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童话故事
2021-04-07 感动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感动 童话故事二十字孝感动天 绝无仅有的二十四孝图。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下,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也有人质疑,孝道作为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政治核心,已不适应飞速前进的时代中国.
此《二十四孝图》乃高密扑灰年画传人吕虹霞、吕蓁立所作。高密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番外篇:唐伯虎卖身葬父点秋香
【摇篮小编点评】:唐伯虎,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为人风流倜傥,放浪不羁。想必他也是从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中获得灵感,为了接近秋香姐,而在华府门前上演了这出悲情大戏,虽然最终赢得美人归,但这种假孝道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行为,必须予以强烈谴责。
09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摇篮小编点评】:所谓盗亦有道,孝子在古时是相当受人尊重地,连强人也要网开一面。然而后世许多行走江湖之人一旦遭遇险境,为求保命,言必称家有八十老母,也是将孝道功利主义化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相关推荐
侯孝贤:没童年的阅读,我不会有今天
台湾《亲子杂志》刊文称,电影《刺客聂隐娘》终于将自8月28日起,在全台湾84家戏院放映。以本片荣获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的侯孝贤,在8月6日和台风来袭前夕的8月7日,分别率领核心工作团队和男女主角舒淇、张震,和媒体见面,分享幕后甘苦和花絮,让大家更期待这部在侯导心中酝酿了几十年的《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是有关聂隐娘(舒淇饰演)的情感和成长过程的一部电影。时代背景为安史之乱下的唐朝,十岁的聂隐娘无故被道姑带走,训练成顶尖杀手,总能将行刺对象一刀毙命。有一次行刺的目标为势力强大的藩镇节度使田季安,竟是聂隐娘幼年的挚爱表哥,她开始心有二念……
这部电影展现了侯孝贤对唐代的熟稔和对武侠片的梦想。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侯孝贤就开始看武侠小说,跟着哥哥骑脚踏车去租书店一套套的租来看,“看得很快一下就看光光”,然后又开始租放在旁边的言情小说,“有什么就看什么”。中学之后,开始看日本的武侠小说,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套套如《鲁宾逊漂流记》等世界名著。侯孝贤一直保持喜欢看书的习惯,大学时开始接触唐人小说、传奇,就非常着迷,就大量阅读,他对唐代一切如数家珍,像一本活字典,信口解释就是一堂课。
在凤山长大的侯孝贤也喜欢看电影。小学时总跟着不认识的“阿伯”进场看电影,初中时,便伙同好友阿雄作假票。他们捡大人撕角的废票,再把一角粘回去,常常“有盖章的图案对不起来”,但撕票的员工从来不会仔细比对。他因此也看遍凤山三家戏院。
酷爱阅读的侯孝贤表示,父、母亲分别在他初一、高二时过世,他就像“没人管”的小孩,“若没有看书的习惯,我不会有今天,”侯孝贤非常确信,是阅读安慰了他,文字开启了他的想象力,“没有童年那段阅读的经验,不可能今天拍出这种片子,”他说。
拍聂隐娘的感受,舒淇:“让人很心酸”
侯导喜欢阅读的习惯,也影响了演员。他在拍戏时,从不给演员任何指导,总是一镜到底,有时一个场景拍了好几次、甚至好几年,演员都要自己揣测到底哪里不对味。
饰演聂隐娘的舒淇演活了这位内心情绪澎湃、却不能有任何脸部表情的冷酷女刺客。整部电影她只有9句台词,其他全需用眼神、肢体动作来演。她表示,拍片期间,她常常不愿意走进片场,不愿意“变成那个人”,因为她只能远观童年挚爱和妻、妾互动的情景,却不能有任何情感表达,“让人很心酸,”舒淇表示,她宁愿做舒淇。
和侯导有过三次合作经验,舒淇了解侯导让演员自由发挥的作风。“尽管他从不教我们演戏,却常丢书给我们看,”舒淇回忆。拍戏前期演员要做很多功课,书就是最好的媒介。侯孝贤会丢历史、唐传奇、刺客传、日本武侠小说给们演员,让演员对自己的脚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舒淇称之为“文字的导戏”。今年39岁的舒淇认为,透过阅读,她更能“活在那个时代,更能抓住角色氛围。”
《刺客聂隐娘》在侯孝贤的唯美要求下,前后拍了七年、总共44万呎底片。不只合作演员有班底,很多剧组工作人员也都和侯导长年合作。透过阅读、生活中耳濡目染,“聂隐娘家族”累积了类似的价值观、看法和情感,才能成就这样一部“动画片”。
孩子将来很孝顺的表现有哪些
从小家里的长辈就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其实孩子时代就可以看出来是否孝顺,那么孩子将来很孝顺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重点,也是养儿育女中的重中之重,孩子未必要多优秀,但是不可以不孝顺,不能不善良,那么对于父母而言,怎么在孩子从小的教育之中,教会孩子孝顺呢?
如果孩子对你做过这四件事,恭喜你,你家孩子未来肯定很孝顺!
一:知道心疼爸爸妈妈
小孩子的心灵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尽管不能明白爸爸妈妈的工作究竟是做什么,但是孩子们是可以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们很早就要就要起床工作了,也知道爸爸妈妈要很晚才可以下班,他们甚至还知道爸爸妈妈经常把好吃的留给自己,自己却舍不得吃。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有心疼过你,在你生病的时候,知道给你端茶送水,在你下班回来,会给你按摩捶背,这些都足以说明,你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感激父母了。
二:经常帮家里做家务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善于言辞,有些孩子尽管没有说过很心疼爸爸妈妈的话,但是,他们却在用行动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比如,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主动帮家里打扫卫生,帮妈妈一起洗碗,给刚下班的爸爸拿拖鞋等等,尽管他们因为年龄过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是,从这些行为,我们能够看出孩子们很爱爸爸妈妈。
三:努力学习
没有什么比学习上进更能表达孝顺了,而孩子们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未来有个更好的明天,才能真正实现孝顺。尽管,我们不鼓励孩子们单纯地“为父母学习”,学习主要还是为自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有不少孩子愿意为了父母更上进,让自己成为爸爸妈妈们的骄傲,这种孩子不仅孝顺,而且懂事,未来必然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四:花钱节约,很少大手大脚
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管控住自己乱花钱的欲望更为困难的了。很多孩子只要一拿到零花钱,就会马上跑到小卖部花掉,甚至还有孩子会偷偷拿父母的钱出去乱买东西。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控制住花钱的欲望,那么他长大以后,必然也是一个懂得规划钱财的人,如此一来,哪怕工资再低,也必然可以节省出钱来回报父母。
家长的这些行为能养出孝顺孩子!
一:言传身教
孩子所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是精英学校、贵族学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孝顺,那么首先,你自己就要做一个足够孝顺的人,只要父母都很孝顺,都能勇敢承担起自己父母的抚养责任,常带孩子回家看看,那么孩子在熏陶之下,也会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二:经常跟孩子表达爱意
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有一大缺点,那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很少互相表达爱意。这种略显“冰冷”的家庭关系不利于孩子对家庭产生归属感,自然孝顺的理念也会有所削弱,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经常表达爱意,孩子也会学会跟父母表达爱意。如此相亲相爱的家庭之下,孩子不可能不孝顺!
三:教会孩子责任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感的话,那么他也很难有孝顺的行为。家长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该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必须交由孩子处理,家务活动也要让孩子参与进去,孩子只有培养了“责任”意识,他才能在长大成人以后,明白自己需要承担抚养父母的责任,不推脱。
宝妈们,这些你家孩子有这种孝顺的行为吗?你是怎么教育孩子要懂得长幼尊卑的?分享你的经验一起讨论吧,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孩子以后是否孝顺的表现有哪些
孝道,这个词一直在延续着,也是做人的基本。所以家庭教育中,教孩子孝道很重要。那么孩子以后是否孝顺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养儿防老,可是网上时不时爆出的孩子不孝的新闻,让父母们寒心。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孝不孝顺,从小就能看出来,家长观察这些细节,就能判断八九不离十。
一、对父母有没有敬畏之心
现在的教育理念倡导父母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但是仍然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颠倒的,孩子像主子,父母是“奴才”。为了不要养出“白眼狼”,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畸形的家庭关系,明确自己的主人地位。
赵薇也曾在一档节目中说,“你不能让一个儿子成为家庭中地位最高的人,不然,将来他就更不把你当回事了。”
二、是否能与父母分享
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无条件的,可当父母向孩子要求点什么,有的孩子却不愿意。
如果父母很劳累,孩子是否能为你端上一杯温水?如果孩子有美味的食物,是否能同时想到与父母一起品尝?孩子能否体谅父母的感受,与你换位思考?
朋友的女儿上一年级,每当同学给她好吃的,她都会留着回家带给妈妈,愿意把所有美好的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妈妈,让她体验同样的快乐,这个孩子心善,将来势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三、是否有爱心和善心
百善孝为先,孝心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善良,一个人如果善良的话,通常也会很有孝心。喜欢小动物的人,都是有爱之人,有善良的内心,将来肯定会孝顺父母。
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边界,无条件的溺爱,并不一定会换来孩子无条件的回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变得变本加厉的啃老。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心,做一个孝顺父母之人。
孩子的孝心要从小培养
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照理,父母老去时,克尽孝道也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尽孝”却往往被人们排在次要的位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老人,就有一个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阴影当中。很多老人在反映儿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们的保育员、钟点工……
调查中,71.63%的年轻人认为,孝的含义是“善于奉养父母”。有人提出给父母足够的钱;有人说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人说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几天哄一哄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孝顺还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与父母的融洽,更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儿女真情。
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夫妇很不孝,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一问,孩子说“我在刻木碗,等你们老了好用。”夫妇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的确,孝顺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具体来说,不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建立正确的孝顺观。
第一,明确家庭关系。家庭中,应当营造一种长幼有序的环境,让孩子从小知晓长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吃饭;看电视先征求长辈的意见等。
第二,坚持细节训练。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几乎完全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回家主动和父母问好”;中学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等。
第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绝不能让家庭中出现上面的“小木碗”。须知,您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将来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汤,送到您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