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1-03-08 胎教的发展 亲子活动动作 懒惰的狐狸的童话故事

婴儿期,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人的手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正是人有了一双灵巧的手,才使人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手的这种灵活不是与身俱有的,而是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发育过程。这个发育过程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新生儿

新生儿在被触摸手心或脚心时,会弯曲指(趾)尖好像要抓什么东西一样,这叫做抓握反射。

一个月

握着的手指张开了,抓握反射现象逐渐消失。

两个月

虽然还不会自己伸手拿玩具,可如果把玩具放到婴儿手里的话,他们就会握住,摇着玩。

三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经常吮吸手指,这也是一种学习,即通过嘴来确认眼睛看到的物体。

四个月

想要抓住眼前看到的东西,这种手和眼睛的同时运动就叫做“眼和手的协调”。把婴儿喜欢的玩具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婴儿就会伸手把玩具抓起来握着玩一会。

五个月

可以用两只手抓起面前放着的玩具,还会把盖在脸上的布扯掉。随着双手作用的加大,婴儿已经清楚地懂得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动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自己的手玩了。一看到奶瓶就高兴地伸手去要;被妈妈抱着的时候,会不停地摸妈妈的脸,抓妈妈的头发,表现出对妈妈的亲爱之情。

六个月

不会再长时间地把玩具只拿在一只手中了,他们会把玩具换到另外一只手上。另外,还可以用两只手撕纸,自己用手拿着饼干吃。但是,婴儿还不能自由地使用每根手指,抓东西的时候都是五根手指一起抓下去。

七个月

可以自由地运用双手了,所以不只会抓东西,也能够把右手拿着的东西换到左手,用两只手分别拿不同的物品。手指灵巧之后,婴儿就会拍击双手拿着的东西,来听碰击所发出的声音。他们非常喜欢能发出声音的玩具,而且也能学会敲鼓了。

另外,婴儿还会把手里拿着的东西扔出去。对于大人来说,做这些动作没什么了不起。可实际上,运动手腕并张开手指在运动机能中可是属于相当复杂的高难度动作。WWw.zJ09.Com

八个月

手指变得非常灵巧,只用拇指和食指就能准确地把东西拿起来。因为无论什么都往嘴里送,要注意不要误吃东西或者发生窒息事故。

抓东西的动作能促进手指的发育。母亲和婴儿一起玩耍的时候,要多注重让婴儿运用手指,那种入口即化的小馒头让婴儿自己抓拿、送入口中吃,爱吃多少都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九个月

婴儿通过玩各种玩具,手指变得更加灵活了。能够灵活地运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抓起很小的东西来。在饭桌上把勺子和碗当作玩具来玩,常常给妈妈找麻烦。

十个月

婴儿玩的游戏越来越多了。因为手指的运动机能越来越发达,婴儿可以不用整个手掌而只用手指,就能拿起有一些重量的积木来。婴儿还非常喜欢玩从一个空箱子里面放进和拿出东西的游戏。放进和拿出的动作不仅能促进手指的成长,还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育。

一旦手里拿了什么东西,便死活也不愿意放下。另外,还会故意扔掉手里拿的东西,大人帮着捡起来之后,还会再扔掉,甚至反复许多次。这些动作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是婴儿强烈意识到自己会拿东西的表现。

十一个月

到了这个时期,婴儿可以自己用双手拿着杯子喝牛奶或水了。由于不熟练,喝得时候可能会洒出来,但也不要加以责备,而是应该表扬婴儿自己会喝水了。该是让婴儿不再用奶瓶而是用杯子喝水的时候了。

十二个月

手指的机能日益发达。如果在旁边看到妈妈写字,自己也想写,手里拿起蜡笔等就乱写乱画。为了促进婴儿智力的发育,要尽量满足其写画的愿望,同时可以告诉婴儿墙壁和床上是不能乱写乱画的。

手的动作发育也称之为精细动作的发育。大约在三个月左右时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孩子开始出现无意识的抓握,这就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了。孩子开始抓握时,往往是用手掌的尺侧(小拇指侧)握物,然后逐渐向桡侧发展(大拇指侧),最后发展用手指握物,也就是说手的动作是从小拇指侧向大拇指侧发展的。如果两个同样年龄大小的孩子,用靠近小拇指侧处取物的孩子手的动作就没有用大拇指侧取物的那个孩子发育得好。此外,手的抓握往往是先会用中指对掌心一把抓,然后才会用拇指对食指钳捏。一个小儿如能用拇、食指端取物,就表明他的手的动作发育已相当好了。再次,小儿先能握物,然后才会主动放松,也就是说小儿先会拿起东西,然后才会把东西放到一处。

大家都知道“心灵手巧”这一说法,这就说明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脑的发育使手的动作得到发展,反之,灵巧的手也能刺激大脑进一步发展。相信一个能在早期就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个聪慧的大脑。

扩展阅读

婴儿期心理发育规律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婴儿期心理发育规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婴儿期心理发育规律

婴儿期心理发育规律婴儿期是人生的最早阶段,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行动、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每一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具体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目前,对胎儿心理发育的研究已开始成为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感知觉的发育

1、视觉:新生儿的眼对光反应敏感,最佳视焦距为19厘米,喜欢颜色鲜艳的物体和人脸的外形,能两眼追随移动的红球,4个月时已能对近的和远的目标聚焦,眼的调节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12-20周时开始看自己的手,能固定视物,看75厘米远的物体。3-4个月时已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

2、听觉:胎儿后期听觉相当灵敏,出生后不仅能听到声音,对声音频率也很敏感,能区别不同的语音。小婴儿一般能倾听和谐的音乐,3-4个月时开始能区分成人发出的声音,听见母亲的声音就高兴。

3、嗅觉、味觉、触觉嗅觉在出生后几天就已经发育的很好了,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味就会积极的寻找乳头。3-4个月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已开始分辩出芳香的刺激,婴儿灵敏的嗅觉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味觉在出生时就已很敏锐,对甜味表示愉快,对酸味表示痛苦。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其认知活动和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知觉: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发生较晚,约生后4-5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知觉活动。

(二)运动的发育小儿的心理发展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它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运动的发育规律:

1、头尾规律,即动作的发育自上而下,如先能抬头,然后坐、直立、走路;

2、由近到远,即离躯干近的肌肉动作先发育,然后是远端的肌肉活动,如先能抬肩,然后手取物;

3、从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

4、正面动作先于反面动作,先学会手抓东西,以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先学会向前走,以后才会倒退走。

(三)语言的发育语言的发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语言的感知阶段;

2、发音阶段;

3、语言——动作阶段;

4、学说话阶段。

(四)心理活动的发展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的发育。

1、母婴依恋:婴儿在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连接,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一般在婴儿6-7个月时形成。母婴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育。

2、父婴交往:近年来,父婴交往逐渐为心理学家所关注。有研究表明,父婴交往具有与母婴交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首先,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在与父亲的游戏中,婴儿感到更大的兴奋、快乐与满足。同时,父亲对婴儿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以及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以前的认识和估计。因此,父亲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宝宝今年四岁九个月了,他在语言能力方面较好,对于学英语较感兴趣,平常也喜欢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还特别喜欢超人,大运动方面还算可以,但是做精细的事情却特别差,比如学习用筷子吃饭,教了好多次,到现在还没学会,玩玩具的时候手也不如同龄小朋友灵活,还特别不喜欢画画,幼儿园老师说教他画画的时候,他总是不动手画,也可能是他不会,在家我也经常教他画,发现他画画的能力太差,只会画圈圈。他动手能力怎么差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在智力方面有问题呢?平常我也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他,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他?

答:精细动作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依靠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成熟,也就是骨骼、肌肉的成熟;另一是教育训练,也就是教。

从介绍看,你孩子语言、大运动方面没有什么问题,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对英语感兴趣),所以不必担心他智力方面有什么问题。

他精细动作差,很可能是缺乏训练。愈是做不好的动作,愈要训练,但是要使训练变得有趣,孩子喜学,才有用。

比如用筷子,一开始可以用扁头夹子夹花生米(体积稍大)往盘子里放,放好的花生米就让他吃(叫做自然强化)。由于是夹子,一头是连着的,使用起来很方便,也就是说成功率高,孩子会喜欢。然后可以让孩子把五颜六色的晒衣服夹子往绳子上夹,训练拇指和食指或拇指与其它指的对控动作。会了一点让他夹手绢,难度加大了,训练的价值也就高了,等这个动作会了以后,再让他用线绳穿木珠(或大洞扣子),训练手眼协调动作。接下来再训练拿筷子的动作。这时,他的手眼协调,他的拇指对控、开合的动作已有基础,学起来就不会太难。一开始可以教他用筷子夹蔬菜,进而夹肉,再进而夹蛋等。可以手把手地教,慢慢放手,有一点进步就表扬。

又比如画画。一开始可以训练他握笔,握好了笔,就让他在纸上乱画,随便他画什么,都说好。这时所用的笔应该是彩色的,这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乱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求他画垂直线。可以手把手教,然后让他模仿。你在纸的左侧画一条蓝色的垂直线(约7到8公分),让他在纸的右侧画同样的垂直线,学会以后再画水平线,再画十,再画圆。当这几种线条都会画了以后,可以学画画了,因为图画主要是由这几种线条构成的。你可以买同几本图画书,让孩子照上面的图来画。在他学画画的同时,也可以写简单的汉字,比如他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三四笔划以内的字等。当他看到自己写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名字时,他会非常高兴,这种情绪是他继续学画,学写字的动力。

在训练孩子精细动作时,有几点要注意:

1、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单调、重复、枯燥的过程,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每次时间不能太长,10分钟以内必须结束。

2、把单调的训练变成有趣的玩。比如画垂线和水平线,可以说画下雨、画行人过街的斑马线;画圆可以说是画太阳(圆的四周加上短斜线,作光芒)、画烧饼(圆的上面加上短斜线,作芝麻等);画十可以说是画红十字符号等。

3、可以充分利用彩色笔,以使笔道好看,孩子会有兴趣的。

4、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教他学习精细动作。

5、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小的进步累计起来就是大的变化。不要小看小的进步,这一点极其重要。

婴幼儿精细动作及大运动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婴幼儿精细动作及大运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婴幼每个时期应该发育到什么程度。是很有讲究。父母要密切关注。1岁以上小儿是3个月为一年龄组,故年龄跨度较大,在该年龄组里的项目不要求全部通过,但该年龄组以前的项目要求全部通过。

月份

精细动作

大运动

1个月小儿腿、臀双侧动作对称等同

俯卧时试举抬头视线能随目标移动90°2个月抬头时,脸与桌面约成45°3个月小儿手指能互相接触4个月视线能随目标移动180°抬头时,脸与桌面约成90°用摇铃接触小儿手指能握住扶小儿坐时,举头正而稳,不摇动5个月坐在家长腿上,能伸手向着桌面上的玩具俯卧时手臂能支撑身体抬胸6个月能自己拿着饼干吃扶站时腿能支撑体重片刻手中握着一块方木,又能注意到第2块方木拉坐时,头部始终不后垂7个月两只手能同时各握一块积木会从俯卧转向仰卧或仰卧到俯卧的翻身只能抓起小丸能独坐5秒或更长时间8个月能把一只手中的积木递交到另一只手能扶着硬物体站立5秒或更多时间9个月会用两指抓握小丸10个月能拿取放在桌上的小方块作相互敲击会从站到自己单独坐下11个月会用拇指和食指抓握小丸,手掌不接触桌面扶站时能把足提起片刻12个月会扶着家具行走能独立2秒或更多时间12~15个月不撑住地面能单独弯腰拾起玩具步行自如,左右不摇摆15~18个月能叠稳两块方木能向后退两步或更多步会在纸上有目的地划线经示范能把小瓶(口径1.5厘米)内的丸粒倒出18~21个月能叠稳4块方木而不倒不扶任何物体会将球向前踢出21~24个月不经示范能把丸粒倒出小瓶外2岁~2岁半模仿画长于2.5厘米歪度不超过30度的直线能举手过肩抛会双足同时离地向前跳

能不扶物体独脚站直1秒钟或更长时间2岁半~3岁能模仿成人搭“桥”等简单积木会骑儿童三轮车能叠稳8块方木而不倒能单足跳过21厘米的宽度3岁~3岁半不受方向的限制,能比较出两条画线的长短会模仿画闭合的圆形3岁半~4岁经示范,会画出在任何点上相互交叉的两线能用一只脚独立站5秒或更多时间(3试2成)不扶任何物体独脚连续跳2次或更多次4岁~5岁能画出人体3个或更多部位能脚跟对着脚尖向前走4步或更多模仿画出正方形能单足立10秒或更长时间5岁~6岁能画出人体6个或更多部位能抓住蹦跳的球

婴儿期依恋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期的情绪发展

宝宝刚出生的头一个月里,由于刚开始适应新的环境,消极的情绪比较多;2个月以后,积极的情绪逐渐增加,当吃饱而又温暖的时候,可以看到比较活泼的、微笑的表情。特别对妈妈或亲近的人,常有一种特有的表情;5、6个月后,宝宝对颜色鲜艳丽或发声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因此,为了培养宝宝良好的情绪状态,经常跟宝宝交往,并且给他以适当的玩具,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宝宝没有活动的自由,没有适当的玩具,也不跟成人交往,即使充分满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如吃、睡等),也不会有良好的情绪,会出现表情呆滞或爱哭等情况,这对宝宝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婴儿期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两个阶段。

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似乎他们懂得,成人绝不会对他们的哭置之不理,肯定会同他们进行接触。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依恋建立期(2个月~7-12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这时的宝宝仍然能够接受比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关照,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婴儿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

对婴儿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母亲。母亲是否能够敏锐地和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作出反应,母亲是否能积极地同她的小宝宝接触,是否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是否能在拥抱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性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这种母子依恋的形成。

婴儿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几乎是同等程度的,尽管通常是母亲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但母亲和父亲在同宝宝的关系上有一些区别,父亲通常更充满活力和体力,母亲则更安静而且语言更多一些。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孩子的情感需要及安抚,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胎教的发展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