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做入学准备

2020-12-08 家长怎么做入学准备 小学家长的入学准备观 七岁童话故事

家有2岁“小磕巴” 家长怎么办?。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自家的小宝宝在2岁左右的时候,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说话总是“磕巴”,每句话中总有几个词或字,要断断续续说几遍,之后才能进行其他词语的正常表述。这个现象来的很突然,让父母们手足无措。有的父母处理这种情况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宝宝的自信心,也很大程度上会延长宝宝这一现象的时间。

以下这6点建议,家长们可以借鉴一下:

1、以平常心对待。如果家长急躁,说话的语气、语调就会流露出来,孩子就会受到暗示,也会紧张,说话就更不流利了。

2、家长绝对不要取笑孩子,也不要厌恶、恐吓甚至打骂孩子。

3、孩子在场时,不要和别的家长谈论他的磕巴,不要模仿他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最后导致他的磕巴现象更加严重。

4、跟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放慢,每个字要表述清楚,同时也得要求他不要着急慢慢讲。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时,家长不要打断,听他讲完,过一会让他再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次说同样的话时,就会好很多。WwW.zJ09.com

5、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正口齿的方法。孩子在结结巴巴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我们唱那首歌!”并和孩子一起唱,随便唱什么歌都可以,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歌都可以。唱完之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在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磕巴,会流利地说出话来的。孩子说话有了不磕巴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会治愈口齿。

6、当孩子有一点改进时,家长就要表扬他们,这能够增加他正常说话的信心。

相关推荐

家有“小霸王”怎么办?(下)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和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8、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的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9、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的遵守。千万不要为了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0、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了解动机适当处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地,被尊重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廖丽文老师表示,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在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这一段路时,请以爱心、耐心来包容他,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此外,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责骂他、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采访撰文/王绍缓

采访咨询/托儿所所长廖丽文

家有“小霸王”怎么办?(上)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有“小霸王”怎么办?(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孩子常出现破坏别人东西、抢别人玩具等反常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父母若发现孩子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处理;教孩子学习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做不好的事情了!

三岁的雅雅,经常乱画姐姐的本子,甚至还将它们撕得乱七八糟;托儿所的老师也告诉妈妈,她会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贴纸。对于雅雅的这种行为,虽然妈妈常骂她、处罚她,可是,没隔几天,她又开始了……

孩子反常行为的原因

孩子常出现破坏别人东西、抢别人玩具等反常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宝贝世界亲子馆托儿所所长廖丽文老师表示,在幼儿发展过程中,三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交朋友,会与同伴一起玩,也开始会有分享及共用的概念。虽然如此,三岁的孩子对“物权”的概念,还不是很稳定、清楚的,他们常会在游戏中彼此抢夺玩具,甚至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父母应给予机会教育,教导孩子“轮流”,以及“尊重别人物权”的概念,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

一般而言,造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原因,有下列几项因素:

1、独生子女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平时没有机会与其他同侪互动,一旦进入团体生活中,就比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东西。

2、家长因工作忙碌,很少与孩子互动,基于补偿心理,更是允许孩子予取予求;长久下来,孩子对他所喜欢的东西,也就习惯强要并占为己有。

3、反抗时期的孩子,喜欢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就非得要到不可,不然就哭闹、乱发脾气,有些父母为了省麻烦,于是采取放任态度,如此一来就养成孩子骄纵、任性的习惯。

孩子没有所有权的观念,所造成的遗憾,首先可能只是随意的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窍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若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

物权观念的建立

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物权,的确令父母担忧。廖丽文老师表示,除了即时矫正孩子不当的行为外,最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原因,防范孩子坏习惯的出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呢?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制定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下一篇:家有“小霸王”怎么办?(下)

孩子太“娘” 家长怎么办?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男孩越来越“娘”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杭州一男老师曾对四所小学的部分男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男孩子并不像男孩子,这引起了网友有关现代男孩太“娘”的热议。那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该如何让孩子的性格发展得更完善呢?

专家表示,父母娇生惯养与百般呵护,以及社会大环境要求男性更守规服从,对男孩不像男孩也发挥了直接作用。

"传统的测试模式注重语言书写和表达能力,更适合女孩子的智力特征,因此,男孩子在学生生涯一直是在一个相对弱势的环境里长大的,这也会对他们性格的塑造带来影响。"专家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环境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强调纪律性和统一性,男性身上的张扬个性被磨灭。而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都是女老师多,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

同时,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家长保护得太多,孩子做事情会畏首畏尾,独立性就差。

"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尝试机会,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即使孩子做不到,也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自己调整心态,生拉硬拽和责骂会让男孩产生真正的挫折感。"王秀江说。

与溺爱相反的是,有些父亲的专制教育也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反作用。对此,有专家解释,在严厉的要求下,孩子达不到目标,就慢慢开始选择放弃,这对男孩子自信心的打击非常大。

"本来希望儿子能成长为一个独立、勇敢、有责任感的男子汉,因此给他取名威威,但是他并没有像名字那样威猛,为此没少挨他爸爸打。"一位母亲说,威威的爸爸对儿子的情况也很着急,平时会要求儿子做事情要果断,若儿子拖拖拉拉就会受到爸爸的言语或行动上的攻击。她觉得丈夫的管理方式过于严厉和专制,害怕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家教指导

方法1

进行性别教育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建议性别教育的内容,让男孩子了解到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认识男孩与女孩的人际关系、爱好有何区别等。性别教育不是要专门提的,而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

方法2

父亲承担更多教育责任

孩子是从母亲身体里面分离出来的,他两岁以前主要和母亲建立信赖、安全的关系。3-5岁,是父亲进驻的最佳时期。父亲要引导孩子朝向外部的兴趣、游戏,接受挑战、创新,包括和母亲分离。

在和母亲分离过程中孩子会把兴趣转向外部,爸爸要跟孩子做游戏才会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建议父亲可以陪儿子做一些刺激性、运动量大的游戏,和儿子一起看英雄主义的影视文学作品,男孩子有问题多与父亲探讨,让父亲身上阳刚的特质折射给男孩子。

方法3

多参加集体活动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运动和对抗中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平时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是抽象的,没有和具象结合,在大脑中的附着力不强。通过活动这种典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让场景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很容易让孩子把知识记牢。另外,在团队活动中相互激励的情绪也容易刺激大脑形成印象,有利于记忆。

方法4

承担家务劳动

现在的家庭和学校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这让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不强。家长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并且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在家务劳动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家务劳动中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的锻炼,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家长要怎么做?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是怎么回事?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而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家长要如何处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有以下7大对策: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7、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怎么做入学准备相关推荐