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胎教

2021-03-22 爸爸胎教 爸爸胎教故事 爸爸的胎教

爸爸如何成为“故事大王”。

爸爸们如果想成为“故事大王”,首先就要了解宝宝“阅读”过程的发展,还要肩负起为宝宝挑选好书的重任。

0~1岁

把书往嘴里送、撕咬书是这个阶段宝宝“看”书的特点。其实这恰恰说明宝宝对书开始感兴趣。可以给宝宝买一些书看,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是更喜欢爸爸来讲。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才能使宝宝更聪明。

选书原则:安全选择那些不容易撕破或掉页、没有尖锐边角的书,讲的时候宝宝抢走拿着也不怕。画面要清楚,色彩丰富但不要刺眼。那些印刷质量不好、色彩也有偏差的书一定要帮宝宝“屏蔽”掉。

1~3岁

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但是这个时候的他注意力还集中不了太长时间。也许爸爸讲得正带劲的时候他就跑了。那也没关系,就拿出爸爸的“绝活儿”,跟他疯一阵儿,再做回你的“故事大王”吧。

选书原则:丰富不仅是故事书,撕纸书、触摸书、外形不规则的书都应该让宝宝接触一下。故事的画面也不要总是可爱的卡通形象,真实的照片、泥塑、剪影、剪贴纸或者油画组成的故事会让宝宝有不同的感受。

3~5岁

这个时候爸爸讲的故事应该可以使宝宝明白一些道理了。故事应该成为父亲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爸爸可以在每天的故事时间里和宝宝分享生活的体验,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乐观、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选书原则:享受一本好看的书,一个好故事能让爸爸和宝宝共同享受讲故事的时光。孩子听了故事有自己的感受,爸爸讲完这个故事也觉得回味无穷。现在很多优秀的绘本非常符合这个双重“享受”的要求。

扩展阅读

如何成为孩子真正需要的酷爸酷妈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很“酷”(cool),这不是说他们希望父母拼命追赶潮流(这会让你一点都不“酷”)。与某些流行的理念相反,我们认为最“酷”的父母不会消极地任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们想要的酷爸酷妈是能够保持冷静的父母——尤其在场面失控的时候,孩子们希望父母比自己更加冷静而且理性。

事实证明,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所有的父母都面临着生活中最巨大的挑战——他们尽力想让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但是当下的文化却并不倡导承担责任,崇尚的反而是“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虽然我们知道在过去,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不胜枚举,但同时又渴望着重返往昔的美好时光。很多父母常常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儿女却并不一定领情——难怪他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我想,他们都需要帮助。

谁能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愿景,让爸爸妈妈们看到改变现状的希望呢?我们都在寻找这样一个人。

谁能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愿景,能让爸爸妈妈们看到改变现状的希望?

为了培养出“完美小孩”,许多培训课程会给我们传授五花八门的技巧,但是最终证明都行不通。最糟糕的是,我们的心中不断回响着一个声音:为了孩子,就应该牺牲自己,就应该随时待命,孩子们需要什么,就应该马上满足他们什么。

虽然我们还有其他更多的信条,但是它们对改变现状毫无帮助。而最后这个完全牺牲自我的声音,实际上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结果:它会让父母更觉得自己没用,变得更加沮丧,也更加不知所措。

让宝宝成为讲故事大王妙招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半数父母仅偶尔与孩子一起阅读。专家提示,阅读比起广播、电视和网络来,调动脑细胞去思考的成分更多,阅读要从小培养,既要持之以恒,还应讲究技巧。

案例:母亲给一岁半的儿子买了一本小人书,书名叫《桑布》。一天,母亲对另外几个好友讲起小人书中的故事情节:“有个叫桑布的男孩儿,过生日时,别人送给他好多好多的礼物。在回家的路上,他遇上了一只凶猛的野兽,把他的礼物全叼走了。桑布哭着回到了家,经过父母的一番安慰,不哭了,高兴地坐在漂亮的餐桌前吃饭。”母亲话音刚落,儿子突然说:“不,他哭的!”说着,便指着小人书给妈妈看。原来,那是封底的装饰画,上面的确画着一个哭着的桑布。

点评:以上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举的一个案例,说明婴儿和成人对事物的感受、理解是不同的。这在大人给孩子说小人书时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在给小宝宝说书时,要讲究技巧,慢慢提起他的兴趣,从而让他喜爱上阅读。

提前熟悉故事情节

上学时朗读课文的经历告诉我们,再简单的文字,第一次朗读时在字音、断句、重音和连贯性上都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肯定会直接影响你的小听众对故事的理解。所以妈妈在说故事前应先通读一遍,了解故事脉络、角色特征、语言风格等,才能更好地完成朗读。

要充满热情地朗读

要想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父母首先要表现出乐在其中的状态。这样才会让孩子通过模仿向你学习,并被你的情绪所感染。相对逻辑语词记忆、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而言,这种情绪记忆对孩子来说更为持久和深刻。所以,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母的热情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用手指点画页内容

一般而言,好的童话书包括三条线索:文字讲述线索、图画讲述线索和文字和图画共同讲述线索。因此,认真观察图画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相关内容,并且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图画符号的领悟能力。所以父母在朗读时,如希望孩子注意的部分可用手指点,更能帮助孩子理解图和文的互补和互动,并关注其中别具匠心的小细节。

根据情节改变表情

要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声音表情”非常重要。可以采用声调高低、声音大小、声色粗细,以及生气或开心的腔调来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化。还可以适当模拟故事中角色的动作和手势,使故事更形象化,以此刺激孩子保持注意力。此外,朗读的时候还要控制好速度,让孩子有时间去理解和吸收。

适时地用口头语解释

给孩子读书就是要让他接触丰富的书面语言,但是理解书面语言需要一定的过程,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用口头语言或半书面语言来解释,譬如“愚蠢的主意”,就是非常笨的主意,那不是一个好主意等。

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使用那些读过的书面词汇,以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书面语。朗读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归纳和总结故事的大致内容,对孩子积累阅读经验很有好处。

如何让宝宝与爸爸更亲近?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让宝宝与爸爸更亲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宝宝都是跟妈妈比较亲,爸爸长期在外应酬,与孩子的接触较少,造成宝宝与宝宝不太亲近。如何让宝宝和爸爸更加亲密呢?

孩子与爸爸不亲的原因

自古以来,对妈妈的赞美似乎多于爸爸,更好似有不成文的规定,在家带孩子多数是妈妈。只要孩子有需要,许多妈妈可以牺牲自己的事业,做起“全职师奶”。然而,可能叫爸爸做出这样的牺牲就很难。因此,通常孩子和妈妈比较亲近。

如果你是一位爸爸,你和你的孩子足够亲近吗?如果不亲近,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1、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

最近,父子亲情节目《爸爸去哪儿》掀起收视高潮,该节目也让人们意识到爸爸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5位明星爸爸也坦言,平时因为工作原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孩子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最害怕的是看不到爸爸。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带孩子主要是妈妈的责任,爸爸只要赚钱养家就行了。所以,很多时候,爸爸都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即便在家,爸爸也是看书、打游戏、加班或者其他,很少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2、爸爸太严肃,导致与孩子不亲

爸爸通常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让孩子觉得难以接近。所以,很多时候,当孩子遇到问题,都不会主动和爸爸述说,更多是与妈妈谈心。为什么孩子不敢和爸爸用心沟通呢?

除了太忙碌之外,爸爸的个性也会导致孩子不愿或不敢亲近,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宝宝。

你有经常对孩子笑吗?你对宝宝讲话的语气够温柔吗?你会和孩子一起玩耍吗?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难怪孩子与你不亲。

3、爸爸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

有的爸爸觉得自己是男子汉,面对小宝宝不好意思温柔,于是就用一些“来劲”的方式和宝宝亲昵。

一见面就用力拧他的脸蛋、揪他的耳朵、捏脖子、打屁股;在宝宝玩得正高兴时,突然抱起他紧紧地搂着,宝宝便烦躁地拼命挣脱;宝宝睡得正舒服,趴下就用胡子扎宝宝……

这样的爸爸,即使天天见面都会令宝宝害怕,因为他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即便爸爸对孩子是满腔爱意,在孩子看来,爸爸也许还是个“恶魔”。

也许每一位爸爸都会说,自己是非常爱孩子的。可是也会有许多孩子说,爸爸一点也不爱自己。原因就在于,爸爸没有主动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

爸爸如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爸爸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宝宝,以宝宝喜欢的方式和宝宝亲昵、互动,以便让宝宝切切实实体会到爸爸的爱。

1、用心体验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培养孩子更多的自信心、责任感、毅力和勇敢。所以,父亲要用心体验孩子的成长。

当宝宝会喊人了,当宝宝会走路了,当宝宝能够自己穿衣服了......忙碌的爸爸们,是否总是错过孩子成长的各种精彩瞬间呢?

其实,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备忘录,提醒自己,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呢?只有及时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爸爸”。

2、事先准备,做好预防

孩子的成长总是状况频出,要做一个合格的爸爸,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当看到一些动画或者小故事时,你可以用心把他记下,当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或者你与孩子相处时没有话题的情况下,你可以用上这些平时储备的知识,化解和孩子间的隔膜。

当你发现孩子与你不亲近,有意疏远你的时候,你要加强警惕性,因为也许是孩子和你的关系开始变化的开始。这个时候,你要学会找些事情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是爱自己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爸爸这个强大的后盾。

3、母亲需要做好润滑剂

父亲的男子汉硬派作风,弥补了妈妈、女幼儿教师养育、陪护宝宝时缺少的阳刚之气。当妈妈限于给宝宝讲故事、背歌谣的时候,爸爸能够把脑海里的探险、狩猎、赛车、奔跑等知识传授给宝宝,扩大宝宝的知识面。

但爸爸们比较粗线条,在照顾孩子上往往耐心不足,而妈妈们,由于性格温和、心思细腻,就很好的弥补了爸爸的不足,在孩子与父亲之间,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可以多带动孩子与父亲玩游戏。例如让爸爸与孩子玩“骑大马”、“坐飞机”、“玩打仗”等,不但使宝宝有很高的兴趣,而且训练了宝宝的平衡感觉和空间感觉,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十分有利。

而当爸爸与孩子有了隔阂,或者双方交流有困难的时候,妈妈也要及时安抚宝宝的情绪,并帮助爸爸,学会如何和孩子相处。通过妈妈的帮助,让父亲成为宝宝心目中的大朋友,从而更加亲近。

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都需要被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有更加努力和进步的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同样如此。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夸奖,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呢?

一、正确夸奖孩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1、增加孩子自信

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当孩子受到夸奖,无形中会觉得被肯定,所以就会产生自信心,做起事来也会比较容易有信心,不容易被击败。

2、影响孩子行为

受到肯定的孩子,行为上会比较容易呈现正向、乐观的行为,相反的,时常被否定的小孩,比较容易悲观、负面。

3、增进亲子感情

时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小孩,对爸妈说的话会比较认同,所以也会比较在乎家庭、亲情,因此可以提升亲子间的关系,加温感情。

4、影响学习动力

经常被夸奖的小孩比较敢冒险、尝新,所以在学习上会比较主动,通常成绩也会比较好,如果孩子常被责骂、否定,很容易影响他学习新事物的心态。

二、不恰当的夸奖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例如:“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此类的言语即可称为“好话坏说,明褒暗贬”。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而且,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信任自己,自己做错了才是父母意料之中的结果。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就算对于孩子能够做好事感到惊讶,也应该是对孩子成长和进步的惊讶。与其不断提及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和取得的进步,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2、无的放矢,盲目攀比

例如:“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拿孩子来跟别人作比较。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就可能会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孩子是在他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盲目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也不能看到自己擅长的地方,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3、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例如:“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更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包容和理解。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4、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例如:“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的表扬,父母常顺口说来。面对孩子,父母一点也不吝啬夸赞。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事实上人无完人,人总是要经历低估的。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三、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1、何时才该夸奖

夸奖孩子是很好的,但不是随便乱夸奖,应该是有很好理由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潜力,并且强化他的努力。

2、鼓励你的孩子

鼓励你的孩子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并帮助你想要未来你的孩子发展哪些行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欣赏他的努力,并鼓励他下次做的更好。

3、不要担心事情太小

你的夸奖不应该差距很大,应该鼓励孩子的成就,不论有多小,让他知道你正在关注他以及他的成就。

4、听孩子说什么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工作忙碌,而且常常思想不集中,我们听但并不是真的仔细倾听孩子。听听孩子想跟你说什么,并且鼓励他。

5、加强强化优点

你可以请孩子重复他讲的笑话,因为你觉得很好笑,或是再唱一次歌。告诉他你认为他很棒,所以想要听到他唱歌或是再讲一次笑话。

6、利用问句夸奖

“你是怎么选择出这么漂亮的图画颜色的?”、“你怎么给娃娃装扮的这么漂亮?”、“教教妈妈你是怎么学会弹奏这么好听的曲子的?”,使用一些类似漂亮、有趣、特别的问题,这些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赞美和鼓励。

爸爸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