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智力开发
2021-02-15 幼儿智力开发 智力胎教 小学入学准备智力儿童智力开发 宜早不宜迟。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智力开发 宜早不宜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20%到17岁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更令人震惊:“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从上述几位科学家、教育家的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早期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脑科学家测定,婴儿降生时脑重量为350克,一年后发育到950克,6岁时脑重量可达1200克,到成人时脑重量约1500克。
婴儿在降生前,脑细胞分裂增生以及大脑皮层的结构形成已基本完成。出生时,其生理活动仅为条件反射。出生以后,那些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便强烈地促使条件反射的形成。
由于脑细胞数量上、长度上都在增加,每一个脑细胞以其突起与数以千计的神经细胞发生联系,侧枝越繁,建立的突触联系就越广泛、越丰富,脑细胞的衔接就越紧密,形成的联络网也就越广泛、越庞大,这样逐渐地产生了思维、创造等高级精神活动。而这些高级精神活动又可反过来促进脑细胞间网络更广泛地形成。
婴儿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不断地在看、在听、在说,不断地探索、模仿,以致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各种新奇的刺激,使得神经细胞突起又不断地繁生延展分枝。但这信息源源不断地入脑,即刻印在脑中,使脑细胞形成致密复杂的网络,改变脑的微观结构和提高整个大脑的功能,为婴儿的智慧、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如果儿童失去早期教育的宝贵时间,就会使部分脑细胞发育废止,因为,一旦错过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的开发就会受到抑制,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巴甫洛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同时生下来的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在大房间,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调用有滚筒、滑梯等玩具,小白鼠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只关一个笼子,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玩具,没有伙伴。
虽然有同样的营养,但经19天测试后,智力却大相径庭。前一组小白鼠机敏灵活,人抓不住它;后一组小白鼠呆头呆脑,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对两组小白鼠抽样解剖,发现有丰富信息刺激的小白鼠的大脑生出许多树状突和轴状突。而光吃不玩的小白鼠脑组织呈萎缩状态,份量轻,体积小。
这说明,一旦脑组织呆傻结构形成,再努力教育开发也无济于事。其他如学音乐、美术、外语、游泳、滑冰等等,都要提倡早期训练才能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
据说中国和日本的围棋高手,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学会下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并饶有兴趣地看成年人对弈,时间还要早得多。到了成年人再从头学围棋是绝对成不了高手的。所以说早期智力开发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叶才茂,花红结硕果。ZJ09.coM
扩展阅读
3D电影,儿童不宜?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3D电影,儿童不宜?》,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3D影像对儿童视力甚至脑部是否有不利影响,目前研究才刚开始,尚无定论;但谨慎是必须的,因为孩子伤不起。包括电影院在内的商家有责任发布消费提示。
今年“六一”节,3D电影当红——各大院线无不把3D动画片《功夫熊猫2》高挂“头牌”;电影院里孩子特别多,很大一部分是学龄前儿童。
记者发现,虽然这部新片也有2D版,但影院显然觉得“3D的才给力”,所以“六一”节当天,上海影城排了14场3D版《功夫熊猫2》,2D版只排了7场;而环艺影城,仅仅排了3场2D版,3D版却有23场之多。
看着3D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拍片表,一些家长皱起了眉头。去年《阿凡达》热映时,有观众抱怨看3D电影头晕恶心;此后更传来消息,意大利最高卫生保健委员会发布禁令,禁止让6岁以下儿童戴上3D眼镜看3D电影,理由是“眼睛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使用3D眼镜有可能造成斜视、弱视以及其他视力问题”。皱眉头的家长正是知情者。他们抱怨:电影院对此难道一无所知?如果知道,儿童节前后为什么不多排2D版的场次?是不是还应该在售票处贴出布告,提醒并不清楚情况的幼童家长慎重选择?
“研究真空”
2010年初,《阿凡达》一下炒热了3D技术;今年,不仅电影,电视和游戏也在一窝蜂地追逐3D:好莱坞拍摄的3D电影已有十来部,包括《汽车总动员2》、《蓝精灵》、《哈利波特7》(下)等等;头疼于市场饱和的电视机厂商视3D为救生艇,纷纷力推3D电视机,攻占家庭客厅;任天堂公司则在不久前发布了第一款有3D效果的掌上游戏机3DS……孩子们接触3D影像的机会激增,一些医学专家为之忧虑。
3D影像对儿童以及成人的视力甚至脑部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目前在国内外都还是“研究真空”。3D技术虽已面世多年,但在去年之前,看3D电影还是“十分难得”的娱乐,只有去一些游乐园才有机会。因此,没什么人关注3D影像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如今在美国,不少专家开始初步研究,不过结论互相打架。加利福尼亚的一家研究机构发布调查数据称,大约25%的儿童在看3D影像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美国验光协会则声称,3D不但对儿童视力没影响,甚至还有利于医生发现和诊断儿童眼部的早期病变。
应尽之责
尽管还没有定论,但一些生产厂商反应迅速——不管是为顾客着想,还是为保护自己不惹麻烦,反正有了行动。东芝公司在其3D电视机的说明书上提醒:“由于3D影像可能对儿童造成不利影响,建议6岁以下孩子不要使用本产品。”三星公司对它的3D电视机用户提示:“观众在观看3D视频时可能会发生意识模糊、恶心、肌肉抽搐和痉挛之类不自主运动等症状。”还特别指出,相对于成人,儿童更可能出现上述症状,因此,“年幼孩子在观看3D电视时应该有家长陪伴。”
在推出3D游戏机不久之后,任天堂公司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一则声明,要求6岁以下儿童在玩3DS时“关掉3D功能”。有光学专家称,“年幼孩子的眼部肌肉和视觉系统正在发育时期,经常看3D影像可能影响正常发育,因此不建议让他们过多接触。”任天堂还特地为3DS游戏机添加了“家长锁”功能。
不过,3D技术最起劲的推广者和至今最大的受益者——电影制片商和电影院对此不作理会。为了把越来越喜欢在电视机和电脑上看片子的人们拉回电影院,制片商拼命制作3D版本,似乎也从未有影院将3D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告知观众。
我们盼着医学专家们抓紧研究,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结论;但在此之前,谨慎行事是必须的,因为孩子伤不起。而厂商,理应负起应尽之责。
早教启蒙:养成教育宜早不宜晚
当孩子刚开始胡搅蛮缠,耍赖时,诸位父母准会感觉无可奈何,还会继续刚开始感觉原来哪个讨人喜欢的孩子荡然无存了。如果你那样想的情况下,我觉得现在是时候该思索一下孩子的习惯和性情了。性情的培养宜早不适合晚,在周岁以上前就应当刚开始正确引导孩子培养优良的个人行为习惯。
一岁,为好习惯夯实基础
孩子周岁以上后就刚开始咿呀学语了。站起、走动针对孩子的成才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孩子因而能以一切正常的角度探索世界了。一岁后的孩子成才迅速,慢慢可以单独进行许多 事,并渐渐地刚开始产生一些习惯。孩子的很多日常生活习惯,包含入睡、用餐、代谢等都会这一时期产生,因而从这时起就应当让孩子了解如何才算是恰当的习惯。
新的开始是取得成功的一半,培养孩子培养习惯也是那样。这时候留有的坏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会造成许多 负面影响。做为爸爸妈妈,如何守候孩子渡过这一关键时期,为好习惯奠定基础,应当提早充分准备。
2~3岁,刚开始宣布培养
2~3岁的孩子早已产生自我认同,刚开始刚愎自用了,因而要刚开始开展宣布的习惯培养。刚开始时,先从区别上厕所、改正挑食、独自一人入睡等下手。
到18个月上下时,孩子具有了“我”的定义,逐渐产生主观意识,啥事都想自己做,并将他人的协助视作干预而觉得很不开心,当规定无法得到考虑时刚开始耍赖、骄纵、捣蛋。应对孩子的这种反映,父母就算很不开心,还要尽可能重视孩子的体会。那样做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创建信心,成才为有上进心的孩子。
孩子3岁后进到叛逆期会更为骄纵。对想要的物品或者想干的事儿会固执地非要不可。当孩子因各执一词而出現耍赖、叫喊、乱咬等个人行为时,父母要立即给予改正。此刻母亲的心态一定要坚定不移,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决不能由于孩子的又哭又闹而舍弃标准、更改规定。孩子的绝大多数习惯都会2~3岁时产生,因此这一起始环节对习惯培养十分关键。
幼儿玩具宜简单,不宜高精尖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玩具宜简单,不宜高精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益智类玩具是首选。家长可以和孩子互动讲故事、看图画书、听儿歌等,既增进亲子感情,又开发幼儿智力。
动手类玩具不可缺。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喜欢重复性的简单玩具。简单的玩具不断翻新花样,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如魔方、拼图、七巧板等,变化无穷,又对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很有好处。
还有专家推荐社会类玩具,这些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情境设计的玩具,让孩子体验生活,认识身边环境并吸收相关的生活经验。如小小厨房工具可以让孩子们一同“掌厨”,享受合作的乐趣;家长们也可拿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当道具,组成“超级市场”,进行各种角色扮演类游戏。
幼教专家还建议,家长要善于开动脑筋,开发玩具的多种功能。如可以用拼图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根据完成的图案内容编故事,进行多元开发。有兴趣的家长不妨尝试自制玩具,比如利用普通纸、挂历纸等制成拼图、纸飞机等,等孩子大一些,还可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体验制造玩具的乐趣。
提示:适宜的玩具能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促进大脑的发育,得到乐趣和成长。总体来说,幼儿玩具宜简单,不宜高精尖。家长们一定要慎重的选择。
儿童早教:儿童早期阅读不宜字多图少
“一个孩子三岁时早已只能认了许多字,长大以后却难以详细地念完一本书。这一孩子便是我的孩子,2020年将报名参加今年高考。”前不久在武汉的一次主题风格为“儿童图画书外貌”的专题讲座中,儿童文学科学研究权威专家A用一个例证叙述了在我国少年儿童早期阅读的误区。
A专家说:“相近状况在中国非常广泛,大部分孩子自小沒有塑造优良的阅读习惯。”他觉得,将识字文化教育相当于阅读教育是现阶段中国少年儿童儿童早期教育的一大难题,也就是存有“字图组少”的阅读文章误区。
中国期刊杂志发产业协会出示的一份数据调查报告:83%的中国父母对少年儿童早期阅读欠缺认识,将早期阅读简易地视作提早刚开始的识字文化教育,这导致孩子们的阅读文章兴趣爱好不一样水平地遭受了压抑感。在以识字为关键目地的早期阅读中,孩子处在较为处于被动的影响力,个人兴趣爱好并沒有获得高度重视。
儿童图书的销售市场体现也证实了这一阅读误区的存有。一样价钱的两本,一本字多,一本画多,中国的父母大多数会买字多的那本。
另外,因为在我国传统式少儿读物文本多种多样,也非常容易导致读写障碍。这一份调研还说明,中小学环节厌学心理的孩子中,60%之上的缘故能够 归纳为早期阅读进行不善。中国汉字的多音字、字型中间的相匹配具备很大的任意性,再加中国汉字多音字较多,给新手产生挺大压力,造成阅读速度缓减,乃至了解艰难。因而,虽然识字总数增加了,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仍未相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