展阅读
五岁孩子必学的七种生活技能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五岁孩子必学的七种生活技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吃东西
孩子刚开始吃饭都是用勺子,但是到五岁时,就应该学会使用筷子了,而且这时候要渐渐培养小孩不浪费的意识,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饭不剩饭菜。端碗端水要拿稳,不可随意倾倒饭菜和茶水。
2、个人卫生
孩子要能独自漱口、刷牙、洗脸,知道早起晚睡要刷牙洗脸,饭前便后要自己去洗手,身上穿的衣服脏了要懂得自己去换干净衣服。大小便能够自理,女孩子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
3、穿衣服
不需要家长帮手,会自己穿衣服,懂得辨别鞋子和手套的左右、衣服正反、裤子前后,并且知道将换下来的衣服叠一叠,放整齐,不乱丢乱扔。套头的衣服有些小孩不会穿,妈妈多做几次示范,教会要领,一般学习起来也不会太难。
4、问候他人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见了人就能脱口说出如“您好”、“谢谢”等。出门时要对家里人说“我出去了”,回家要说“我回来了”,吃饭前后要讲“那我吃了”、“吃饱了”、“真好吃”等。
5、做家务
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家务活了,比如洗盘子和收拾玩具,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如何一步步操作,怎样对碗盘和玩具分类,分别放到相应的地方,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他必须在这些家务中负起责任。一旦他学会了对自己承担的事情,等到他一天天长大,他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6、认路问路
五岁的孩子应该要熟悉自己家和常去的地方之间的路程,一些不太远但是好记的道路,他应该走过一遍就能大致记住。并且,此时他应该还会一点基本的问路常识,知道自己父母的姓名和住址,使有意帮助的人送他回家。
7、协调能力
五岁的孩子一般已经懂得交朋友,有固定的玩伴,当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发生冲突时,要懂得友好协商和宽容公平,在出现人际问题和矛盾时,有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突破问题的方法,会与他人讨论、协商,然后尝试着解决问题。
孩子需要有事情可做,教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并通过种种技能帮助保持、整理家庭内外的居住环境。解决生活冲突,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体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长需要记住的是,孩子比成人更需要鼓励,多给一些鼓励,孩子的表现会更好,个性也会更加开朗。
10种宝宝必学生活技能(上)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种宝宝必学生活技能(上)”,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文的妈妈,每天为了赶上班,总是在小文吃早餐的同时,帮他把鞋子穿好,直到小文进入小学。一天,小文穿着新鞋去上学,放学回家的时候却对妈妈发了一顿脾气,因为同学们都笑话他不会自己绑鞋带,小文怪妈妈为什么平时都不教他。此时妈妈才惊觉,原来老师常提到小文的依赖心重,自理能力较弱,完全是自己所致,但要改掉孩子这样的习惯,岂是容易?真是悔不当初!
激发孩子的潜能
刚上幼儿园的玲玲,拿着糖果请老师帮忙打开,老师问:“玲玲为什么自己不动手呢?”玲玲回答:“每次都是妈妈帮我的,玲玲不会……”这样的情形常会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道尔敦课辅中心主任赖映秀老师表示,有些父母可说是小孩日常生活中,各项事物的代言人,只要他们动一动口,叫一声爸或妈,便万事OK,其实父母为了省时、省力,从小帮孩子料理好所有事情,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及机会,造成孩子日后学习独立的障碍。
孩子是否具有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有其重要意义。从发展角度而言,这代表着身心成熟到某一程度,可主动掌握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使他逐渐脱离依赖或被动的互动,进而能在自己的意志中主动行事,在生理的需求方面,不再只是依赖父母;在心理层次方面,它更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把握生活中每一个可能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父母可由事必躬亲的角色,转变成辅助教导,让孩子慢慢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在教导的过程中,应耐心地为孩子做清楚而明确地示范;且放慢你的速度,以求清楚明确,让孩子整个和步骤,才能有效学习模仿。此外,在示范教导的同时,不要忘了加上语文的辅助,对宝宝轻声细语地解说各项步骤,不但可以促进亲子感情,更可激发学习潜能,达到启蒙的效果。
激发孩子的潜能
“帮他不如教他”,赖映秀老师指出,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与时间,教孩子学习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手、如厕以及收拾玩具等等,只要不苛求,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自动自发、负责任的习惯,还会帮自己省下许多力气呢!
如何在平日生洗,训练宝宝的自理能力呢?
1、拿杯子喝水
交给孩子塑胶或压克力的杯子,熟练孩子自己学习拿住杯子喝水。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溢出一些水来,不过这是常有的事,父母无需对孩子生气或紧张,孩子会经由经常的练习后,渐渐控制得更好。
2、走路
孩子扶着东西移步、独自站立到迈出步伐走路,代表着他的世界理加扩大且丰富了。所以宝宝学会走路后,每次出门尽量让他用走路的方式,避免将他抱在怀中,或是坐手推车。上下楼梯也尽量让他自己爬,有时宝宝会喊累或要求抱抱,这时大人最好能够坚持让宝宝自己走,才得以训练。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清除可能的障碍物,而当孩子进步时,大人可给以适时地鼓励,增加学习动力。
3、自己喂食
孩子拿汤匙战玩盘内的东西,或试着用汤匙把食物送进口中时,总会将食物撒满地。其实,对孩子而言,自己喂食不只是吃而已,还是一件新奇、好玩的事。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弄脏而禁止,甚至自己喂孩子吃饭,剥夺了孩子练习的机会;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喂食,比桌椅、地面整齐清洁要来得重要,父母可在地面、桌上铺些纸或布,减少清理的麻烦,也可在他身边,抓住宝宝的手引导他练习。
4、洗手
将双手弄湿之后,试着抹上肥皂或其他香乳皂,先双手合掌洗手心,再洗手背,然后再分别对十只手指搓揉,尤其是指甲部分清洗更是重要。之后,再以清水冲洗干净,双手合掌轻甩,最后以毛巾擦干。(转下文)
下一篇:10种宝宝必学的生活技能(下)
10种宝宝必学生活技能(下)
5、如厕训练
有些父母急着训练大小便,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其实孩子有其固定的排便时间,且只要从他的动作表情,就可判断他是否要大小便。平时可安排孩子坐在马桶上几分钟,让他习惯坐马桶这件事,提醒孩子要大小便时要告诉父母。刚开始孩子表示要大小便时,多半都已来不及了,对孩子的失误,切勿责骂、处罚;当孩子学会上厕所动作时,给他肯定、鼓励,让孩子感觉上厕所是件愉快的事情。
6、穿脱衣服、鞋子
孩子到了二岁左右,喜欢自己穿脱衣服、鞋子,为孩子准备容易穿脱的衣和鞋,如扣子简单的上衣、有松紧带的裤子或裙子、粘贴式的鞋子等,并教导孩子简单的步骤。例如穿鞋子:“先把右脚套进去,然后再把后面拉起来、贴好。”
7、刷牙
可从带宝宝一起购买牙刷开始。平时舆洗用品应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刚开始大人可抓住孩子的手教导,上列牙齿由上往下的方向,下列牙齿由下往上,里外都一样。接着漱口,然后以毛巾擦干、完成动作,并将用具归放到原位。
8、折叠衣服
收下来的衣服可以让孩子一起帮忙折叠。衣服平铺拉直后,先将袖子往里折,再将衣服由下往上对齐折好,这时可以告诉孩子:“你看!衣服变得好漂亮、好整齐,对不对?我们以后都来帮衣服的忙,玩变魔术的游戏。”孩子折好的衣服,放在抽屉后,别忘了称赞他,孩子将会越做越好。
9、收拾玩具
平时可在家中——固定地方,放玩具的置物箱或适当置物处,作为玩具的家。当孩子玩好玩具时,刚开始可牵引着孩子至玩具存放处,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了,让孩子将玩具放回玩具的家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当孩子完成后,记得给以正面以及肯定的鼓励。
10、以语言表达
孩子还小时,会用拉、抱、指或发出其他声音的方式表达需求,到了一岁以后,父母应鼓励孩子多用语言表达需求,提供练习说话的机会。父母可示范说出完整的句子,当孩子能以语文表达需求,而父母也给以适切的互动时,孩子的哭闹次数就会随之减少。当然,适度给以鼓励,仍是必要的。
以耐心和爱心教导
除此之外,赖老师也指出,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应注意:
a、大人教导孩子时,应先示范给孩子看,而较复杂的动作,则应分段示范,以便让孩子看清楚应该如何做。
b、分段示范时,动作应缓慢。
c、鼓励孩子反复练习。
d、任何练习在开始时,难免会因为不熟练,而出现一片混乱的情况,耐心教导孩子,勿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中,过度的保护或一再地跟在背后收拾烂摊子,只会纵容孩子重复犯同样的成熟而不自知,与其呵护他一路平安顺利,倒不如培养他面对挫折的勇气,训练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处理能力的练习,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以耐心和爱心教导孩子,依照孩子的发展能力,适当地给一些机会,让他动手做;做得好则给以鼓励。初期指导时虽很麻烦、费时,但等孩子纯熟后,他可能成为你的小帮手!
采访撰文:王绍缓
采访咨询:赖映秀
让孩子适应社会生存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孩子适应社会生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原作者:李维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上课都有一个教学大纲,规定了这门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给你的大纲上说:你培养的学生将来应该去获得诺贝尔的某某奖,哪个老师还敢去上这门课呢?惟独我们的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要比获诺贝尔奖还具有意义,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多少年来,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的观念就是和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的。
打开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第一页是五星红旗,第二页是红领巾,然后写了一句话: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这句话对一个6、7岁的孩子来讲是那么抽象,他能理解如此具有象征意味的东西吗?企图从这里开始让他爱国,然后再去爱爷爷,爱奶奶,一下子从那么远爱到身边,他能不能爱得起来,会不会爱?
在德国,同样是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他们的教材是洲编的,第一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孩子现在所居住的社区在当时的样子,很大的一片废墟,惨不忍睹。图片上标了路名,然后让孩子查查自己家所在的道路,孩子一查,看到自己家的路上有很大的弹坑,或者那条路上堆满了尸体。翻到第二页是现在社区的照片,依然让孩子去找自己家的位置,然后在孩子比较了第一和第二张照片后,问他喜欢生活在哪张照片里?孩子很清楚,他不要生活在死人堆里,生活在弹坑旁边,当然愿意生活在现在的社区。于是老师就告诉他,第一张照片是现实,是你们的父母所经历的现实,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从第一张照片到第二张照片,是靠你们的父母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造出来的,单凭这一点,你们就没有权利无缘无故的对你们的父母发威,向你们父母抱怨,因为你们的父母给你们带来了那么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教育一下子就把孩子感染了,树立起了对父母的崇敬。第三张照片是一张2000年的图片,当时是1983年。照片特别漂亮,是一张蓝图。然后问孩子,与前一张比,你更喜欢生活在哪张照片里?孩子当然喜欢第三张。老师就说,老师也喜欢第三张,但你们想一想,你们还有没有勇气和理由让你们的父母再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去建造第三张照片?忍心吗?
一个孩子算了算他父亲已经40多岁了,到2000年已经60多岁了,不能再去造房子了。有个孩子说让土耳其人来造,老师跟他聊天,说让土耳其人来造,父母退休了,付不出钱让别人来造房子怎么办?考虑来考虑去,孩子终于明白了,第三张照片是要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来建造的,不能再依靠我们的父母了,这就让孩子在爱好父母以后接下去爱社区,巩固了地域的观念。
我从中得到一个启发:教育孩子应该从爱父母,爱社区,爱老师,爱同伴……再爱到一个国家,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感染孩子。《文汇报》曾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孩子回家洗红领巾,洗不出血迹,他说给他的红领巾是假的,他要真的红领巾,要洗得出血来的红领巾。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用那么抽象的东西教育孩子,孩子把它当作了真的。你还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教他什么叫象征,而当他了解象征的时候知道象征都是假的!为什么不能从单纯的开始呢?德国孩子的教材就紧紧围绕德性与适应,去适应生活。我们中国的德性教育能不能也走向适应社会?而我们的家长更应迫切需要把德性与适应联系起来。
我举一个例子结束我的观点。我每年都会安排一笔资金让我的女儿出去旅游,看上去她在玩,实际上在旅游中她能接触三教九流,在无意识中去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是永远存在的,以后她长大了、成家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她就会运用这个无形中形成的能力。
她有一年在吐鲁番旅游,我当时在家里看书。她打来长途电话说:“爸爸,我短裤放哪了?”我说:“你自己找,找不到去买一条。”吃完饭她又打来电话,说:“爸爸短裤找到了。”我说:“你找到了还打什么电话?”她说:“爸爸,我怕你担心。”我说:“爸爸不会因为一条短裤担心的,你在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长途电话费可以买很多条短裤?”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初中生这样去处理她所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从那以后女儿出去旅游再也没有打过电话,最多寄一张明信片报平安。我觉得作为父亲,我做了最好的德育教育,我教会她去生活。以这个故事做结束,希望能给大家思考:德育教育的最大目的是让孩子去适应生活,去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