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机胎教
2021-03-29 用耳机胎教 胎教音故事 用什么胎教用乐器培养宝宝音乐感受力。
让宝宝利用乐器创造自己的声音,是接近音乐、拥抱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音乐生活化”的主要目的。3岁以下的宝宝,因为神经肌肉的发展未成熟,所以使用的乐器多少受到一些限制。0~3岁的宝宝最需要的是,借由聆听各种音乐,享受韵律的身体摆动,制造各类声响,唱歌、舞蹈及弹奏一些简单基本的击拍乐器等经验,先累积乐音的概念来丰富他对音乐的感觉。适合于小年龄段宝宝的乐器(0~1岁半)
发声器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发现的现成器材,如杯碗瓢盆、装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块等等。几乎在家中所看到的东西,都能当做发声器来使用。比如婴儿就懂得以喂食的汤匙敲桌子或墙缘,以制造一些声响。成人则常常以摇动钥匙圈或敲打一些小瓶盖,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时,我们会用一些空罐子装米和其他种类的干燥物,摇晃出奇妙悦耳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宝宝吞食或被割伤等意外发生,发声物品的选择要谨慎小心,一般不宜选用又小又坚硬的物品中。
适合于稍大宝宝的乐器(1.5岁~3岁)
凡属敲打、摇动、拍击和摩擦产生声音的乐器,如三角铃、腕铃、节奏器或非洲大鼓等都在此列。像三角铁、干椰子壳、沙锤、节拍板、锣鼓等节奏乐器非常适合宝宝使用。如有条件还可以选择像加勒比海葫芦形摇响乐器、拉美洲锯琴、西班牙响板、印度鼓、中国音板等各种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引导宝宝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史知识产生兴趣。
由于节奏乐器常被拿来当做宝宝的玩具,所以特别被容易被宝宝接受。节奏乐器对宝宝非常具有启民性,同时还具备以下功能:①帮助宝宝认识声音的大小、长短、快慢、强弱。②可为其他乐器伴奏。③当音乐音量的幅度产生变化时,可用来加强功效。④可用不同乐器的音色,代表音乐活动中不同的角色。
使用乐器时,可以通过让宝宝分辨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区分制造乐器的材质等等来加强宝宝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延伸阅读
早教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大家随处可见,当播发一曲美好悦耳、开朗开心的音乐时,孩子们会出现不一样的反映。有的孩子激动得摇头晃脑,晃脑。她们不但能感受到音的高矮、长度,还能感受到音乐所体现的情绪和中心思想,并与之引起共鸣,这种孩子对音乐有极强的感知力。有的孩子却反映较为迟缓,她们不可以把握乐曲的节奏与节奏,情绪上也没什么转变。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能熏陶性情和感情,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则是孩子学习培训音乐、提升音乐涵养的基本和前提条件。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感呢?音感的塑造并不是三天二日之功,必须长阶段的累积,要靠平常的耳濡目染。
1、发展趋势孩子的听觉系统工作能力。
音乐是一种声音造型艺术,培养孩子的音感,听觉系统是重要。父母应是孩子构建一个清静、舒服的音乐造型艺术自然环境,给孩子用心挑选一段乐曲,每日早、中、晚播发三次,并且最少应不断五个月赏析同一乐曲,换句话说乐曲大概要被赏析四百五十次,那样才可以使孩子真实遭受陶冶。伴随着年纪的提高,可挑选莫扎特、舒伯特等名音乐家的歌曲。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知力。
节奏是音乐的框架,节奏就在大家日常生活当中,这就需要靠父母去正确引导孩子体会它。比如孩子们喜爱的一首儿歌:小兔子,白又白,二只耳朵里面竖起来,爱吃萝卜和蔬菜。这儿就会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曲的工作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孩子年纪小,对一些繁杂的感情不可以了解,但对她们能体会例如轻快的情绪,清静的氛围等。她们教唱了那样的音乐或听见那样的音乐,历经家里发,都能当然流露自身的情感。教孩子教唱和睦、轻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协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伴随着那和睦、轻快、悦耳的节奏立即渗透到孩子的心弦,她们的情绪不经意间地遭受鼓励。小雯
宝宝音乐培养从培训音乐感开始
宝宝音乐培养从培训音乐感开始
专家认为,婴幼儿天生具有对音乐的灵敏度,而4岁或5岁则是儿童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急切学习各项“操作”与“控制”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喜好模拟,若能善加引导这个能力,儿童便可以透过模拟家长或老师,自然地学习艺术。
对宝宝使用的音乐器材父母们可以用就地取材,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器供宝宝使用。用废旧的易拉罐,在罐子里装进一些小石子或沙子,再把封口堵住,简易的“沙球”就做成了;把啤酒瓶盖串在一起,每个瓶盖四周用胶布贴好,绑在一根小木棒上,“摇铃”又做好了;找两块竹片,两头钻个小洞,用一根漂亮的红绳系上,再贴上米奇老鼠,就成了个性“响板”;用玻璃杯倒上深浅不一的水,调成不同的音阶,做成了即用型的小琴。家长还可以发动宝宝一起创作,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做出各种各样可以发出悦耳声音的乐器。总之,为2~3岁孩子配制打击乐器应简易化、形象化,且声音要优美、动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宝宝的创意也得到了发挥,并且会更珍惜和爱护所作出来的“乐器”。
培养宝宝的音乐感可以和宝宝一起动手制造声音
1、妈妈准备好各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如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一开始只需要准备几种材料即可,留一些待宝宝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寻找,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妈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请宝宝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然后出示里面的物品,看看宝宝是否猜对了。通过比较,宝宝将会得出“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妈妈再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宝宝会发现,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能够让宝宝通过对比立即明白声音发出的简单规律,这比直接灌输科学结论来的有效,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妈妈向宝宝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请宝宝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当宝宝没有听到声音,却发现罐子里居然有纸片的时候,一定非常的惊奇。这时候他就恍然大悟,原来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妈妈还可以让宝宝自己使劲摇摇装着纸片的铁罐,进一步加深他的印象。
4、妈妈和宝宝一起找出来更多可以发出声音的日常用品,让宝宝动手尝试各种办法让所有的物体发出声音,比如拿出玻璃杯倒上深浅不一的水,用筷子进行敲打;把几个易拉罐系到一根绳子上再挂到玩具车的尾巴上,让它们随着宝宝拖动玩具车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用一些玻璃球投进水盆里,听听大珠小珠落玉盆的声音……通过不断的尝试,开发宝宝的创造思维,增强它对声音和音乐的理解能力。
5、妈妈播放音乐和工地噪音的录音,请宝宝听听并且说出对音乐和噪音的感觉。通过对比宝宝能够轻易明白,音乐是动听悦耳的,噪音却是尖锐刺激让人厌烦的。妈妈还可以借机告诉宝宝,当宝宝去到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时,一定要避免制造噪音,比如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摔打玩具甚至是不能吃太脆的零食,否则就会打扰别人。
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孩子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音乐能陶冶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孩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培养孩子的乐感,听觉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经过家中发,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随着那和谐、明快、动听的旋律直接渗入孩子的心扉,他们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受到鼓舞。
用音乐培养高智商的宝宝
从胎儿时期开始,宝宝就在妈妈肚子里默默感受着这世界,等他们出生后开始真正接触世界时,他们会用多重感官来学习、认识世界。对宝宝而言,音律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也最有帮助。因此,许多给婴幼儿设计的玩具,都有叮叮咚咚高低起伏的旋律,这种美妙的声音让幼儿不会轻易厌倦这个玩具,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宝宝会开始哼着不成调的旋律了,这表明他们源源不绝的学习能力已经被激活了。
依成长发育选择音乐类型
不同类型的音乐,宝宝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清脆或活泼的音乐格外能吸引他的注意,而轻柔的音乐可让宝宝安然入睡。在宝宝出生5~6个月时,如果给他听音乐,他已经会试着去寻找音源了。
那么如何选择乐曲作为启发孩子的工具?怎样依照宝宝成长发育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来提升宝宝的音乐智能呢?
0~1岁
1个月大有分辨不同频率的能力。
3~4个月大开始会发出咕咕声与有目地的声音。
5个月大对旋律、内容不同的节奏,能显示其敏锐度。 6个月大能成功配对出特殊的音调。
半岁前
声音:“声音传感”时期。
动作:重复性动作。
表情: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反应,比模仿更容易出现。
宝宝的感官尚未完全启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听”为主,这时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或用哪种方式给孩子听音乐,家长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曲风对比较明确选择音乐时,音乐元素的“高低”、“强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以婴儿的喜好程度为先家长并非一定要为了培养宝宝的气质而选择古典音乐或者高雅音乐,其实,具有文化性或乡土性的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英文歌、儿歌,或是特殊乐器所弹奏的音乐(如陶笛、二胡),这些对培养宝宝的音乐智能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你甚至可依照婴儿的喜好,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播放。
音质和音量音响要清晰、纯净、好听,音量要适中、稍弱。
听音乐的时长每次听音乐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配合孩子的生活放音乐可以分为起床、洗漱、吃饭、游戏、睡眠,依不同场合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当宝宝情绪烦躁不安时,可以放一些亲切、活泼、有趣的音乐,帮助他稳定、调剂情绪;当宝宝玩得很兴奋,但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时,可以让宝宝听安静、柔和的摇蓝曲。
变换音乐的频率不要太快配合孩子生活的音乐曲目,在1~2个月内最好相对稳定,让宝宝听同一组音乐,让孩子有一个感受、记忆音乐的过程。
1~2岁
声音: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能利用拿到的东西制造声音。
动作:对节奏性或旋律性强的音乐有明显的反应。
此时幼儿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因此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可以拓宽一些。
选择节奏鲜明、短小活泼的乐曲带着孩子随音乐节奏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接着逐步增加踏脚、走路等动作。宝宝手部动作发展比脚部要早、快且灵活。因此,先让孩子随音乐节奏练习手的动作,然后再练习踏脚、走步等脚的动作。练习手、脚动作的合拍、协调,可以感知音乐节奏的快乐,发展孩子手脚动作的灵活、协调、优美。
教孩子唱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念歌词,在宝宝已经会说歌词的基础上,让宝宝随家长学唱适合孩子能力的歌曲。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歌声和伴随孩子歌唱的乐器一定要音调准确,否则不准确的歌声和乐声可能造成孩子将来“五音不全”。
2~3岁
2岁
语言:只能用单个词表达意思。
动作:经常通过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意识和听觉,且能用所触及到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 协调性:注意力简单、有限,通常不能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
情感:在身体和感情上依赖成年人。
歌唱:喜欢唱歌,常常对一些歌唱的片段有较强的“复制”能力。
节奏:积极地去反应节奏明显的音乐。
听觉:鲜明生动,有特点的音色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记忆。
3岁
语言:词语较之前有大幅且快速的发展。
歌唱:能完整准确地唱一首歌。
节奏:能理解音乐拍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动作:越来越协调,也不断增加控制节奏的反应能力。
此时幼儿有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的歌曲应容易让孩子理解、感受,并易演唱。
1可反映孩子生活的歌谣为佳。
2歌词以孩子能理解的事物、能感受的情感为宜。
3歌曲篇幅短、节奏简单、易唱、音域在6度以内最好。
4歌词简练、上口、易懂、有趣味,旋律优美、动听、能表达孩子的情趣。
歌曲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歌唱能力和兴趣发展,对于好歌,孩子会曲不离口。对幼儿来说,音域广、定调过高或过低、节奏复杂、内容情绪难以理解的歌曲,对孩子的歌唱并没有帮助。难唱的歌曲会使孩子的嗓子疲劳,并会损伤孩子的嗓音。让孩子唱他们难以理解的歌曲,会破坏孩子的歌唱心理,误认为唱歌可以有声无情,可以不知道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